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法令的限制也是一大問題,例如由於控制人口,計劃生育在大陸是一個重點工作,想要接生,不是每一家醫院都可以,必須經過審批;也因此,生殖醫學不是有能力就可以發展的,很多人口500萬、1000萬的大都市,都只有兩三個大醫院被允許做試管嬰兒。因此,在臺灣目前人工生殖業務量最大的大醫院——臺大和北醫,一年有6、7百人次的取卵,但在大陸,不少做人工生殖的大醫院,一年往往是3、5千個以上,因為是寡佔市場呀!又如心導管,在臺灣只要有合格的人力和設備就可以做,在大陸同樣需要經過審批。往好的方面想,他們在控制醫療質量,不過是藉由官方力量管制,但在臺灣或其他民主國家,通常第一線的質量管理是由醫學會做自律,政府的公權力居於後線。儘管如此,隨著時代的進步,各種法令規章也會逐漸鬆綁。對臺資醫院而言,「打好關係」和「帶動變革」兩路進行,應該還是可以繼續前進。
大陸或引發臺灣醫師人力不足?
無論如何艱難,一家又一家的臺資醫院都已經在跌跌撞撞中學得不少經驗,也練就了一身應付的功夫,甚至在和中國中央與各地的關係上,也大都逐漸得心應手,因而有如倒吃甘蔗,漸入佳境。
展望未來,由於中國在2008年,亦即「改革開放三十年」之時,推出了醫療改革新政策,過去醫療行業「帳面虧損、實際暴利」的時代,會逐漸過去,政府會加速市場自由化,尤其對臺資企業,很快地不會僅限於五個地方開放純臺資設立醫院;許多公立醫院也可能逐漸轉交民間經營,這也是臺資醫院的一個機會。
由於同文同種,比起同樣位在附近的鄰國,例如日本、韓國,乃至不同文也不同種,又位在千裡之外,但仍磨刀霍霍、躍躍欲試的歐美國家,臺商擁有最多的優勢。而由於臺灣的財政困難,健保預算受限,因此可以預料未來一定有很多的臺資醫院在中國大陸各地區,尤其一、二線城市紛紛設立。
臺灣年輕一代的醫學院畢業生或剛訓練完的年輕醫師,將會「逐水草而居」,隨著臺資醫院在各大城市落地生根,甚至一些45歲~60歲,年富力強、經驗豐富的壯年醫師,也可能去中國大陸開創事業的第二春。這對於紓解臺灣醫事人力壓力,也有好的一面;而臺灣醫師在中國大陸能夠發揮所長,同時也一樣服務人類,其實和在歐美、日本或者非洲行醫,對人類的基本貢獻並無不同。
反過來說,臺灣必須面對的一個嚴肅課題,就是籤訂ECFA之後,未來一、二十年內,會有大量的臺資醫院進駐大陸,當大陸和臺灣醫師的收入逐漸接近,甚至超越臺灣之時,勢必有大量的臺籍醫師湧入大陸,可能有一天會發生臺灣的醫院普遍性的醫師人力不足,反而必須開放招收較落後地區畢業的醫學生,那真是一個令人深感無奈的狀況,但是經濟學的供需原理是不變的法則,在多變的世界中,臺灣必須及早做出因應的策略。
【本文作者系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原文標題:從南京明基和廈門長庚看中國大陸臺資醫院的未來發展。原文刊於2011年《臺灣醫界》雜誌】
連結:鄭丞傑簡介
鄭丞傑,臺灣著名婦科泰鬥、婦癌權威專家。2011年8月出任南京明基醫院醫療副院長。曾任美國南加州大學研究學者、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員、日本國立癌症中心研究員。1989年回到臺灣後施行亞洲首例之子宮外孕局部藥物注射療法,使子宮外孕從原本的純外科手術切除的疾病,變成可以保守治療的內科藥物治療的疾病,至今累計上千例之臨床經驗。此一創新的科技,使當時年輕的鄭丞傑醫師在臺灣婦產科界一炮而紅。而這一療法,如今也已經變成婦產科教科書中公認可行的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