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綜述 | 「豐碑性」作為一種藝術的理念: 從李斯特與凱洛琳公主的關係切入(劉彥玲)

2021-02-19 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

2018年4月20日下午,由我院西方音樂史團隊組織策劃,邀請蘇州大學音樂學院劉彥玲副教授,開展的系列講座之第一講「『豐碑性』作為一種藝術的理念:從李斯特與凱洛琳公主的關係切入」,在我院北214教室如期舉行。講座正式開始前,楊燕迪教授代表上海音樂學院西方音樂史團隊,向劉老師表示熱烈歡迎,並對劉老師個人學術成果、研究領域及其即將帶來的系列講座的內容進行介紹。

一、「我」與講座選題的因緣巧合

講座開始,劉彥玲老師就「『豐碑性』作為一種藝術的理念:從李斯特與凱洛琳公主的關係切入」這個選題的緣由為大家進行解說。首先她談到,在其博士論文階段,研究對象則是李斯特的十二首交響詩作品,而「豐碑性」(Monumentality)這個概念與這些作品密切相關。在其博士論文完成之後,因一次偶然的機會,接觸到李斯特晚期創作的清唱劇《聖斯坦尼斯勞斯》(St. Stanislaus,1884)。「清唱劇」作為體現李斯特音樂創作「豐碑性」特徵的一個重要體裁,再次引起她的關注。(經介紹,在這部作品中,引子部分包含一個增二度音程,而這個特徵音程常常出現在李斯特其他作品中。管弦樂規模龐大,最後部分,合唱團氣勢磅礴。)另外對比李斯特十二首交響詩中的音樂織體,這部清唱劇無論是人聲還是樂隊的旋律織體,都顯得更為簡潔。基於這些特徵,引起她對李斯特晚期創作「豐碑性」研究的興趣;再後來,她對李斯特的傳記及私人書信產生濃厚的興趣。在閱讀相關書信資料時,注意到凱洛琳公主對於李斯特音樂創作的影響。凱洛琳作為李斯特感情生活及藝術創作上重要的伴侶,也成為學界研究其音樂創作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人物切入點。

二、李斯特與凱洛琳公主的關係

李斯特與凱洛琳的邂逅是在烏克蘭的一次演出中,兩人相見傾心。1847年,決心結束職業演奏生涯的李斯特和凱洛琳一同定居魏瑪,開始了新的生活。當時,魏瑪雖作為一個小城市,但在凱洛琳與公爵的支持下,李斯特得以在此處開展他的藝術理念。由他提出的「新魏瑪」這一名詞,是相對歌德和席勒在「舊魏瑪」時期所建立的文學成就而言的,而李斯特企圖,在他生活的時代,從音樂上恢復並延續這一輝煌成就。

對於凱洛琳公主的性格,劉老師借用華格納的一段描述,「你不能與她長時間發脾氣,而只有李斯特能夠忍受她這般易怒的性格。」 除此之外,還提到凱洛琳公主是一位充滿活力的女性,對於她起伏不定的情緒,在華格納看來是無法忍受的。從李斯特晚期寫給Olga von Meyendorff男爵夫人的信件中可以看出,在情感方面,李斯特與凱洛琳公主的愛情是深厚的,甚至是屈服於她。但當二人涉及音樂創作的探討時,李斯特更多希望在創作上尋求凱洛琳的建議,但並不希望因其個人的喜好左右自己在藝術追求上的獨立性。

李斯特1874年寫給Olga von Meyendorff男爵夫人的信件

李斯特與凱洛琳公主在魏瑪時期的住所

定居魏瑪後,李斯特與華格納保持了密切的聯繫,從他十二首交響詩和兩首交響曲作品對作曲技巧性與先鋒性的強調中可以看出。當時正值華格納流放於此,李斯特曾為華格納作品的上演提供了許多幫助。除華格納外,李斯特對後輩的幫助,在新德意志樂派的其他作曲家中也有所體現。移居魏瑪,對李斯特而言,是其藝術生涯的一次重大轉折。有趣的是,在整個西方音樂史的論述中,該時段被視為一個「弔詭」的時期。從達爾豪斯來看,貝多芬以降,交響樂的創作陷入低潮期,但這一低潮,通過李斯特「交響詩」和華格納「樂劇」兩個不同體裁的創作,得以復興了交響樂的精神。

