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妮日記》 (原著、電影)
在日記本上,安妮莊重地寫下:「我將向你傾訴,因為我從來沒有向別人傾訴過。《安妮日記》,長江文藝出版社,2017年9月在美國,《安妮日記》幾乎家喻戶曉。曼德拉在讀了《安妮日記》後,「從中獲得許多鼓勵」。希拉蕊說「《安妮日記》提醒我們不要再做出愚蠢的歧視行為。」
-
《安妮日記》是如何保存下來的
LEVY譯 / 兔恰恰編輯 / 趙老實原文 / http://time.com/4803406/anne-frank-diary-anniversary/在大屠殺的年代,納粹蓄意謀殺了6百萬猶太人、5百萬羅馬人、吉普賽人、牧師、修女、殘疾人、同性戀和政治犯。全歐洲有超過4萬個營地——包括集中營、關押勞改犯的、關押戰俘的和拘留所。
-
再讀《安妮日記》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 (原著、課文、電影)
《安妮日記》(2001)電影劇照可是如果你讀了日記所有的內容,你才會知道,安妮和其他七個人一起躲在狹小的密室裡。在日記本上,安妮莊重地寫下:「我將向你傾訴,因為我從來沒有向別人傾訴過。《安妮日記》,長江文藝出版社,2017年9月在美國,《安妮日記》幾乎家喻戶曉。
-
安妮鮮為人知的日記
但是你們可能不知道,《安妮日記》的通行版本是經過嚴格審核的,而原因在於原版當中安妮跟其他青少年一樣經常提及生殖器官和性。事實上,大多數人熟悉的通行版《安妮日記》已經在出版商的要求之下被刪減了近30%的內容。
-
《安妮日記:漫畫版》:跨越了一個世紀的日常記錄
15歲的少女,曾在她的成長之際,留下了一本《安妮日記》。 安妮在1999年入選《時代》雜誌「20世紀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100個人」;一顆編號為5535的小行星以她命名為「5535Annefrank」;她在2004年票選最偉大的荷蘭人當中,排名第八;無數的戲劇及影視作品,將她作為原型進行改編;可惜的是,她永遠都看不見這些懺悔,以及這些為她而生的種種紀念了。
-
75年前,安妮·弗蘭克用日記寫下夢想與苦難
她留下來的《安妮日記》就是歷史的見證,揭露了納粹的罪行,也讓每一個想要認識和了解安妮·弗蘭克的人走進了她的世界。安妮的父親在阿姆斯特丹開了一家公司,1933年,為了躲避納粹迫害,安妮隨家人從德國逃到荷蘭。二戰爆發後,納粹佔領了荷蘭,他們不得不躲起來,在長達兩年的時間裡,她和家人都住在父親安排的秘密住所內。
-
「經典」閱讀的另一種方式——《安妮日記:漫畫版》
「經典」閱讀的另一種方式——《安妮日記:漫畫版》一位永遠停留在15歲的少女,曾在她的成長之際,留下了一本《安妮日記》。或許她從未料想到,這樣一本普通的日常記錄,跨越了一個世紀,依然在世界範圍內流傳。美國前總統甘迺迪說,在歷史上眾多在重大痛苦損失之時為人性尊嚴發言的人當中,沒有誰的聲音比安妮·弗蘭克的更鏗鏘有力。
-
《安妮日記》
但這一切都不能難倒安妮, 生活像閃耀的陽光一樣讓她著迷。 不久,厄運降臨,一家人必須躲起來。安妮收拾的第一件隨身物品就是她的日記,還有她的捲髮筒和學校課本。 幾個月以來,她父親一直在準備藏身的地方——荷蘭的很多老房子建有密室,這些密室面朝花園?天井,與外面隔絕。安妮父親辦公的舊樓裡就有兩層密室。
-
不僅僅是《安妮日記》
與其他《安妮日記》電影不同的是,這部迷你劇是在美國女作家梅麗莎•繆勒所作的《安妮•弗蘭克:安妮傳記》的基礎上改編的,從它的名字(」Anne Frank: The Whole Story」,而不是《安妮日記》廣為人知的英譯名」Anne Frank: 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就可以看出,與其說是對《安妮日記》的改編,不如說是安妮本人和那段歷史的紀錄片。
-
安妮日記
《安妮日記》是二戰時期一個叫安妮的女孩寫的日記,記錄了她不同常人的13歲到15歲。因她的猶太人身份,為躲避迫害,她和父母等共8人像耗子一樣在密室裡生活了兩年。日記還原了他們的密室生活和複雜情感。《安妮日記》給人最大的震撼在於「真實」。它不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藝術虛構,而是和你和我一樣活生生的人的真實經歷,所以安妮的悲劇更容易讓人產生切膚之痛。
-
《安妮日記》安妮·弗蘭克的私人日記如何引起國際轟動
