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下滑頻收罰單 東吳基金業績「吊車尾」

2020-12-27 北京商報

隨著上市公司2019年年報的相繼披露,部分基金公司的年度經營情況也浮出水面。在2019年東吳證券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同步上漲的同時,子公司東吳基金卻營收淨利雙降,其中,淨利潤虧損約0.95億元,在已經公開披露財務數據的49家基金公司中排在末位。有業內人士指出,這與東吳基金此前收到監管罰單,產品募集暫停不無關係。在馬太效應逐步加劇的當下,產品新發和持續營銷均受阻的公募「老將」東吳基金將如何斬除荊棘、提升規模,值得關注。

淨利虧損0.95億

部分債基暫停申購逾一年

東吳證券日前發布2019年年度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東吳證券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分別達到51.3億元和10.37億元,分別較2018年同比增長23.27%和189.38%。然而,在東吳證券業績亮眼的同時,作為旗下控股子公司的東吳基金卻表現不佳。年報披露,2019年東吳基金的營業收入達到2.06億元,較2018年的2.3億元下滑超10%。淨利潤更是由盈轉虧,從2018年的盈利0.29億元,變為虧損0.95億元,在已披露的近50家同類機構中「吊車尾」。

2019年作為權益市場表現較好的一年,多數公募基金也在新品頻發和存量產品持續營銷的基礎上賺得盆滿缽滿。同花順iFinD統計顯示,截至4月29日,已有49家公募基金的2019年財務數據獲披露。淨利潤方面,公布數據的48家機構在2019年累計實現206.05億元,同比增長7.36%。

其中,天弘基金、易方達基金和工銀瑞信基金分別以22.14億元、17.26億元和15.36億元位居前三。同期出現淨利潤虧損的則為南華基金、浙商基金和東吳基金,而東吳基金是3家公司中唯一一家由盈轉虧,且虧損最為明顯的機構。

據了解,東吳基金成立於2004年9月,至今已超過15年,註冊資本1億元,是一家全國性的基金管理公司。股東包括東吳證券和海瀾集團,分別持股70%和30%。

對於2019年淨利潤出現大幅虧損的原因,北京商報記者發文採訪東吳基金,但截至發稿未收到相關回復。不過,東吳證券在年報中提及的一段話引發關注,「2019年,受債券市場流動風險蔓延的影響,東吳基金全面梳理產品風險,強化公募產品的流動性管理,努力化解公司產品流動性管理壓力」。

北京一位市場分析人士指出,「債券市場流動風險蔓延」或與2019年初東吳基金旗下包括東吳鼎利在內的多隻債基持有的「16信威01」債券估值調整,導致產品淨值大幅下跌有關。

彼時,由於上市公司信威集團被曝出恐存在巨額債務,且重大資產重組仍無定論,旗下子公司北京信威所發債券「16信威01」的違約風險也持續發酵。相較於其他重倉該債券的基金公司提前下調估值、調換倉位以及提醒投資者注意風險等行為,東吳基金則贖回自購的其中700萬份東吳鼎利基金份額,一度引發市場質疑。有業內人士在當時指出,這一行為並不能很好地保護好投資者的利益,還有公司自有資金提前出逃的嫌疑。

據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東吳鼎利、東吳鼎元、東吳優信、東吳增利仍重倉持有「16信威01」。其中,東吳鼎利和東吳鼎元持有的該債券佔基金資產淨值的比例高達67.62%和66.59%。不過,2隻基金也自2019年3月起暫停申購和定期定額及轉換轉入業務,至今已有13個月。另外,東吳優信和東吳增利也已分別暫停相關業務13個月和7個月。

兩次收監管罰單

新品申報陷停滯

「之前監管對東吳基金產品募集的處罰應該也造成了不小的影響,」滬上某不願具名的基金從業人士如是說,「在監管推動權益類基金審批節奏加快的當下,基金公司的新品申報也在提速,不僅包括市場熱點產品,還會根據對未來走勢的判斷進行新產品設計。產品獲批後快速發行成立,管理規模隨之擴大,再加上投研策略推動業績向上,吸引更多資金申購,正向循環開始形成。反之,公司各方面的財務數據表現則很可能向不好的方向發展。」

據東吳證券2019年年報披露,2019年6月上海證監局向東吳基金下發了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指出東吳基金存在在業務開展中未建立控制嚴密、運行高效的內部監控體系,未遵循基金份額持有人利益優先原則,辦理相關基金份額的申購、贖回業務等違規行為。決定責令東吳基金進行為期6個月的整改,整改期間暫停受理及審查東吳基金公募基金產品募集申請。

