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百科】殘酷唯美的愛情招魂儀式&舒伯特的冬之旅

2021-02-09 古典音樂家網

輕輕向熟睡中的愛人道別,他打開門,放眼儘是夜色。儘管寒風凜冽,失魂落魄的他,也只能踏著冬雪,漫無目的地漂泊流浪。小鎮裡一片死寂,落葉和隨風飄搖的樹枝,不時喚起昔日甜美的記憶。這蘊藏巨大能量的記憶,處心積慮地讓現實與他的欲望糾纏,傷痕累累的心該如何平靜?!但是他唯有放任思緒流淌:幻夢,心碎,迷惘,求死念頭相互交織,一場又一場的愛情招魂儀式開始循環。殘酷又唯美。

《冬之旅》是德國詩人威廉.穆勒(Wilhelm Müller,1794-1827)的詩集。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與穆勒的出生年代雖然十分接近,兩個人卻未曾謀面。據說穆勒生前最大的心願,就是有人能為他的詩集譜曲。至於他本人是否知道舒伯特已達成他的願望,這一點至今成謎。

理由很簡單:舒伯特的名聲在當時並不響亮,作品發表也僅限於朋友之間小圈圈Schubertiade,舒伯特作品發表會(也有人譯做舒伯特黨),這個專有名詞才會誕生。其實早在1823年,舒伯特就已為穆勒的詩集《美麗的磨坊少女》(Dieschöne Müllerin)譜曲。1827年穆勒過世之後,舒伯特才開始為《冬之旅》譜曲。至於整套的連篇歌曲(24首)是在舒伯特過世六周之後(1828),才由舒伯特的出版商好友哈斯林(Tobias Haslinger)代為正式發表和出版的。

天生擁有一副好歌喉的舒伯特,11歲就被選為維也納兒童合唱團(DieWiener Sängerknaben)的前身-皇家男童合唱團(Hofkapelle)的團員。為藝術歌曲為詩著迷的他,特別喜愛為詩句譜曲,再搭配清脆的鋼琴伴奏激發詩的生命力。他為歌德、席勒等名家譜曲,藝術歌曲的產量高達六百首。最特別的是他不僅為詩詞譜曲,他還會依照自己的想法解讀,調整原作順序,呈現截然不同的意境和韻味。以《冬之旅》來說,舒伯特將詩人穆勒原先設定好的次序,從1到24首,調整為1-5,13,6-8,14-21,9-10,23,11-12,22,24,這下使得整套的連篇歌曲(derLiederzyklus),顯露一種震懾人心的詭異浪漫,這就是典型的舒伯特風格。

有人說舒伯特是最能夠了解失戀之苦的——因為他恰好不是容易獲得女性青睞的典型:他的身高只有157公分,整個人圓滾滾的,朋友都笑稱他為「矮蘑菇Schwammerl」-無論如何他都稱不上英俊挺拔,形象自然離美男子相當遙遠。當然,也正是因為如此,舒伯特才會多愁善感,早熟拘謹。這種與生俱來的藝術家性格,自然難以經營健談風趣的魅力形象,所以只要他越期待愛情,愛情便離他越遠。舒伯特明白現實的殘酷,漸漸地他的愛情生活也被蒙上了一層薄紗。

如果說《冬之旅》的情節模糊,其實並不完全正確-它仍然具備了故事性。由思緒引發的想念懷念,總迅速轉為悼念。這循環的速度之快,就好像一個一個圓圈環環相扣,結成一條鎖鏈,一次一次為愛情舉行招魂儀式。除了這條思緒和氣氛的鎖鏈之外,另外還有一條鎖鏈,鎖住時間的脈動,讓情節反覆徘徊在快樂的過往與悲涼的現在之間。第一首歌曲〈GuteNacht〉(晚安)的頭兩句詞:「Fremdbin ich eingezogen,fremd zieh' ich wiederaus.」-我以陌生人的身份到來,如今又以陌生人的身份離開。鐘擺式的敘述,能讓聽眾立即進入極度疏離的狀態。

第5首〈Der Lindenbaum〉(菩提樹)是《冬之旅》中最膾炙人口的歌曲。它不僅是舒伯特藝術歌曲的代表,它同時也代表德國。在德國,處處見得到菩提樹的蹤影。菩提樹下通常是市集和人們聚會的場所,菩提也是團體和愛的象徵。在此出現的菩提樹與歌者漂泊悲悽的處境形成一個鮮明的對照。諾貝爾文學獎作家託馬斯.曼(Thomas Mann,1875-1955)就在其小說《魔山》(Der Zauberberg)的最後一章引用菩提樹的詞句。

