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這些細節,才知道《信條》到底有多炸!

2021-02-08 騰訊網

9月4日,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最新燒腦大片《信條》在國內上映,很多人將其視為新冠疫情後,說服全球觀眾勇敢走進影院的一部商業大片。

事實也的確如此,上映僅兩天,《信條》的國內票房就破2億

01

「燒腦」,是諾蘭作品裡給人的普遍印象,《信條》更是將這種燒腦觀感發揮到了極致,而燒腦的其中一件至關重要的武器就是「時間」。

諾蘭迷戀對時間可塑性的主導,在他的前兩部燒腦神作《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裡就有體現。

《盜夢空間》中,諾蘭玩的是梯形時空,通過六個時空,一夢嵌一夢的設置,讓主人公在現實與夢境中切換;

《星際穿越》引入了引力概念,引力可以穿越不同時間,從而在不同時空之間進行信息傳遞。

到了《信條》,諾蘭對時間的「操控」更為嫻熟,他玩起了時間逆轉,在實體空間裡,營造出莫比烏斯環式的時間逆轉奇觀。

如果把「時間逆轉」簡單理解為倒帶,那就低估了諾蘭。他實際的設置要複雜得多,這其中就包括時間迴路。他將軍事上常用的「鉗形戰術」移植到時間上,整部《信條》,其實就是一部跨越幾十年的「鉗形時間戰術」

通俗地講,就是以往線形的、時間往前流動的世界被拆成了過去與未來兩個世界。來自未來的特工要回到過去的時間點招募特工,而過去時間點上的特工,要跑到未來的時間點中加入神秘的「信條」組織,兩個不同時空的特工交匯,共同阻擊大反派掌握的,用以毀滅人類的時間逆流技術,拯救全人類。

僅這一點燒腦還不夠,諾蘭又引入了法國科幻小說作家赫內·巴赫札維勒在小說《不小心的旅遊者》中提出的「祖父悖論」

這一悖論說穿了就是「宿命論」,在電影《信條》裡,意味著結局並不會因時間鉗形戰術而發生改變,輸贏早已註定。

既然如此,特工們拼死戰鬥,有沒有意義?答案是肯定的。

時間逆流,回到過去的特工和奔向未來的特工,都提前得到了關鍵信息,這極大提高了戰鬥的成功性和效率,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犧牲。

02

《信條》玩的時間逆流概念,是諾蘭琢磨了20年的結晶,他曾在採訪中說過,「子彈從牆壁裡被吸出來彈回到一把槍裡,這個念頭至少存在我腦海裡超過 20 年了。」

在他20年前的成名作《記憶碎片》中,就有這樣一段經典開場,滿牆血跡斑斑,一把槍飛入患有「短期記憶喪失症」的男主萊昂納德·謝爾比手中,緊接著,像倒帶一樣,子彈殼重新回到槍膛,而謝爾比剛剛殺死的人重新復活了。

這個片段只是《記憶碎片》中的一小部分,到了《信條》,則變成了整個故事的主角。

《信條》開場,就是諾蘭部署的第一次時間逆流。烏克蘭基輔的一家富麗堂皇的歌劇院,一群綁匪劫持了約翰·大衛·華盛頓飾演的《信條》主角,一個間諜。

一番混戰後,子彈從牆的裂縫中逆向而出,穿過一名襲擊者,回到了發射子彈的槍口。

緊接著,諾蘭給這種逆時間概念輔以很多直觀場景——汽車在高速公路上倒著行駛、翻轉的汽車倒回、鳥兒倒飛、爆炸反衝、被炸成碎片的建築物重新恢復原狀……

為了實現這些複雜概念,需要更先進的技術、更龐大多元化的場景來實現。

為此,諾蘭再次採用了IMAX 攝影機大畫幅膠片

諾蘭是IMAX攝影機的忠實擁躉,2005年,他在《蝙蝠俠:俠影之謎》中,就首次採用了IMAX攝影機;在他上一部電影《敦刻爾克》中, IMAX 攝影機的拍攝場景更是高達70%。