就上述情況的整改措施,東吳證券在年報中表示,公司及子公司東吳基金召開專題會議進行研究討論,成立了專項整改工作小組,制定了全面落實整改計劃,採取了包括一是建立控制嚴密、運行高效的內部監控體系,梳理制度改進流程,二是嚴格落實基金份額持有人利益優先原則,暫停相關基金申購與轉換轉入並補充固有資金等整改措施。東吳基金已於2019年12月完成了上述整改措施,並向上海證監局提交了相關整改報告。

對於整改報告提交後的最新進展等,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東吳基金,但截至發稿未收到相關回復。據證監會披露的最新一期基金募集申請表顯示,截至2020年4月17日,東吳基金暫未有新品申報獲受理的情況,最新成立的一隻基金東吳鼎泰純債的成立時間也停留在2018年11月。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這已非東吳基金首次收到監管罰單。據東吳證券此前披露,因存在某隻基金的投資管理中,投資決策缺乏充分依據,受到其他機構幹預,未獨立、客觀履行管理人職責,以及存在從業人員與他人聯合擔任多隻基金的基金經理,但其未實際履行基金經理職責、不參與相關基金投資管理的情況等違規行為,責令東吳基金進行為期6個月的整改,整改期間暫停受理公募基金產品註冊申請。

換句話說,近兩年來,東吳基金因存在部分違規行為,先後兩次被監管暫停公募基金產品募集和註冊申請6個月,在當前迅速發展、瞬息萬變的公募基金行業可謂「受傷」不淺。據東方財富Choice統計,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東吳基金旗下非貨幣理財規模約為44.96億元,較2019年末的46.18億元再度減少1.22億元,在可比的144家基金管理人中排在105位。

貨基體量縮水

非貨基規模低於「同期生」

從上述數據不難看出,東吳基金這位成立已超15年的公募「老將」,目前非貨基規模尚不足50億元,在同年成立的基金公司中墊底。公開數據顯示,除東吳基金外,於2004年成立的基金公司還有11家。截至今年一季度末,10家公司的非貨幣理財基金規模超過100億元,中海基金的規模也達到了92.11億元。

而在東吳基金公募業務中佔比較高的貨幣基金方面,也在流動性持續寬鬆、7日年化收益率不斷下降的背景下規模縮水。截至一季度末,貨幣基金規模約為96.04億元,較2019年末的156億元,環比下降38.44%。

雖然在規模上出現明顯降幅,不過,產品業績方面仍有可圈可點之處。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4月28日,東吳雙動力混合、東吳嘉禾優勢精選混合以及東吳行業輪動混合的淨值增長率分別達到21.74%、9.6%和8.71%,遠超偏股混合型基金同類5.19%的平均收益。東吳基金旗下唯一一隻普通股票型基金——東吳雙三角股票也實現了12.43%的淨值增長率,超過同類平均近8個百分點。另外,在債券型基金方面,東吳基金旗下的中長期純債基金和混合債基累計12隻(份額分開計算,下同),其中8隻淨值增長率也超過同類平均,佔比66.67%。

北京一位公募基金資深人士認為,當前公募基金市場逐步走向成熟,馬太效應凸顯,大型基金公司也在不斷地加快發展腳步以吸納人才和資源。相較之下,一般的中小型基金公司如果缺乏良好的股東和渠道資源,很可能會面臨困局。對於東吳基金而言,股東方面有東吳證券的支撐,近年來產品業績也有著不錯的表現,更多的還是要從內部風控著手,就監管此前提出的整改要求繼續完善並持續關注。

另外,當前市場環境下,打造特色品牌和獨特風格也可作為中小型基金公司突圍的一個方向。可以專注某一投資方向,例如指數型產品、權益類基金、固收類產品等。也可以專攻某一類客戶,例如針對機構投資者,可以主做絕對收益類產品,更看重長期穩定的持續收益。或針對普通投資者,深耕投教工作,強化收益預期的同時,嚴格把控風險。「不管何時,公募基金產品都以業績為王。」上述資深人士強調。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劉宇陽