單單朗讀菩提樹的德文歌詞,就能感受語言結構的音樂性和藝術性。而時序的交錯-第一段敘述幸福的過去(ichträumt' in seinem Schatten so manchen süβn Traum //我在樹蔭底下,做過美夢無數),第二段是發生不久的現在(Ichmuβt'auch heute wandern vorbei in tiefer Nacht//今日我仍需漂泊,在深夜到此處),最後一段是述說當下的情境(Nun bin ichmanche Stunde entfernt von jenem Ort //如今我離開他方,好幾小時遠)-加上各種表情、態和節奏的鋼琴樂音,那疑幻疑真的戲劇效果,讓人像是中了咒語,頓時失去抵抗能力,徹底墜入歌的情境。

舒伯特準備發表《冬之旅》之前,曾對朋友們說:今天到修伯家來吧,我將為你們演唱一連串恐怖歌曲。我實在迫不急待,好想聽聽你們的看法。雖然和其他歌曲相比,創作這幾首歌讓我特別疲倦……可是我喜愛它們的程度遠勝一切,我相信你們也會喜歡。

問題是所謂的恐怖,能有多麼恐怖?

死寂無聲的小鎮,老樹枯葉,冰冷脆弱的黑夜,低吼的狗兒,加上帶有不祥暗示烏鴉:這些的確屬於恐怖元素。它們促使著情節朝驚悚前進,脅迫感和懸疑性漸漸升高-例如第8首〈Rückblick〉(回眸)當中,漫天盤旋,投擲冰雹的烏鴉群,就是將情勢推向焦慮和緊張高峰的推手,那種窒息感,讓我想起希區考克的電影《鳥》,群鳥競相攻擊人類的畫面。

舒伯特懂得掌握人性,他明白驚悚的最高境界並非來自刺激,而是源於想像-意想不到,撲朔迷離的情節和結局,才是最引人入勝的。於是他把穆勒原本放在第14首的〈Irrlicht〉(鬼火)移到第8首的位置,目的是暫時讓氣氛緩和,卻也同時埋下詭譎神秘的種子。另外,《冬之旅》中愛與死的緊密聯繫,同樣也是希區考克電影的重要母題。

談到三個太陽的第23首歌曲〈DieNebensonnen〉(幻日),莫過於超現實的絕佳典範。詩人超現實的筆觸,雖已構成詩意圖像,但舒伯特刻意安排鋼琴營造一種聖樂般的氣氛,然後又巧妙模仿「Sarabande」舞曲節奏,使得整首歌曲迷離成謎,仿佛來到升華與沉淪、救贖與煉獄的臨界。舒伯特不僅是浪漫主義的先驅、不僅是所謂「經典」的代表、不僅是最獨到的基本款,舒伯特,前衛的引領我們,走在時代的尖端。

想必舒伯特自己萬萬沒有想到,《冬之旅》顛倒眾生的威力竟能如此長效。諾貝爾文學獎得主Elfriede Jelinek(艾芙烈.葉利尼克)來自奧地利,她的得獎小說《Die Klavierspielerin鋼琴教師》註定要與同鄉舒伯特難分難捨(或許是刻意安排)。任教於維也納音樂學院的鋼琴教師Erika(艾莉卡),是詮釋舒伯特作品的大家,所以唯有舒伯特才能了解她那封閉不為人知的內心。樂譜中潛藏的多面向情緒,是愉悅迷戀、澎湃或者不安,都能使女教師獲得慰藉。

而《冬之旅》的段段歌詞,又最適合替她內心的脈絡和想法代言。這本小說改編為電影後,我們可以在電影當中看到艾莉卡指導學生演唱三首《冬之旅》的歌曲,分別是第17首〈小鎮〉、第20首的〈指路牌〉和第18首的〈在暴風雨的早晨〉(電影原聲帶收錄作品,全部以舒伯特為主,巴赫、貝多芬和蕭邦為輔)。其實女教師未嘗不是和《冬之旅》的漂泊者一樣,在愛情的路上躊躇迷網,這一段探索情慾和自我的過程,充滿無奈掙扎,卻非常深刻。