簡單來說,這種攝影機拍攝出來的畫面更立體,更有包裹感,大畫幅下的大場面也更具震撼性。

《敦刻爾克》劇照

但到了《信條》,僅僅依靠傳統的 IMAX 攝影機是不夠的,它有強大的電機,使用時要求小心精確,根本就無法進行倒帶拍攝。為此,IMAX 團隊和諾蘭團隊一起研發,重建了膠捲盒中的機械部件,並重構了電子元件,才讓正向和逆向的同時拍攝得以實現。

除此之外,諾蘭攜劇組還前往愛沙尼亞、義大利、印 度、丹麥、挪威、英國和美國等地,輾轉三大洲,七個國家進行拍攝取景。

諾蘭一貫是野心勃勃的導演,他不喜歡倚靠「綠幕」,只用電腦特效來實現奇觀,他喜歡來真的。

華盛頓飾演的主人公在烏克蘭基輔的劇院內被綁架的一幕,真實拍攝是在愛沙尼亞塔林的龐大場館 Linnahall取景的,該場館原本是為 1980 年莫斯科奧運會建造的,當時愛沙尼亞是前蘇聯的一部分。

但是,儘管它外觀富麗堂皇,卻因為缺乏維護,被廢棄了十年,為此,劇組花了很大的工夫對場館進行修繕,包括重建舞臺、處理所有觀眾座椅和地毯拋光、修理大門、更換大量的玻璃、修復現場的照明設備。

影片中那場驚心動魄的追車戲,也發生在愛沙尼亞,是塔林市中心繁忙的高速公路中一段長達八公裡的路段。為此,劇組要反覆遊說當地官員,批准他們封鎖這八公裡高速路段,最後獲批了,且給的拍攝時間充足。

在印度的孟買,《信條》完成了片中一場重頭戲的拍攝——主人公和羅伯特·帕丁森飾演的特工尼爾,聯手作戰通過「彈射」的方式,在夜間潛入守衛森嚴的20多層樓高的建築閣樓中進行活動。

為了營造逼真效果,兩位主演親自上陣,完成了前六米的「彈射」,從相鄰的七層建築屋頂開始向上彈跳的工作,則由特技替身演員完成。

影片的另一場重頭戲,發生在奧斯陸的那起極具戲劇性的飛機爆炸戲,其實是在位於莫哈韋沙漠西南緣的美國加州維克多維爾機場拍攝的。

這架撞擊建築物,發生爆炸的飛機,可不是飛機模型,而是一架真正的波音747大型噴氣式客機,只不過它已經退役了,閒置在維克多維爾機場。徵用它之前,攝製組要對它進行大修,不僅要更換制動系統,還必須弄清楚轉向機制,要用哪種牽引車。

03

如果只刷一遍《信條》,你會很遺憾,因為大量細節藏在了時長150分鐘的故事裡,需要反覆細刷,才能發掘片中暗藏的玄機。

比如,主人公和特工尼爾之間的情感關聯。

特工尼爾來自未來,他一共進行了四次時間逆轉,其中兩次都是為了解救主人公。一次是解救在解除引爆裝置的主人公,還有一次,是危機解除後,尼爾要回到逆時間,在殺手開槍之時,為主人公擋子彈,犧牲自己。

尼爾的一切準備,都是為了最後的犧牲,幫助主人公,完成命運交給自己的使命。

尼爾為什麼要如此奮不顧身地解救主人公?可以推測,尼爾在整個影片中承擔的一大任務,就是救贖。

而他的救贖與父親的原罪有關。再回到最初的「祖父悖論」,一切皆已註定,尼爾必將走向死亡,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逆時間狀態下,替主人公擋下子彈,讓他活下來。

