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96年,孔子週遊到衛國時,遇到了衛國美女南子,就前去搭訕說,昭公20年的時候,我跟齊國國相晏嬰在一塊兒談笑風生……南子很蒙圈,昭公20年是什麼時候?
孔子用的時間,是魯國的時間,可南子是衛國人,她就聽不明白了。孔子不得不將「昭公20年」換算成周景王23年,因為周朝天子雖然已經弱了,但是計算年份的方法還是天下通行的。
南子呢,又把周景王23年,翻譯成衛國的「衛公13年」。可問題又來了,20年前,南子還是個黃花大閨女,她那時候還沒嫁到衛國去,只能換算成老家宋國的時間,是「宋元公10年」。
大家都是中國人,搭個訕都這麼費勁,還得對個表,為什麼呢?因為那時候還沒有發明年號,各諸侯國不按天子在位的年份,都用自己在位的年份。這不僅讓各國之間的交流變得複雜,更讓寫歷史的人犯難。
雖然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也統一了時間,但由於那時候也沒有發明年號,人們在寫材料時,就是有天大的膽子,也不敢寫「始皇帝某某年」,只能說「今上某某年」。但這也有問題,每個皇帝換了之後,都用「今上某某年」,將會出現很多個「今上某某年」。
這個問題,到了漢文帝時期,一個江湖騙子發明了一個新招式——改元,才初步解決了這個問題。漢文帝16年,一個叫新垣平的術士讓人去給漢文帝獻寶玉,然後在漢文帝面前裝模作樣說,殿外有寶玉之氣。漢文帝派人去看,果然發現有人來獻寶玉。
沒過多久,新垣平又準備來一場大型時空魔幻秀。他忽悠漢文帝說,我能讓太陽兩次經過正中。可能是買通了氣象局的人還是怎麼的,反正有人報告漢文帝說,那天太陽真的兩次經過正中。
漢文帝不僅相信,還認為這是千古難遇的吉兆,太陽都可以一天內兩次經過正中,那我當皇帝還可以重新再來呢!於是決定將明年改為元年,讓天下人都大擺筵席慶祝。這是正史中公認的,中國古代歷史上首次改元事件。
這個時候,人們記載年份,就可以說「上元某年」,「中元某年」,可問題又來了,因為到漢武帝劉徹時,他精力太過旺盛,總改元,他在位54年,就改了11次。11次,你怎麼稱呼這年份啊,你總不能說,上元,中上元,中元,中下元,下元……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給每一次改元取了個名字,這就是年號。
漢武帝每一次改年號,那都是一場大型的拍馬屁現場。有一年冬天,劉徹狩獵,捕獲一隻奇怪的野獸,只有一隻角,卻有5條腿,漢武帝原本只是覺得稀奇,想讓大臣們過來看看,這到底是個啥玩意兒。
結果,漢武帝身邊一個叫終軍的侍衛就說,這東西到底是啥咱不知道,但肯定是因為陛下太偉大,神獸就自動出現了,就像有白魚主動跳到周武王的船裡一樣。陛下不妨改個元,取個好聽的名字做年號。
這馬屁拍到漢武帝的心裡去了,聽起來真是舒服至極,於是改了個年號叫「元狩」。
給每一次改元取個好聽的名字,漢武帝劉徹的這個創新發明,不僅完美解決了年份怎麼稱呼和記錄的問題,而且強化了皇帝在全國的權威。這對後世影響很大,千百年來一直被沿用,而且具有十分濃烈的政治意義。
比如說在金庸的小說《鹿鼎記》裡,就寫過這樣一件事。莊氏在寫《明史》時,有些事件發生在清軍入關以後,但他還在用「弘治」「永曆」來稱呼年份,被人告發為「反清復明」之徒。
怎麼樣,是不是很有意思?除了漢武帝的「元狩」,你還知道哪些有趣的年號來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