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山河一寸血!這一戰,打出了全民抗戰的信心和決心

2021-01-08 騰訊網

剛剛過去的9月18日,全國多地鳴響防空警報,紀念「九一八事變」89周年。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白山黑水間,中國人民奮起抵抗。自此,中華民族開啟長達14年的浴血奮戰。大半個中國被踐踏,3500多萬同胞傷亡。89年過去了,山河日新,國力日強,可這段歷史從未被忘懷。

如果說「九一八事變」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那麼「七七事變」就是全民族抗戰的起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畔轟隆隆的炮聲,震驚了中國,震醒了中國人民,對日抗戰熱潮席捲全國。

然而,國民黨守軍喪師失地、節節敗退,不到一個月北平、天津相繼淪陷,一時間「亡國論」「恐日病」甚囂塵上。叫囂著「3個月內滅亡中國」的日軍,繼而向華北大舉進犯,欲先搶佔素有「華北鎖鑰」之稱的山西。

山西告急!華北告急!中華民族告急!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八路軍第一一五師背負著人民的希望,不待改編就緒即於8月22日作為先遣部隊,誓師出徵,東渡黃河,挺進山西抗日前線。

「不但要打,還要打出八路軍的威風!」

一一五師主力從陝西省三原縣出徵,於8月底進抵黃河西岸的韓城芝川鎮。那時正逢雨季,黃河水高浪急,滔滔激流一瀉千裡,滾滾濁浪驚濤拍岸,似催徵戰鼓激勵著他們勇敢前進。渡過黃河,一一五師整齊威武、鬥志昂揚地向北走,路上不忘向民眾宣傳抗日救國綱領,號召和組織他們一起抗戰。

9月中旬,日軍第五師團先後侵佔了陽原、蔚縣、廣靈等地區,並逼近平型關,企圖突破內長城防線,進而取道攻打太原,吞滅山西,佔領整個華北。

眼見大批日軍長驅直入,國民黨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匆忙指揮第六、第七集團軍退守雁門關、茹越口、平型關要隘,企圖依託長城和防禦工事阻滯日軍。同時,他致電八路軍總司令朱德,要求八路軍先遣部隊儘快挺進晉東北協同防守。

然而,日軍第五師團師團長板垣徵四郎早就摸透了國民黨軍的部署,並未強攻重兵布防的雁門關,而是指揮第二十一旅團在攻佔了靈丘縣城後,急赴防務空虛、守軍勢單力薄的平型關。

9月23日凌晨,八路軍總部命令已經到達靈丘上寨地區的一一五師「向平型關、靈丘間出動,機動側擊向平型關進攻之敵。」靈丘與平型關之間,有一條名叫喬溝的峽谷,其中段長達10餘裡,道寬3-5米,最窄處僅容一輛汽車通行。溝北側崖高20-30米,陡峭如削,極難攀爬;溝南側山低坡緩、雜草叢生,是絕好的伏擊殲敵之地。

傍晚時分,在一盞昏暗搖曳的油燈下,一一五師師長林彪攤開地圖,向副師長 聶榮臻、參謀長周昆、作戰科長王秉璋等人介紹當日偵察敵情、勘察平型關一帶地形後初步形成的作戰設想,並反覆徵詢意見:「這一仗打不打?」

聶榮臻堅定地回答道:「打!這麼好的地形,為什麼不打?不但要打,還要打出八路軍的威風來,給全國人民的抗日情緒來一個振奮。」

第二天,一份詳細的伏擊作戰部署圖應時而生:伏擊部隊擺成長蛇陣,六八五團、六八六團、六八七團分別執行對敵的「攔頭」「斬腰」「斷尾」任務,六八八團作為預備隊,獨立團和騎兵營負責牽制和打擊援敵。

