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飛的書法趣談 | 劉備兩耳垂肩與書法的關係(一)

2021-02-23 藝盤新視界
劉備是《三國演義》重點塑造的正面形象,出場是怎麼樣介紹的呢? 「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 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這樣一種性格,什麼樣的形象才能合適呢?是像水滸傳裡面鼓上蚤時遷那種尖嘴猴腮的,還是像現在年輕人喜歡的這種小鮮肉的形象呢?「生得身長八尺,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姓劉名備,字玄德。」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咋一看,在現實當中,這不就是大猩猩麼?!但在藝術作品中,卻認為只有這種奇古的形象,才匹配皇室正統血脈——劉皇叔這樣的一種身份,才符合寬和寡言、沉得住氣、有大志這樣的一種德行。

閻立本《步輦圖》局部

這是唐代的閻立本《步輦圖》裡面的一個局部,記錄的是吐蕃王松贊幹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祿東贊朝見唐太宗時的場景,中心人物當然是唐太宗。大家發現沒有,唐太宗的形象,與其他人物相比,頭大身小,比例非常不協調。把皇帝畫得如此失真,按理來說是要殺頭的。但事實是,唐太宗欣然接受了這個形象,否則就不會有這件名畫流傳下來。後來,閻立本還被拔擢為右相,達到了中國歷史上畫家所未曾夢見的高位。

這是唐末五代貫休的《羅漢圖》,這個耳朵畫得有意思,特別長,特別大,但是離劉備的兩耳垂肩還是有點距離,頭凹凹凸凸,臉也古裡古怪,溝壑縱橫,又醜又髒,這樣的人物如果出現在現實當中,多半不討大眾喜歡。

陳洪綬《隱居十六觀•品梵》

以上是明代大畫家陳洪綬畫的高士或者羅漢,也是腦袋大身子小,同樣大的還有耳朵。這樣的形象,在中國文學和繪畫作品中大量出現,如果按西方科學的人體比例來作為評判標準的話,可謂一塌糊塗。但是中國文學和繪畫卻不斷出現這種不合常規的形象,深層次背後,卻是寄託著中國人的一種審美理想,即對奇古、古拙風格的追求。所謂奇,即是與眾不同;所謂拙,即是頭大身小,重心下移,而這被認為是有古意的表現,在中國人看來,這是一種非常高級的審美趣味,只賦予寬厚仁和、大巧若拙、修行高深者。外表符不符合人體的結構比例,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呈現出一種內在的精神品格氣質。這涉及到中國的哲學美學,比如,莊子就塑造了許多這樣的人物,以表達他的哲學思想。前面講的都是人物,書法中又是如何去表現這樣一種奇古或古拙的審美趣味呢?這種趣味是通過怎樣的一種藝術語言、通過怎樣的一種造型去表現呢?

《散氏盤》局部

這是《散氏盤》,它的結構造型,其實就跟我們前面描述的人物形象如出一轍,都是同樣的原理,上大下小,上寬下窄,上放下收,形成一種古拙的味道。

《開通褒斜道》局部

《開通褒斜道》,既大氣磅礴,又非常古拙。比如這個「蜀」,上面這個「四」,寫得大, 「郡」右邊的「耳」偏旁,寫得同樣大,那一豎出來得很短,就是要把這個重心壓低。

《張遷碑》局部

上面的這些圖片,只要是接觸書法時間長點的,應該都是耳熟能詳,《張遷碑》、《爨寶子》、《好大王》、《泰山金剛經》、顏真卿《麻姑仙壇記》,它們總體的風格都是趨於古拙一路,而且這種審美趣味,在唐以前的比例是比較高的。像《張遷碑》,一般人可能接受不了,大腦袋、短身子,在現實生活中,這不就是殘障人士麼?但在中國傳統審美當中,這種形象包含古拙樸厚的趣味,憨頭憨腦,訥於言,卻具有大智慧。

 

唐以後,這樣的結構方式就少了,但還是有一些天才的書法家,憑著自己的敏銳,能夠捕捉到這種古拙的氣息,取的前述例舉名碑名帖的結構,比如王寵、黃道周、傅山、八大山人的書法,與我們所看到的娟秀流美一路的帖學風格就很不一樣。

