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企業進入「死亡之谷」?曠視CEO印奇:未來18個月決定生死

2021-01-09 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記者:劉春山 每經編輯:吳永久

「所有AI企業都已經步入到『死亡之谷』,大家已經有很高的預期,當預期往下回落的時候,到底哪個AI企業能穿越這個『死亡之谷』,大家都很難預測。」7月29日,曠視科技CEO印奇在年中媒體會上如此表示。他認為,AI產業落地進入了深水區,穿越「死亡之谷」,可能在未來18~24個月之間。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公眾對於AI行業一直期待滿滿,各行各業都在講著人工智慧故事,都想從人工智慧技術紅利中分一杯羹,在外界看來,人工智慧行業似乎是一派繁榮的景象。而真正做人工智慧的企業卻看得很清晰,甚至有一種悲觀的情緒,他們所焦慮的是如何更加快速地推進AI技術與產業相融合。

(7月29日,曠視科技年中媒體溝通會現場 每經記者 劉春山 攝)

如何走出泡沫期?

在7月初的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在演講中也持有類似的觀點。「我看到很多人對技術,尤其是AI技術產生了悲觀情緒。」李彥宏認為,目前人工智慧所處的階段,也是一個容易產生迷茫甚至悲觀的階段,這是大多數顛覆性技術在加速普及之前的必經階段。就像網際網路在2000年後的幾年裡經歷的那樣,一些公司消失了,一些人永遠離開了這個行業。

人工智慧60多年前被提出,近10年經歷了算法的快速迭代和創新,通過雲計算、大數據等的賦能,已經逐步發展成為一個新型的技術平臺。2015年左右,人工智慧企業在投資圈炙手可熱,更多的投資人更是大呼「貴」,經過四五年的發展,這些企業均要到了技術兌現期。

從技術Gartner成熟度曲線來看,人工智慧正處在「死亡之谷」的泡沫期,不帶來真實價值的AI將被淘汰出局。找到更合適的前進路徑,是行業共同關注的焦點。

在談及人工智慧商業化落地時,印奇提到更多的是「務實」、「返璞歸真」以及「產業融合」。其他人工智慧企業也有類似的觀點,可以看到,人工智慧企業都在竭力最大化的尋找技術落地場景,如何將技術落地到實處,真正改變人類的生活。

「在過去20年裡,從網際網路到移動網際網路,下一個是什麼時代?是AI嗎?我覺得自然延伸下來是物聯網時代。」在印奇看來,AI真正的商業價值的變現,真正能夠有規模、商業化落地的公司,大部分是面向線下的,是和實體行業相結合,AI和IoT未來會越來越多關聯在一起。

降低AI使用門檻

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各領域對於AI算法的需求仍然是高度碎片化的,來自行業應用的算法需求大於算法供給能力,而現實的應用場景過於複雜。目前在算法訓練和部署的過程中,部署仍然耗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成本,卻只能夠解決不到1%的算法供給需求。印奇認為,「在算法供給側,目前AI企業做得還遠遠不夠。解決算法供給不足問題的關鍵在於AI算法的可交付和規模化生產能力。」

今年年初,曠視科技開放了AI生產力平臺Brain++,開源旗下的深度學習框架。其開放能力可以有效縮短80%,算法從需求到落地的時間,整體降低55%的算法生產成本。目前在全球10億部智慧型手機中,使用到了曠視科技的計算機視覺算法。而個人AI之外,智慧城市、物流供應鏈也是曠視科技瞄準的更大賽道。

「我們認為價值閉環是AI產業落地的最大挑戰。」印奇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產品層面,AI產品需要實現AI算法-系統集成-軟體平臺-軟硬結合的三層演進。相比其他行業,人工智慧行業從0到1需要走更長的路,成熟的人工智慧產品必須經歷價值驗證到最小可行性產品以及規模應用三個階段。

「明年或一季度就可以看到,在手機裡不光可以看到曠視交付的算法,SDK和IP,有可能手機裡開始有曠視科技提供的一個兩個硬體模塊,它是AI賦能重新定義的。」印奇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透露,AI軟硬一體化也是曠視科技接下來發展的重點。

對於IPO的最新進展,印奇對記者表示,外界傳播的中止港股上市消息不屬實,目前曠視科技現金流充足,上市是手段而非目的。科創板支持和鼓勵「硬科技」企業上市,是中國科技企業發展的好機遇,曠視科技正在積極考慮。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焦點

