◆ ◆ ◆
先讓初夏介紹一下墨陌,認識但不熟悉,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人民教師的感覺。直到她找到我說想把這篇文章推在閨蜜時光公眾號,才開始對她有了更深的了解。沒錯,她是一個有著廣泛興趣愛好,愛喝茶,愛寫文章,愛做手工的女孩,最讓我佩服的是她用工作之餘的時間在網絡上報了一個畫畫班,半自學的狀態畫了一副又一副讓我喜歡的畫。這樣的女孩很讓人喜歡並且欣賞。
現在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對中國的傳統藝術了解和追溯的人少之又少,
而她卻是這樣一個木偶戲之迷,希望你們能喜歡她畫的畫和她寫的這篇文章。
墨陌畫的畫
◆ ◆ ◆
遊福建漳州、泉州有感
上篇
——墨陌
2016年11月19日,陰天,背著行囊坐上了南下的高鐵。從無意間接觸布袋戲開始,掐指算來,也兩年有餘,就臺灣《霹靂布袋戲》而言,我也算是堅持看了十餘部戲的道友了。早已忘了入坑時的初衷,或許是驚嘆於這部劇長達30年的歷史,或許是震撼於「一口道盡千古事,十指操弄百萬兵」的氣勢,其宏觀的故事架構、豐富的文學內容、精緻的木偶雕刻、高超的操偶技術、多變的音樂刻畫都成了吸引我的原因。在得知木偶布袋戲起源於福建漳州、泉州之後,早已萌生了追根溯源的想法,一路走下來一波三折,竟也順利達成目的,僅作遊記一篇,供同道人參考。
圖1:臺灣《霹靂布袋戲》劇照(左)
傳統布袋戲劇幕(右)
因原本旅遊成都的計劃因同伴有事而臨時改道福建,計劃自然不能周到細緻。出發前兩三天,我不抱什麼希望的在微博上聯繫了漳州市南江木偶劇團(新浪微博ID:漳州市南江木偶劇團),本只打算問問近期有無布袋戲表演,想著演出時間若能遇上就去看,未料到也就是這次突發奇想的聯繫,開啟了這次不同尋常的追根溯源之旅。
圖2:漳州市南江木偶劇團微博截圖
經營@漳州市南江木偶劇團 微博的po主是一個萌妹子,名叫錦秀,與一般的官博不同,在與錦秀聯繫的時感受到po主令人受寵若驚的熱情,錦秀建議我們去那邊後直接與劇團成員一同去看演出,聊了幾句後我和錦秀相互加了QQ,也就是這時,我拿到了關於這個民間劇團的第一手資料。
漳州市南江木偶劇團,成立於1951年5月,是由鄭福來響應國家號召率先組建,50年代—60年代,漳州市南江木偶劇團及其後與漳浦藝光木偶劇團、藝校木偶科首屆畢業生合併成立的龍溪地區木偶劇團(現漳州市木偶劇團),多次奔赴世界各地演出並獲得多項殊榮。鄭福來家族世代傳承布袋戲,鄭福來大兒子鄭國根、二兒子鄭國珍均從事木偶劇團工作。70年代後,布袋戲因當時社會因素不受重視,鄭家第三代子孫鄭青松(鄭福來的孫子,鄭國根的親生兒子,後過繼給弟弟鄭國珍)1977年高中畢業後響應國家號召投身於漳州罐頭廠工作,罐頭廠倒閉後自己創辦青春薌劇團。青春薌劇團以鄭青松為團長,妻子陳亞春為主要旦角,有「銅鑼王」之稱的父親鄭國珍坐鎮後臺音樂。但由於當時對傳統文化不甚重視,文化市場不景氣,薌劇團最終倒閉。然而鄭青松生於漳州木偶世家,從小看祖父與兩位父親演出,薰陶甚深,故在其後重拾祖業,以漳州市南江木偶劇團為名,在2008年8月1日開始第一場演出。
圖3:漳州市南江木偶劇團現任團長鄭青松
在和後來錦秀聊天的過程中,我才知鄭錦秀其實就是漳州市南江木偶劇團的第四代傳人,正是因為她,漳州市南江木偶劇團才得以在微博上與大家見面。錦秀現在是一名大二學生,專業當然也與布袋戲無關,只在業餘時間學習宣傳布袋戲,她得知我們是為了布袋戲追根溯源而想要觀看表演後,告訴我們15日晚上有一場演出,我們可以聯繫他的父親鄭青松,下午先去她家裡坐坐,然後跟他們一起去看演出,這正是我們所期待的,所以這時候倒也顧不上是否會打擾到他人了。
