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年來居民儲蓄轉向資本市場的趨勢越發明顯,以投研專業、風控嚴格、長期業績突出著稱的公募基金在資本市場的曝光度逐步提升,多家績優基金管理人因此脫穎而出,在行業中的地位也「扶搖直上」,規模居前。
不過,幾家歡喜幾家愁,「逆水行舟」的背景下,也總有難以跟上行業腳步的機構,而早期成立的金鷹基金就是其中一家。公開數據顯示,金鷹基金旗下多隻基金近三年收益率告負,且同類排名墊底。在非貨幣基金整體數據上,金鷹基金的最新規模不僅較此前峰值縮水逾四成,與同在2002年成立的其他6家基金公司相比也排名靠後。如今「成人禮」將近,18歲的金鷹基金又將如何挽回此前頹勢?
多隻產品長期淨值增長率告負
在年內A股市場整體向好,結構性行情突出的背景下,部分公募基金也取得了亮眼的業績表現,作為一家老牌基金公司,金鷹基金麾下也出現多隻表現不俗的產品。據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23日,金鷹基金旗下5隻基金(份額分開計算,下同)年內淨值增長率均在50%以上。其中,金鷹民族新興靈活配置混合以54.74%的年內淨值增長率居首。與此同時,金鷹產業整合靈活配置混合、金鷹醫療健康產業混合股票A/C、金鷹智慧生活靈活配置混合也達到53.95%、52.86%、52.4%和50.04%。整體而言,截至9月23日,包括上述5隻產品在內,金鷹基金旗下共有20隻基金的年內淨值增長率在20%以上,其中,有10隻淨值增長率在40%以上。
但在強調長期業績表現的當下,若將統計區間拉長至近三年(2017年9月23日至2020年9月23日)以來,北京商報記者發現,金鷹基金旗下卻有多隻產品的淨值增長率告負,且同類排名墊底。公開數據顯示,截至9月23日,金鷹技術領先混合A近三年的收益率約為-28.42%,在同類可比的1449隻靈活配置型基金中排在末位。而除該基金外,金鷹添享純債和金鷹量化精選股票則分別在873隻中長期純債型基金和254隻普通股票型基金中均排在倒數第二,就近三年的淨值表現來看,分別虧損9.03%和7.25%。
針對上述3隻基金近三年收益率告負的原因,北京商報記者聯繫採訪金鷹基金。但截至記者發稿,金鷹基金並未對此做出回應。
有業內分析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就金鷹添享純債而言,該類產品收益率較差或受年初債市動蕩影響,同時也與其規模小、投資品種受限有關。而金鷹添享純債的基金經理劉麗娟也在半年報中指出,「由於產品規模極小,報告期內債券部分繼續以利率債為主要配置品種。展望未來,將繼續保持債券部分的利率債配置」。
「就金鷹量化精選股票而言,也是由於規模迷你的原因,所以操作上可能受限,因此業績不佳。而對於收益率虧損較多的金鷹技術領先混合,或與沒踩對點,在高點買入有關。」上述分析人士補充道。
北京商報記者查閱上述基金產品半年報發現,截至6月30日,金鷹添享純債和金鷹量化精選股票規模已遠低於5000萬元清盤線,分別為72.94萬元、1157.64萬元。
雖然根據此前的季報和半年報的持倉情況,並不能直接推測出金鷹技術領先混合買入各只股票的時點,但在對比近三年的持倉變化和相應階段的收益表現不難看出,受累於前期重倉股票遭遇股市業績表現不佳,以及後續持倉轉向固收現金等資產同樣收益不明顯,該基金的長期收益不盡人意。
具體來看,金鷹技術領先混合在2017年一季度末至2019年上半年末,股票持倉佔比持續保持在90%以上。但自2019年三季度末,股票持倉佔比急轉直下,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僅約為10.59%,期間最低更一度達到2.04%。與此同時,債券和現金持倉佔比則分別由此前的0和不足10%,迅速增長至40%以上。
而在相應時點基金的收益表現看,2017年9月23日至同年年底,該基金的淨值增長率約為-10.29%,2018年全年下跌26.5%。雖然此後權益市場逐步回暖,但基金的重點配置已逐步轉向債券和現金資產,並未能享受到2019年下半年至今年整體的上漲行情。收益方面,2019年全年和2020年以來的收益率分別約為5.25%和3.15%,相較此前的虧損幅度還相差甚遠。
