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銀嶠
港人到底有多愛吃大閘蟹?有統計說,全香港一年可以吃掉一千多萬隻蟹。香港地少人多,想吃蟹只能仰賴進口,以往主要來自內地。不過,今年的情況發生了變化,眼看吃蟹的季節就快要過去,內地的大閘蟹們還是不見蹤影。
整個事情還要從去年說起。當時,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抽查內地進口大閘蟹樣本時,發現有害物質二惡英(Dioxin)超標,隨即下令禁止江蘇兩個養殖場的大閘蟹入口,事件轟動一時。當時,供應商上海新三陽南貨涉進口並出售問題蟹,還被香港食環署檢控出售不宜食用的食物。
今年7月,事件有了轉機。法庭裁判官引述專家報告及證供,指所有食物均有二惡英,分別只在含量上。其中,食物安全中心科學主任曾指,一般人士在4個月的食蟹季節內,若吃下47隻涉案大閘蟹,便會對健康有不良影響;而健康風險高的人,則只要吃10隻涉案大閘蟹便有影響。法庭認為人們在不少情況下,於整個蟹季內食用的大閘蟹不會多於以上數字,故大閘蟹二惡英對健康有不良影響,並不是唯一合理的可能。上海新三陽南貨因此脫罪。
案件結束了,關於二惡英檢測標淮的討論遠沒停止。有媒體稱,到了今年,因港府與內地就檢驗標準未達共識,導致內地大閘蟹遲遲未有上市日期。更有較為悲觀的聲音表示,內地大閘蟹今年或無法輸港。
▲ 蟹商原本裝載蟹的凍櫃,開始儲存其他貨品
為免錯過蟹季,香港蟹商開始另覓貨源,來自日本的野生大閘蟹及臺灣大閘蟹進入市場。然而,在肉質及蟹膏不及內地蟹之餘,更因運輸成本增加,每隻售價較內地蟹貴30%乃至數倍,銷量平淡。
這些蟹就一定安全嗎?今年,食物安全中心再為進口大閘蟹進行檢驗,在85個樣本中,一個來自臺灣桃園市養殖場的大閘蟹樣本,二惡英和苯二惡英樣多氯聯苯的含量總和超標近一倍,含量為每克食物含9.86皮克(1皮克等於一萬億分之一克,香港檢驗二惡英含量為每克6.5皮克上限的標準),有關樣本經已封存,涉事批次亦未流出市面。
究竟是大閘蟹的問題還是檢測標淮的問題?不得而知。有立法會議員質疑香港標準是否過嚴;有市民認為一年只食一次大閘蟹,而且食用數量不多,又光顧相熟店鋪,即使稍微超標也問題不大;還有媒體建議,香港可以學習臺灣,嘗試「自己大閘蟹自己養」,發展高質農業。無論討論結果如何,內地大閘蟹何時才能來港,依然沒有答案。
從政府角度來看,食品安全大於天,要確保食物符合法例規定和適宜供人食用。但對於大多數香港人來說,更關心的恐怕是何時才能吃到蟹。
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