15日下午,團長鄭青松熱情地接待了我們,雖說早有準備,當我們在團長家首次看到劇團的成員時,還是忍不住吃了一驚。乍一眼看去,這個劇團的成員,絕對算得上是高齡化了,鄭青松本人57歲,鼓師鄭銀河78歲,弦師許同泉、琴師陳清池均已85歲,打鈸師陳水根也有75歲。遺憾的是,除了團長鄭青松夫婦能用普通話跟我們交流之外,老爺爺們都不太能用普通話跟我們交流。在抱著錦秀家泰迪狗寶寶玩的時候,我突然間思緒紛飛,一方面我十分崇敬老人們據以為生的職業,另一方面,又在想現在的年輕人會有多少人憑興趣會做這樣的事兒呢,更不要說以此為生,這在當前的社會現實下,大約根本不太可能,和鄭青松伯伯聊天,也發現他不希望子女以布袋戲為生,用簡單的話說就是這行賺不到錢的。錦秀說,藝校那邊有教布袋戲專業的,雖然未親眼所見,想來政府在布袋戲的發展保護方面也是有所努力,只是這種微弱的保護難以抵擋歷史發展和市場經濟主導的浪潮。
圖4:陳清池老人和布袋老虎
鄭伯伯早知道我們的來意,給我們播了早年劇團出國演出的布袋戲表演錄像帶,並拿出了平常練習用的木偶給我們看,錦秀和鄭伯伯當然也是知道臺灣那邊霹靂布袋戲的,錦秀直言她的很多朋友都如同我一樣,先知道的臺灣霹靂布袋戲,才愛屋及烏,想要看最早布袋戲的模樣。鄭伯伯跟我們介紹了布袋偶之所以叫布袋偶的原因:布偶的頭是用木頭雕刻成中空的人頭,除出偶頭、戲偶手掌與人偶足部外,布袋戲偶身之軀幹與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裝,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他說他的印象中,臺灣那邊布袋戲偶很重,這點我深感贊同,年中我入了一個霹靂布袋戲木偶,卻從來沒真正操偶成功過,甚至連舉起偶都十分吃力,帥不過三秒。
但實際上,霹靂布袋戲木偶除了臉部、衣服更加精緻豐富外,內體上還是繼承和發展了傳統布袋戲,上身是布袋,手還是要伸入布袋進行操控,在力氣上顯然對操偶師有更多要求,而傳統布袋戲,則側重要求在指頭和手腕上下苦工,錦秀說,有些操偶師幾十年如一日,單單練習操縱布袋老虎,活靈活現。我想大約,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錦秀也看霹靂,大偶帶著不方便,我這次帶了霹靂周邊JP娃,錦秀特地交代我帶過去給她看看,並與他合影。鄭伯伯也拿出了平常練習的布偶給我們試操偶,這個布袋偶的手上有留小孔,可以把兵器插入手中,作出武打動作,腦袋上還有小孔,鄭伯伯當場表演木偶頭上杆頂盤子旋轉的動作,我也試了一會,果然天資愚鈍,沒轉起來!
圖5:鄭青松團長表演操偶
當天的演出是晚上7點開始,一般一場要3個小時,下午劇團成員會在吃晚飯後,4點開車帶著道具去演出地點,鄭伯伯擔心我們獨自回來不安全,讓我們跟著他們一起去一起回,在錦秀家和劇團成員一起吃完下午餐後出發去演出地點,我才真正體會到了什麼是他們說的四海為家。鄭伯伯說,因為要生活,現在演出也要講究經濟效益,有時候一些電視臺會要他們去全國各地表演,也是有錢才會去,但更多的時候,他們還是主要在當地城鄉,受僱於寺廟、或者私人去表演,比如我們看的那場,是一戶人家生了孩子,所以請他們去村子演出慶祝,一個月這樣的演出多的時候,大約也有十幾場。
當我真正和老人們擠在顛簸的三輪摩託後箱篷裡,坐在裝滿道具的大箱子上時候,我突然意識到這是我離行走江湖、江湖賣藝最接近的時候了(雖然區別還是很大)。小時候喜愛金古武俠,十分豔羨浪跡天涯的浪漫,後來也和三兩個關係好的朋友笑言,哪一天若是二胡學好了,說不準可以江湖賣藝為生,如今親身躬行,方知沒有詩和遠方,卻多了幾分世道艱難的沉重,同行的小夥伴自幼生長在深圳,應該體會比我更深刻。再一想團長他們以此為生,更不由得對他們多了幾分尊敬。
圖6:劇團成員帶著道具到達演出地點
圖7:劇團成員在搭戲臺
5點多跟著劇團到達了這次演出的目的地,在村莊小寺廟前面的一小塊空地上,劇團成員們開始忙碌起來,就地撐杆搭棚,我們幫不上忙,只在一旁看著,也覺得挺費力的,音箱、樂器、舞臺、帷幕、還有壓箱底的那些寶貝布袋戲偶全部被整理出來,布袋戲偶就那麼一排排整齊地懸掛在後臺的繩子上,甚是可愛。來之前,曾詢問錦秀漳州布袋戲偶的價格,她說其實不便宜,她又說,如果是對布袋戲感興趣的愛好者想要買偶作為收藏,估計會買霹靂的木偶,而不會買傳統布袋偶,我下意識想反駁,愣了片刻竟無言以對。想起霹靂布袋戲在黃強華董事長的帶領下上《傳承者》節目時候,青年評委們有人在為「傳統布袋戲偶是否更值得保護」而大加辯論。黃董認為傳統文化需要一個市場的需求,如果年輕人拒絕,那麼又如何去傳承,去將傳統藝術發揚光大?
