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石基金「私轉公」後舉步維艱 多隻產品出現規模危機

2020-12-24 新浪財經

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

凱石基金「私轉公」後舉步維艱,多隻產品出現規模危機!年內迄今僅有一隻短債產品成功發行

在2020年爆款權益基金盛宴中, 頭部公募憑藉規模效應大收管理費,全年賺得盆滿缽盈,但部分小基金公司卻在行業馬太效應下慘澹度日,頭尾之間的貧富差距越來越明顯。

《紅周刊》記者注意到,凱石旗下的權益類基金規模危機自今年9月以來全線爆發。公司網站公告顯示,公司先是發布了凱石源和凱石浩資產淨值連續低於5000萬元的提示性公告,後又在10月31日發布了凱石浩合同終止和基金財產清算的公告。11月以來,公司又先後發布了凱石湛、凱石淳、凱石源的資產淨值連續低於5000萬元的提示性公告,一時之間,似乎這家「私轉公」旗下的權益產品均「岌岌可危」。

凱石在權益新品夾縫中難以生存

年內迄今僅成立一隻短債產品

Wind資訊數據表明,截至今年3季度末,凱石基金在內地141家基金公司中的總資產排名僅為列第131位,全部資產合計約為9.9403億元,這一數值較上一季度末縮水了2億元左右。

從原因來看,公司年內目前僅發行成功了一隻產品,即今年1月成立的凱石歧短債,此後的大概10個月時間便未能有新品成功問世。《紅周刊》記者統計發現,公司在年內還有兩隻產品發行失敗經歷,分別是跨年發行的凱石泓行業輪動和凱石秦純債三個月。

從公司存續產品規模來看,凱石基金也是問題重重,今年這類規模危機提示性公告已經出現過多次,最終凱石浩成為年內不幸倒下的第一隻基金。根據清算提示性公告,凱石浩自2020年10月30日起進入清算期,11月20日披露了清算報告的全文。

其實,公司也曾努力嘗試拯救旗下迷你基金產品,如在今年7月,凱石基金就曾召開凱石淳行業精選混合的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擬通過投票的方式修改基金合同,變更基金備案要求以及臨時報告所需披露內容。將基金備案條件中,「連續60個工作日出現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或者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情形」,由原先的進入清算程序並終止,無需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變更為基金管理人應當在10個工作日內向證監會報告並提出解決方案,並在6個月內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進行表決。然而,由於參加表決的基金份額未達到有效條件,最終持有人大會宣告失敗。

從凱石浩的基金三季報來看,《紅周刊》記者注意到彼時基金的股票倉位已經不到60%,同時基金的重倉股基本上是以低風險的國企藍籌股為主,彼時其前三大重倉股分別為中國神華、中國建築、中國石化,並且當季三大重倉股的持倉佔比均超過了7.5%。基金經理表示,傳統的低估值板塊具備良好的配置價值,投資中將繼續堅持來獲得確定性的收益。可惜的是,在四季度順周期股崛起時,該基金卻未能迎接勝利來臨而提前倒下了。

與凱石浩的投資思路迥然不同,凱石淳的重倉行業基本上是以中小創中的成長股為主。從最近一季的基金重倉來看,除去五糧液和國泰君安之外,基金經理所選擇的其他重倉股基本上是科技和新能源板塊中的熱門標的,例如比亞迪、隆基股份、寶信軟體等。這些標的皆在二級市場上漲幅不菲,但遺憾的是,重倉股的出色表現仍未能力挽基金規模不佳局面,兩類份額三季度末合計也就在千萬份左右。

凱石「私轉公」後舉步維艱

人才短板制約公司發展空間

在凱石旗下大多數基金產品迷你發展的背後,《紅周刊》記者了解到,這一方面與凱石基金是公募新兵缺乏一定的品牌號召力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公司基金經理陣營人少和知名度不高有關。