不久,偵察員報告:日軍已進入蔡家峪以東地區,明日有進攻平型關的可能。聞此,林彪、聶榮臻果斷下達出擊命令,參戰部隊連夜出發,分頭趕往預定區域。

是夜午時,電閃雷鳴,暴雨如注,接踵而至的還有驚心動魄的山洪。戰士們身上的單衣被完全打溼,寒氣滲骨,牙齒凍咯咯直響,兩條腿凍得麻木不知,但他們仍手拉手一邊前進一邊相互鼓勵著「二萬五千裡長徵都走過來了,這點苦算什麼?」

25日拂曉,除被山洪所阻的六八八團,其它隊伍經過大半夜艱難行軍,全部隱蔽進入伏擊地域,完成了伏擊準備。

鬼子兵被炸得血肉橫飛,嗷嗷直叫

時間一秒一秒地緩慢流走。戰士們又冷又餓地趴在溼漉漉的草叢中和泥濘不堪的泥地裡,悄無聲息地靜待著日寇的到來。

7時許,兩架日軍飛機從東邊飛來,在伏擊陣地的上空盤旋了好幾圈。谷底靜悄悄的,溝道上空無一人。四周的山坡上,仿佛只有被大雨淋得東倒西歪的樹木,凋零且寂靜。

見沒有可疑情況,敵機嗡嗡地飛回去了。緊接著,轟鳴的汽車聲在谷底響起。百餘輛汽車在前面開路,車上的鬼子兵有的在打瞌睡,有的在漫無目的地欣賞風景。稍後,滿載著被服、彈藥和糧秣的兩百多輛騾馬大車,也一起浩浩蕩蕩地闖進了狹溝。在後壓陣的騎兵小隊,還頗有興致地唱著《滿洲姑娘》,麻痺大意到了極點。

狹溝道路本就窄,暴雨過後更是泥濘難行,有些車輛甚至陷進泥潭無法動彈,汽車和炮車擠作一團,前進速度異常遲緩。7時30分左右,日軍全部鑽入伏擊圈。

盼望的時刻終於到了,埋伏已久的六八五團朝著山下的日軍第五師團第二十一旅團打響了第一槍。機槍、步槍的掃射聲,手榴彈的爆炸聲,戰士們的喊殺聲,頓時響徹山谷上空。

鬼子兵被炸得血肉橫飛,嗷嗷直叫,紛紛從車上跳下四處閃躲。開路的幾輛汽車被炸癱瘓,後面的車輛撞上去把本就狹窄的道路堵得水洩不通。谷底硝煙瀰漫、火光沖天,日軍人仰馬翻、一片混亂。

聶榮臻透過望遠鏡看到,這支訓練有素的精銳之師,雖被分隔開來失去指揮,但仍能迅速判明形勢,利用現有汽車和溝坎作為掩體進行阻擊。清醒過來的日軍,充分發揮機槍性能好、射手訓練有素等優勢進行頑抗,反之,我軍武器射程短、彈藥少的劣勢卻逐漸暴露出來。

為了減少傷亡,我軍發起了衝鋒號令,戰士們爭相躍起,一邊高喊著「衝啊,殺啊」,一邊如猛虎般地衝下山去,將日軍切割成數十段。戰士們打光了子彈就用大刀砍,大刀砍卷了就用槍託打、用牙齒咬、用拳頭打,與敵展開了激烈而殘酷的白刃戰和肉搏戰。

狹路相逢勇者勝。六八五團二營五連連長曾賢生,在白刃格鬥中刺死了十幾個鬼子。當一群鬼子向他逼近時,他拉響了僅有的一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他光榮犧牲後,連指導員主動承擔起了指揮重任,儘管身負重傷,也堅持不下火線。排長犧牲了班長頂,班長犧牲了戰士頂,就這樣全連戰士前赴後繼與敵拼死搏殺,戰至最後只剩下30餘人。戰後,六八五團二營五連被授予「平型關大戰突擊連」英雄稱號。

首戰平型關,威名天下揚

日軍指揮官三浦敏事很快發現了老爺廟這個唯一通往山上的缺口。他拼命驅使部分鬼子鑽出汽車,破釜沉舟爬向我軍擔心暴露目標而未派部隊佔領的一個制高點——老爺廟,企圖重新掌握戰場的主動權,進而掩護殘部衝出我軍伏擊圈。