相關焦點

  • 東吳基金2019淨虧近億元排名倒數第一 2020一季度規模創近三年新低...
    權益固收業績皆堪憂   近兩年來債券違約爆雷事件的頻發。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東吳基金規模202.2億元,排名第81位。進入2020年,東吳基金的整體規模再次出現明顯降幅,一季度末規模141億元規模排名下滑10位跌至第91位。
  • 業績黯淡 新華基金「光輝歲月」何時再現?
    2009年,新華王衛東與華夏王亞偉上演年度冠軍爭奪戰,讓新華基金權益投研實力在業內聲名鵲起。然而近年來,新華基金管理規模逐年遞減,債基業績表現平平,比例失衡且依賴於固收類產品;權益基金則始終發展緩慢,旗下產品清盤危機頻現,產品「創新」無力;又加之投研老將崔建波的離職,宣告著新華基金的「光輝歲月」已經遠去。
  • ...離任或因業績不佳 債基2019年平均收益倒數第一丨基金經理X檔案
    《投資時報》根據Wind數據統計發現,來自96家基金公司的233名基金經理離職,人數創下近三年新高。其中,東吳基金帳下曹松濤、程濤、楊慶定三名基金經理離開,其原因或與管理業績不佳有關。截至2019年12月31日,東吳基金公募管理規模為166.55億元,較年初縮水約31億元。
  • 江南農商行上市夢難圓:投資業務頻踩雷,內控風險暴露屢收罰單
    記者就投資收益加速下滑、上市進程緩慢等情況致電並致函該行辦公室,但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投資頻頻踩雷 收益加速下滑  據公開資料顯示,江南農商行成立於2009年12月31日,是由常州轄內原5家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新設合併發起設立的股份制農村商業銀行,系江蘇省內資產規模最大的農商行。
  • 一人管兩基業績竟相差7倍 東吳基金劉瑞「講故事」讓人看不懂
    《電鰻快報》注意到,截至11月24日,上證指數年內累計上漲11.56%,而3800餘只主動管理型偏股基金年內平均業績高達34.21%。不過,在基金經理各顯身手的時候,卻出現了一人管理的兩隻基金業績大分化。比較典型的就是東吳基金旗下由劉瑞獨自管理的東吳安享量化混合、東吳新產業精選混合,業績竟然相差7倍。
  • 公募基金交出「成績單」——權益類基金規模和業績「雙豐收」
    原標題:公募基金交出「成績單」——權益類基金規模和業績「雙豐收」科創50ETF、新三板基金、公募REITs……在剛過去的2020年,公募基金行業改革創新提速,規模和業績均表現不俗。Wind資訊統計顯示,2020年公募基金存量規模突破18萬億元,同比增長26%,較2019年底的數據增加約4萬億元,刷新歷史新高。在新發基金方面,2020年共成立新基金1431隻,合計募集規模達到3.16萬億元,超過2017年至2019年新發基金規模的總和。其中,股票型和混合型新發基金規模合計2萬億元,佔新發基金的63%。
  • 規模與投資能力相匹配 部分公募基金控規模保業績
    來源:中國證券報原標題 部分公募基金控規模保業績□本報記者 張煥昀 今年以來,公募基金產品募集規模迭創新高。如果是QDII基金忽然限制申購,則可能是公司外匯額度沒有了。此外,還有一種比較少見的情況是面臨清盤的基金,通過限制申購以避免投資者誤入。規模與投資能力相匹配一位公募FOF基金經理告訴記者,在考察主動管理的子基金時,除了風格不漂移,長期業績較好之外,規模與基金經理本身的能力匹配度也是十分重要的。
  • 申萬菱信基金迷失爆款權益大年 旗下多隻產品贏了業績輸了規模
    來源:紅刊財經記者 | 張桔在爆款產品頻出的2020年,申萬菱信基金未能收穫一隻爆款權益產品,這使得公司最新規模又較今年中期下滑一名。旗下多隻產品的年內業績雖然表現不菲,但規模上卻令人失望,甚至有的還出現清盤警報聲。
  • 東吳基金劉瑞:不追求一年的絢爛 而是力爭數十年的穩健如一
    更難能可貴的是,在「知難行也難」的動蕩市裡,東吳基金明星基金經理劉瑞仍在推行長期價值投資理念。  這對於接盤俠來說,算是心理按摩,可以「用時間來熨平波動」。但「四大渣男」回歸「高富帥」,還須有一個必要前提,這屬於「擇股」的範疇。
  • 基金公司大打「年終規模戰」!
    一家中型基金公司市場部總監表示,現在絕大多數基金公司都會在年底做最後努力,因為每年基金公司KPI考核周期都是到12月31日,時點規模是管理團隊業績   一般來說,大家衝規模都會利用固收產品,主要是中長期純債基金。
  • 規模縮水、多隻產品長跑排名「墊底」 金鷹基金「成人禮」的煩惱
    雖然根據此前的季報和半年報的持倉情況,並不能直接推測出金鷹技術領先混合買入各只股票的時點,但在對比近三年的持倉變化和相應階段的收益表現不難看出,受累於前期重倉股票遭遇股市業績表現不佳,以及後續持倉轉向固收現金等資產同樣收益不明顯,該基金的長期收益不盡人意。具體來看,金鷹技術領先混合在2017年一季度末至2019年上半年末,股票持倉佔比持續保持在90%以上。