除此之外,《信條》裡還有許多道具在「說話」

比如,大反派薩特保管的一幅西班牙著名畫家戈雅的假畫,那是一副裸體女人的素描。

諾蘭一定不是隨意選的畫,戈雅擅長畫裸女,他通過赤裸的身體,反映女性嚮往自由,渴望權力。

但現實生活中,薩特的妻子凱特,卻處處不自由,處處受到丈夫的限制和虐待;

此外,戈雅著名的畫作《農神食子》也與本片劇情有某種隱秘的映射。在羅馬神話中,農神聽到自己兒子將要殺死自己的預言,所以,只要生下孩子,就將其吞噬,但最終還是死在了六子朱庇特手上。

而片中兒子麥克斯曾表示去遊覽龐貝古城,在龐貝古城的廢墟中,人們發現了一塊用神秘拉丁回文寫就的密符石碑,上面就有片名TENET的字跡。整體引申義為:農神控制著時間之輪運轉。

一塊石碑,道破了天機。

《信條》中的配樂也可圈可點。

這次,諾蘭沒有和老搭檔漢斯·季默合作,而是找來了另一位配樂大神路德維希·格蘭森。此前,他為《黑豹》創作的非洲風格的強節奏背景樂就讓人印象深刻。

在《信條》中,路德維德.戈蘭松為了時間逆轉設定,添加了一層逆轉倒帶的背景音,讓影片在官感上又多一層趣味。

人類社會環境、氣候惡化也是諾蘭影片裡持續關注的話題。

在《星際穿越》裡,現實是一個生態瀕臨崩潰的世界,諾蘭為主人公做的選擇,是深入外太空,尋找新的宜居星球。

到了《信條》,諾蘭修正了他的看法。人類不應該只把希望寄托在未來,採取壁虎式的斷尾法逃避,而是用逆時間技術回到「過去」,告訴大家,保護不可再生資源,為不斷惡化的環境找到改善的方法,這才能讓人類進入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可以說,我們看到的《信條》只是冰山之上的部分,而冰山之下還有很多細節待解讀和挖掘。