Wind資訊顯示, 目前公司在任基金經理僅有周德生、梁福濤、王磊、高海寧4位,其中前三位是負責權益類產品的基金經理。首先看一下周德生情況,其目前在基金經理崗位上任職尚不滿1年。此前,周德生曾在兩家券商做過賣方研究員,自今年3月11日開始在凱石基金管理凱石淳,但是迄今年內的業績增長率僅有兩成左右,在同類基金產品中排名較為靠後。

任職也剛滿兩年時間的梁福濤管理著3隻權益類基金,分別是凱石灃、凱石瀾、凱石涵,在管產品資產總規模為8.05億元,迄今任職期間的最佳基金回報約為68.57%。他所存在的問題也是頗為明顯的:首先是在管的三隻基金產品規模也是勉強維持溫飽,其中僅凱石瀾能夠維持在2億的成立線之上;其次是,3隻產品年內的業績基本也只在20%一線徘徊,在同類基金產品中排名居後。從其在管三隻基金的持倉來看, 或許也是由於忌憚規模過於迷你的緣故,基金經理年內重倉股中唯一漲幅翻番的只有中國中免。

另一位管理權益類產品的基金經理王磊也是一位從業時間不長的新人。天天基金網的數據顯示,迄今他僅在基金經理崗位上任職時間達到1年半左右,所管理的凱石源和凱石湛年內淨值增長率均不到20%。從王磊的持倉來看,《紅周刊》記者發現基金經理的思路基本上是一種類似混搭的模式。以其管理的凱石湛為例,在基金三季報的十大重倉股中,我們不僅能發現中南建設、榮盛發展等地產股的身影,也能發現興業銀行、華帝股份等銀行和大消費類公司,當然也不乏智飛生物、富瀚微這樣的中小創成長牛股。但是,這樣無固定風格而類似拼盤的持倉思路,導致基金年內的淨值增長率也不到20%。

除了權益團隊的三位基金經理經驗欠豐外,《紅周刊》記者注意到,公司目前唯一的債券基金經理高海寧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新人。天天基金網數據顯示,高海寧目前累計的任職時間為1年零253天,從國開泰富來凱石後,其僅管理著公司一隻短債產品。

《紅周刊》記者多方了解到,對於凱石這類旗下有著諸多生死一線的公司來說,若能在實際投資中更為準確擇時、集中持股,且能在一段時間內集中持股做出成績,則其或許還能迎來改變命運的機會。當然,若凱石目前的股東陳繼武和王廣國(都是在公募圈中打拼多年的資深人士)能夠憑藉他們的人脈,為公司拉來一兩位明星基金經理來救場,或許也能改變當前的困局。

