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新德裡電視臺網站12月20日發表文章《中國汽車製造商正準備在印度生產更多汽車》稱,消息人士透露,中國汽車製造商長城汽車、長安汽車正加快在印度生產汽車的計劃。此前,中國的另一大車企上汽集團在印度汽車市場已取得初步成功。
熟悉長城汽車的消息人士表示,長城期望能在2020年上半年找到一個印度生產基地,目標可能是通用汽車在馬哈市特拉邦(Maharashtra)的一家工廠,這家工廠年產能為16.5萬輛汽車和16萬輛動力總成,長城認為這是「起身快跑」的最佳方式。
據悉,印度市場是長城計劃向南美、南非、東南亞和澳大利亞等全球擴張的一部分,長城還計劃從這些國家出口到歐洲和美國等地。上述消息人士表示,「長城汽車在印度的工廠預計將是中國以外最大的長城工廠。」為此,長城已經聘請印度瑪魯蒂鈴木前高管負責產品和業務規劃,聘請上汽集團印度部門前高管負責政府聯絡工作。同時還正考慮在印度生產哪些SUV車型的計劃,包括是否先推出純電動SUV車型。
長安方面,知情人士稱,集團正在印度物色生產基地,並已經進行了初步談判。長安還考慮在印度建立電動車電池組裝廠。
對此,長城汽車回復將於下月宣布在印度的相關計劃,但拒絕進一步詳細置評。長安汽車拒絕置評。
01
印度市場爭奪戰已經打響
新德裡電視臺網站認為,連續17個月下跌的中國車市,讓兩大集團開始將印度市場視為應對國內銷量下滑的一個機會。
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前三季度國內新車銷量為1837.1萬輛,同比下降4.3%;在78家主流車企中,有七成出現了銷量下滑,其中32家下滑幅度超30%,17家下滑幅度超50%。君馬、眾泰、力帆等一眾耐寒能力稍弱的企業越發被邊緣化。
下跌沒有就此打住的意思,中國品牌必須尋找新的增長機遇。諮詢公司LMC Automotive預測,儘管印度汽車市場目前銷售狀況不佳,但到2026年,印度仍有望成為世界第三大汽車市場,僅次於中國和美國。
和智慧型手機一樣,中國車企開始考慮向印度發力。
02
第一個吃螃蟹的的上汽
上汽集團成了乘用車領域第一個吃螃蟹的人。(2016年11月,比亞迪在印度成立中印合資企業Olectra-BYD。去年2月,比亞迪力壓競爭對手,中標泰倫加納邦、孟買、班加羅爾等地共計290臺電動巴士訂單。)
2018年7月,上汽集團宣布將以獨立在印度建廠的方式開拓印度市場,生產包括新能源汽車、網際網路汽車在內的乘用車,產品將統一使用「MG名爵」品牌,這也是名爵在南亞地區的第二個整車工廠(第一個在泰國)。
2017年,上汽集團宣布收購通用汽車在印度古吉拉特邦哈洛爾工廠,停產之前這個工廠年產量為11萬臺左右。
2019年4月份, MG在印度市場的首款SUV車型Hector正式量產下線。6月27日,MG Hector正式上市,售價為121.8-168.8萬盧布(約合人民幣12.1-16.8萬元),對標印度本土的馬恆達XUV500、塔塔Harrier、Jeep的指南者。
2019款MG Hector (圖源 | 汽車之家)
上市不到半年,MG Hector就躋身印度市場暢銷小型SUV行列。10月份更是創下月銷記錄3536臺,在小型SUV市場份額達到近50%,完勝Harrier、XUV等本土品牌。7-10月份,Hector累計銷量為同時間銷量榜上第1、2、3名車型銷量的總和。
(數據來源 | RUSHLANE 制表 | 汽車諮詢中心網)
上汽印度MG公司表示,MG Hector明年預計會售出2.4萬輛。未來兩年,上汽將在印度推出至少4款新產品,包括計劃今年投產的全球純電動SUV車型——MG EZS。據悉,上汽正在物色第二個生產基地,預計2021年在印度的總銷量達到7萬輛。
林克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桑託什·帕伊表示:「上汽MG改變了人們對中國品牌能否在印度製造和銷售的看法。一些中國製造商也正在悄悄進入這個市場,因為他們意識到,如果價格和策略合適,完全可以在印度進行銷售汽車。」
03
印度是中國車企的新未來?