安妮·弗蘭克用13歲生日禮物日記本記錄下了從1942年6月12日到1944年8月1日安妮親歷二戰的《安妮日記》,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滅絕猶太人的著名見證。安妮一家被捕後,全家被關進集中營。1945年初,就在英軍解放貝爾根-貝爾森(Bergen-Belsen)集中營的幾周前,安妮死於傷寒。
-
安妮海瑟薇:怎麼稱呼我都可以除了安妮
安妮海瑟薇不喜歡自己的名字。這位38歲的奧斯卡影后在《吉米·法倫今夜秀》節目中表示後悔使用了自己的真名。海瑟薇解釋到:「我媽媽是唯一會叫我安妮的人,」當她這樣稱呼我的時候,一般不是一件好事。「她只有在很生我的氣的時候才會這麼做,」這位女演員說。「所以每次我走到公共場合,有人叫我的名字,我就覺得他們會對我大喊大叫……人們會說,『安妮!』我的反應是『什麼?我做了什麼?』」
-
《安妮日記》安妮日記
少女的天真,對外面世界的熱情嚮往,最終全部被無情的戰火碾碎,只留下這本《安妮日記》給後人感恩和平
-
推薦書目-《安妮日記》
同樣是蝸居,看看安妮小朋友是如何度過的,歡迎閱讀《安妮日記》。《安妮日記》是德國德籍作者安妮·弗蘭克十三歲到十五歲時寫的日記,是她藏身密室時的蝸居生活和情感的記載。作為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她在日記中吐露了與母親不斷發生衝突的困惑以及對性的好奇。同時,對於藏匿且充滿恐怖的25個月的密室生活的記錄,也使這本《安妮日記》成為德軍佔領下的人民苦難生活的目擊報導。
-
《安妮日記》安妮 那個小姑娘。書後感
前段時間,讀《安妮日記》,我認識了這樣一個小姑娘。安妮是一個猶太小姑娘,出生在德國,因為德國的反猶情緒,全家搬往荷蘭。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攻下荷蘭,也因此殃及在荷蘭居住的猶太人,包括安妮一家。為躲避殘害,安妮家和另外一家猶太人躲身於父親工作的工廠的閣樓上。日常生活供給全靠別人運送。在藏身兩年一個月之後,因為別人告密被發現,而帶往集中營。
-
《安妮日記》的作者:安妮·弗蘭克
奧託·弗蘭克決定他的家人也應該離開,1934年,他們搬到了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市,安妮只有四歲,不久安妮交了新朋友,會說荷蘭語,而且要去一個新的國家上學,安妮和她的家人再次感到安全,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德國已經接管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他們也會入侵荷蘭嗎?奧託考慮過再次搬家,但決定留下來。
-
安妮日記:大屠殺的黑暗記錄
《安妮日記》手稿一位曾經在二戰密室中躲避戰火和屠殺的猶太裔科學家回憶,多少年過去了,他依然不敢站在窗前,因為童年時懼怕被流彈擊中。安妮的名字多年後傳遍全世界,因為她留下一本藏於閣樓的日記,記錄了黑暗時代一段真實而豐盈的生命。《時代》雜誌在1999年將她列入「本世紀最重要的人」,理由是「書中的激情使所有人把安妮的地位上升到高於大屠殺、猶太教、少女時期,甚至是善良,更成為了現世代深具代表性的人物——個人道德思想受到各式各樣機械式的破壞影響,堅持要求得到生存的權利,以及對人類未來的希冀。」
-
安妮日記讀後感:若無二戰,安妮會寫出更多作品嗎?
所以,這段時間裡,一直宅在家中的記譯君,一有時間就會重新翻閱一下《安妮日記》,以及一本外版的安妮傳記——《安妮·弗蘭克》。 正所謂開卷有益,這不,在讀日記和傳記的過程中,記譯君就發現了一些與《安妮日記》和二戰的歷史小事實。
-
通訊:看克羅埃西亞版舞臺劇《安妮日記》
原標題:通訊:看克羅埃西亞版舞臺劇《安妮日記》 新華網薩格勒布3月6日電(記者薛群)一部克羅埃西亞版舞臺劇《安妮日記》6日在首都薩格勒布的特雷斯尼亞劇場首演,以紀念奧斯威辛集中營解放70周年。 該劇克羅埃西亞導演塞得拉說,今年是二戰結束70周年,世界各地舉行各種紀念活動,我們以這齣舞臺劇來緬懷納粹大屠殺的遇難者,包括那個死於納粹集中營的猶太少女安妮。我們也希望以此來警示人們,不要忘記歷史。 他介紹說,該劇的演出方式相對獨特,舞臺上只有一名演員,即安妮的扮演者,從《安妮日記》中摘取15個重要章節進行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