很多人看完一遍會把它當作通關遊戲,除了燒腦什麼也不剩,也許N刷之後會發現它就像一個藏寶圖,每一次打開都有新的驚喜。

相關焦點

  • 看懂這些細節,才知道《信條》到底有多炸
    他實際的設置要複雜得多,這其中就包括時間迴路。他將軍事上常用的「鉗形戰術」移植到時間上,整部《信條》,其實就是一部跨越幾十年的「鉗形時間戰術」。這一悖論說穿了就是「宿命論」,在電影《信條》裡,意味著結局並不會因時間鉗形戰術而發生改變,輸贏早已註定。既然如此,特工們拼死戰鬥,有沒有意義?答案是肯定的。
  • 燒腦影片《信條》,看懂需要了解這些
    其實《信條》就是一部類似於《007》的諜戰電影,但卻被玩弄時間的「慣犯」諾蘭玩出了新花樣,除了對於以往特工片的顛覆外,影片在視覺奇觀方面更是奉獻了顛覆認知的效果,時間逆轉設定下的習慣可以令人感受到眼花繚亂的驚奇與震撼,子彈是可以逆向回到槍膛的,牆上的彈痕也會隨即消失,飆車追逐也是逆向,不但車在逆向行駛,爆炸也在逆向進行。高樓的殘破瓦礫在逆向時間線被復原,又馬上在正向時間線被炸開。
  • 其實你看懂了《信條》,只是你自己不知道
    但在我看來,電影實際上比這些牛X解析圖容易看懂多了。《信條》的故事不僅非常簡單,而且十分「爛俗」——英雄打敗反派,拯救了世界。大家說的沒看懂,並不是沒看懂故事,只是沒完全理解每個細節上的邏輯。但臺詞已經告訴了觀眾,「別試圖去理解它,能感受到就行啦」。
  • 想要看懂《信條》,你要了解這些細節
    諾蘭的電影還有一個特點,能不用特效的儘量實景拍攝,《信條》中有一個飛機撞擊貨倉的鏡頭,是用真實波音747撞擊而拍攝的真實畫面,當時諾蘭拍《敦刻爾克》的時候也炸過一輛戰鬥機,不過肯定沒有這次貴。信條裡面有一個原則需要大家記住的,如果已經發生的事情,將一定會發生。
  • 或許,沒看懂《信條》的含混狀態,才是意義所在
    看完《信條》這幾天一直在困惑,不知道到底有沒有看懂。雲裡霧裡非常懵圈,想來想去決定從幾個層面拆解,不是拆解《信條》、是拆解「到底有沒有看懂《信條》」。電影裡不同時間節點上的角色,是此刻的還是逆行來的有多個不同版本,雖然理解起來有點繞、也容易遺漏細節,但看完電影再看看相關解讀、大概也能理解。
  • 炸翻影院音響,N刷依然一臉懵,諾蘭新片《信條》你看懂了嗎?
    來了,諾蘭的新片來了,經歷了《星際穿越》《盜夢空間》的重映預熱,大家對《信條》早就蠢蠢欲動。電影有多炸?之後,他花了六七年時間尋找合適的呈現形式,才有了就比如今天的你想回到2個小時前,你得多經歷一次這2小時才行,期間發生的事情,就像按下倒帶鍵,將等速再次發生(休想有「快退鍵」)。
  • 智商180才能看懂的《信條》,到底說了啥
    諾蘭的大神的新作《信條》已經上映了很久,作為一個拖延症n級患者,終於在前幾天看完了這部電影。 作為一刷就可以看懂《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時間線的我,看《信條》之前,完全沒把它放在心上,心想,不就是時間穿越那一套麼,看過也不少了,還能玩出什麼花樣。 事實證明,我天真了。
  • 沒看懂《信條》的文科女能說啥?
    作為一名文科女,首刷《信條》後是怎樣的心情?五 味 雜 陳 。電影節奏快到讓我極度不舒服。看完後只有:哇靠,女主好美,好高,腿好長。哇靠,飛機炸了,好猛,好刺激。哇靠,公路飆車,好快,好暈暈。我問同伴:「你看懂了多少?」「80%。」「呵!
  • 諾蘭的《信條》,你看懂了嗎?
    朋友們,《信條》看了嗎,看懂了嗎?電影時長兩個半小時,我聚精會神,目不轉睛。電影都沒到一半,我就開始漸漸懵神,緊接著進入懷疑自己智商的階段。出了電影院之後只要確認過眼神,是看過《信條》的人,開口第一句話就問,你看明白了嗎?
  • 《信條》電影的主人公是誰? 影片信條細思極恐的細節解析
    羅伯特·帕丁森演過的電影《迷失Z城》《好時光》《信條》《神棄之地》凱特(主角)演員:伊莉莎白·德比茨基凱特的扮演者:伊莉莎白·德比茨基伊莉莎白·德比茨基演過的電影《信條》影片信條細思極恐的細節解析《信條》的「難懂」,其實並非在劇情複雜程度之上,也不是在基礎設定依託的原理複雜程度之上,而是在其反常規和反邏輯的敘事方式上
