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行第十篇
從廣武城過大同繼續向北,在晉蒙邊界處有明長城的重要關隘遺址——得勝堡。
得勝堡在明代時期隸屬於大同鎮,是一處重要的邊塞關隘。明朝嘉靖年間,在此修建綏虜堡,萬曆年間改名得勝堡,與周邊的鎮羌堡、四城堡以及得勝口長城相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的軍事防禦體系。也是在此,明王朝與蒙古韃靼部落滅烽火,啟互市,一代晉商由此興起,帶動了經濟的繁榮和民族的融合。
「堡方二裡,高三仞,厚二仞餘,門樓二。"——黎中輔《大同縣誌》
今天的得勝堡,曾經雄渾壯闊的四方城經過歲月的洗禮,缺磚少瓦,殘存著長滿荒草的高大牆垛,城牆的豁口隨處可見,當年的風光不再,但是氣勢猶存。
繞過兩堵厚實的土牆,從那座歷經滄桑的門樓下入城,可見城內的民居多數已經破敗,無人居住,只有少數的人家依然堅守著故土。除了城門樓子,城內還有玉皇閣的底座殘存,在城內房屋街道的兩端,門樓和玉皇閣南北相望,是遊覽得勝堡的制高點。
站在玉皇閣的平臺上,得勝堡內的街道、房屋、莊稼地和四周輪廓規整的城牆盡收眼底,斷壁殘垣在這片土地上延伸,與遠處的長城土垛相連,直到天邊。藍天白雲底下,大片的莊稼茁壯生長,濃墨重彩如天然的油畫,繪在天地之間。
玉皇閣下的門洞通四方,烈日下的微風從此經過,轉化成讓人舒心的涼爽。村裡的幾個孩子在這片陰涼之處抓石子,玩著獨屬於童年的快樂遊戲,讓人不由得想著遙遠的鄉愁,回不去的童年時光裡,我們也曾有過這份單純的快樂……
沿著城內的田埂,走在大片的莊稼地中間,看著微風捲起一陣陣綠色的波浪,時而驚起和小蟲和蟲鳴聲在土豆的白花間和高粱地裡,奏響自然微妙和樂曲。
找一處城牆豁口處翻越到城外,更廣闊的天地下,一幅歲月靜好的圖畫。從前的年月,這裡是不是曾經運來過大批中原的絲綢糧食和蒙古的駿馬牛羊?久遠的互市交易如今已經演變成一輛輛載滿貨物的大卡車,在便利的高速公路上飛馳而過。
大同與內蒙相接的地方,長城與古堡很多,得勝堡只是其中和一處。這些軍事設施與交易的城池散落在晉蒙邊界線上,經過長時間的雨水衝刷與風化,斷續相連,成為一道壯麗的邊塞風光,非常值得去走一走,看一看。
Ending
關注隨行旅記,咱們一起看祖國的大好河山
感謝您的關注、留言、點讚、收藏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