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話雜而虛,君子話簡而實

2020-12-27 騰訊網

圖 / 來源網絡

本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我們常把「沉默是金」掛在嘴邊,可是這句名言的出處卻鮮有人知。子曰:「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不錯,「沉默是金」正是出自聖人孔子之口。

在這個喧囂的時代,我們有太多發聲的渠道,卻忘記了沉默的力量。當你滔滔不絕的時候,你的思想已被你的饒舌謀殺了一半。保持緘默,往往是為人處事的最聰明的策略。

- 智慧的人,是最懂沉默的人 -

人一口,則為合。也許當年造字的老袓宗早就暗示我們,人生一世,少開尊口方是「合」理。沉默是一種巨大的力量,一如聚集所有光線的黑色。

未見有人因沉默而後悔者,因為未出口的言詞決不會致害。沉默永遠不會出賣你,所以保持沉默便是保護自己的安全。

失足猶可追,失言難挽回。言而無當,不如緘默為上。

- 小人話雜而虛,君子話簡而實 -

光武帝劉秀有一次吃了敗仗,夜裡巡視營房,想看看這些士兵們戰後的狀態。一個帳篷內,幾個人哭哭啼啼,淚目慘顏,下一個帳篷內,幾人更是喝得爛醉如泥,嚎啕大哭。這一路愁雲慘霧,劉秀看在眼底,急在心裡,最後走到一個帳房前,定睛一看,裡面坐著一個年輕的將軍,用一塊破布一直擦著自己的武器和盔甲。

再看其臉上表情,既不憂傷,亦不沮喪;既不憤怒,也不亢奮,只是沉默不語,不停擦拭手中兵器,像是馬上就要開始下一次的戰鬥。劉秀心裡一驚,暗言此人日後必能成大事。他就是東漢大將軍吳漢。

他的沉默不語只是為了下一次的爆發。

- 智者先思後言,愚者先言後思 -

對一件事知道得最多的,往往是那個不露聲色的人。智者往往深藏不露,寡言少語。智者,思而後言;愚者,先言而後思。

說話出自天性,沉默出自智慧。沉默是談話的最高藝術。深度不足的演說家,會以長度來表示。一般人總是自己忙著講,智慧的人卻是忙著聽別人講。最有智慧的人,也是最懂得聆聽的人,多言不如多知。

