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張張匯款單,對我們家人來說,比金子還珍貴。」採訪到許惠春老人的大兒子許海鑫時,這位年過六旬的老漢在電話那頭哭了。
3月20日下午,原安慶石化建安公司退休職工許惠春老人在醫院去世,享年88歲。老人沒有給三個兒子留下一分錢存款。家人整理老人遺物時,在一隻小木箱裡發現一個泛黃的紙包,裡面有幾沓厚厚的匯款單。這些匯款單都是許惠春老人寄出去的,但署名均為「李記」。
20元,300元,
3000元,5000元,10000元……
一張張匯款單
講述著好人「李記」的故事。
許惠春老人生前照片(70多歲時在無錫所拍)
「李記」究竟是誰?
這個問題困擾了很多人很長一段時間……
「以前,打來電話尋找『李記』的人有很多。不光是他們,廠裡面也曾安排人員尋找『李記』,但這個人從沒有露過面。」
昨天,中國石化安慶石化公司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早在上世紀80年代,從安慶石化寄出、署名「李記」的匯款單被送到很多需要幫助的人手中。「李記」的舉動也引起媒體的關注。然而,經多方尋找,整個安慶石化並沒有「李記」這個人。
1991 年,潁上縣遭遇特大洪水。「李記」匿名捐款的善舉在安慶石化引起不小的反響。安慶石化安排多名工作人員尋找「李記」,但苦尋多日都未能找到,更沒人主動承認自己是「李記」。
1998 年夏天,安慶遇到百年不遇的洪水。安慶石化工會收到一封特殊的來信,信封內3000 元存單背後只有短短一行字:「請將此款轉給災區,李記」。「李記」的名字又一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李記』的舉動,
多次被廠裡內部刊物報導。
我自己也是安慶石化職工,
每次和父親提及此事,他總是微微一笑。」
許海鑫對記者說。
許海鑫告訴記者,3 月18 日,父親許惠春因病重住院,3 月20 日下午在醫院病逝。「父親患有腦梗,說話有些不便,18 日送醫時他已經不能說話。」在此之前,父親許惠春也沒有任何特意的囑託。
「父親和母親生活在安慶石化大湖生活區。整理遺物時,我們找到了父親生前最珍重的小木箱,在箱子裡發現了那些東西。」許海鑫說,他二弟許海東打開箱子後,看到裡面有父親年輕時獲得的三等功獎章,還有一些信件和筆記本,筆記本裡面用紙包著一張張匯款單。
一張張匯款單
許海東趕緊喊來大哥許海鑫和三弟許海石。許海鑫回憶,包裹的紙已經泛黃,看到這些匯款單時,他們才恍然大悟,知道父親許惠春就是那個匿名捐款的「李記」。
看到眼前這一幕,許海鑫和兩個兄弟一時間蒙住了。之後,他們又在其它幾隻箱子中找到了散落的匯款單。三人一遍遍翻看這些匯款單,上面清晰地記錄著匯款金額。「20 元,300 元,3000 元……我和兩個弟弟都哭了,有些不敢相信,父親從來沒有提過此事。」
許海鑫說,父親雖已去世,但看到這些匯款單,感覺他音容宛在。
他和父親不止一次提過「李記」的事,
還推測「李記」應該是
收入高、家庭條件好的那一類人,
他怎麼也想不到父親許惠春就是「李記」
「在已經找到的匯款單中,最早的是1981年的一張匯款單,匯款單已經發黃,金額為20 元。」許海鑫對記者說,他和家人整理這些匯款單,發現在過去30 多年裡,父親許惠春幾乎年年捐款,青海玉樹地震捐款3000 元,甘肅舟曲縣中國紅十字會捐款3000 元,中國紅十字總會捐款5000 元……能找到的匯款單數額加起來,總額有10萬元。這些捐款有一個共同點:每次用虛擬地址,署名全是「李記」。
最讓許海鑫難忘的是父親最後一筆捐款。那是在2016 年7 月18 日,許惠春老人向安慶市民政局捐款5000 元,當時他已80 多歲。「 當時父親腦梗出院不久。我去找父親,發現他沒有在家休息。」許海鑫說,他四處尋找,終於在離父親居住地不遠的一家銀行外找到了他。
「正常人走這段距離只需要10 分鐘。那會父親年齡大了,加上剛出院,走路只能是挪步。我當時以為父親走丟了,銀行保安說看到老人是一步一步挪過去的。」
說到這裡,許海鑫又一次哽咽。即便這樣,父親從銀行出來沒有提及匯款的事情。他攙扶著父親回家,只是發現老人心情不錯,他壓根不知道這是父親寄出的最後一筆捐款。
那麼,
這位頻頻捐款的「李記」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
他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