王寵小楷局部

黃道周小楷局部

秀一路的風格有沒有呢,也有。戰國時期,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文字體系,有的拙樸,有的寬博的,有的秀美,體現出不同的審美趣味。像《中山王銘文》就非常的秀,重心比較高,上面收得比較緊,下面儘量舒展。

《中山王銘文》局部

後來的《張猛龍》、歐陽詢、《靈飛經》都這樣。當然,秀也有很多種,比如雄秀、娟秀、雋秀等等,這種秀的審美唐以後慢慢成為主流,相反地,像《散氏盤》《開通褒斜道》這種大巧若拙、大樸不雕的審美,慢慢的就弱化了。

《曹全碑》局部

所以,我總有種感覺,唐以前,是偏重於男性的藝術,而唐以後,是偏重於女性的藝術,當然,我這裡並不對兩種風格趣味作高下的判斷。

我們經常說「古今之分」,這個「古」跟「今」到底是通過什麼來體現的?我是這樣理解的,單從造型上來看,與前代傳統的關係越密切,那麼就越有古意,比如你寫的詩歌,與《詩經》的風格很接近,我們會說很有古風。因為與源頭的關係比較密切,所以自然就有「古」的這樣一個特徵。相反的,如果與前代傳統的關聯越來越弱,那麼表現出來的味道,就是一種「今」。

 

怎樣在結構上面判斷這樣一個古今?

 

這裡有兩個字,一個是左邊的「古」字,從《西狹頌》裡提取出來,右邊這個字是「蒸」,從歐陽詢《九成宮》裡提取出來的。看隸書這個「古」,我們會覺得很有古意,看這個「蒸」,就覺得比較「今」。為什麼會有這種差別?這就是結構上「平畫寬結」和「斜畫緊結」所造成的。

 

何謂「平畫寬結」?所謂「平」,橫畫要寫平。

 

隸書基本上是橫平豎直,即使波畫有起伏,但如果在它的最低點畫條線,基本上也是水平;所謂「寬」,即強調橫式,左右伸展,橫向開張,字形扁寬,而且沒有中心聚攏點。這就是漢隸的傳統,凌空欲飛,飄逸灑脫,很有「大風起兮雲飛揚」的氣勢!

 

相反,到了後來成熟的楷書,字形上就開始斜畫緊結了,什麼意思?橫畫開始往右上角傾斜,字形狹長,而且開始有一個明顯的中心聚攏點。像這個「蒸」字,它就有一個明顯的中心聚攏點,也就是說,它開始往四周伸胳膊伸腿。這個就是唐以前與唐以後結構的變化趨勢之一。

 

前面說過,這個古意就是跟前代聯繫的密切性。楷書是從隸書慢慢演變過來的,這個過程有幾百年的歷史,從平畫寬結到平畫緊結、斜畫寬結,最後到斜畫緊結。最終,成熟的楷書完全與隸書的結構方式脫離,自成一個系統。這就是一個在結構上與前代的關聯性越來越弱,古意慢慢消失的過程。

  

「拙與秀」又是怎麼樣體現的呢?其實就是重心高低的問題:重心低它就拙,重心高它就秀。比如我們左邊看到的,是賣炊餅武大郎的舞臺形象,腿特別短,重心低,拙。相反的,右邊這個模特(很想找一個潘金蓮啊,但是不好找),非常高挑,因為腿特別長,重心上移,秀。 「古」與「今」, 「拙」與「秀」,以唐為一個分水嶺,關於這個話題,大家可以看我原來寫過的兩篇微信文章,作為今天講座的補充。

          

         

         

這裡面我也挑了一些唐以前跟唐以後的字,作一個對比,明顯的發現,唐以前的字,那種古拙大氣寬博的氣息撲面而來,但是到了唐以後,字的重心慢慢的開始提高,而且橫畫也開始往右上角傾斜,巧的成分開始多起來,開始伸胳膊伸腿,古拙大氣寬博的感覺慢慢就弱了。比如對比趙孟頫寫的「菩薩」跟《泰山金剛經》裡的「菩薩」,趙孟頫中宮收緊以及橫畫右上斜的特點,相對於與他同時代的人來說,還不是特別明顯,他還是有一種寬博之氣,但如果跟《泰山金剛經》比的話,那種寬博大氣,那種古拙的意味,還是相差很多。大家比較一下,哪個更像真菩薩?