保持緘默,通常是最聰明的策略。我們可能被多言傷害,但不會被沉默傷害,故智者寡言。

所以說,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真正有智慧的人以守為攻,以默發言。

相關焦點

  • 小人話雜而虛,君子話簡而實!
  • 君子為何鬥不過小人
    君子之所以鬥不過小人,是因為君子講道義
  • 君子為何鬥不過小人?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為青年,ID:Jayden701V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君子之所以鬥不過小人,是因為君子講道義,小人講勢利;君子愛講正理,小人總說歪理;君子言行一致,小人陽奉陰違;君子追求和諧,小人存心搗亂;君子嚴責自己,小人暗算他人;君子總在明處,小人常在暗處;君子不記人過,小人與人交惡;君子唯理是求,小人拉幫結派;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這種話好像罵人一樣,會讓很多人心裡不舒服。我的回答是:沒有一句話能讓所有人舒服。你說實話,虛假的人就會不舒服。你說假話他們才舒服。我為什麼要讓他們舒服,而去說假話呢?我經常說:這樣說明你無能,那樣說明你無知,這種話。我並不是在罵人。我只是提醒這些人,不要生活在幻想中。沒有人一生下來就全知全能,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一個成長的過程。人要坦蕩承認自己的無知無能。
  • 君子為何鬥不過小人,經典!!
    君子之所以鬥不過小人,是因為君子講道義,小人講勢利;君子愛講正理,小人總說歪理;君子言行一致,小人陽奉陰違;君子追求和諧,小人存心搗亂;君子嚴責自己,小人暗算他人;君子總在明處,小人常在暗處;君子不記人過,小人與人交惡;君子唯理是求,小人拉幫結派;君子顧全大局,小人只顧已私;君子顧及臉面,小人不計影響;君子老實做事,小人弄虛做假;君子襟懷坦蕩,小人鼠肚雞腸。
  •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懷土是什麼意思,小人為什麼懷土?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出自《論語·裡仁篇》,楊伯峻先生在他的《論語譯註》中解釋道:「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這個解釋僅從字面上來說,是沒有問題的,但更深層次地理解就不那麼準確了,道德和鄉土,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是不能類比的。
  • 君子為什麼鬥不過小人?《小人經》中用一句話說明白了
    上一篇文章我為大家講解了《小人經》的第三章「解厄卷三」,通過對比君子和小人在困境面前的不同表現,得出「小人總是比君子要混得更好」的結果。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小人經》的第四章「交結卷四」,看看君子和小人都是如何結交朋友的,我們應該如何和小人相處,以及為什麼君子鬥不過小人。
  • 是君子?是小人?孔子十句話教你明辨是非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 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 曾國藩:真正強大的人,是一半君子一半小人
    01君子與小人鬥,小人必勝中國有這樣句俗語:「狹路相逢勇者勝。」其實很多時候如果君子和小人正面交鋒的時候,往往是小人獲勝君子吃虧。因為君子在做事情的時候會受到一些規則、道德或是自身高標準要求的束縛。小人恰恰相反,他們做事情的時候都是全憑喜好,能夠豁出面子,只顧己私,不管做什麼都有一些自己取勝的歪門邪道。
  • 曾國藩:真正厲害的人,一半君子一半小人
    《周易·泰卦》裡說:「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人是一個矛盾體,也是一個多面體。 而做人的最高境界,莫過於一半君子一半小人。
  • 何謂君子?何謂小人?
    君子心胸平坦寬廣,小人經常憂懼不安。心胸的寬廣與否是區分君子小人的標誌之一,而心胸是否寬廣並非先天性的,需要靠後天的培養與自身的努力。孔子曰: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君子的胸襟寬廣,對人寬容,沒有仇怨。小人的心裡時常有鬼,永遠惴惴不安。君子團結而不勾結,小人勾結而不團結。
  • 「小人記仇,君子長志」:小人的5大特徵,發現一個,要小心提防
    我們都願意跟君子打交道,但是在這個世界上,卻是小人眾多,雖然小人眾多,他們的危害卻不容忽視,當你的身邊有小人時,那麼你的生活以及事業,都要受到他們的牽連,他們就是人際關係中的毒瘤,如果你不稍加注意,就遲早要受到他們的侵害。
  • 論語:「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君子德風,小人德草」,是何意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的開篇第一句。宋代的朱熹對此評價很高,認為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南懷瑾解讀論語時,提出了獨到的見解,認為這裡的「學」,不僅僅指書籍上的知識,還包括為人處世的道理。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戚戚兩字在這是什麼意思?
    憂鬱的眼神戚有多重意思,一種是兵器之斧子的意思;一種是表示親屬關係,比如親戚。不過,小人長戚戚中的戚,是憂愁、悲傷的意思。那麼,為什麼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呢?因為,心底無私天地寬,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孔子說這番話,當然是一種說教。意思是說,君子心胸開闊,神安氣定;小人斤斤計較,患得患失。表面上,小人也可以表現得光鮮亮麗,不過,其內心,無論如何都脫不開各種算計。無需羨慕這種人,由於戚戚造成的長期抑鬱,其實,一點也不好受。可見,做人還是光明正大一點好。
  •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到底是何意思?當年於丹就曾栽在這句話上
    為什麼他們非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將女人和小人劃上一個等號呢?一、欲明「小人」,先懂「君子」孔子的這一句名言,問題並不在「女人」跟「小人」的身上,而在「小人」的定義上面。儒家學說給世人創造了一個「假想人格」,這個「假想人格」叫做「君子」。在論述什麼是「君子」的時候,孔子就發明了與「君子」這一概念相對應的「小人」。
  • 小人不怕君子,卻最怕這四種人(深度好文)
    ,旁邊的人總會勸他大度一些,說「君子不和小人鬥。」小人怕心直口快,不藏不掖的人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小人做什麼事情,都會把真實的目的包裹得嚴嚴實實,不想讓外人知道。而一般的人,即使知道了小人行徑,也會不予理睬,因為理睬小人太浪費時間,和小人鬥既沒有意義也不划算。但是,如果遇見一個心直口快的人,那身邊的小人就很難生存了。
  • 小人不怕君子,卻最怕這四種人!(深度好文)
    生活中,總是遇見這樣的事情,一旦某個好說話的人命犯小人,旁邊的人總會勸他大度一些,說「君子不和小人鬥。」這一句話也足以說明,小人確實是不好對付,不是對付不了他,而是對付他的時間可以拿來做出更多有意義的事情。
  • 從「否極泰來」中認識君子和小人
    《泰卦》寓意君子當道,上下交泰,天下太平。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在這樣清明祥和的環境中,君子們奮發作為,建功立業、利國利民。小人依附於君子,野心隱藏起來,不作為。聖人曰:邦有道,則仕。如果天下太平,君子應當如入仕有所作為。此時不作為,那就是小人。《否卦》寓意小人當道,天下混亂不安。此時小人道長,為非作歹;君子道消,隱藏躲避。
  • 君子坦蕩蕩 小人長戚戚
    小人役於物固多憂戚。豈僅役於常人所謂「物」哉?此物乃欲,小人常常逆理而行,多尋蹊徑,為名為利為欲牽行,所謂行險僥倖,患得患失耳,此乃小人之憂戚也。君子處世以道義而行,決事循理而迎刃而解,坦然舒泰情狀矣,此所謂君子之坦蕩蕩也。若如些許人解「小人常常憂戚恐懼」,而君子常常憂戚於道之不行,恐懼於社稷之不保,哀憫於民生之艱虞,豈非是君子常戚戚耶?行險僥倖,患得患失,才是小人之戚戚!
  • 小人不怕君子,卻最怕這4種人!(深度好文)
    生活中,總是遇見這樣的事情,一旦某個好說話的人命犯小人,旁邊的人總會勸他大度一些,說「君子不和小人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