所以霹靂才結合時下的科技,對傳統進行了改變,但布袋戲的本質沒有變。陳道明支持霹靂布袋戲利用現在技術發展傳統布袋戲的做法,並說聲、光、電沒有錯,如果沒有這些手段,可能這些木偶還在某個角落裡自娛自樂。王紀言也說,他願意稱呼黃董為黃董事長,因為黃董是第一位上《傳承者》舞臺的董事長。臺灣霹靂公司將《霹靂布袋戲》從臺灣到國語配音引進大陸,再到跟日本合作出《東離劍遊紀》進軍全球市場,走出了一條與單純保護傳統思維不同的符合市場需求的發展道路,而漳州民間布袋戲從業者艱難的生存環境和日漸式微的現狀不禁讓人對其未來發展擔憂,這些七八十歲老人之後,漳州民間布袋戲又將何去何從?
圖8:劇組成員在準備演出道具
圖9:布袋木偶的配飾
6點多,戲臺搭建完畢,在昏暗溫暖的燈光中,劇團的老人們成員們開始敲鑼打鼓暖場,說來慚愧,我也學了二胡一年半了,然而太業餘,民間樂器依舊不認識幾樣,只看見有嗩吶、銅鑼、大鼓、大圓、小鼓、鈸、還有京胡、二胡這樣的弓弦樂器,我本想上手試試那些沒見過的弓弦樂器,還是因為語言不通,最後只站在旁邊默默圍觀。老人們工作起來,皆是精神抖擻,絲毫不遜年輕人,頃刻間鼓聲樂聲傳播開來,三三兩兩的村民也開始搬來凳子,坐在場地上等演出開始。當天晚上演出的劇目是《金臺傳》,搜了下百度,有這本書,卻可惜沒有簡略的劇情介紹。因該場演出是慶祝男孩出生,劇組還在正式演出前增加了「娘娘送子」的片段,襯得主人家喜氣洋洋。
圖10:開場前的暖場
圖11:劇幕「娘娘送子」
鄭伯伯為了讓我更好的體會布袋戲,在開演時讓我參加開場前的木偶致禮,說來也簡單,就是跟他們一起操偶,讓布袋戲偶做出鞠躬的動作,也算是一種難得的體驗了。雖然儘量按要求做了,下臺後看見同行的夥伴還是「哈哈」笑個不停,細問她才說,別人的偶鞠躬前身子站著都是很正常的,只有你的把脖子昂得很高,胸也太挺拔了,聽完自己也是忍不住一樂,動作做得不自然也是正常,別人幾十年的技術,又豈是區區片刻便能學會的。
演出正式開始,除了配樂的成員外,劇團演員們一邊操偶,一邊唱戲、念口白,整場下來,辛苦不言而喻。演出好不好現下不好做出全面的評論,閩南語聽不懂是硬傷。在我這,主要是看個新奇,大約只要是布袋戲,我都會喜歡的,雖然聽不懂,一些情節卻能從布袋偶的動作中傳達過來,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打鬥的場景,小人們磨肩擦掌,揮舞在手裡的刀槍棍棒,生動活潑,可愛極了。我在旁邊用手機照相錄像,不停詢問號稱能聽得懂部分閩南語的同伴劇情在講什麼,兩人一般新奇喜愛。
圖12:傳統布袋戲《金臺傳》表演劇幕(一)
圖13:傳統布袋戲《金臺傳》表演劇幕(二)
圖14:現場認真觀看演出的村民
10點,演出結束,空地上人也散了,因為第二天劇團還要演出,戲臺簡略收拾後未拆,我們又坐著劇團的車回到了漳州市區,這次的漳州布袋戲的溯源之旅,也算正式結束了。
圖15:劇團成員收拾東西回家
在此特別感謝錦秀一家在旅行期間對我們的照顧,從出發去福建,錦秀就一直在給我們做旅遊建議,提醒我們注意安全。建議我們一路上吃什麼,看什麼,玩什麼。從漳州去南靖土樓,再從土樓回來看布袋戲,接待我們去家裡參觀劇團,不厭其煩地解答我們的問題,又招待我們在家裡吃飯,跟著去看演出,讓我們能夠有幸體會漳州布袋戲藝人的真實生活,這大約是來自一個素未蒙面的人的最大善意了。這種經歷,在我的人生中是第一次,以後想來也不常有。
山高水長,後會有期。
hi,閨蜜
投稿:gmsgjcz@163.com
我們在這裡,等著你
初夏&小梳
文章皆為原創,歡迎轉發,未經許可禁做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