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蒙邊界大同得勝堡,古堡長城斷壁殘垣連天際,邊塞風光無限好

2021-01-10 隨行旅記

山西行第十篇

從廣武城過大同繼續向北,在晉蒙邊界處有明長城的重要關隘遺址——得勝堡。

得勝堡在明代時期隸屬於大同鎮,是一處重要的邊塞關隘。明朝嘉靖年間,在此修建綏虜堡,萬曆年間改名得勝堡,與周邊的鎮羌堡、四城堡以及得勝口長城相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的軍事防禦體系。也是在此,明王朝與蒙古韃靼部落滅烽火,啟互市,一代晉商由此興起,帶動了經濟的繁榮和民族的融合。

「堡方二裡,高三仞,厚二仞餘,門樓二。"——黎中輔《大同縣誌》

今天的得勝堡,曾經雄渾壯闊的四方城經過歲月的洗禮,缺磚少瓦,殘存著長滿荒草的高大牆垛,城牆的豁口隨處可見,當年的風光不再,但是氣勢猶存。

繞過兩堵厚實的土牆,從那座歷經滄桑的門樓下入城,可見城內的民居多數已經破敗,無人居住,只有少數的人家依然堅守著故土。除了城門樓子,城內還有玉皇閣的底座殘存,在城內房屋街道的兩端,門樓和玉皇閣南北相望,是遊覽得勝堡的制高點。

站在玉皇閣的平臺上,得勝堡內的街道、房屋、莊稼地和四周輪廓規整的城牆盡收眼底,斷壁殘垣在這片土地上延伸,與遠處的長城土垛相連,直到天邊。藍天白雲底下,大片的莊稼茁壯生長,濃墨重彩如天然的油畫,繪在天地之間。

玉皇閣下的門洞通四方,烈日下的微風從此經過,轉化成讓人舒心的涼爽。村裡的幾個孩子在這片陰涼之處抓石子,玩著獨屬於童年的快樂遊戲,讓人不由得想著遙遠的鄉愁,回不去的童年時光裡,我們也曾有過這份單純的快樂……

沿著城內的田埂,走在大片的莊稼地中間,看著微風捲起一陣陣綠色的波浪,時而驚起和小蟲和蟲鳴聲在土豆的白花間和高粱地裡,奏響自然微妙和樂曲。

找一處城牆豁口處翻越到城外,更廣闊的天地下,一幅歲月靜好的圖畫。從前的年月,這裡是不是曾經運來過大批中原的絲綢糧食和蒙古的駿馬牛羊?久遠的互市交易如今已經演變成一輛輛載滿貨物的大卡車,在便利的高速公路上飛馳而過。

大同與內蒙相接的地方,長城與古堡很多,得勝堡只是其中和一處。這些軍事設施與交易的城池散落在晉蒙邊界線上,經過長時間的雨水衝刷與風化,斷續相連,成為一道壯麗的邊塞風光,非常值得去走一走,看一看。