察覺到情況不妙,林彪趕緊叫來就在一裡之隔、負責「關門打狗」的六八六團團長李天佑。他一邊指著正在往老爺廟爬行的日軍,一邊冷靜地命令道:「日軍已搶在前頭,你們的動作要快,如果敵人先你們一步佔領,你們一定要組織火力給我拿過來。這是決定整個戰鬥勝負的關鍵……」

李天佑火速跑回團指揮所下了一道死命令:「3營要衝過溝底公路,不惜一切代價拿下對面老爺廟這個制高點。」

由於我軍的火力壓不住敵人的火力,衝出去的3營戰士一個又一個地倒下。那時,一小股敵人已經爬到山上,佔領了老爺廟。

「側翼部隊,火力支援!」話音剛落,山谷裡槍聲震耳、煙霧瀰漫。三營營長鄧克明、教導員劉西元趁機率領戰士鑽進煙霧裡,往前跑、向前爬、朝前滾,終於衝上公路與敵人短兵相接。

拼了半個小時,公路上的鬼子頂不住了,又鑽回車底。三營趕緊直奔老爺廟。山上的敵人用機槍掃個不停,公路上的鬼子從後面湧上來夾擊。二營見此,立即從側面衝出來消滅了後面的敵人。沒了後顧之憂,三營冒著彈雨,匍匐前進,靠近投擲手榴彈。直到敵人彈藥消耗殆盡,他們才衝上去用刺刀拼殺,以沉重的代價奪取了老爺廟制高點。

平型關戰鬥打響後,板垣徵四郎大吃一驚,急令河北蔚縣、淶源日軍增援。6架敵機更是妄圖掩護被圍日軍衝出包圍圈。結果,被一一五師所屬團全部擊潰。

下午13時許,戰鬥全部結束。深溝裡,山坡上,鬼子屍橫遍地。受「武士道」精神影響,鬼子寧死不俘。沒抓到一個俘虜,這在紅軍之前的戰史上尚無先例。此戰共殲日軍1000餘人,擊毀汽車100餘輛、馬車200輛,繳獲步槍1000餘支,機槍20餘挺,等等。

首戰平型關,威名天下揚。捷報傳開,萬眾歡騰,全民抗戰的信心和決心空前高漲。

一寸山河一寸血,不忘曾經烽煙起,心中長鳴警鐘聲!(周慶)