  • 印奇與徐正兩大獨角獸CEO對話:未來的一切才剛剛開始
    本刊與Jeep聯合推出「以探索洞悉未來」專題,關注創新公司眼中的未來,敬請關注。2014年10月,創業剛滿三年的曠視科技搬進融科資訊中心A座,曠視科技創始人兼CEO印奇此時面臨著一個重要選擇,這可能關係到曠視能否在未來實現轉折。
  • 一文讀懂曠視的產業認知,姚班高材生印奇眼中的未來三大趨勢
    在會上,姚期智院士和曠視科技三位聯合創始人印奇、唐文斌、楊沐、首席科學家孫劍博士共同探討了關於人工智慧在理論、算法、產品、產業四個角度的本質創新,據了解,曠視科技三位創始人均出自「姚班」。據悉曠視科技成立於2011年10月,在10月31日,完成4.6億美元C輪融資,成為國內AI賽道單次融資金額最高的公司,曠視以深度學習和物聯傳感技術為核心,立足於自有原創深度學習算法引擎 Brain++,深耕金融安全,城市安防,手機 AR,商業物聯,工業機器人五大核心行業,致力於為企業級用戶提供全球領先的人工智慧產品和行業解決方案。
  • 做未來的野心家!曠視印奇:人臉識別的佼佼者,因刷臉刷進福布斯
    他就是曠視科技(face++)創始人兼CEO印奇。2016年2月26日,福布斯公布「30歲以下青年領袖榜單」。這位從網際網路創業大潮中脫穎而出的中國科技「男神」,在28歲時憑「刷臉」一舉刷進了福布斯。初中,印奇已經開始自學高中物理,並對光電效應方程、狹義相對論有了濃厚的興趣。2003年,他以蕪湖市中考「裸分狀元,考入蕪湖市一中省理科實驗班;2006年,印奇高中還沒畢業便被清華大學相中,成為清華自主招生名額中的一員。印奇不僅通過清華大學自主招生考試,還以680多分的高分順利進入清華自動化專業學習,併入選該校計算機科學實驗班。
  • 印奇:「刷臉」登上「福布斯」 要做未來「野心家」
    這背後的技術支撐,正是來自印奇和他的曠視科技團隊。他們開發的世界上最頂尖的人臉識別技術,人臉識別概率高達97.27%,比facebook的97.25%還要高。  帶著這樣的「成績單」,印奇入選福布斯亞洲「30歲以下30個領袖人物」,榮登企業科技人物排行榜的首位。
  • 曠視科技,來到「功名十字路」!
    時下,距曠視科技的創立也來到了第十個年頭,這隻「AI獨角獸」,在行業「退燒」的下半場,會交出怎樣的答卷?9月12日上午,在HICOOL全球創業者峰會上,李開復無意中的一段話,把曠視、螞蟻集團和創新工場都帶入侵犯用戶人臉隱私的輿論旋渦之中。雖然目前為止,涉事三方都已經緊急闢謠或道歉,但三者之間曾經緊密的合作關係,卻讓它增加了少許可信度。
  • 界面《面談》專訪印奇:如果不是人工智慧,我就不創業了
    2017年7月6日,曠視(Face++)聯合創始人兼CEO印奇在「XWorld」大會之後接受了界面新聞出品的創投類人物訪談欄目《面談》專訪。何力,界面聯合創始人兼CEO,對這次採訪點評道:未來是個飄渺概念,但它又是我們真切的明天。80後的創業者裡,有些人懷有同樣的好奇,於是他們選擇站在時代前沿陣地,像瞭望的崗哨,已經去和未來打交道了。
  • 傳百度網盤分拆上市,曠視科技CEO回應IPO進展,歐瑞博進入上市輔導期
    上述企業及其承銷商將分別與深圳證券交易所協商確定發行日程,並陸續刊登招股文件。(證監會) 短評:據統計深交所已累計受理327家企業的IPO註冊申請。其中,8家註冊生效,18家提交註冊,3家通過創業板上市委會議,93家處於已問詢,199家處於已受理狀態,另外有6家處於中止狀態。
  • 曠視科技:摘下獨角獸面具-虎嗅網
    有投資人評估,曠視科技的估值已經達到60億美元,但這家公司從去年8月開始的IPO之旅並不順利。「從我們自身的發展曲線來說,那可能是最好的時機。」今年7月,曠視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印奇對《財經》記者說。
  • 曠視明驥AI測溫 入選南方周末企業社會責任優秀案例
    來自政府機構、企業、公益組織、媒體等各界百餘位代表,圍繞新形勢下的企業社會責任實踐展開深入探討。南方周末企業社會責任榜中,騰訊、中國工商銀行、曠視科技等企業紛紛上榜。其中,曠視明驥Al智能測溫綜合解決方案,憑藉創新性、及時性、普適性,獲得「年度戰疫優秀案例」獎項,成為本次大會中唯一獲獎的人工智慧企業。
  • 印奇對話尤瓦爾:人工智慧的未來是人機共融
    當今人工智慧已經成為了全球炙手可熱的話題,有人說未來沒有誰能離開人工智慧。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2017年7月6日,由中信出版集團和百分點集團聯合舉辦的首屆「XWorld大會」在京盛大開幕。曠視(Face++)創始人兼CEO印奇受邀出席,並與「青年怪才」、《未來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魏坤琳、百分點集團董事長兼CEO蘇萌一道針對科技進化與人類未來等問題展開深入探討。而在兩個關鍵問題中,作為人工智慧從業者的印奇都令人意外地給出了全場唯一的反對票,使原本充滿爭議的話題更具看點。
  • 科技部強調人工智慧倫理治理工作 曠視以能動性推進AI治理進程