鍾繇《宣示表》局部

          

 

王羲之《黃庭經》局部

當然,「古」「今」也是相對的,比如說,孫過庭的《書譜》,就在鍾繇、王羲之、王獻之三者之間做了一個分別:王羲之與鍾繇比,那王羲之是「今」,鍾繇是「古」;而王羲之跟王獻之比,王羲之又是「古」,王獻之又是「今」。「古今」的差別,有時候大家可能只停留在一種概念上,怎麼通過具體的作品去感知,去發現?我們可以把三件他們的作品放在一塊做一個對比,就會發現,孫過庭此言不虛也!

鍾繇、王羲之、王獻之小楷比較

右邊是鍾繇的《宣示表》,中間是王羲之的《黃庭經》,左邊是王獻之的《洛神賦》。
通過比較就會發現,鍾繇的字最扁,橫畫最平,平畫寬結的特點在三人當中最明顯,而且下半部分收的緊,重心低。王羲之居中,相比鍾繇,重心開始提高,橫畫傾斜度又大一些,中宮收緊較鍾繇明顯,字形也開始往縱向拉長。到了王獻之,那就更明顯了,不管是斜度也好,字形的長度也好,還有中宮收緊的特點也好,比王羲之又更進了一步。

相關焦點

  • 劉備:「大耳垂肩」與耳郭畸形
    ,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圖:電視劇中劉備扮演者(正中)《三國志·先主傳》是這樣記載的:劉備: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也就是說,劉備站立著把手放下,手超過膝蓋。兩耳垂肩,左右探望,自己能看見自己的耳朵。劉備的耳朵真的很大嗎?
  • 初學書法,不宜從楷書入手,給你一張效率倍增的書法入門路線圖
    中書匯書法學苑一圖在手心不慌——效率倍增的書法入門路線圖,請你查收!請看上面《書體發展簡圖》,絕不是楷書→行書→草書,真實的歷史是這樣的:甲骨文→兩周銘文→先秦、秦漢簡牘→漢代摩崖石刻、廟堂隸書→兩晉尺牘→隋唐碑刻楷書→唐代大草、狂草→兩宋尚意書法→元明清的各體拓展→民國的大發展→現當代書法。
  • 劉備為何兩耳垂肩
    唯有劉備的「雙耳垂肩」因太違背常識一直讓我覺得莫名其妙。這次到廣州山水桃園華德福學校短暫地指導一下九年級文學板塊的教學,我給學生上《三國演義》第一回,在講到劉備的出場時,我就提出了這個問題。一個女生喃喃自語:「好像佛像啊!」我腦子裡忽然靈光一閃,問坐在下面聽課的語文老師:「羅貫中是哪裡人?」「山西太原人!」「也許他從小看過大同雲岡石窟裡的釋迦牟尼造像!
  • 揭開書法頂峰之謎,盤點二王書法精髓,中國書法之美欣賞系列一
    書法也是線條藝術,視覺藝術,她除了記載文字,也更多的體現線條之美,視覺之美。書法之美,可以用很多形容詞。比如:英俊瀟灑、放縱飄逸、雄健豪強、嬌若遊龍、古樸典雅、俊秀雄媚、婉約自由、沉著含蓄。這些都可以體現在二王書法上。今天我們就用揭開書法史上第一高峰,晉朝書法來去欣賞書法之美。
  • 「書田真味」——晏曉斐書法作品回湘首展開幕
    其同門師兄弟王民德(考取胡抗美先生的博士)評價說:「曉斐不是那種鋒芒畢露的早熟書家,他功底紮實,書寫路徑又寬,小到蠅頭小楷,大到榜書巨製,從傳統的文人書法,到極具張力的現代書法,他的新作總是讓我充滿期待。這兩年,他正經歷一種質的飛躍,我相信,有了這樣的藝術自覺,曉斐的每一次落筆,不會滿足於自娛自樂的精神漫遊,定會成為一種自覺的文化行走。」
  • 徐靜蕾書法價值巨大:不在「書法」,而在「學書法」!
