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年號的來歷,戰國秦朝沒有,漢武帝首創

2020-11-18 小白讀資治通鑑

公元前496年,孔子週遊到衛國時,遇到了衛國美女南子,就前去搭訕說,昭公20年的時候,我跟齊國國相晏嬰在一塊兒談笑風生……南子很蒙圈,昭公20年是什麼時候?

孔子用的時間,是魯國的時間,可南子是衛國人,她就聽不明白了。孔子不得不將「昭公20年」換算成周景王23年,因為周朝天子雖然已經弱了,但是計算年份的方法還是天下通行的。

南子呢,又把周景王23年,翻譯成衛國的「衛公13年」。可問題又來了,20年前,南子還是個黃花大閨女,她那時候還沒嫁到衛國去,只能換算成老家宋國的時間,是「宋元公10年」。

大家都是中國人,搭個訕都這麼費勁,還得對個表,為什麼呢?因為那時候還沒有發明年號,各諸侯國不按天子在位的年份,都用自己在位的年份。這不僅讓各國之間的交流變得複雜,更讓寫歷史的人犯難。

雖然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也統一了時間,但由於那時候也沒有發明年號,人們在寫材料時,就是有天大的膽子,也不敢寫「始皇帝某某年」,只能說「今上某某年」。但這也有問題,每個皇帝換了之後,都用「今上某某年」,將會出現很多個「今上某某年」。

這個問題,到了漢文帝時期,一個江湖騙子發明了一個新招式——改元,才初步解決了這個問題。漢文帝16年,一個叫新垣平的術士讓人去給漢文帝獻寶玉,然後在漢文帝面前裝模作樣說,殿外有寶玉之氣。漢文帝派人去看,果然發現有人來獻寶玉。

沒過多久,新垣平又準備來一場大型時空魔幻秀。他忽悠漢文帝說,我能讓太陽兩次經過正中。可能是買通了氣象局的人還是怎麼的,反正有人報告漢文帝說,那天太陽真的兩次經過正中。

漢文帝不僅相信,還認為這是千古難遇的吉兆,太陽都可以一天內兩次經過正中,那我當皇帝還可以重新再來呢!於是決定將明年改為元年,讓天下人都大擺筵席慶祝。這是正史中公認的,中國古代歷史上首次改元事件。

這個時候,人們記載年份,就可以說「上元某年」,「中元某年」,可問題又來了,因為到漢武帝劉徹時,他精力太過旺盛,總改元,他在位54年,就改了11次。11次,你怎麼稱呼這年份啊,你總不能說,上元,中上元,中元,中下元,下元……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給每一次改元取了個名字,這就是年號。

漢武帝每一次改年號,那都是一場大型的拍馬屁現場。有一年冬天,劉徹狩獵,捕獲一隻奇怪的野獸,只有一隻角,卻有5條腿,漢武帝原本只是覺得稀奇,想讓大臣們過來看看,這到底是個啥玩意兒。

結果,漢武帝身邊一個叫終軍的侍衛就說,這東西到底是啥咱不知道,但肯定是因為陛下太偉大,神獸就自動出現了,就像有白魚主動跳到周武王的船裡一樣。陛下不妨改個元,取個好聽的名字做年號。

這馬屁拍到漢武帝的心裡去了,聽起來真是舒服至極,於是改了個年號叫「元狩」。

給每一次改元取個好聽的名字,漢武帝劉徹的這個創新發明,不僅完美解決了年份怎麼稱呼和記錄的問題,而且強化了皇帝在全國的權威。這對後世影響很大,千百年來一直被沿用,而且具有十分濃烈的政治意義。

比如說在金庸的小說《鹿鼎記》裡,就寫過這樣一件事。莊氏在寫《明史》時,有些事件發生在清軍入關以後,但他還在用「弘治」「永曆」來稱呼年份,被人告發為「反清復明」之徒。

怎麼樣,是不是很有意思?除了漢武帝的「元狩」,你還知道哪些有趣的年號來歷呢?