另一部德國電影則直接以《冬之旅》為名。那是2006年德國慕尼黑影展的開幕視頻。男主角是一名走投無路的商人Brenninger(布連尼格),他的最愛就是舒伯特。當他面臨人生危機:事業瀕臨破產,飽受憂鬱症之苦-當千軍萬馬在他腦子裡奔馳時,他恨不得毀了自己,同時埋怨舒伯特救不了他:「Schubert,du bist einArschloch!//舒伯特,你是個王八蛋!」他憤怒咒罵影響自己一生的人。而這個人也是導致他決定前往非洲肯亞的重要關鍵-他想走一趟《冬之旅》,畢竟自己正處於人生的冬天。導演Hans Steinbichler說:「貫穿整部戲的精神就是舒伯特的《冬之旅》,它像是大量流出的內在能量。」導演同時透露自己從小就深深地為《冬之旅》著迷-迷它的憂鬱氣質,迷它的殘酷、美和真實。我忽然想起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冬之旅》歌曲目錄

1.Gute Nacht晚安

2.Die Wetterfahne風向標 

3.Gefrorne Tränen冰凍的淚珠

4.Erstarrung麻木

5.Der Lindenbaum菩提樹

6.Wasserflut洪水

7.Auf dem Flusse在河上

8.Ruckblick回眸

9.Irrlicht鬼火

10.Rast歇足

11.Frühlingstraum春之夢

12.Einsamkeit孤寂

13.Die Post信差

14.Der greise Kopf白首

15.Die Krähe烏鴉

16.Letzte Hoffnung最後希望

17.Im Dorfe小鎮

18.Der stürmische Morgen暴風之晨

19.Täuschung幻覺

20.Der Wegweiser指路牌

21.Das Wirthaus客棧

22.Mut勇氣

23.Die Nebensonnen幻日

24.Der Leiermann搖琴人

相關焦點

  • 舒伯特: 冬之旅
    FIS CHER - DIESKAU   迪特裡希費舍爾-迪斯科鋼琴伴奏:GERALD  MOORE  傑拉爾德·摩爾視頻:舒伯特《冬之旅》舒伯特:  冬之旅舒伯特的《冬之旅》是根據德國浪漫主義詩人繆勒的同名詩歌而創作的,為舒伯特藝術歌曲的代表作。他受原詩的觸動寫成了由24首歌曲連貫起來組成的聲樂套曲。這是一組抒情的音樂詩,—部音樂配成的戲劇。舒伯特著意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塑造了繆勒詩中那個寂寞、孤獨、對現實不滿、追求渺茫理想王國又終不可得的苦悶靈魂。
  • 【音樂百科】歌曲之王-- 舒伯特
    他的歌曲中既有抒情曲、敘事曲、充滿戰鬥性的愛國歌曲,也有源於民間音樂的歌曲,其中重要的有《魔王》、《鱒魚》、《菩提樹》、《美麗的磨坊少女》、《野玫瑰》、《流浪者》(2首)、《普羅米修斯》、《致音樂》、《迷娘之歌》、《紡車旁的格麗卿》、《牧童的哀歌》、《戰鬥中的祈禱》、《劍之歌》、《戰士之歌》等 , 主要歌曲匯有3部歌曲集 :《美麗的磨坊少女》、《冬之旅》和《天鵝之歌》。
  • 冬之旅 尋找人類靈魂的歸途
    他受原詩的觸動寫成了由24首歌曲連貫起來組成的聲樂套曲。《冬之旅》是德國藝術歌曲文獻中最重要的連篇套曲,其音樂與詩歌完美結合,具有濃鬱詩意與悲劇性,奠定了浪漫主義音詩結合的高峰,而且還是一部哲學之旅、美學之旅、發現感悟之旅的絕佳作品。▲ 伊恩·波斯特裡奇(Ian Bostridge 1964—)英國男高音,被認為是21世紀德奧藝術歌曲的"代言人"。
  • 他在這本書深入解讀了舒伯特的《冬之旅》
    Retracing a Winter's Journey: Franz Schubert's "Winterreise"舒伯特的冬之旅By   Susan「在我眾多藝術歌曲中,我最偏愛《冬之旅》,相信有天你也會與我同感」,舒伯特曾對第一次聽到這套作品的友人們這樣說道。這些歌曲總能找為之傾倒的聽眾,但他所選擇的為之譜曲的詩歌卻總是收效甚微。