在遇見李斯特之前,凱洛琳公主與俄國軍官有過一段不幸的婚姻,而李斯特也因與前妻瑪麗達在對自己未來職業規劃的過程中產生的分歧,致使二人婚姻關係破裂。凱洛琳公主具有波蘭血統,是一位極為虔誠的天主教教徒(李斯特也是一位虔誠的宗教徒)。家境富有的她,父母試圖將其訓練成為一位商業女強人,但她自身愛好哲學、音樂與文學。值得一提的是,她極為鼓勵李斯特從炫技鋼琴家的身份走向作曲領域,這一點與瑪麗達截然不同。許多共同的因素,促使二人走在了一起。但因羅馬教廷的阻撓,李斯特與凱洛琳最終沒有成婚,而是以同居的方式生活在一起。對於面臨職業生涯轉換的李斯特而言,兩人關係的尷尬處境無疑再次給他的創作增添了苦惱。

由此,劉老師拋出這樣一個問題,二者的關係是如何影響李斯特的創作的?而凱洛琳公主在李斯特音樂發展的進程中,具體扮演怎樣的角色?瑪麗達和凱洛琳作為李斯特音樂生涯中最重要的兩位女性,許多學者對於她們的關注,都聚焦於二人在文學方面對李斯特的影響。而在這裡,希望藉助《聖斯坦尼斯勞斯》創作過程的討論,試圖分析凱洛琳將自己喜愛的「豐碑性」風格融入於李斯特晚期創作所產生的影響。

三、凱洛琳公主「豐碑性」風格喜好對李斯特創作的影響

凱洛琳公主對李斯特晚期創作產生的影響可從三個層面入手,其一是宗教信仰層面,他們都是虔誠的宗教教徒;再來是二者對於自己國家的認同感是強烈的;其三,則是出於凱洛琳公主對「豐碑性」風格的喜好,並對李斯特創作進行幹預。從這些層面看來,凱洛琳與李斯特的「合夥關係」相比舒曼與克拉拉而言有何不同?這種不同主要源自凱洛琳公主非音樂專業人士的身份。李斯特與凱洛琳之間是處在專業與非專業領域的對話,他們的「合作」不是完全基於專業知識上的平等,而是通過情感上的聯繫進行溝通的。

19世紀的「豐碑性」主要體現在交響樂與清唱劇體裁的作品中,而它的風格主要是以貝多芬「英雄性」的風格作為標杆,其中「從黑暗走向光明」是貝式「豐碑性」風格的明確指向。李斯特交響詩《普羅米修斯》、《塔索》等尾聲部分強列的音響,根據達爾豪斯所說,是他通過尾聲主題的轉換,來體現貝式英雄性的風格。相反,美國學者Alexander Rehding在其Music and Monumentality: Commemoration and Wonderment in Nineteenth-Century Germany一書中指出,李斯特這些交響詩作品的結尾是「不好的」、「沒有品味的」,音響是「轟炸式、空洞的」(bombastic)。Alexander Rehding對李斯特的批判源自華格納,其實華格納早已對李斯特交響音樂作品中尾聲的處理失去興趣。

在華格納的日記中,曾對李斯特的女兒柯西瑪這樣說道,「你父親的人生對我來說就像一部變奏曲」,「作品中,同一主題的變化最後都以慷慨激昂的陳詞結束」。

而在華格納與李斯特的對話中,似乎表露這種激昂的結束,是來自女友凱洛琳公主追求「豐碑性」風格的影響。

以上言論,可見華格納對於李斯特交響樂作品尾聲轟炸式的處理是持批判態度的。但從《但丁交響曲》保留的兩個不同版本的尾聲中不難發現,他做出了妥協。這種妥協既是出於滿足凱洛琳的審美追求,也是自我創作的掙扎。華格納曾談到:「我與你關係的疏遠,是由於凱洛琳給你的壞影響。」由此可見,凱洛琳對李斯特創作所造成的影響,在華格納看來是嗤之以鼻的,但側面也證實了這種影響存在的真實性。