相關焦點

  • 說說中國古代帝王的廟號、諡號、年號等等
    中國古代的帝王,有各種尊號,還有本名,具體來說是這樣的——商朝時期,商王除了本名以外,還有祭名、諡號,而傑出的商王還有廟號,表現一般的商王,則沒有廟號。比如,商朝中後期,發生了著名的「武丁中興」,當時的國王,祭名為武丁,諡號為商襄王,廟號為商高宗,本名為昭。商朝的末代國王,祭名為帝辛,諡號是周人給加的,商紂王,本名為授,沒有廟號。
  • 諡號、廟號、年號有何不同,為何稱呼皇帝有時用諡號,有時用廟號
    在對古代皇帝的稱呼上,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規律,唐朝以前的皇帝大多稱呼諡號,例如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隋文帝楊堅等;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則大多稱呼廟號,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梁太祖朱溫、宋太祖趙匡胤;明清時期的皇帝則大多稱呼年號,例如洪武帝朱元璋、永樂帝朱棣、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
  • 諡號、廟號、年號
    年號年號實際並不是皇帝的稱號,而是一種紀年的方法。中國以年號開始自漢武帝劉徹。漢武帝在位的第19年首創年號紀年,並把該年稱為「元狩」元年。但漢武帝又為前18個皇帝追補了3個年號,即建元、元光和元朔。這樣,漢武帝即位的第一年就定為建元元年,也是中國用年號紀年的開始。一個新皇帝即位即建立新的年號,而一個皇帝也可以有幾個年號。例如,漢武帝就是每隔6年改元一次,在位期間共建了11個年號;唐高宗李治則有14個年號。
  • 「平成」到「令和」,皇帝的年號有啥講究?武則天為何有18個年號
    公元2019年4月1號,我們的鄰國日本老天皇退位,舊年號「平成」自然也成為了歷史,日本選用了「令和」作為新年號。現在的日本是唯一一個仍然使用年號的國家,對於歐美國家來說,對於「年號」這個概念可能還有些不太理解,但是對於咱們中國人肯定不會有這個問題,「年號」這個概念本就源於中國,日本是從中國學習的,那古代東亞地區怎麼會有這麼個東西呢?
  • 清平樂:古代的諡號、廟號、年號,你能分得清嗎?
    那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為啥人們喜歡用「宋仁宗」這個稱號來稱呼宋朝皇帝趙禎,而不是「宋文帝」之類的?在關於皇帝的稱呼方面,古人又有什麼準則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進入中國古代社會,探尋古代皇帝稱呼之謎。
  • 漢武帝又叫漢世宗?說清帝王稱呼這三套系統:諡號、廟號和年號
    可是你有沒有發現:這些名字的套路不一樣啊!其實我們在稱呼大多數皇帝的時候不知不覺中都用了三套系統:分別是他們的諡號、廟號和年號。在這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社會國家,我們沒有使用常用的三種常用方式去稱呼皇帝。可是你會發現改朝換代之後稱呼就不那麼樸實了,漢武帝他並不叫漢七世,我們在稱呼他的時候使用了他的「諡號」。
  • 古代穿越(zuo si)指南——中國古代的帝王稱謂
    醒來後,老白查閱了歷史書,這才知道,這和古代帝王的稱謂有關。我們知道,中國古代帝王都有特定的稱謂,比如漢文帝、漢武帝,又如唐高祖、唐太宗,再如康熙、雍正、乾隆,那這些稱謂有什麼區別?有什麼講究?怎麼稱呼皇帝才能不被殺頭呢?今天老白就來和大家講講古代帝王的稱謂。    漢朝的第五位皇帝叫劉恆,一般稱他為漢文帝,第六位皇帝叫劉啟,稱為漢景帝,他們兩位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
  • 君王稱號的由來,「諡號」、「廟號」和「年號」的差別
    如唐代以前,除了秦始皇外都稱皇帝的諡號;唐代至明代則以稱呼皇帝的廟號為主;明清時期則稱皇帝的年號,這樣混亂的情況到底是如何造成的呢?(清代帝系表)大家在看歷史故事或連續劇時難免會遇到「周文王」、「漢武帝」、「唐太宗」、「宋高宗」、「明成祖」、「乾隆皇」…等等各式各樣的稱呼。
  • 為何用「年號」稱呼明清皇帝
    要弄清這種現象,只要梳理一下廟號、諡號和年號的關係,就能明白其中的奧秘。商朝講究祭祀和敬拜,建設專門的家廟,追加廟號,供奉先王。周朝繼承了商朝的諡號制度,廢止了廟號制度。秦朝因廟號和諡號的追加,必定造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因此雙雙廢止,廟號制度一度中斷了數百年。漢朝建立後,重啟了廟號制度,從此成為一項重要的禮儀制度,延續到了清末。