  • 【音樂百科】歌曲之王——舒伯特
    他一邊承擔繁重的教學,一邊抓緊時間進行音樂創作這期間,他創作了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交響曲,還創作了《紡車旁的葛萊卿》、《魔王》、《野玫瑰》、《死神與少女》等許多膾灸人口的歌曲。1818年,21歲的舒伯特為了能專心進行音樂創作,毅然辭去了教師工作。但這一舉動遭到父親的堅決反對,他不僅拒絕向舒伯特提供任何資助,而且斷絕了父子關係。
  • 舒伯特 | 冬之旅人
    《冬之旅》時,他的生命正進入寒冬。語言的盡頭,是音樂。這正是藝術歌曲的魅力所在,哪怕你不懂德語,也能真切得從音樂中感知這些情愫。「來時我孤獨一人,去時亦孑然一身。」這是《冬之旅》的第一首歌,也是舒伯特在向自己的生命道晚安。
  • 舒伯特聲樂套曲,你對它了解有多少?
    詩歌的唯美與音樂的流轉完美結合,是藝術歌曲的重要方式,二者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在此創作技法上,作曲家舒伯特稱得上是這個領域的佼佼者。舒伯特的一生很短暫,但在短短的30餘年生命中,僅歌曲就為後人留下了600多首,為人們所敬佩。
  • 愛樂 | 《冬之旅》,迷戀之旅
    「晚期」的《冬之旅》舒伯特是位早逝的作曲家,比起莫扎特 35 歲的英年早逝,舒伯特31 歲的離世更接近被琥珀封住的浮世繪景象,一面是比德麥耶爾(Biedermeier)中產階級享樂風氣和舒伯特同好會(Schubertiade)中各路藝術家和學者賞樂吟詩的氛圍,一面他又在一意孤行地充當著疏離於世的「流浪者」。
  • 如何捕捉舒伯特《冬之旅》之美?
    《冬之旅》中美的結合導讀:本文通過對浪漫主義早期作曲家舒伯特的聲樂套曲《冬之旅》的創作技法的研究,總結出這部龐大的套曲在音樂與文學之間的完美結合,以及戲劇性表現和鋼琴伴奏的器樂之美。舒伯特《冬之旅》一、音樂與文學的結合之美 詞與曲的完美結合是這部套曲最為顯著的藝術特徵,《冬之旅》在文學中有著其特殊的地位。整部套曲共24首歌曲,歌詞全部取材於德國詩人威廉・繆勒的詩作,和舒伯特一樣,死神過早地從其歡愉豐盛的青春中奪去了生命,但二者的偉大結合成就了今天不朽的經典。
  • 女聲《冬之旅》| 能觸碰舒伯特的內心嗎?(十佳唱片精選)
    先讓我們看一場上個月在美國紐約卡內基音樂廳上演的舒伯特《冬之旅》音樂會,由美國次女高音喬伊斯·迪多納託
  • 舒伯特的詩與音樂
    雷 健1785年,莫扎特為歌德的短詩《紫羅蘭》譜寫了一首小曲,音樂史家後來把此曲作為藝術歌曲的先聲。30年後的1815年10月,隨著舒伯特的《魔王》問世,藝術歌曲開始蓬勃發展起來,勢不可擋。教師家庭的背景,使舒伯特從小就受到良好教育,但從小就展現出來的音樂天賦,使他一直對教師職業既敬畏又抗拒。11歲那年,舒伯特進入神學院附屬小學學習,在學生管弦樂隊拉第一小提琴兼作譜務,樂隊指揮缺席時,他還上臺指揮。學校生活讓舒伯特如魚得水,去得最多的就是音樂房和圖書室,一邊閱讀大師們的著作和譜子,一邊與同學們排練演出,很快熟悉了海頓和莫扎特的交響樂以及他們的弦樂四重奏。
  • 如何欣賞舒伯特《冬之旅》丨「它雖然陰暗,但卻能觸動人心.」
    《冬之旅》如何欣賞舒伯特《冬之旅》文 / 伊恩·博斯特裡奇《冬之旅》(Winterreise)是一部寫給人聲與鋼琴的聯篇歌曲,總共24首,是舒伯特在他短暫一生近尾聲時所寫。舒伯特創作極豐,旋律足以顛倒眾生,即使在當時就已經聲名在外;然而,《冬之旅》顯然讓他的朋友困惑不已。即使過了30年,舒伯特一個交往密切的朋友史鮑恩(Joseph von Spaun)依然記得他們這群朋友對《冬之旅》的反應:舒伯特有段時間非常抑鬱寡歡。我問他在煩什麼,他就只說:「再過不久,你聽到就曉得了。」
  • 開顱手術時唱舒伯特《冬之旅》| 腦洞大開的「晚安」曲