相關焦點

  • 再論《八佰》,一寸山河一寸血!壯哉!壯哉!壯哉
    最近一部令人熱血沸騰的抗戰大片《八佰》,在全國各大影院火爆上映,這部影片真實還原了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的那段悲壯歷史,影片中中華好兒郎們熱血奮戰的場景,感動了許多觀眾,極大激發了人們內心的愛國熱情,讓許多人明白了當年抗戰期間,傳頌大江南北的那句話:「一寸山河一寸血!
  • 一寸河山一寸血山河歲月喋血會戰[40集全+後記](臺灣視角的抗戰紀錄片)
    該片從國軍的角度描寫了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影片大量採用真實的歷史鏡頭,當年參戰的抗日將士的採訪回憶,有一個當年的普通士兵說:「我們沒有坦克也沒有火炮,全憑敢死隊把炸藥包綁在身上炸鬼子的坦克,一個人的犧牲換他一架(口誤)」 另一個說,「白天打仗我們不怕,就怕天黑聽受傷的弟兄喊『排長,連長』;可是他們在陣地的中央,誰也無法把他們救回來」 一個當年的國軍軍官說,「我們武器太落後,機槍一個連只有3挺還常卡殼
  • 一寸山河一寸血,國恥勿忘!
    一寸山河一寸血,國恥勿忘!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變爆發 紀錄片《一寸山河一寸血
  • 一寸山河一寸血,這才是八百壯士背後的寫照
    如果說起這段歷史的背景,大家不免會感慨&34;的無奈和抗戰的艱難以及中國軍人視死如歸的精神氣概。蔣百裡有一套著名的《國防論》,在這部著作當中他認為中日之間必有一戰,不過中國和日本的國力懸殊,中國不可能是日本的對手。《國防論》主要總結為三點,第一,中國對日本不怕鯨吞就怕蠶食,中國應該實行全面抗戰,第二,中國應該主動出擊上海的日軍,使得日軍由北向南轉化為由東向西,中國的地形是西邊高東邊低,可以利用地形的優勢,拖延戰爭的時間。
  • 42集紀錄片《一寸山河一寸血》+《八佰壯士》
    2005年6月25日,正在做《一寸山河一寸血》第四次改版的陳君天向採訪他的記者模仿蔣緯國當時發出的聲音,「他喊的比我跟你喊的恐怖多了。」陳君天說。對此,陳君天的解讀是:「一個人在那樣高的位置,是很寂寞的。雖然老蔣跟宋美齡相知很深,夫妻間固然會互相幫助,但他還是有不能紓解的壓力。這個人脾氣非常倔。那是在重慶,時間大概在1941年珍珠港事變以後。
  • 傳奇 陳君天:《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瀝血史
    9歲赴臺,一別母親39載;他是第一代最成功的綜藝節目製作人,李宗盛、童安格、費玉清第一次上電視都是他的節目;他的40集紀錄片《一寸山河一寸血》,一經推出
  • 一寸山河一寸血,80年前的淞滬會戰如何改變中國?
    ★  淞滬會戰最大的收穫,是中國全民戰鬥精神和戰鬥意志的提升。中國軍隊面對強悍的侵略者拼死作戰,沒有絲毫的妥協與屈服,幾十萬官兵在註定要付出巨大代價的作戰中頑強勇敢,其錚錚鐵骨令人對那段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歷史肅然起敬。就在「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80周年之際,網絡流傳出4名男子身穿二戰日軍制服在當年戰場——上海四行倉庫前拍照一事,令人髮指,引發網民極大憤慨。
  • 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戰22次會戰01:淞滬會戰1天打光1個師
    全面抗戰爆發之後,正面抗日戰爭爆發了22次大型會戰。這些會戰的戰果各不相同,有的遺憾失敗,有的以慘勝收尾,但相同的都是中國軍人的英勇無畏和悲壯犧牲。 為了銘記這些普通而偉大的士兵們,我們將會陸續回顧這充滿著血與火的22場大型會戰。
  • 我輩當有報國心,一寸山河一寸血
    從這兩個細節來看,歷史會有後人來評說,四行守衛戰的炮火過去多年,但以身報國的熱血,頑強抵抗的決心,時至今日依舊會讓人熱淚盈眶。也時刻提醒著和平年代的我們。我輩當有報國心,一寸山河一寸血!
  •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口號激蕩人心,背後卻滿是血淚
    2020-03-25 14:59:16 來源: 百年滄桑 舉報   一寸山河一寸血
  •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
    四天四夜中,壯士抵擋住日軍的瘋狂進攻,向全世界證明了中國人抗戰到底的決心。蘇州河的北岸,今天是繁華的大都市,如果不是因為這場電影,我怎能想像到它曾經一邊是繁華歌舞昇平的天堂,一邊是血肉縱橫的地獄。然而這一切竟發生在幾十年前!第一次和朋友看完電影八佰時,腦子裡全都是河兩岸的對比。我覺得有必要寫一篇影評緬懷先烈。