  • 東吳安享量化混合 : 東吳安享量化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招募...
    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並不構成新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基金管理人依照恪盡職守、誠實信用、謹慎勤勉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權益專業委員會:由權益投資總部負責人及權益基金經理組成,權益投資總部負責人任委員會主任。固收專業委員會:由固收投資總部負責人及固收基金經理組成,固收投資總部負責人任委員會主任。上述人員之間不存在近親屬關係。
  • 閒侃|吊車尾就是吊車尾 別妄想做什麼
    這逆天的天賦讓我想起了萬年吊車尾——鳴人,他的不懈努力感動了我們一代人,雖然故事的走向變成了富二代兼官二代尋找身世之謎,但作為一個吊車尾人家奮鬥了不是。有排名的地方就有吊車尾,讓我們來看看六月銷量表的「吊車尾」
  • 股市巨震 這類基金突然火了!規模激增 誰是贏家?
    今年一季度,在新冠肺炎疫情和海內外股市巨震影響下,業績穩健的「固收+」品種規模激增。
  • 最「差」基金榜:十年12隻公募基金仍在虧損
    其中,4隻被動指數基金,基金業績收益高低與基金經理關係不大。比如,嘉實恒生H股,2010年9月成立,成立在高點,H股指數表現最近10年不佳,銀行股佔比較高,而這10年是金融的熊市。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總監曾令華指出,從2010年後,經歷5位基金經理,同類排名都不佳,任職期排名都在後三分之一附近。而中海能源策略也同樣有類似情況,中海能源策略10年來有6位基金經理。讓人最感慨的是東吳行業輪動,當年的明星基金,在2008年4月發行時,規模達到了31億份,當年這個數據相當高。可惜成立時即為規模最高點。據曾令華介紹,東吳表現也是和人員的變動有關。
  • 基金必讀:A股「最嚴年報季」來襲!財務造假頻發 如何「躲雷」?
    (新浪財經)  【63家百億元級私募成績單:前3甲2020年收益率超100%】  2020年是私募業實現大發展的一年,一方面在於市場管理規模實現了較大提升,另一方面在於機構間產品業績有所突破。  截至目前,百億元級私募名單中,成立超十年及以上的管理人僅有10家,呈現出更趨年輕化的態勢,其中,衍復投資在短短一年時間裡規模迅速抬升至百億元,成為百億元級私募陣營中最年輕的機構。(證券日報)  【「固收+」頻上新 公募多樣化做加法】  2021年以來,「固收+」產品持續走俏。
  • 太平基金高管頻繁變動,規模依賴機構投資者丨基金
    來源:投資時報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太平基金管理規模僅為210.64億元。該公司總經理尤象都不僅代任督察長,還兼任首席信息官《投資時報》研究員 齊文健2020年已進入下半程,公募基金髮行規模遠超去年同期,但高管「穩定性」問題仍困擾著行業發展。
  • 銀行系公募業績顯著分化 中加、建信基金缺席爆款權益盛宴
    在監管層連續強調大力發展權益類基金的指引下,即便長期側重固收類發展的銀行系基金也在實戰中強調發展權益類產品,工銀瑞信、招商基金的情況尤為明顯,疊加多隻產品稱霸排行榜的農銀匯理,銀行系基金同樣成為這一年的贏家。但是,也並非所有銀行系基金悉數「雨露均沾」,比如中加基金,很大概率或是源於股強債弱難扭轉的緣故,三季度末的規模較一季度末縮水近百億元。
  • 權益、固收、量化俱佳 富國六位基金經理榮獲7項「中國基金業英華...
    俗話說「買基金就是選基金經理」,而權威機構針對基金經理個人的評選可以成為參考。近日,面向大資管行業投資人才評選的第七屆中國基金業英華獎隆重揭曉,憑藉紮實的投研功底和出色的長期投資業績,富國基金旗下6位基金經理獲得7項「最佳基金經理」榮譽,獎項覆蓋權益、固收、量化三大領域,綜合實力凸顯。
  • 規模排名「硝煙四起」 基金公司頭部效應顯著
    從基金公司規模來看,頭部基金公司強者恆強,僅前十家頭部基金公司管理的基金規模就佔據公募基金整體規模的36.96%。2020年是基金髮行的「大年」,也是權益類基金規模快速增長的「大年」。按非貨幣基金規模統計,基金公司排名前十的榜單與去年相比出現「洗牌」,易方達、匯添富、廣發、華夏、南方、富國、博時、嘉實、招商、鵬華十家基金公司入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