    《冬之旅》的「晚安」。「愛情喜愛四處遊蕩,造物者如是安排,自這個人到那個他。」他在愛人的門上寫上「晚安」,述說著對於她殘存的情意。「晚安」(Gute Nacht)是舒伯特《冬之旅》(Winterreise,D. 911,Op. 89)的第一首歌曲。詩歌詳細描述了一個男人在冬日半夜離開小鎮的故事。
  • 歌曲之王舒伯特
    陳降任舒伯特是一位文靜與敏感的音樂家,他創作的歌曲反映出他純真無邪敏感的天性,具有持久的優美和巧妙的魅力。舒伯特不是首創德國藝術歌曲(Lieder)者,然而他卻是第一個改變歌詞韻律,改變歌詞與聲音的自然音調,並且將人性的一般精神融化在詩詞與音樂中的作曲家。德國藝術歌曲的歷史,迄至舒伯特時代,給人的印象並不深刻,但器樂曲的成就卻非常著名。
  • 以舒伯特《鱒魚》為例,看西方音樂的魅力
    第一段和第二段是明朗的降 D 大調,描繪出鱒魚活潑、可愛的形態;在經過一個短短的、低沉急促的間奏後,進入到音樂的第三段,這段音樂的調式發生了變化,由大調式轉入小調式,變成降 b 小調,旋律和伴奏音型也緊張起來,情緒變得暗淡、壓抑,表現了不平靜的水面和作者憂心忡忡的心情,也表現了漁夫的冷漠與殘酷。
  • 【華人網原創】把死去親人的靈魂召回家--辛巴威的招魂儀式
    這其中有一種傳統儀式叫「招魂儀式」。招魂儀式  Kurova guva/Umbuyiso 招魂儀式在紹納語中叫Kurova guva,在恩德貝萊語中叫Umbuysio。這個儀式一般在每年的7到9月份為前一年的7到10月份死去的親人舉行。11月份是一年中的聖月,一般不允許在此月份舉行任何儀式。
  • 19世紀的璀璨音樂新星——舒伯特
    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也被認為是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後一位巨匠,現聞名天下的《搖籃曲》(開頭為「睡吧睡吧我親愛的寶貝」)便是在他的筆下完成的。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創作了1000多件作品,其中有600多首歌曲,18部歌劇、歌唱劇和配樂音樂,10部交響曲,19首弦樂四重奏,22首鋼琴奏鳴曲 ,4首小提琴奏鳴曲以及許多其它作品 。
  • 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後一位巨匠——「歌曲之王」舒伯特
    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更被認為是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後一位巨匠。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創作了600多首歌曲 ,18部歌劇、歌唱劇和配劇音樂,10部交響曲,19首弦樂四重奏,22首鋼琴奏鳴曲 ,4首小提琴奏鳴曲以及許多其他作品。如果說1815年是舒伯特創作豐富的一年,那麼1816年卻是他命運轉折的一年。他為歌德的詩歌魔王譜曲,為好友Spaun驚嘆不已。
  • 青島冬之旅夏日音樂節落幕 「大提琴的家」首次回家
    青島新聞網8月7日訊(記者 孫志文)8月6日晚,在數百把大提琴揮弓引弦的宏大交響中,持續6天的2020「冬之旅」夏日音樂節(後簡稱「音樂節」)在青島圓滿落幕。來自全國各大音樂學院的三十餘位大提琴名師與數百名學子歡聚一堂,在師生互動、知音參與、時時有活動、天天有特色的濃厚學術氛圍中,共同度過了一周的快樂音樂時光。
  • 徐嬌「儀式招魂」 惡靈附體
    日前,片方曝光了一款「血陣」版海報,再次將陰森神秘的通靈儀式與通靈法陣呈現在了觀眾眼前。海報中,徐嬌置身於鮮血圍成的通靈法陣中,面帶詭異的微笑,手中的匕首兇殘地插在洋娃娃的身上,仿佛在進行著某種招魂儀式,四周晃動的燭光將本就黑暗的環境渲染的更加撲朔迷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