附表 凱石部分權益類基金最新規模一覽

相關焦點

  • 私募再現擬「私轉公」
    又有私募基金準備轉戰公募——來自貴州的友山基金已向證監會遞交了《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設立資格審批》申請材料。若能獲得監管批准,友善基金將成為貴州省首家申請設立的公募基金。而目前已成功「私轉公」的6家基金公司規模普遍偏小,且面臨著不同的問題。
  • 「私轉公」掉隊!朱雀基金高層動蕩三度換帥
    「私轉公」掉隊新經濟e線注意到,轉型公募之後的朱雀並未能很好的適應公募行業激烈的競爭,沒有快速打開局面。作為生存發展的「命門」,公司旗下基金資產規模增長不濟,相比其他「私轉公」更是遠遠掉隊。Wind統計顯示,截至2020年5月31日,包括今年來發行的兩隻新基金在內,朱雀基旗下基金資產規模合計仍不足30億元,僅為29.5億元。另據朱雀基金官網披露,按「私轉公」後含投顧規模在內資產規模近150億元計,公司基金資產規模佔比僅佔有兩成。可見,儘管其已轉型為公募基金公司,但公司專戶業務仍佔據了絕對主力。
  • 公募基金權益大年清盤164隻 凱石、大摩等公司產品「瘦身」
    值得注意的是,在清盤產品中,凱石、大摩、華泰柏瑞等幾家基金公司的清盤品種皆為權益類,如大摩華鑫的大摩新趨勢在2020年底因觸發合同終止條款而遭遇了清盤,而在此前的9月底,大摩睿成中小盤彈性也因相同原因遭遇了清盤。
  • 遞交公募申請11個月後,證監會向利得基金連發11問,利得系旗下公司...
    不過針對上述情況,反饋意見中也提到:根據申請材料,利得科技參控股多家資產管理機構。請提交防範利得基金與利得科技參控股的其他資產管理機構之間可能存在的利益衝突和利益輸送相關機制安排。   此外,在多年擴張道路上,「利得系」旗下多個公司出現了違規的現象。反饋意見中有兩條均提到違規問題。   1、利得資本所管理的多隻私募基金存在延期兌付和涉訴情況。
  • 「私轉公」黑馬誕生 朱雀基金2020年股票投資主動管理能力居行業第二
    中證網訊(記者 何昱璞)銀河證券近期公布的公募基金管理人長期主動股票投資管理能力榜單(2020年)顯示,朱雀基金2020年股票投資主動管理收益率為87.48%,位列全行業第二。  據悉,參評的四隻基金分別是朱雀產業臻選混合、朱雀產業智選混合、朱雀企業優勝股票和朱雀企業優選股票。
  • 銀行如何防範「私轉公」業務洗錢風險?
    相對於之前專欄分析的「公轉私」洗錢風險,資金流向相反的「私轉公」洗錢風險一樣值得銀行注意。銀行的私轉公業務常涉及電信詐騙、非法集資、地下錢莊非法買賣外匯、虛開增值稅發票及偷逃稅款等洗錢上遊犯罪,與公轉私業務洗錢風險多來自資金流向的中間環節不同,銀行私轉公業務的洗錢風險,更多是涉及洗錢上遊犯罪或被認定為洗錢行為的起點。
  • 公奔私後「閃電」私轉公 林鵬要做「陳光明第二」?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公奔私後「閃電」私轉公!林鵬要做「陳光明第二」?林鵬申請公募牌照了!「奔私」後剛剛首秀大賣的和諧匯一資產「靈魂人物」林鵬,傳出申請公募基金資格的消息。10月21日,證監會官網顯示,林鵬申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設立資格審批》。當前審批進度顯示,已於21日接收材料。華麗麗奔私的林鵬,又要華麗麗轉公?都是出身東證資管,林鵬會不會創造陳光明睿遠基金那樣的輝煌?
  • 凱石灃混合A基金最新淨值漲幅達3.23%
    來源:金融界基金作者:機器君金融界基金07月14日訊 凱石灃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簡稱:凱石灃混合A,代碼007257)07月13日淨值上漲3.23%,引起投資者關注。當前基金單位淨值為1.3368元,累計淨值為1.3368元。
  • 規模縮水、多隻產品長跑排名「墊底」 金鷹基金「成人禮」的煩惱
    公開數據顯示,金鷹基金旗下多隻基金近三年收益率告負,且同類排名墊底。在非貨幣基金整體數據上,金鷹基金的最新規模不僅較此前峰值縮水逾四成,與同在2002年成立的其他6家基金公司相比也排名靠後。如今「成人禮」將近,18歲的金鷹基金又將如何挽回此前頹勢?
  • 申萬菱信基金迷失爆款權益大年 旗下多隻產品贏了業績輸了規模