2018年1月與2月,印度轎車和SUV銷量激增,超越德國成為全球第四大乘用車市場。2018年全年,印度汽車銷量達439.99萬輛,超過德國的376.44萬輛,成為全球第四大汽車市場。
2018年主要國家汽車銷量(單位:萬輛 | 圖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麥肯錫預計,到2021年,印度將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三大汽車市場。當前印度總人口超過12億,帶來了印度每年超過7%的汽車銷量增長,擁有更大經濟規模的日本增長率卻持平。
體量龐大的同時,人均擁有量卻十分低下。數據顯示,印度汽車行業以國內消費為主,銷量佔汽車總產量的80%,但其千人保有量僅為27輛。隨著印度城鎮化發展、新興消費群體崛起,這一數據增長潛力十分巨大。
印度政府也出臺了規劃刺激汽車產業發展。2015年9月,印度政府和印度汽車製造商協會發布未來十年計劃「AMP2026」,重點如下:
到2026年印度全年汽車相關產品銷售額達到18.9萬億盧比(約合2600億美元),現在的水平是4.64萬億盧比;
創造6500萬新工作崗位,汽車產業超過全印度GDP的12%,使印度成為世界汽車產業前三的國家;
乘用車銷量從2016年的320萬增長到940萬至1340萬之間,商用車銷量從2016年的70萬增長到200萬至390萬之間。
而對中國車企來說,除了體量、發展潛力與政策,還有一大利好條件。
目前,印度汽車市場主要由鈴木和現代汽車生產的低成本小型車主導:瑪魯蒂-鈴木、現代、印度塔塔等佔據印度近80%的市場份額。其他的國際汽車製造商,如福特、通用、FCA等,頻頻縮減相關計劃,這為中國汽車製造商留下了空白。
Maruti Suzuki 旗下的VITARA Brezza車型
LMC Automotive亞太區高級經理阿馬爾•馬斯特表示,「這是中國汽車製造商進入印度的絕佳良機。目前競爭中存在兩極分化,而一些國際品牌可能需要幾年時間才能將新產品推向市場。」
04
印度消費者這麼容易拿下嗎?
但印度也在遭遇有史以來最大的汽車危機。
印度汽車製造商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11月份,印度車市乘用車銷量為263773輛,同比下降0.84%,上年同期為266000輛。路透社引用印度一家汽車行業組織的評論稱,印度國內乘用車銷量連續第13個月下降,並且沒有立即復甦的跡象。
一方面,印度經濟持續下滑,印度中央統計局2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印度第三季度經濟增速從上個季度的5%降至4.5%,為6年多來最低水平,重重壓力之下人民消費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印政府的新排放法規極為嚴苛,車企需要花費近15%的生產費用以升級生產線,多出費用必將轉嫁在消費者身上。此外,基礎設施不完善、道路水平差等,都限制著印度車市的復甦。
貿然進入讓不少外企都碰了一鼻子灰 。
(來源 | IND4汽車人)
IND4汽車人分析,這些車企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不確定的法規、失敗的產品設計、障礙重重的合資工廠制度,以及地位難以撼動的老大哥Maruti Suzuki(11月份其市場份額已經超50%)。
市場下行的大趨勢之外,印度的汽車市場結構也十分特殊。
一是車型結構上,跟摩託車和小型摩託車銷量相比,印度的汽車銷量相形見絀。2018年,前兩者銷量為2020萬輛,大約是後者的5倍左右,汽車消費需求本身就很低。
二是消費人群上,Ambit Securities汽車分析師Basudeb Banerjee認為,「印度並未真正經歷過像中國那樣的經濟繁榮,中國創造了一個願意購買汽車的消費階層。他們要么正買第一輛車,要麼準備將摩託車換為汽車。而在印度則未有如此明顯的消費階層。目前,寶馬、梅賽德斯和奧迪每年在印度的汽車銷量不超過2萬輛,而印度市場每年銷量超過300萬輛。」
印度缺乏能夠穩定消費的中產階級,但短期內提升消費能力似乎不大現實。
印度《經濟時報》預測,未來十年印度的城市人口將增長1倍,超過5億人口會從農村走向城市,工作與生活的通勤需求,似乎會帶來汽車消費的增長。但實際上,印度居民的首要任務「脫貧」仍舊遙遙無期,一些流傳的統計數據則顯示,印度的失業率已經創下了45年新低。這讓年輕人更難以成為汽車消費的中堅力量。
寫在最後
佔據印度製造業產出近一半的汽車業,準入門檻顯然比智慧型手機高得多,印度願不願意讓中國提供技術、重走中國「以技術換市場」的道路,局勢還不甚明晰。但對中國汽車製造商來說, 這將是他們出海的第一站, 必須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