    你好,我是美智書法。從哲學和書法美學角度,重新審視書法。徐靜蕾,做人瀟灑,演員導演事業,這兩方面都拿過大獎,書法也引人注目。本文志在還原真實的徐靜蕾書法。當然,也談她的書法的社會價值:給專業人士和業餘人士的啟發意義!01.從書法角度,技術地評價徐靜蕾首先,一分否定:技術遠未盡其才!她的字,如其人,性感而單純,我也喜歡看。
  • 他的書法「醜醜地」,以一己之力,打破臺灣書法保守的局面
    這是因為,臺灣書壇不僅存在前衛性的現代書法運動,而且也有一些頗具創新意識的書家。至於說到于右任、張大千那就更不能以傳統保守來看待臺灣現代書壇了。而我們將要論到的江兆申似乎更能說明這一問題。江兆申書法這種書法審美取向與江兆申的畫家立場有很大關係。而在很大程度上,江兆申書法明顯可歸於畫家書一類。
  • 臺灣書法的「重」
  • 硬筆書法正確標準握筆姿勢大全
    硬筆書法,是書法的一個類別,寫好硬筆書法的一個基本功,就是握筆。握筆姿勢不正確,書寫時就不會流暢、自然。 硬筆書法工具,一般為鋼筆、鉛筆、美工筆和粉筆,握筆姿勢都是「三指法」。但因筆的特點和呈現字的基礎不同,握筆姿勢也有所不同。
  • 第一個以現代美學觀點撰寫書法美學專論,鄧以蟄的《書法之欣賞》
    這組現代書法美學的開山之作, 計劃「逐一討論」書體 (書體的發展源流) 、書法 (書法的形式技法) 、書意 (書法的性情表現) 、書風 (歷代書法家風格) 四個部分。但鄧先生僅完成了前兩部分便從此擱下了。此後, 這兩部分又經修訂合併收入先生在北平中國大學任教時的講義中。
  • 書法傳奇||少年遊 · 中國書法藝術精品展——徐瑋
    書法藝術與詩詞之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能夠展示高品位的人格精神與性情志趣。二者歷來關係密切,相互影響、相互激發、相得益彰。 為充分展示當代書法藝術創作風貌,不斷活躍網絡書法藝術氛圍,持續推出書法精品和藝術人才,引導廣大書法家和書法工作者堅定文化自信,承續中華文脈,努力攀登藝術高峰,更好地堅守植根傳統、鼓勵創新、藝文兼備的創作理念,中原書法藝術中心特別聯合知石藝術館、少年遊網絡科技共同策劃組織了「書法傳奇 ·少年遊」——中國書法藝術精品展,以期為廣大書家和眾多書藝、詩詞愛好者提供一個絕佳的展示機會和良好的交流平臺
  • 《中國書法》:張雨
    張雨《題張彥輔二畫詩卷》今藏於故宮博物院,此作所錄兩詩清虛雅逸,書風雄沉遒勁,是一件文、書融通的佳作,全國書畫鑑定小組定其為張雨真跡,關注度很高。《遐庵清秘錄》、《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十九)、《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法書篇七》、《故宮書畫館•第五編》、《故宮文物大典(二)法書、碑帖、銘刻》、《故宮博物院藏曆代法書選集》、《故宮書畫館•第五編》、《徐邦達集五•古書畫過眼要錄•元明清書法一》、《劉九庵書畫鑑定文集》、《元代書法》、《中國藝術百科辭典》、《中國書法鑑賞圖典》、《中國書法全集四十五•鮮于樞、張雨卷》、《中國美術全集五十七•書法篆刻編》(
  • 展訊丨書田真味——晏曉斐書法作品展24日長沙開幕
