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
有的孩子做錯事情擔心被罰,選擇撒謊推卸責任;有的孩子遇到問題不願溝通,漸漸變得孤僻自閉;有的孩子與父母一語不合,動不動就離家出走……不少父母感慨,現在條件好了,孩子卻不如以前好管。
2012年12月29日,早報心理接線接到四則有關孩子人格教育的諮詢:小Z很煩惱,叫12歲的女兒做作業,不情願的她會說想死;小M說,讀初一的侄女整天不讀書,亂花錢,還經常和老師、同學吵架;小Y說,12歲的兒子寫作業時總是一手兩支筆,這樣不用再抄一遍,可是字跡糊塗得讓人無法看清, 「教育他兩句,他比我還兇」……
去年12月中旬,震驚世界的美國校園槍擊案中的槍手被爆出有人格障礙;在校初中生為了零花錢偷竊打架的事件頻見報端;有些離異家庭的孩子性格孤僻自閉……
這不禁引起人們的思考:究竟要如何正確教育、引導孩子?
■諮詢過程
小Z:我女兒今年才12歲,但不知為何會說一些想死之類比較偏激的話。
諮詢師:舉個具體例子吧。
小Z:比如有一天我叫她做作業,但她很不情願,叫她洗碗她也不肯,過後她在房間的小黑板上寫了個「死」字,感覺她比較消極。
諮詢師:作為家長,與孩子的溝通十分重要,建議你接納孩子的情緒,但不要接受她的做法。
小Z:那她為何會說想死之類的話?
諮詢師:孩子說「死」,說明她有情緒,比如失望、傷心。舉個例子,有的孩子一回到家就大喊:「真的不想上學了,作業那麼多!」說明他們有情緒,這時候大人應該包容他們的情緒,安撫他們,但不贊同他們的做法。
小Z:我不太明白,老師能說詳細點嗎?
諮詢師:回憶一下,孩子做過什麼事情讓你很生氣,然後看我怎麼回應你。
小Z:我還有個3歲的孩子,他經常哭、摔椅子,我就會很生氣,還會打他,而且有時會用全身力氣打,過後又很愧疚。
諮詢師:你聽聽我不同的表述方法:
一、你怎麼可以這樣?孩子還那麼小,怎麼可以那麼用力地打他!你應該先和他說道理……
二、嗯,孩子做錯了讓你很生氣,你希望他怎麼改呢……(第一種表述話還沒說完,小Z情緒馬上就上來了,繼續羅列孩子的種種「不是」;第二種表述,小Z的語氣則平緩許多)
小Z:那任她生氣發火嗎?
諮詢師:孩子12歲正處於青春期,情緒容易失控,因此生氣、失望時會發火,甚至是偏激地說想死,這時一定要語氣平和、不帶情緒地溝通,不要用發怒的聲音說話,先讓孩子情緒平緩下來。
小Z:有時候她自己覺得考了個不錯的成績,我說:「你應該考更多分。」結果她就嫌煩,不跟我說話。
諮詢師:也許你可以換一種表述方法,比如:「我知道這次你已經努力了,我覺得你還有潛力,還可以考得更好。」承認她的努力,再引導她確立更大的目標。做這些的時候,立場要堅定,說話方式要注意,態度可軟一些。一開始可能沒有很好的效果,你可以多試試,讓自己習慣,也給孩子一個習慣的過程。
■諮詢師分析
溝通十分重要,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尤其如此。
從小Z的表述來看,12歲的女兒由於不願洗碗、不願做作業而想死,說明孩子內心牴觸情緒大。如果此時父母與孩子硬著來,或者一直反覆講道理,而不讓孩子先把情緒宣洩出來,便無法達到非常好的溝通和引導效果,這種情況在很多家庭中具有普遍性。建議家長營造和諧的家庭環境,尤其是在溝通時注意語言技巧,多些愛心和耐心。
■相關案例
5歲兒子不聽話 媽媽該咋辦
3歲至5歲,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此時孩子有自我意識,會表現得不太聽話、任性
網友「Smile」:請問大人說話小孩子老是不聽,怎麼辦?
諮詢師:孩子多大了?
網友「Smile」:5歲。
諮詢師:這是孩子有自我意識,需要得到尊重的表現。3歲孩子就已經有自我意識,會表現得不太聽話、任性。你注意自己的說話方式和口吻嗎?
網友「Smile」:好好跟他說不聽,要等到大聲說才聽,而且有時候還會瞪你,或者對你吐舌頭。
諮詢師:對孩子要軟硬兼施,一方面要尊重他,耐心聽他說話,另一方面要讓他知道做人做事的規則,學會互相尊重。
網友「Smile」:具體要怎麼做他才會懂?
諮詢師:他瞪你、吐舌頭,這種行為確實不太好,但這是小孩子表達自己意見的方式。遇到孩子的這種行為,我會認真地表明態度,說我很不喜歡,不要批評他,但要告訴他我們的感受,然後提出我們的希望。要堅持你的原則和你的看法。
要引導孩子學習好的行為,肯定他好的地方。
5招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
培養孩子不能只注重智力的培養而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非智力因素是指不受智力影響的行為、習慣、性格、品德、心理等。孩子在3歲以前是否接受過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培養,可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智力開發和今後健全人格的形成。在3歲前形成的「不良模式」,以後是很難改變的。
家庭被稱為「創造人類健康人格的工廠」,如何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保證其人格健康發展呢?父母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培養:
1.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從小就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初步的時間和紀律觀念。讓嬰幼兒按時起床、吃飯,適當的約束可以避免孩子產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意識。
2.營造和諧的家庭環境
和諧的家庭氣氛有助於兒童生活態度積極、主動,他們能自覺地參與到家庭活動中。父母之間的互相愛護、關心、體諒;父母對長輩的體貼、尊重、照顧;父母對孩子嚴愛適度,有要求,有疼愛,可以使孩子形成自尊、自信、親切、有責任感等積極情感。然而,如果生活在充滿不和睦、不健康的家庭環境中,如家庭成員關係不和,經常吵架,在這種環境生活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對人不信任,有的甚至會有攻擊性行為或暴力傾向。
3.保護自尊心,增強自信心
孩子雖小,卻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願望和愛好。家長要學會洞察兒童的內心世界,要用商量、引導、激勵的語氣和孩子交流,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而不是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不能因為孩子小,而隨意斥責或辱罵,特別不要去嘲弄、諷刺孩子。這些都不利於兒童的健康成長。對孩子一點一滴的進步,父母都應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4.要培養孩子生活的獨立性
現在的孩子多數是獨生子女,每個孩子都是家中的小太陽。但是,由於父母的過度保護,認為孩子只要專心學習就行了,其他事都由父母包辦代替,導致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根本沒有生活自理能力,久而久之,孩子過分依賴,長大後容易形成依賴性人格障礙。
5.注意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和愛心
交往能力對人的一生是很重要的,現在的孩子沒有兄弟姐妹,是家庭的中心,因此容易養成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等缺點,也不擅長與同伴交往,父母要多帶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觸,學會與人交往。
活潑開朗的性格對孩子的一生都有利,孩子在學習、生活中會遇到一些挫折,這時父母不應用指責、批評的語言,而應多用鼓勵的口吻引導他們,讓他們始終保持活潑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