↓↓↓
記者了解到,許惠春老人祖籍無錫,14 歲時隻身一人出門做學徒,1951 年成為一名國營職工,1956 年響應國家號召支援大西北到蘭州玉門油礦工作。1976年,許惠春來到安慶石化紮下了根,並在安慶石化建安公司工作,直到1992 年退休。當年「李記」隱名捐善款的事跡成了全廠上下的熱門話題。「李記」兩度入選安慶石化「講奉獻10 件好事」,是唯一一個票數第一卻從來沒有領獎的人。
許海鑫回憶,父親在家很少提及「李記」的事,不過他在老人遺物裡發現了一張當年宣傳「李記」的剪報。許海鑫說,父親省吃儉用,買菜總是買最便宜的,有時連吃剩下的菜湯都不捨得倒掉,還留著泡米飯吃。穿衣更是樸素,一年到頭就幾件工裝,家裡老家具用了十幾年。
「老爺子不捨得買肉,經常去菜市場買豬皮回來吃。偶爾買一回豬蹄,吃剩下的骨頭捨不得扔,又放到鍋裡煨湯。」說起許惠春老人的日常生活,大兒媳不禁感慨。
「父親走後,沒有給我們留下任何存款。之前我們對他還有一些偏見,現在看來是我們誤解父親了。」許海鑫對記者說,他們家經濟條件不算好,母親章美芳當年也是安慶石化職工,因患有阿爾茨海默病長年臥床,三弟許海石在2014 年診斷出口腔癌。有時,他們懷疑父親工作這麼多年,為何沒有一些存款,可每次問及這些事情,父親總是不願過多提及。
許惠春老伴
許海鑫說,父親許惠春平時很喜歡幫助別人,遇到需要幫助的人總是伸手去幫。路邊看到可憐人,他總是去問一問,看看可有啥困難。有一次,許惠春老人見小區裡一名流浪漢可憐,就把自己的新棉襖送給人家穿。2017 年,許惠春再次因腦梗住院。隔壁床一個病友腿腳不好,他看著心疼,讓小兒子許海石給病友買副拐杖。
2016 年,許惠春老人因腦梗臥床,家人為他請了位保姆。許海鑫回憶,保姆來了之後,看到父親家環境很差,牆上貼著報紙,連個像樣的家電都沒有,一度要走人。為了留住保姆,弟兄三人買了新被褥、新電視,又囑咐保姆要捨得買菜買肉。
「一家人沒少埋怨過父親,不過也還是心疼他。和父親同歲的退休工人,捨得吃喝,還有存款。可父親卻依舊過著清貧的日子,這讓我們有些想不通。」許海鑫說。
雖然沒有給家人留下物質上的遺產,
然而這寶貴的精神財富,
卻是更加難得!
「許惠春退休前是安慶石化一名普通職工。他在工作期間多次榮獲先進工作者稱號,並受到表彰。」昨天,中國石化安慶石化公司工作人員向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介紹,直到現在,安慶石化依然保留著當年廠內刊物刊發的「李記」匿名捐款和尋找「李記」的相關文章。如今,在得知許惠春老人就是「李記」時,大家油然而生一股敬意。
曾照顧許惠春老人的保姆鄧女士說,老人生活近乎清貧,而且老伴患病需要治療照顧,家裡至今沒有什麼像樣的擺設,連老人出殯安葬的費用還是三個兒子一起湊出來的。得知老人幾十年堅持捐款獻愛心,她連嘆老人很不容易。
「在我們記憶中,父親一直是個艱苦樸素、嚴以律己的人。他也曾教育我們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許海鑫說,父親從不讓他們亂花錢,還經常告誡他們要懂得感恩,要多做對社會有益的事情,「我們一度誤解甚至抱怨父親,怎麼如此不捨得花錢。但在這一張張匯款單面前,我們知道父親過去幾十年的付出,我們錯怪了父親。」
許海鑫說,他和兩個弟弟商量好,
要將每一張匯款單珍藏好,
這些遺物是父親留給他們最寶貴的財富。
「這些匯款單是父親品格的寫照,
是無比珍貴的,我們會傳承父親的品質。」
記者手記:大愛終有聲
匿名捐款幾十年的「李記」終於找到了。只是讓人沒想到的是,找到「李記」的時候,卻已與他永別。一張張匯款單,記錄著許惠春老人一個又一個愛心故事。幾十年來,老人幾乎沒有間斷過捐款,這是讓人敬佩的善舉,也是老人可貴品質的寫照。
我們不知道許惠春老人到底幫助了多少人。那些收到「李記」捐款的人們,看到今天的新聞,也許會去悼念許惠春老人,說一聲「謝謝」。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魏鑫鑫 蔣六喬 通訊員 李丁玲
許惠春老人離開了,
但他的善舉註定會影響很多人,
那份大愛值得所有人銘記!
網友留言充滿正能量↓
綜合:新安晚報、安徽網、人民網、中國新聞網
部分圖片未署名因作者不詳,向原創致敬!如有版權問題可以第一時間與晚報君聯繫。
猜你喜歡推薦文章↓
編輯:envy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