規模位於「同級生」末位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事實上,不只是業績方面,近年來,金鷹基金的產品規模也在2018年三季度末達到巔峰後出現縮水。
在今年上半年權益市場賺錢效應凸顯的背景下,眾多基金公司規模大漲,賺得「盆滿缽滿」。而截至上半年末,金鷹基金非貨幣規模為204.14億元,雖較一季度末小幅提升,但在可比的141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76位,下降了4個名次。而回顧此前,金鷹基金旗下非貨幣規模曾在2018年三季度末達到343.82億元的高點,為近三年來的規模峰值。但自2018年四季度後,這一數據卻波動下滑,如今更是縮水超四成。
前述業內人士分析,金鷹基金規模發生變化可能與其年初股東發生變更,以致部分機構定製產品遭遇份額贖回有關。
據金鷹基金第二大股東廣州越秀金融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越秀金控」)半年報披露,在中信證券對廣州證券實施併購後,將廣州期貨和金鷹基金的股權剝離退還給廣州證券原控股股東越秀金控。由此,越秀金控於2020年1月完成對金鷹基金24.01%的股權回購。
而北京商報記者查詢公開數據發現,自2019年末至2020年上半年末期間,金鷹基金旗下也確實有部分機構投資者持有比例較高的產品出現規模的明顯縮水。例如,截至2019年末,金鷹添鑫定開債券的規模約為10.17億元,但到了今年上半年末,則僅剩2.15億元,下降78.86%。同期,金鷹添裕純債也從8.06億元降至3.25億元,縮水近六成。從2隻基金最初的機構投資者佔比來看,分別高達100%和97.07%。
值得一提的是,金鷹基金產品規模不僅較此前下滑,在與同年成立的「同級生」對比中,也屬末位。同花順iFinD資料顯示,金鷹基金成立於2002年,同年成立的還有招商基金、萬家基金、中銀證券、銀河基金、國投瑞銀基金、泰達宏利基金共6家機構。在2020年上半年最新非貨幣基金管理規模排名中,招商基金、萬家基金及中銀證券均位屬前列,而銀河基金、國投瑞銀基金、泰達宏利基金雖排名較前述3家公司略微靠後,但總體規模仍高於金鷹基金。
充實投研團隊迎「成人禮」
如今,成立於2002年12月的金鷹基金即將迎來自己的18歲「成人禮」,在行業競爭白熱化、馬太效應加強的當下,針對部分產品長期業績表現不佳、規模下滑的困境,金鷹基金下一步又將踏向何方?
北京商報記者就此進行採訪,金鷹基金方面表示,在深耕固定收益領域取得市場認可和一定競爭力後,公司也開始大力加強權益投研團隊的建設,通過引進行業精英、自主培養等多種方式,不斷充實團隊實力。目前,金鷹權益投研團隊擁有基金經理10名、研究員13名,全部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專業水平較高,研究工作紮實,實現了一級行業的全覆蓋,研究部門分為宏觀策略及金融周期組、TMT(數字新媒體產業)組、大消費組等3個行業研究組,每個組設置1名研究小組組長和若干研究員。
財經評論員郭施亮認為,近年來基金公司發展越來越快,基金產品越來越多,難免會存在基金產品同質化問題。競爭加劇下,歸根到底還是要提升基金產品的管理能力、淨值提升能力、服務能力等。對於投資股票市場的產品,如果可以實現較好的淨值表現,則有可能形成一定的抗風險抗跌能力,同時對於基金產品銷售發展也有幫助。對於提升基金公司競爭力,本質上應注重人才培養與人才挖掘,具備競爭力優勢與資產配置優勢的人才,會是未來基金公司著重挑選的對象。
而對於上述觀點,中國人民大學助理教授王鵬也表示贊同。在他看來,基金公司應積極探索基金經理、基金從業資格人員的培養模式以及訓練方法,規範人才管理,從而儘量減少本金損失,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李海媛
【作者:孟凡霞 李海媛】 (編輯:許楠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