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欣賞|大巧似拙《張遷碑》

2020-12-24 賽大家書法集字小助理

《張遷碑》是東漢隸書成熟時期的作品,個性極為強烈,歷來被譽為漢碑中稚拙古樸、雄強穩健的典型。

原谷城長張遷改任蕩陰令後,谷城故吏韋萌等為追念故令張遷的功德而集資刻立的《張遷碑》,所以前人又稱此碑為「去思碑」。碑文記述了碑主張遷的家世、經歷,歌頌他的功績、品德。

碑額篆書題「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12字,結體在篆隸之間,筆畫婉轉曲折,似印文中繆篆(曲線篆)。

碑陽用筆以方為主,稜角分明,落筆穩健,似利刀切玉;

運筆勁折,斬釘截鐵。在線條的構成上強調積點成線,使每個點步步為營,都注入了一定的力量。其線條質感老辣堅實,蘊藏豐富。

結體扁平勻稱,端莊大方。體態上多取橫勢,字形以扁平為主,同時以長、方為輔,風貌古樸。在橫向上比較開張,縱向上則較為收斂,而長和方的體態則是根據筆畫的繁簡而產生的,在結構安排上,起著協調變化的作用。

從章法上看,字勢平直凝正,穩健大方,形如獅蹲虎踞,劍拔弩張,具有端正樸厚雄強的氣勢。它還兼有篆意、草情、楷法,在漢碑中別具一格。

賽大家集字書法字典已收錄《張遷碑》字庫

相關焦點

  • 隸書新作大智若愚大巧似拙(每日一品第952期)
    「大智若愚,大巧似拙」出自《老子》《周訓》中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其意是說,真正有才智的人表面上都像是愚笨的,主要是由於德高望重,不事張揚,也不去計較別人如何評價;真正聰明、懂技術的人,不願顯露自己,從表面看來,好像笨拙的樣子。
  • 書法字帖|漢隸《張遷碑》高清完整拓本
    手機字帖 | 漢隸《張遷碑》 漢代隸書《張遷碑》又名《張遷表頌》, 全稱《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是東漢晚期佚名書法家書丹,東漢碑刻家孫興刻石而成的一件隸書書法作品。此碑於東漢中平三年(186年)刻立,明代初年出土,現收藏於山東泰山岱廟碑廊。
  • 《張遷碑》最好的版本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張遷碑》,則是最能體現漢隸雄強一路風格的碑文。《張遷碑》是東漢晚期作品。通篇為方筆,方整勁挺,稜角分明,結構謹嚴,筆法凝練。書風端正,方勁雄渾。初看似乎稚拙,細細品味才見精巧,章法、行氣也見靈動之氣,沉著有力,古妙異常。其碑文記載的是那時候的縣令張遷的豐功偉績,文裡提到,張遷之祖世代英良。當然,讚頌的文辭,難免就是從出身、品德等方面給老百姓帶來了巨大的實惠等等。
  • 「新儒家三聖」馬一浮,精選15幅書法欣賞:拙中寓巧、氣格高古
    馬一浮近來在練習書法之餘,重讀了幾遍馬一浮先生的詩詞,又恰巧看了幾幅他的書法作品。不得不感嘆:有根骨、文化功底深厚的人所寫之字真是越看越耐看!馬一浮為人造衛星現世而作我們已見識了古人對書法的不斷發揚,按理說,當代書法是可以站在古人的肩膀上走得更遠,但心浮氣躁、急功近利的「創新」書家卻是越來越多了。
  • 孫廣信字畫家:書法筆酣墨飽 落筆如雲煙
    本網12月24日訊 魏晉時期,王羲之開文人書法之先河,開創了魏晉行書,也是最早的行書作品,並奠定了書學理論。其以不朽的書法開啟藝術豐碑,把字以藝術的形式傳承下來。現今,王羲之不再,但其經典流傳後世,當代字畫家仍受益良多。在此其中,字畫家孫廣信集之所長,創製出新,以其對線條質感的獨特理解,書寫時代華章。
  • 隸書作品欣賞 隸書發展歷程 以及如何練習隸書書法
    大致了解隸書的發展歷程,才能更好地欣賞隸書作品,以及練習書寫。,粗細輕重抑揚頓挫,極富變化,有「蠶頭燕尾」、「一波三折」的特點,頗有書法藝術美學特徵。因此在當今書法界,有很多隸書名家,他們的作品風格不同,或淳樸廣闊,或流暢奔放,都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 劉炳森書法有匠氣?大眾喜愛的,就是好書法
    憑著讀私塾時先生教授的碑帖所產生的對中國書法的一腔熱情,他在北京藝術學院讀預科至本科期間,先後受到鄭誦先、張安治、白雪石、何二水等老師的賞識和幫助。19歲時被破格吸收為「中國書法研究社」社員。何二水是劉炳森書法的啟蒙教師,他對於劉炳森在書法道路上的影響可謂深遠,正是在他的指導下,劉炳森系統地學習了《張遷碑》《乙瑛碑》《石門頌》等隸書碑刻。
  • 【推介】長安藝文聯盟特邀藝術家 :馬曉安書法欣賞