Ending

關注隨行旅記,咱們一起看祖國的大好河山

感謝您的關注、留言、點讚、收藏和轉發

相關焦點

  • 國慶節長城一日遊
    國慶節長城一日遊文/陽光下的閱讀時光又到2020年國慶黃金周,國慶節前一天,兒子策劃旅遊行程時建議我:「誰不說俺家鄉好,咱們不如就利用國慶長假,好好在自己的家門口看一看,逛一逛。爸爸你看我們全家去摩天嶺長城旅遊一次怎麼樣?」
  • 邊塞都城·大同記憶(7)
    循著時間的軌跡在歷史長河中順流而下,北魏之後的大同又帶給我們怎樣的傳奇?土木堡坐落於居庸關至大同長城一線的內側,是長城防禦系統組成部,位於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明英宗在位時期,瓦剌部逐漸強大,擊敗韃靼,逐漸地統一了蒙古各部,瓦剌部有了再次入主中原的野心。1449年7月,瓦剌部首領也先統率各部,分四路大舉侵犯內地。
  • 第一次來大同,在晉北邊塞,吹吹豪邁的風
    有著豪爽厚重的邊塞氣息農耕與遊牧的交界帶大同,自古就是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交界帶,對於中原王朝,這裡北部邊塞重鎮;而在牧民族的眼裡,這裡是繁華的商貿中心。石窟的開鑿,始於王朝建都大同期間(398-494年),那時的大同叫:平城。融合了眾多文化藝術特徵和後期開鑿的洛陽龍門石窟不同,雲岡石窟不僅有中國傳統藝術風格,也融合了古印度、西域和中原各民族的藝術特徵。
  • 本市3篇論文入選《中國 長城文化學術研究會論文集》
    日前,《中國長城文化學術研究會論文集》出版,我市有3篇論文收入該文集。2019年10月30日,由中國長城學會、《文明》雜誌社、北京市延慶區人民政府主辦的中國長城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延慶召開。研討會後,主辦方將參會學者提交的論文和部分代表發言彙編而成《中國長城文化學術研討論文集》,收錄了57篇文章。其中,我市袁建琴的《媒介視角下長城保護與利用研究-以大同李二口長城為例》,李海林的《大同得勝堡邊貿地位》,吳天有的《明代大同鎮大邊的設置與棄守時間探析》3篇文章入選論文集。3位作者均為我市長城文旅協會會員,近年來在推動長城文化保護、傳承、弘揚方面做了許多工作。
  • 《大同長城》公益宣傳片
    作為目前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大同長城宣傳片,該片將大同長城的雄偉壯美、獨特魅力展現在世人面前。》由大同市文化和旅遊局策劃,大同市長城文化旅遊協會執行。》公益宣傳片以「大同長城文旅」為主題,將分布在天鎮、陽高、新榮、左雲等各縣區的大同長城在7分鐘的畫面中依次鋪展,構圖精美,大氣大美,引人入勝。
  • 美麗大同——邊塞都城·大同記憶之六
    再如,同樣作為古都,以西安、洛陽、北京、南京為背景的故事較多,對大同則挖掘較少。其實,在這片土地上,同樣有很多動人心魄的歷史故事。今天,我們就講講大同這塊古老土地上的故事。國王趙襄子表面對代王示好,暗中謀劃奪取代國。代王好色,趙襄子就把自己的姐姐嫁給他。趙襄子的姐姐嫁過去以後,趙襄子更是萬般討好代王。代王也投桃報李,代國產馬,代王就以良馬回贈趙襄子。
  • 大同被遺忘的古城,投資1.5億保護性開發,有張果老走過的古石橋
    大同的美麗有別於尋常,它有著北方古城的雄風浩瀚,也蘊涵著塞上名都之韻,它悠久的歷史文化與人文情懷,讓每一位遊人都深深感受到這千年風霜的印記,漫步在歷史長河中。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部的高山村,因歷史悠久,入選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 2015「影像的力量」中國(大同)國際攝影文化展盛裝啟幕
    選擇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北魏絲綢之路起點城市大同為展覽主場地,緣於大同既有雲岡石窟、北嶽恆山的神韻風採,還有中國大古都、歷史文化名城的厚重歷史;既有邊塞古堡、曲水桑乾的旖旎風光,還有古今並美、宜居樂居的生態環境。這場全球攝影家、媒體精英、大眾攝影者齊聚一堂、互動融合的影像盛會,共展出490多位作者的1200餘幅高品質攝影作品,並舉辦多場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 《大同混糖月餅》