清唱劇《聖斯坦尼斯勞斯》的創作過程極為坎坷,它也一度成為引發李斯特與凱洛琳公主關係緊張感的重要音樂文本。凱洛琳對「豐碑性」風格的喜好,以及對李斯特創作的幹預,著重體現在這部作品當中。創作期間,她時常與李斯特進行交流,為了讓其儘快完成這部作品,曾委派好友在一旁督促。1869年,凱洛琳公主請一位波蘭籍的朋友,來撰寫這部清唱劇的劇本,並由她翻譯成德文交給李斯特。同年李斯特開始起筆創作,但因對凱洛琳所給的劇本持不同意見,他便另請新德意志樂派的朋友為其重寫劇本並翻譯。1870-1874年,兩人因劇本內容產生重大分歧,致使4年內清唱劇的創作沒有任何進展。二人觀點分歧的關鍵點在於對國王這個角色的塑造上。故事本身敘述的是在11世紀歐洲宮廷中,主教被國王殺害後,毀壞的屍身在宗教的力量下得以恢復的故事。在凱洛琳看來殘暴的國王與神聖宗教之間的關係就是「黑暗走向光明」的豐碑性寫照。而李斯特則認為,國王與主教是出於不同的立場,不應簡單定義劇中人物的形象,完全視國王為「惡」勢力的象徵,而主教聖斯坦尼斯勞斯為神聖美好的化身,應該給與角色更多的發展空間。由於二人對劇本產生的分歧與爭執,導致李斯特未能順利進行寫作,作品因而被擱置多年。

凱洛琳對《聖斯坦尼斯勞斯》劇本的看法

李斯特對《聖斯坦尼斯勞斯》創作的看法

當然,李斯特自身的創作在此時也出現危機,一方面源自晚期創作的倦怠感,另一方面出於客觀的身體原因,當時他患有白內障,已無法正常創作。所以自1869年起筆開始,直至1882年李斯特找到凱洛琳的女兒,從她那得到該劇另外一個版本,在這個版本中,國王形像的設定得到雙方的認可,二人的爭執才得到平息。在1884年,歷時15年的創作時間,依舊沒有完成清唱劇《聖斯坦尼斯勞斯》全部的創作,最後以未完成的形式留存於世,僅第一幕和第四幕被保留下來。這部作品也是李斯特生前最後一部作品。有趣的是,它與其晚期其他風格簡潔,規模較小的作品相比而言,顯得極為突兀。因此,該作品也可視為其晚期創作中特殊性的存在。

1884年5月25日,作品首演於魏瑪,李斯特親自指揮,這也成為他職業生涯最後指揮的作品之一。其中第四幕兩個器樂間奏曲極為重要,選用波蘭民歌與國歌的素材。除了匈牙利民族音樂的素材,在李斯特的作品中也曾多次引用波蘭音樂的元素,這一點,同樣從側面體現了凱洛琳公主通過其波蘭血統的身份,對李斯特音樂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結語:

凱洛琳公主在李斯特晚期創作的過程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或許成為一種「障礙」,通過她自身的喜好對李斯特的創作理念進行「幹預」。換言之,作為李斯特的親密伴侶,兩人不同思想與見解的互動,刺激了李斯特晚年倦怠的寫作情緒,使其能夠繼續堅持創作。回顧西方學術圈對創作的討論,長久以來多半聚焦於男性以獨立的狀態完成作品,甚少討論到與其女性伴侶在創作中所形成的「合夥關係」。劉老師在此指出,在德國文學界,幾年前便開始強調「伴侶關係」對於藝術創作的影響。而在音樂界,從李斯特與凱洛琳這段情感關係中可以看出,專業作曲家與非專業人士形成的不平衡的「合夥關係」,特別是對於作曲家的創作而言,造成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同樣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注。

提問環節

楊燕迪教授首先問道:「該如何去評價李斯特的晚期風格?」因為相對他中期的創作,以及貝多芬、華格納等作曲家晚期的創作而言,他並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達到圓滿的成就。劉老師談到,李斯特晚期的創作確實沒有達到這些作曲家的高度,甚至相對他自身中期的創作而言也有所不及。但就講座中提到的個案作品清唱劇,包括在此之後他還在堅持寫作交響詩這一體裁而言,李斯特似乎想要進行風格的回歸,而這與「新德意志」樂派強調的「進步」相背離,然而整個學界對於這種現象並沒有給與太多的關注與有趣的解釋。

隨後西方音樂史專業博士二年級的劉禹君同學,結合自己碩士期間對於布魯克納作品「紀念碑性」的研究,提問道:「面對具體的音樂分析時,應如何去理解李斯特作品中的'豐碑性'?」劉老師首先談到,「豐碑性」概念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含義,需要小心區分。就目前而言,對於它相對完備的釋義可參看達爾豪斯一篇論述1850年代交響樂發展的德文文獻。其中不僅談到「豐碑性」涉及「黑暗走向光明」的意義指向和龐大的音樂規模,還提及音樂動機的使用,需保持一種統一性。另外Alexander Rehding也具體談到「豐碑性」,但他不是從作曲技法而是從文化角度進行探討的。

