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條「銀行新員工不喝酒被領導掌摑」的新聞引發熱議,將中國傳統的「酒桌文化」推上了風口浪尖。
廈門國際銀行北京分行一新校招楊姓員工在微信群的吐槽引發眾怒。在酒桌上,由於多次拒絕了領導將他的「飲料換成酒」的要求,酒過三巡後,怒扇其耳光並辱罵。原因居然是:沒喝「A角」敬的酒。真是匪夷所思!更匪夷所思的是,在場的部分同事,也不依不饒,將其追罵至電梯處。「確係該領導言語行為失當,對董某給予嚴重警告處分,扣罰兩個季度績效工資;對支行負責人羅某給予警告處分,扣罰一個季度績效工資。」反觀上述事件背後的原因,有人把矛頭直指「惡臭的酒桌文化」。誠然,在職場上,通過「拼酒」以表誠意,贏得合同訂單,得到老闆賞識的例子,比比皆是。網上更多的觀點傾向為,
上述領導要求新員工喝酒的本質上是一種「服從性測試」。這種「服從性測試」的背後,是職場霸凌衍生至酒桌的體現。甚至有網友調侃:寧願每天996,也不願去應酬喝酒。因為後者是一種需要犧牲尊嚴和健康的低效事情。當然,上述事件不過是形形色色的職場霸凌形態之一,更多奇葩的形態可以讓你瞠目結舌。例如,員工業績不佳被逼吃死神辣條,員工朋友圈不發廣告被扣獎金,要求員工當街磕頭感謝公司……不少網友都或多或少經歷過職場霸凌,只是大多數的「被霸凌者」誤以為是職場規則。那麼,什麼是職場霸凌?今天,我們一起聊聊這個話題。
職場欺凌/職場霸凌,泛指在工作場所裡,個人或團體對於同事或是下屬進行不合理的行為,包含言語、非言語、身體、心理上的虐待或羞辱。「欺凌不是衝突,不是個性碰撞,不是上司的嚴厲責罵,也不是別人硬給你安排你不想做的工作。還有一點很重要:
人們所抱怨的職場欺凌並不都屬於職場欺凌——如果員工心情沮喪、心理失衡或工作負荷過重,並不表示他們遭到了欺凌。」相反,那些藉助恐嚇手段來謀求私利的上司、同事、客戶才是真正的職場霸凌實施者。經過查閱資料和梳理後,跟大家簡單分享一下常見的幾種職場霸凌:
1.破壞性的影射和諷刺,語言暴力侮辱,持續的戲弄、對罵、恐嚇、威脅。例如,給你取了一個你非常討厭的外號,還美其名曰「開個玩笑」。一些比較嚴重的就可能會發展成語言暴力,這樣的言語侮辱不僅會對當事人產生身心傷害,嚴重的甚至發展成抑鬱症、職場恐懼症。我認識的一位朋友之前就遇到過一位喜歡侮辱下屬的老闆,給他取了一個非常討厭的外號--呆瓜。還經常在會議上,當著所有人的面,不留情面地罵他,「呆瓜!腦子怎麼不會轉彎?」最後這位朋友還是無法忍受老闆經常的辱罵,忍無可忍,選擇了離開公司。
2. 施加不必要的壓力,給予高難度任務,設置不可能的最後期限。例如,「小李,今天下班前要出100張圖,你設計一下,客戶趕著要。」而此時距離下班時間只剩下半小時.
在「996福報」的過度渲染下,很多職場人深陷其中,而漸漸忽略了職場壓榨也是一種職場霸凌。
例如,員工業績不佳被逼吃死神辣條,被罰吃酒泡過的蚯蚓等令人難以接受的奇葩懲罰機制。此外,還有「這是給你個鍛鍊自己的機會,剛從校園出來,就得多被虐,多接受社會毒打,這樣才能快速成長。」;聚餐遲到罰酒;故意鼓動孤立某人,不讓其參與重要事務或社交活動,把同事邊緣化,忽視、打壓排擠等等。有相關研究人員把職場霸凌的判斷標準總結為:
重複、持續的時間、攻擊程度增加、有一定權力/工齡差距。面對職場霸凌現象,也許每個人的答案都不盡相同,但每個人的無奈卻又如出一轍:例如,擔心被扣上「不服從領導」的帽子,害怕被「穿小鞋」,害怕在職業晉升路上遭到報復打壓.只好用「吃虧是福」,「忍忍吧,每個人都是這樣過來的。」來進行自我安慰。如果公司文化和氛圍霸凌是慣常,並對身體和心靈造成傷害,那麼,還是建議離開。例如,對員工進行變相體罰,吃蚯蚓,吃死神辣條等,讓人難以接受.如果企業的文化和氛圍都不錯,而霸凌只是個別人的行為,那麼,抗爭或許可以代替離職。
1.收集證據,例如,錄音,打卡,聊天記錄等,向適合的人/部門申訴,維護自我權益。建議優先從內部解決。如果不行,再跨級求助,找相關部門解決。
能力是公認的最關鍵因素。如果一個公司需要完全靠人情、靠獲取領導的賞識才能換來晉升的機會,那麼,這也不見得是一家多麼好的企業。
在職場中,需要鍛鍊對職場霸凌的識別能力,打造自己的保護網!不管是否遇到職場霸凌,提升自己的能力始終是強有力的武器。遭遇職場霸凌,難免會對身心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不妨通過運動、休假旅行,與人多進行溝通交流等方式來修正自己受傷的內心。程度嚴重的話,建議諮詢專業的心理醫生,及時做好心理疏導,排解心理壓力,以免發展為嚴重的抑鬱症。在韓國,已正式實施《職場霸凌禁止法》,規定用人單位或員工利用職權和資歷優勢,超出工作範圍,給其他員工造成精神、身體痛苦,或導致工作環境惡化的行為屬於霸凌行為。而在國內,隨著更多「90後」進入職場,年輕人個性多元化,強調自我,敢於跳出既定遊戲規則,裸辭「反抗」職場霸凌的員工不在少數。為留住人才,很多企業也在積極改變。未來更健康和平等的職場關係,仍然值得期待。但願有一天,每個職場人在需要面對職場的不公時,不需要做出「要麼忍,要麼滾」的選擇,而是勇敢地對職場霸凌說「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