    >        大同混糖月餅海內外流行,是大同食品文化的品牌,中央電視臺欄目組將在8月30日來大同拍攝,筆者有幸參加主講,宣傳大同文化,讓我們把大同的食品文化推向全世界。        後來,混糖月餅流行於山西,內蒙,河北長城三角一帶。大同混糖月餅,在中國是一種特色月餅,比起廣式月餅,京式月餅,蘇式月餅,更有傳承的意義和文化脈絡的延續。為千年以來中國文化的傳承,留下了重要的一筆寶貴文化物質遺產。       大同混糖月餅的製作方法符合大同人豪爽而細膩的性格,成為中國北方中西部人們最受歡迎的中秋月餅。
  • 北京密雲發現明代長城古堡石匾額 長城保護員機制見成效
    近日,石塘路村的長城保護員發現一塊石匾額,上刻「左輔雄關」四個大字,經專家判斷系石塘路古堡門匾,其印證了石塘路城堡重要的軍事地位,歷史價值頗高。  匾額被村民視作石塘路的「傳家寶」  石塘路城堡遺址,位於密雲區石城鎮石塘路村,這裡曾經是駐軍的邊關要塞,作為長城建築,2013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 心隨影動見大同!第五屆成龍國際動作電影周圓滿落幕,精彩視頻回顧~~
    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張吉福,市委副書記、市長武宏文,市委副書記劉振國,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趙向東,市政協主席郜向華,省委宣傳部及同煤集團、大同大學負責人等出席閉幕式。  朔州市政協主席賈桂梓,烏蘭察布市政協主席雲淮,武漢市副市長陳邂馨等應邀出席。  閉幕式由著名節目主持人藍羽、尼格買提、陳魯豫、吳大維主持。
  • 【小康路交通情】路暢產業興 大同大不同
    一條條「四好農村路」和旅遊扶貧路連接城鄉,激活了全市貧困地區快速發展的神經末梢,讓沉寂已久的田野煥發新顏。 城景通 景景通 大同市陽高縣長城鄉鎮邊堡村是明代大同鎮邊牆五堡的重要關口,境內自然風光神奇秀麗。
  • 原來英國、德國都有長城,但比了才知道,為什麼中國長城最出名!
    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長城幾乎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的象徵,然而這個作為古代軍事防禦的工程,卻非咱們國家獨有。公元前5世紀,希臘築過一條僅5公裡的長城;公元2世紀,羅馬人在不列顛修建了112公裡的哈德良長城,和在如今的德國境內修建了550公裡的日耳曼長城;還有伊朗、印度也均有長城。只是它們都沒有威脅到中國萬裡長城「第一長」的稱號,以及歷史上被建築最早的時間。
  • 大同市長城文化旅遊協會第一屆會員大會暨成立大會舉行
    生活晨報全媒體 記者馮建軍 攝影袁建國大同報導 5月28日,大同市長城文化旅遊協會第一屆會員大會暨成立大會、董耀會《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專題講座在魏都水世界舉行。著名長城學者、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董耀會,中國人民大學美學與現代藝術研究所研究員、文旅融合研究專家 張成源,中國長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董旭明、徐亮,中國長城學會《萬裡長城》雜誌主編鄭嚴,等知名長城保護專家學者出席大會。
  • 「影像的力量」中國(大同)國際攝影文化展,盡展些啥~
    9月10日,「影像的力量」中國(大同)國際攝影文化展,將在大同古城東城牆和陽美術館及北城牆雕塑博物館隆重啟幕
  • 低調而又美麗的歐洲古堡,是否有你喜歡的那一款?
    繼上周螺螄君為大家分享申根籤證攻略之後,有些同學已經對歐洲大陸的各處美景產生無限憧憬。提及對中世紀歐洲印象,城堡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既是公主童話的浪漫底色,又是騎士傳奇的宏闊背景。然而歷經千年,騎士也好、公主也罷,都成過眼雲煙,唯有城堡這種巨型建築跨越了時空,真實聳立在歐洲大陸上,凝合了古典的厚重與時尚的浪漫,給遊客們帶來強烈的視覺與內心震撼。
  • 李益,​毀譽參半的大唐邊塞詩人
    這位浪子的原型就是唐代邊塞詩人李益。在傳奇故事中,李益為了自己的前途,放棄了霍小玉,從而導致霍小玉抑鬱而亡。李益受到了霍小玉的「詛咒」,總是疑心他另娶的高官之女出軌,個人生活也不幸福。關於李益的人品是否這樣差,一直以來都存在兩種不同的說法。不過,面對人品上的爭議,白居易、劉禹錫等人都相當佩服他寫詩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