  • 1937:一寸山河一寸血
    >姜文有新電影要上映了,《邪不壓正》。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 那麼問題來了。 事件的導火索,也就是那位失蹤的日方士兵,真的如清水節郎所推測是被城內的中國駐軍綁架嗎? 事實證明,侵略者就是侵略者,一切侵犯的理由都是藉口。
  • 電影《八佰》沒講到的故事:一寸山河一寸血
    14日,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一寸山河一寸血一寸山河一寸血!於是,派孤軍困守蘇州北岸,給世界展示中國抗戰之英勇決心。10月22日,蔣介石致電全體將士,慰勉其奮勇抗戰 3 個月:「於此時機表示我精神力量,以增加國際地位與友邦同情」。這就出現了電影中「八佰壯士守四行倉庫」的故事。
  • 一寸山河一寸血——《八佰》觀後感
    因為在他們看來,這只不過是尋常的改朝換代,更替一下統治者的身份而已。 彼時的底層民眾,只是把國家視為皇帝一家一姓之私產,毫無民族國家的概念。 而這種局面,到抗戰時期才開始真正有所改觀。 《人類簡史》把這類概念稱為主體間 (intersubjective),還有個更通俗易懂的說法叫「想像共同體」。 是的,神、宗教、貨幣、公司、民族和國家等等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詞彙,其實都是實際上並不存在、經由我們共同想像出來的概念。
  • 一寸山河一寸血
    軍人,是保衛國家安全和主權的屏障,在災難面前,他們的作用變得更加重要和明顯。在敵強我弱,敵眾我寡的戰爭態勢下,軍人的血性和擔當更是充滿了螢屏。電影裡沒有手撕鬼子的英雄,全是小人物的血與淚。從他們的視角看待這場殘酷的戰爭,讓我們在80年後,還能穿越時空,代入進那段血染的歷史,壯士們就像小小的火柴點燃自己,用血肉之軀讓國人覺醒、讓民族覺醒。
  • 抗戰影像30年陳君天:今年我失望了,希望《一寸山河一寸血》2017年能夠播出
    我在1994年的時候開始籌備《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樣的我既不是軍事學者,也不是一個歷史學者,但是我是一個中國人,我看到了吳相湘的東西,我一腦袋栽在那個裡面,我本身在臺是做綜藝節目,但是我心裏面惦記的是有朝一日我能夠做這樣的一個紀錄片,我是小孩玩大車,不自量力。
  • 慘烈會戰:三小時打光一師,軍縮編成團,一寸山河一寸血從這叫響
    抗日戰爭取得了偉大的勝利,對中國人民來說,的確是來之不易,過程是極其慘烈,當年,無數有志之士,面對日軍在華進行肆無忌憚的一系列侵略活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發出的「最後的吼聲」: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用自己的血肉之軀阻擋著敵人的先進武器,壯烈殉國,
  • 《八佰》:一寸山河一寸血,這是一部還原歷史的電影
    在這個疫情復甦的時期,又碰巧是8·13淞滬抗戰紀念期間,網上不少人說此時上映該片也算是用心良苦。但我認為,這個時段,應該是巧合了。在上半年政策託底、投資先行的主動應對之下,中國經濟「內循環」的運行已經基本修復。展望下半年,兩大新趨勢料將為「內循環」按下加速鍵。
  •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十萬美式裝備中國軍隊完虐日軍
    但是面對中國如此大的損失,著實難受不已,不免心中會想,如果中國軍隊有著和日軍一樣的裝備水平,那又會是什麼結果?歷史上還真有這麼一場戰役,這就是「第二次入緬戰爭」。 1943年,蔣介石發表了著名的「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的演講,號召大後方的青年學生投筆從戎,舍家為國。 廣大愛國學生響應蔣委員長號召,紛紛棄學從軍。短短一段時間裡,就有近十萬知識青年從軍,未來的大歷史學家黃仁宇也在其中。
  • 1944,松山,一寸山河一寸血,歷史上真實的「我的團長我的團」
    松山,龍陵,臘勐這幾個地名,對於我來說曾經只是一個個冰冷的陌生地名,沒有想到會在他們之上附著什麼情感。手中這本《1944松山戰役筆記》讓我對這些地名肅然起敬,這已不再是冰冷陌生的名詞,而是蘊含著太多複雜的情結在其中。血性,殘酷,絕望,慨然赴死,生死一線,拉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