  • 古代很多皇帝的年號竟然都與道教有關!
    年號作為古代君主時代帝王紀元所立的名號,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在漢武帝時期,《漢書·卷六·武帝紀》「建元元年」句,顏師古注「自古帝王未有年號,始起於此」。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為「奉正朔」。歷朝歷代的年號都有著特殊的意義,每個皇帝在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年號,這些年號中有的與道教文化淵源甚深,因而也預示著非常的含義。
  • 什麼是廟號、諡號、尊號、年號
    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諡號、尊號和年號。這些稱號在史書中經常使用。
  • 年號那些事兒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年號基本上每個皇帝登基之後都要改的,除了其少數例外。在漢武帝之前是沒有年號的,在漢武帝之前都使用王號紀年,比如漢文帝某某年,到了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十九年)有了第一個年號,年號為「建元」。年號與改元密切相關。
  • 一分鐘,看透我國古代錢幣發展脈絡
    我國鑄造錢幣的歷史非常悠久,可以追述到商周時期,數千年的時間裡留下了數以萬計的錢幣種類,讓一些剛入局的泉友望而生畏,有沒有一種方式能快速理清歷朝歷代的錢幣發展脈絡呢?以下內容是文瀚樂拍依據個人理解歸納的結果,只針對銅錢,僅供參考。
  • 真實的郡縣制:並非秦朝首創? | 文化縱橫
    如果以歷史主義的眼光來看,淳于越的建議並非沒有道理。在秦朝以前,君主雖然無法對全國的領土實行直接統治,但是早於秦朝1400年的商朝,卻在近600年的時間裡維繫了這個當時世界上最大國家的長期存在。商朝地域非常廣大,領土最大時東北已達遼寧、西北進入黃土高原的渭水下遊,南抵長江流域(湖北黃陂盤龍城),其領土涵蓋寒溫帶、亞熱帶等多種地帶,高原、山地、平原等多種地貌。
  • 諡號、廟號、尊號和年號,怎麼稱呼皇帝,才能成為他身邊的紅人
    相比於廟號、尊號和年號,諡號出現的最早,西周便已經出現了,但在秦朝的時候曾被廢掉。因為秦始皇認為,諡號是以子議父、以臣議君的行為,是對先皇的不尊敬,所以就把諡號給廢掉了。直到漢代才恢復,並一直用到清末。
  • 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你能分清楚嗎?看完此文一清二楚
    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你能分清楚嗎?下面我們來說道說道!我們稱呼古代帝王一般都不直呼他的名字,比如說李隆基如何如何,李世民如何如何,而是用號來代替號,一般有三種,諡號,年號和廟號,比如漢武帝,「武」這個字就是諡號,是對他這一生的概括性總結,諡法當中說:威強敵德曰武,而他的爸爸漢景帝,他的爺爺漢文帝,文景也都是諡號。
  • 你不知道的古代皇宮中的稱呼
    年號:年號是中國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紀年的名號。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為「奉正朔」。年號的字數一般為兩字,也有少數為三字、四字乃至六字。比如王莽的「始建國」,武則天的「萬歲通天」,西夏景宗的「天授禮法延祚」。
  • 中國歷史上最有意思的年號,用劉秀的年號不一定能實現中興!
    年號是中國古代與日本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為漢武帝劉徹首創,第一個年號為建元。自從年號開始推廣以後,歷朝歷代每位皇帝都有自己的年號,除非在位時間太短來不及更換年號。在這些紛亂的年號中,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年號是可以脫穎而出的!
  • 廟號、諡號、年號,一個皇帝怎麼會有這麼多稱號,是自己取的嗎?
    另一方面可以說全憑喜好,比如咱古代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同志,其在位15年時間(690年-705年)卻用了14個年號,可以說是非常任性了。另外,有的年號也被好幾個皇帝用過,比如「太平」、「太和」都被用了好多次,可能是真的寓意比較好。再來說一說「廟號」「廟號」的起源時間比「年號」早得多,前者在商朝就已設立,而後者是由漢武帝即位後首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