  • 諾蘭《信條》別想一次看懂,第一遍看劇情邏輯,第二遍看隱藏細節
    引子諾蘭的《信條》一直被視為拯救電影市場的力作,今天影片上映後,新金牌娛樂觀察家第一時間前往觀影,一口氣看了兩遍。不得不說,和之前的諾蘭電影一樣,別想一次看懂,裡面隱藏了大量細節。要知道,諾蘭可是建築師出身,邏輯思維沒話說。這次《信條》和《盜夢空間》意思差不多,故事是一次典型的跨國行動,主角一邊滿世界旅遊,一邊拯救人類。
  • 其實,諾蘭的《信條》,真的很容易看懂
    一周以來最火的電影,非《信條》莫屬。《信條》上映前,老文就知道了《信條》的燒腦程度賊高。和《盜夢空間》《星際穿越》不是一個等量級的。所以,特地看了一堆博主的良心科普貼才敢去買電影票。看了第二遍,我才發現,電影實際上還挺容易看懂的?
  • 你敢承認沒看懂《信條》嗎?
    跟諾蘭之前的《盜夢空間》一樣,對於《信條》的評論,網上基本步調一致「很燒腦」,甚至有的觀眾反饋「出門下樓梯都感覺往上走」,而我看完了信條,是真的差點沒把我腦燒死,看完後最大的印象,竟然是留在我腦海中關於劇情的一個個細節的問號,還有跟隨劇情推進、震耳欲聾的音效!
  • 就算沒看懂《信條》,我也要說它很無聊
    很多朋友特別害怕被劇透,《信條》根本不用擔心這一點,因為即使看過影片,他們也不知道該跟你劇透啥。如果你問我看懂《信條》了嗎,我的回答是,整體上大概明白這是一個什麼故事,不過對於其中的若干細節,我真的沒有梳理清楚,我相信這大概也是任何一個智力正常、認真看完全片的成年人都會有的感受。
  • 非物理專業如何輕鬆的看懂《信條》
    我不知道我國後者世界一年畢業多少個物理專業的學生,但是我知道這些學生絕對養不起《信條》的票販,所以真的像我開頭引用的觀點那樣——「要看懂《信條》首先要明白兩個概念(1.熵增熵減是怎麼回事。但是要看懂《信條》首先確實要明白兩個事情——1電影的危機事件是什麼;2如何解決這個危機事件。只要看懂這兩個情節,電影其他的表現手法都僅僅是輔助的浮雲。而看懂「電影的危機事件是什麼和主角如何解決這個危機事件」並不比理解「祖父悖論」要難。1電影的危機事件是什麼?
  • 諾蘭新作《信條》今日上映!觀眾看懂或沒看懂,都要二刷三刷
    電影以逆轉時空拯救世界為核心故事,又極具顛覆性地打造出正逆交織的時間線,嚴謹縝密的回文敘事結構暗藏無數細節梗和彩蛋,很多觀眾看完都後勁十足,第一反應是要二刷三刷,「沒怎麼看懂」的要再去重新看一遍,看懂一些的也要把錯過的細節在補回來。
  • 《敦刻爾克》電影結構 只有看懂這些細節才算看懂了電影
    ­  記者發現,影片吸引了不少觀眾「二刷」「三刷」,他們表示,雖然這次諾蘭不玩燒腦套路,但電影結構依然非常複雜:「如果不多看幾遍,恐怕會錯過很多細節。」­  觀眾:「二刷」「三刷」才真正看懂電影­  《敦刻爾克》目前中國內地票房已近3億元。
  • 你看不看得懂《信條》不重要,你朋友圈的理科生看懂了就行
    發現沒有,平時我們評價電影的標準是,好不好看,但到了諾蘭這裡,就變成了,看沒看懂。《信條》並不至於看不懂,但的確要保持一個高度集中的狀態,才明白他到底在哪個部分設置了概念,又是怎麼使用這個概念的。先有彈孔,過一會才看到子彈退出去的過程;
  • 《信條》觀影指南,十個電影細節,幫你看懂諾蘭新片
    今天小編就帶你從十個細節,理解電影感受導演的用意。溫馨提示:本文有劇透,建議先收藏,觀影后使用。此處暗示尼爾在二人見面前,就已經非常了解他,並且知道他的喜好。為全片二人默契的配合,以及後續情節的發展做好鋪墊。
  • 2020科幻燒腦片《信條》有多少人沒看懂?其實並不是智商問題
    《信條》的影片簡介非常簡單,世界存亡危在旦夕,「信條」一詞是唯一的武器與線索,主人公穿梭於全球各地,開展特工活動,力求揭示「信條」之謎,並完成一件超越真實時間的神秘任務。這項任務並非時間之旅,而是「時空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