    王蒙清晨細讀馬曉安書法手札數幀,以為破曉之觀耳。融古更鑄今 堅質顯浩氣——書法家馬曉安書法作品欣賞何俊鋒識認馬曉安馬曉安作書,既秉承傳統,又融古鑄今,追求一種疏宕雅拙的韻味,似乎以巧寫拙,卻又能拙中見秀,拙中見雅,結體寬博疏闊,從容不迫,蕭散不相連屬,散漫不經心,姿態奇特而清雅宕逸。從氣勢上看,他善側鋒用筆,於側鋒中取速、取變、取研、凌空取勢,以勢取勝。古人論書,常有筆勢、書勢、字勢、體勢、形勢、氣勢、骨勢等語,其表現形式即為欹側、澀疾、轉折、斷連、輕重等。
  • 肖文飛的書法趣談 | 劉備兩耳垂肩與書法的關係(一)
    所謂奇,即是與眾不同;所謂拙,即是頭大身小,重心下移,而這被認為是有古意的表現,在中國人看來,這是一種非常高級的審美趣味,只賦予寬厚仁和、大巧若拙、修行高深者。外表符不符合人體的結構比例,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呈現出一種內在的精神品格氣質。這涉及到中國的哲學美學,比如,莊子就塑造了許多這樣的人物,以表達他的哲學思想。前面講的都是人物,書法中又是如何去表現這樣一種奇古或古拙的審美趣味呢?
  • 袁世凱之子袁克文的17書法精品欣賞,網友:深得其父書法之神韻
    袁克文袁克文的書法有深厚的根底,細觀其字、用筆結體、超凡脫俗。字散發著一種畫的優美,這種風格沒有極深的功力很難達到。他的字還算得體,筆畫勻稱是書法的」骨」,橫直撇捺點畫是書法的」肉」,起筆收筆動靜有致是書法的」神」。
  • 朱昌耀,大巧若拙 人生原曲
    朱昌耀,大巧若拙   人生原曲     文/薛小華  「民樂是我們最難忘的鄉音,希望兩岸民族音樂人、兩岸同胞、年輕人,在對民族音樂的欣賞中,在對傳統的敬畏中,共同傳承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在兩岸民樂對話中唱和歷史的脈動。」朱昌耀先生如是說。
  • 「醜書」名家白砥教授眼中的書法美是什麼樣的?
    又不知確切從何時起,《爨寶子碑》、《爨龍顏碑》、《張遷碑》、《石門頌》、《泰山金剛經》、《張猛龍碑》、《好大王碑》……,還有趙之謙、何紹基、康有為、沈曾植……,那些個「醜」字,卻成了我的追求方向與目標,甩都甩不掉,猶如靈魂附身。要說我學這些東西的時候,也還在二十歲前後,那本該是喜歡漂亮甜美的年齡,但沒法子,命該遭人唾罵。
  • 初學隸書選《曹全碑》還是《張遷碑》?清朝書法家建議選這個帖
    有書友問我,初學隸書,選《曹全碑》還是《張遷碑》呢?我給他的回答是,我既不建議選《曹全碑》,也不建議學《張遷碑》,我建議從《乙瑛碑》開始學習。我為什麼會給他這樣的建議呢?這要從這三個碑的風格特點來分析。
  • 實力派書法家鄭曉華,15幅精品書法作品欣賞,蒼勁有力,不失秀美
    同時他為人很謙遜,書法理論和文字功底紮實。至於他是否對得起書法博士的稱號,我們要理性地認識,綜合而言,授他以書法博士也是無可厚非的,實至名歸。鄭曉華的字,繼承了中石先生的風格,而其線條更豐富,結體更多變,把巧與拙丶疏與密、'古與今結合起來,耐看有衝擊力。鄭曉華的書法很有特點,個性也很明顯,水平也是在那裡擺著的。 至於他這樣的書法作品,會不會受到大眾的歡迎,這還是個問題。
  • 簡訊,「玉山草堂雅集·詩聯」霍國強書法作品巡展隆重開幕
    《黃庭經》《樂毅論》《王羲之聖教序》《玉版十三行》《靈飛經》乃至褚遂良、米芾、趙孟、董其昌、金冬心等名家的法帖都成為他的研習對象;對《乙瑛碑》《張遷碑》《西狹頌》《封龍山碑》也下過功夫。早年還投入到對《石門頌》《鄭文公碑》《張猛龍碑》及北魏墓誌的學習中,甚至還對敦煌殘紙、寫經、簡帛書也做過研究。他深知,要達到高妙的書法意境,還得加強和提高自己多方面的文化修養。
  • 最「醜」書法作品獲特等獎,書法創新到底是藝術品還是皇帝的新衣
    最近被一副書法作品「刷屏」了,它就是「雲岡杯」首屆全國魏碑雙年展中的特等獎作品。從來不關心書法的眾多網友都紛紛站出來質問,這種猶如兒童般的作品,居然獲得了特等獎,它究竟好在哪裡?而官方的回覆是,這幅作品好就好在返璞歸真,以「拙」藏真,最難能可貴的是「創新」。
  • 塞外雲州李懷樂書法作品欣賞
    我下意識地問了一句:「門外那幅書法作品是您寫的嗎?」他笑著回答:「是」。我便玩笑地說:「我好像看見了歐陽詢,感受到極強的歐體味道。」四目相視,會心地笑了,至此雙方拉開了談話的帷幕。這也是我對李懷樂老師的初識印象。
  • 揭開書法頂峰之謎,盤點二王書法精髓,中國書法之美欣賞系列一
    觀點:要衡量書法的美,可以從作品的筆法、結構、墨法、章法去分析。如何去評判一件美的作品?如何對書法的美進行欣賞呢?中國書法是中國文化遺產之一,她跟象棋、舞蹈、音樂、繪畫稱為"棋琴書畫"。書法作為古代是以記錄文字為核心和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