    事實上,作為全球治理的重要議題,不僅政府有關部門在密切關注,曠視等人工智慧企業也早已開始了AI治理領域的探索,並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在2019年,曠視推出了基於企業自身管理標準的《人工智慧應用準則》,並成立了AI創業公司中的第一個AI治理委員會——曠視人工智慧道德委員會,希望以此推進AI應用合理性工作,幫助行業構建一個可持續、負責任、有價值的人工智慧生態。
  • 曠視科技轉衝科創板 AI上市潮助推行業發展邁入深水區
    圖片來源:攝圖網繼依圖、雲從後,「AI四小龍」之一曠視科技也確定向科創板發起衝擊。1月12日,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網站信息披露顯示,曠視科技已於2020年9月籤署《曠視科技與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關於公開發行存託憑證並在科創板上市之輔導協議》。根據輔導協議,曠視將以公開發行中國存託憑證的方式在科創板上市。
  • 「AI四小龍」分道揚鑣尋新機
    AI創業的黃金時代 2006年,18歲的印奇以680多分的高分,考入了清華自動化專業。在那裡,印奇遇到了同樣沉迷編程的瘋狂極客唐文斌及楊沐,三人迅速成為了好友。
  • 監管將嚴控AI人臉識別,曠視科技的上市前途如何?
    「Face++」,是中國最早專注於人臉識別技術的平臺,其背後運營方就是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Megvii,於2011年由印奇、唐文斌和楊沐三位創始人成立。今年以來,屢次傳出曠視科技的上市傳聞,但是結果都不了了之。如今,更大的不利消息來臨:多地開始立法嚴控人臉識別,甚至拆除人臉識別設備。這給曠視科技的未來投下了更大的陰影。
  • 全球AI大咖齊聚清華暢談AI治理 曠視:多元共治與企業自律缺一不可
    聚焦AI治理,2020年12月18日至19日,由清華大學人工智慧國際治理研究院(I-AIIG)主辦、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作為國際支持機構的首屆《清華大學人工智慧合作與治理國際論壇》拉開帷幕。論壇匯聚了AI領域近70位領軍人物和60多家機構,共同探討人工智慧技術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交流國際治理智慧。
  • 曠視上市再蒙陰影,AI 公司上市怎麼這麼難?
    2019 年 8 月 23 日,曠視科技將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文件,融資規模可能高達 10 億美元,且擬採用 WVR 架構(同股不同權結構)上市,根據港交所規定,自申請之日起公司有 6 個月的時間準備上市。若參考美團小米在遞交招股書後的上市時間,預估曠視可能在 11 月底 12 月初上市。
  • 四小龍集體衝刺上市 AI的寒冬結束了?
    據廣州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公告,有人工智慧「國家隊」之稱的雲從科技於9月25日中標《廣州市南沙區衛生健康局中山大學附屬第一(南沙)醫院信息基礎設施與智能化管控平臺建設項目》,項目標的額達3.12億,這是目前公開的AI企業單一訂單中金額最高的一筆。這對已於8月18日辦理輔導備案登記的雲從科技來說是一個好消息。
  • 曠視推出九霄AIoT智能商業物聯雲平臺 為企業提供一站式AI輕應用
    來源:新浪證券曠視推出九霄AIoT智能商業物聯雲平臺 為中小企業提供一站式AI輕應用樓宇園區作為企業運行的物理載體,其智能化是企業數位化轉型的重要環節。但是高昂的建設成本卻讓需要中小型企業只能「望智興嘆」。為解決這一行業痛點,6月19日,曠視在舉辦的企業服務戰略峰會暨新品發布會直播中,正式對外推出定位SMB中小企業客戶的「曠視九霄」AIoT智能商業物聯雲平臺,以極簡的人工智慧接入流程,為中小企業提供一站式「AI輕應用」閉環方案。
  • 華為河圖與曠視之爭
    曠視科技最早於2019年1月18日申請了第7、9、42類商標。並於2019年8月13日補充申請了第9類的其他子類。同時,曠視於2019年01月18日和2019年08月13日補充申請的第9類(0901;0902;0903;0904;0905;0906;0907;0908;0909;0910;0911;0913;0919;0920;0921;0922;0924;)正在駁回覆審中。可見華為申請河圖第9類商標成功的概率幾乎為0。
  • 曠視受邀出席中韓科技創新合作論壇 以科技創新引領AI產業化
    同時,曠視作為唯一中方企業代表受邀出席,副總裁蔣燕在論壇上發表了《Power Humanity with AI》的主題演講,分享了曠視以AIoT解決方案推動人工智慧產業化的成功實踐。本屆論壇以「引領科技創新前沿,加強中韓科技創新合作」為主題,重點圍繞人工智慧和生物遺傳領域,主要從技術前沿、產業化前景等層面,共同探討中韓未來合作的空間和方式。在中韓科技創新合作論壇上,曠視副總裁蔣燕向與會嘉賓詳細介紹了曠視領先的AI技術與業務實力,並希望能與韓國優秀企業合作,發揮各自優勢,一起做大做強,為人工智慧行業及產業的提檔升級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