    來源:紅刊財經記者 | 張桔在爆款產品頻出的2020年,申萬菱信基金未能收穫一隻爆款權益產品,這使得公司最新規模又較今年中期下滑一名。旗下多隻產品的年內業績雖然表現不菲,但規模上卻令人失望,甚至有的還出現清盤警報聲。
  • 公募基金規模增3萬億元 百億元級爆款基金多達40隻
    《證券日報》記者對相關數據梳理後發現,在合計規模達3.06萬億元的1408隻年內新發基金中,共有790隻為權益基金(包括被動指數型基金、增強指數型基金、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平衡混合型基金、靈活配置型基金),佔新發基金數量的56%;發行總規模達1.74萬億元,佔新發基金總規模的57%。這一年來,銷售火爆且各具特色的新發權益基金產品比比皆是。
  • 多隻產品展期 信業基金踩雷地產非標融資業務
    來源:紅刊財經今年3月,本刊曾經獨家報導過信業基金投向京奧港、頤和集團的兩隻私募基金逾期一事。信業旗下產品的風險還在發酵,4月以來,信業基金又向投資人發出多份展期公告,目前處於展期狀態的基金已有10隻左右,包括瑞豐2號、穩晟3號、卓異12號等。
  • 千億規模只是公募頂流"入場券"?這些中型公司是如何突圍的
    除了他以外,泓德旗下基金經理王克玉、秦毅今年發行的新基金均實現超募並進行比例配售。數據來源:Wind數據,截至2020.12.21Wind統計顯示,截至12月21日,泓德基金的非貨幣資產管理規模已經突破千億元,其中權益資產管理規模從年初的237億元躍升至年末的860億元,增幅超過3.5倍。
  • 千億「復華系」危機:員工討薪、14隻基金延期、P2P暴雷
    今年9月,就有消息稱復華文旅出現欠薪。爆料人告訴獨角金融,「復華整個體系都存在欠薪,各個體系的工資由復華總部分撥,現在就算找各個體系的總部也沒錢。」 僅用了5年就發展到總資產逾千億元、員工萬人規模的復華控股,為何突然出現大規模欠薪?
  • 專訪凱納資本創始合伙人陳曦
    CTA基金網:對於工行、建行近期下放部分私募白名單權限至各分行如何看?陳曦:對私募基金行業來說這是一個利好消息,相較於17年上半年銀行委外大幅收縮的現象,這預示著市場出現了一個拐點,機構資金又逐步開始配置對衝基金了,各種策略的對衝基金都將有一定的資金流入。
  • 公募基金規模大躍進 基金經理們如何回應靈魂拷問?
    這是中國基金業歷史上第一年出現新基金的成立規模超3萬億元。投資者的「買新贖舊」已經不是新鮮話題。雖然市場總量突破18萬億元大關,創出歷史新高,但總體增量也不過3.8萬億元。此外,《財經》記者研究發現,由於監管對基金經理管理產品的數量有不超過10隻的上限要求,「卸老發新」的行動正在悄悄進行,多位基金經理藉此實現了管理規模的百億級躍進。
  • 公募基金規模大躍進,基金經理們如何回應靈魂拷問?
    統計數據顯示,截止至12月16日,今年以來成立新基金1355隻,平均每天有3.7隻基金問世,合計募集規模達到3.04萬億元。這是中國基金業歷史上第一年出現新基金的成立規模超3萬億元。投資者的「買新贖舊」已經不是新鮮話題。雖然市場總量突破18萬億元大關,創出歷史新高,但總體增量也不過3.8萬億元。
  • 開年「爆款」基金不斷 多隻基金一日售罄
    來源:中國網原標題:開年「爆款」基金不斷 多隻基金一日售罄中國網財經1月13日訊(記者 張明江)2021年開年以來新基金髮行火熱勢頭依舊,數千億資金瘋搶基金,多隻基金紛紛公告提前結束募集,「一日售罄」盛景再現。
  • 基金公司大打「年終規模戰」!
    非貨基方面,規模已超11萬億元,其中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非貨基規模合計4.15萬億元,前二十的基金公司非貨基規模合計達7.74萬億元,分別佔全行業的40%和60%左右。   11月份,易方達、匯添富、華夏旗下爆款頻出,共誕生5隻百億基,使今年百億爆款基金數量增至40隻創下歷史新高。
  • 規模排名「硝煙四起」 基金公司頭部效應顯著
    從基金公司規模來看,頭部基金公司強者恆強,僅前十家頭部基金公司管理的基金規模就佔據公募基金整體規模的36.96%。2020年是基金髮行的「大年」,也是權益類基金規模快速增長的「大年」。按非貨幣基金規模統計,基金公司排名前十的榜單與去年相比出現「洗牌」,易方達、匯添富、廣發、華夏、南方、富國、博時、嘉實、招商、鵬華十家基金公司入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