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是大衛·鮑伊(David Bowie)逝世5周年。
就在前不久的11月,描述大衛·鮑伊成名經歷的傳記片《星塵》登陸院線和網絡平臺。
大衛·鮑伊是誰?
一時間大概很難概括他所有的身份和他整個絢爛的一生。
他是最具代表性之一的,全球唱片銷量過1億張搖滾音樂家,與披頭四(The Beatles)、皇后樂隊並列為英國20世紀最重要的搖滾巨星。他不僅影響著歐美的主流流行文化,還影響著時尚潮流和科幻小說。
除此之外,他還是一個演員、畫家和行為藝術家。所有對於他的評價和總結大致關乎這三個詞:中性、大膽、先鋒。
他1947年出生於英國倫敦的布裡克頓,60年代後期出道,70年代成為華麗搖滾宗師。
他的音樂充滿前衛和實驗性,他大膽多變,完全不受世俗束縛,雌雄莫辨的「非主流」造型將華麗搖滾推向新境界,風靡了一個時代。
他的一生也極富爭議。他曾經承認自己的同性性取向,但後來他是先後娶了兩任妻子。
從藝妓樣式緊身衣到單腿連身褲再到閃電妝,他的造型不斷地啟發著各個大牌設計師。包括亞歷山大·麥昆(Alexander McQueen)、山本寬齋(Yamamoto Kansai)、德賴斯·范諾頓(Dries van Noten)、讓·保羅·高提耶(Jean Paul Gaultier)等。
他的服飾被搬上各個T臺,每個造型都成經典。
他的風格和審美依然對當下有影響。從音樂、藝術再到時尚,在諸多領域中,都可以找到人們對他的致敬——
紐約Broadway-Lafayette地鐵用他的海報來布置。
在他去世之後,Vans也推出了致敬大衛·鮑伊的全新聯名系列來紀念。
粉絲們為他製作了專門的紀念網站:大衛·鮑伊記憶地圖。從世界每處,點點滴滴來回顧他。
他也是眾多巨星的偶像。《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是涅槃的傳奇主唱科特·柯本 (Kurt Cobain)最愛的專輯之一,他讓Lady Gaga為之崇拜,他也是張國榮一生的偶像。
他被稱為「變色龍」,年輕的我們依然還有他的崇拜者,稱他為:寶爺。
所有的所有,一切的一切,又該如何說盡呢?
但人們的共識是:不會再有第二個大衛·鮑伊了。
妖魅反叛的化身,獨特到極致的,制霸銀河系的傳奇——大衛·鮑伊。
就像前面說到的紀念電影《星塵》一樣,將時間帶回最初,那個初探世界的大衛鮑伊。前衛,天才如他,在成名之前,也有過蒼白、充滿恐懼和不安的歲月。
那就從最初開始,一起來窺探他背後的故事和秘密吧。
大衛·鮑伊的本名叫大衛·羅伯·瓊斯(David Robert Jones), 但年少的他準備開啟音樂事業時,發現(The Monkees)的首席歌手戴維·瓊斯(Davy Jones)在音樂界已經是知名人士,為了不讓大家搞混, 因此,大衛·瓊斯(David Jones)改名為大衛·鮑伊(David Bowie)。
他的眼睛被狂熱的歌迷們稱為「金銀眼妖瞳」。
因為兩眼確是不同的顏色,起因源於十四歲,他和好友George Underwood為了一個女孩發生激烈爭吵,憤怒中George誤傷了他的左眼,導致他的左眼括約肌損壞,瞳孔不再對光線產生反應,永遠呈放大狀態。
大衛·鮑伊的兩隻眼睛本身是很淺的藍綠色,從此左眼因為反光不同,總是顯得與右眼顏色不一樣。當他成為巨星之後,受傷的眼睛反倒成為最顯著的招牌之一,和他的造型設計完美搭配。
他曾經學過默劇,與英國著名默劇演員林賽·肯普(Lindsay Kemp)的特殊情誼,讓他不僅更能掌握舞臺,學會如何利用肢體語言,如何跳舞,如何擺姿勢,用身體去傳達思想,將搖滾樂與戲劇、電影及舞蹈融為一體。
他在1972年發明了搖滾樂史上最著名的「舞臺人格」——Ziggy Stardust,之後又有「瘦白公爵」(The Thin White Duke),他在舞臺上像是有了分身,活在幻象裡。
搖滾巨星大衛·鮑伊的另一面是電影演員。
除了音樂上的卓越表現,他也參與多部電影演出,許多導演認為,僅僅是大衛鮑伊出現在畫面裡,就能賦予不同的意義。由於他雌雄莫辨的中性長相,以及獨特的性取向,看他的電影,有一種妖媚恍惚的感覺。
在大島渚導演1983年的名作《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裡,他和同樣是摩羯座的日本現代音樂大師,大帥哥坂本龍一對戲,那一種亦敵亦友、欲拒還迎的同性之間的曖昧氣息,火花四濺,讓人難忘,也成為兩人的代表作。
鮑伊也經歷過迷失,吸毒、名聲曾衝昏他的頭腦。他曾有過「英國需要法西斯首領」和「希特勒是最早的搖滾明星」等危險發言,一度讓人擔心他會走向很多搖滾明星的自我毀滅之路。
還好,他放慢了腳步。
1975年後鮑伊在柏林住了幾年,他被魏瑪時代(Weimar)的頹廢氣息和表現主義藝術所吸引,創作了著名的「柏林三部曲」。
他再度蛻變,由熱烈誇張轉變為陰鬱而溫文爾雅,並從危險中急流勇退,進入相對平緩的時期,褪去了具有衝擊力的誇張造型,愛上了穿西裝。
但抽菸的樣子還是依然是獨特的魅惑和迷人。
他與索馬利亞模特伊曼結婚已有十年,二人定居紐約並育有一個女兒。
人前特立獨行的大衛·鮑伊其實是居家男人。平時在家作畫,輔導女兒做功課;到佛羅倫斯欣賞他鍾愛的文藝復興畫作,時不時也逛逛書店。
大衛·鮑伊平時的愛好是時不時動筆畫畫。
他曾回答過一份普魯斯特問卷,在「最喜歡的職業」裡,他的答案是:在畫布上亂塗亂畫。
大概,甚至還超過唱歌?
他畫了很多自畫像,以及部分略顯黃暴的作品。
大衛·鮑伊說過:「藝術是我唯一想要擁有的東西。它一直是我的穩定養分。」
藝術顧問Christina Shearman說他是一位真正的藏家:「他並不考慮市場行情,他只關心藝術本身。」
在過去的一些採訪中,大衛·鮑伊分享了一些他的藝術喜好與見解。但他的收藏行動很低調,常常直接向藝術家購買。直到2016年他去世後,這些收藏品才第一次被展出於世人眼前,並被拍賣。
從瘋狂到寧靜,從色彩豐富的視覺系裝扮到酷愛黑色西裝,超前的閃耀的巨星都是他,永遠的「絕世妖孽」大衛·鮑伊。
他將自己活成了一個時代的icon,他以自己的肉身創造出結合音樂,視覺、時尚的藝術。
百大英國人當中,大衛·鮑伊排名第二十九。他的音樂作品銷售總量約1億4千萬張,並進入了搖滾名人堂。
在冷戰時期,他的歌曲《Heroes》被認為是東德、西德的「地下國歌」。因此在大衛鮑伊過世當天,德國外交部發推特感謝他協助推倒柏林圍牆:
「再見了,大衛·鮑伊,你現在也成了英雄,謝謝你幫助扳倒柏林圍牆。」
再見了,大衛·鮑伊,再說一聲再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