    相識四年,幾乎每次相聚都會看到他大批的新作,小到蠅頭小楷,大到榜書巨製,從傳統的文人書法,到極具張力的現代書法,真是令人目不暇接。每次見面,看著他興奮的談論最近的新作,或者一臉鬱悶地為找不到方向而痛苦,我都會禁不住感嘆,這個傢伙身上究竟蘊藏著多大的能量和創造力啊。
  • 什麼是書法韻律?如何欣賞、學習書法韻律?
    我認為書法還是有韻律的。而且這種感受當然是必須人人都能看出來,否則,書法欣賞就完全沒有了意義。我們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這個問題。一、何謂韻律?韻律,比較常見於詩歌中,是詩歌的一個術語。尤其是古代詩歌中的近體詩歌,比較講求韻律。
  • 如何學好硬筆書法 I 第三講:正確的坐姿與執筆方法
    磨刀不誤砍柴工,學習書法,必要的理論知識是學好書法的前提。學習寫字,首先要養成正確的坐姿和執筆方式。據觀察,有不少同學書寫姿勢和執筆方法都不夠正確。肩平:即肩部放鬆,兩手平放在桌面上,右手執筆,左手扶紙。
  • 體玄書法待渠傳:讀寇克讓《條條大路通書法》
    筆下功夫如何了,體玄書法待渠傳。—— 吳川淮體玄書法待渠傳——讀寇克讓《條條大路通書法》文 / 吳川淮一 條條大路通羅馬,條條大路通書法。作為學者兼書法家的寇克讓總是讓人感到一種意外,這一本書就是一種意外,但是一種有趣的意外。翰墨甘苦,寸心自知。
  • 三國張飛的書法,竟然這麼好?
    而據今日的一些學者考證,張飛原來並非「大老粗」,而很有可能是一名兼工書法繪畫的儒將。蛇矛作筆,猛張飛是位書法家因勝利而喜悅,他當即便以石代紙,以丈八蛇矛作筆,在八濛山上書寫了「立馬銘」兩行隸體大字,以示記功勉士兼羞曹軍。傳說,張飛打敗曹操手下名將張郃之後,洋洋自得,用丈八長矛在八濛山石壁上鑿兩行隸書:「漢將軍飛,率精卒萬人,大破賊首張郃於八濛,立馬勒銘。」即後世傳誦的「八濛摩崖」,又叫「張飛立馬銘」。那麼,這塊有史有記的張飛所書的「立馬」石碑現在何處呢?
  • 中國書法的「初心」
    應該說,書法因為與文字的天然關聯,它的地位從一開始就是被尊崇的。然而隨著書法作為藝術的特性不斷凸顯,人們對於書法的認識也在悄然發生改變。朱長文在《墨池編》卷一的按語中開宗明義地指出:古之書者志於義理而體勢存焉。周官教國子以六書者,惟其通於書之義理也。故措筆而知意,見文而察本,豈特點畫模刻而已。自秦滅古制,書學乃缺,刪煩去樸,以趨便易。然猶旨趣略存,至行草興而義理喪矣。
  • 趙本山的書法,和陳佩斯書法比較,誰是真正的書法家?
    很多人一提趙本山和陳佩斯,就想到「小品」和「喜劇」,小品王、喜劇王,總之,這兩個鼎鼎大名的搞笑大王的根本身份,就是熒幕演員。,有熟知的人說他苦練書法至少有十餘載,如果說一開始玩玩書法不過是充當「票友」過把癮,但隨著後來他的書法動不動就被人哄搶到了一兩百萬的高價,著實能算是邁進了頂級職業書法家的層次,畢竟,即便是當代書法的王者——比如沈鵬歐陽中石等書法大王的潤金最好的情況下也不過如此。
  • 書法專業的張格寧,書法的確很「專業」
    書法專業學習,教給學生的更多的是學習的方法以及書法學習的方向。從張格寧的作品可以看到,她取法的是明代書法大家倪元璐。而倪元璐在書法史上以奇崛的書風獨樹一幟,且有極高的讚譽度。但是,倪元璐書法風格,在普通大眾眼裡卻有著不同的認知,大部分人對這種風格的書法是不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