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盛唐時期的偉大詩人,雖然在當時名氣遠不及李白,但到了宋代以及明清時期,詩人們卻對杜甫推崇備至。北宋的黃庭堅,還有南宋的楊萬裡,都曾經認真研究過杜甫的創作風格。比如杜甫的《望嶽》中,「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詩人想像將來登山所見景象,同時抒發自己的抱負。這裡就是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寫出泰山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
實,指客觀有形的物象;虛,指主觀的無形活動。詩歌中虛實運用並無定則,而是根據內容的需要、和思想感情的充分表達而定。明代一位詩人就體會到這種寫法的妙處,下面介紹的是才子師從杜甫,這首詩破題就清新壯美,結尾更是筆墨遠揚。
羈中題畫稚竹
明代:周亮工
弱枝亦有排雲勢,迸石能為宛轉生。
共道箬開新樣好,誰憐老雨打幹聲。
周亮工,字元亮,號櫟園,河南祥符(今開封市)人。明崇禎十三年進士,官御史。入清後,任戶部右侍郎等職。為詩尊崇杜甫,構思巧妙,時有新意。此詩破題即讚美「稚竹」,「弱枝亦有排雲勢」。雖然在初生時枝條柔弱,它卻有排掃雲氣之勢,這是喻新竹生姿挺拔旺盛。讀到這一句,大家一定認為這裡的竹子有地利之助,但事實卻恰恰相反。
次句就描寫了竹子的生長環境,「迸石能為宛轉生」,一個「生」字,顯示出它堅韌不拔的毅力,原來它生長在迸裂的石頭之中。「迸石」,指兩石之間的縫隙。盧倫的《塞下曲》有,「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就是描寫裝飾了箭尾的白色羽毛,嵌入了大石的突出部分,顯示出弓箭的力度。
竹生「迸石」間,與「箭沒石稜」,可謂異曲同工,都表現出它們生不擇地,具有無堅不摧的韌性,詩人的讚美之情更是溢於言外。這稚竹雖生地不佳,非肥田沃土,但它適應環境,能委婉順勢地生長,這也是雖「弱」,而仍能「排雲」的原因。
前兩句從生長的形勢及其所處環境的對比中,表現出稚竹具有的旺盛生命力,可以預測其未來會竹高千尺,無可限量。轉入第三句,詩人禁不住發出一聲讚美,而且不是自己一個人,是「共道」,大家都這麼說。
「共道箬開新樣好」,新生的竹葉碧綠蔥蔥,那樣子可真好看啊!箬(ruò),一種竹子,葉大而寬,可編竹笠,又可用來包粽子。詩的前三句,先說它「弱枝」而「排雲」,一派欣欣向榮的生氣;後說它雖然處境不佳,卻能適應環境。第三句用「共道」,表明萬眾一聲,並非只是個人偏愛。
寫到這裡,「題畫稚竹」,似乎詩意已盡,但末句又別開生面,筆墨遠揚。詩人拋開原來的構圖,卻展開奇思妙想,「誰憐老雨打幹聲」。老雨,指下了很久的雨;幹,指枯乾的筍皮。大家都去欣賞「新樣好」的稚竹了,有誰還愛聽久雨敲打枯乾筍皮的聲音呢?詩人神馳畫外,虛寫出「老雨、幹聲」,拓開了一個無墨之墨、無筆之筆的藝術境界,也啟發人的思維,似乎這「老雨打幹聲」就在耳畔,就在畫幅上。
縱觀周亮工的這首詩,作者題「羈中」,既因羈旅客思,也有年華易逝的感懷,借畫抒情,情寓景中。此詩前三句寫實,虛在末句。實中蘊蓄一派生機,清新壯美,而從虛中卻更流露出對「老雨打幹」的慨嘆。全詩虛實結合,感情抑揚,詩味悠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