孫紅傑老師隨後問道:「李斯特與凱洛琳公主在書信往來的過程中,除了討論《聖斯坦尼斯勞斯》劇本的問題外,是否有涉及音樂上的討論?」劉老師回復到,因凱洛琳公主自身作為一名非專業人士,與李斯特的交流中,很少觸及音樂層面的交流。孫老師繼續追問,假如同樣表達一個「黑暗走向光明」的目標或立意,但音樂上並沒有展示雄壯的收束,而是以溫柔升華的方式結束,是否會構成「反豐碑性」?劉老師談到,如果按華格納所要求的那樣,讓李斯特在《但丁交響曲》收束時進行輕柔的處理,以彰顯作品神性的光輝,或許在這種情境下可相對理解為「反豐碑性」,但前提是華格納並沒有用「豐碑性」來形容李斯特的音樂風格,所以在此只能構成「反轟炸式」的尾聲音響。

洪丁老師最後提到,對於李斯特晚年風格的調整,除了華格納、凱洛琳等人外部的影響,有無可能是出於李斯特自身主動性的一種選擇?而這種選擇,是否來自同時代人對自己一流作曲家身份的挑戰?對於這個問題,劉老師表示目前沒有發現有關這方面的權威言說,但新德意志樂派外部與內部對李斯特創作所造成的影響是肯定的,而當時華格納對李斯特作曲地位所帶來的威懾力也是存在的。

(甘芳萌 孫紅傑 洪丁 楊燕迪 吳翊丞 劉彥玲 梁晴 孫月)

記錄:皮紫明

編輯:朱則彥


相關焦點

  • 鋼琴之王,樂之巔峰:品味李斯特超凡的藝術人生
    ,藝術家必須如何時,我就覺得自己被種種不可能壓得喘不過氣來,並且阻斷了我的理性指引我的最好途徑。不久,李斯特帶來了一枚戒指,他請人在上面刻了這樣一句話:「在期待中如願以償」。小姐的父親得知後,馬上阻止了這樁愛情,並在幾個月後把女兒嫁給了門當戶對的一位外省伯爵。李斯特年少輕狂的心受到重創,自尊心更備受打擊。他深切地感受到門戶偏見,但他並沒有自暴自棄,而是提出了上文所講「行為像貴族,比生為貴族更為重要」的主張。
  • 楊燕迪|學術講座《貝多芬晚期風格再議》
    這個題目是我多年來關注貝多芬晚期創作成就的某種總結和再度拓展(有心的讀者或可參考我於2007年寫就的專文《貝多芬晚期的藝術境界》),而線上講座的特別形式則是「疫情」時代所催生的一種有效的學術交流通道——線上講座不僅可以跨地域實時觀看,而且允許跨時空隨時回看。
  • 浪漫的鋼琴之王——李斯特
    1828年,父親逝世後的李斯特定居在浪漫之都巴黎,作為一名老師在住處教授音樂。 2 李斯特是十九世紀最為輝煌的鋼琴演奏家,他的演奏風格繼承了克列門蒂、貝多芬的動力性鋼琴音樂傳統,發展了一種十九世紀音樂會的炫技性演奏風格,他的超技練習曲創造了鋼琴演奏領域的輝煌技巧,極大的豐富了鋼琴教學與演奏。
  • 被貝多芬親吻的12歲鋼琴神童,李斯特
    在後人看來,這一吻象徵了兩代人、兩個音樂時代的歷史交接,李斯特作為神童的美名開始遠揚。 但李斯特一輩子對「伯爵夫人」這個名詞耿耿於懷。 事實證明,李斯特後來的幾次重要的戀愛的女主角,全部都是漂亮風流的伯爵夫人。 ◆ 瑪麗·達古伯爵夫人 李斯特埋頭於藝術創作之際,愛情再次來敲門。
  • 鋼琴之王李斯特,被初戀傷透了心的天才
    李斯特把貝多芬的吻視為對其「音樂藝術的洗禮」。在後人看來,這一吻象徵了兩代人、兩個音樂時代的歷史交接,李斯特作為神童的美名開始遠揚。李斯特埋頭於藝術創作之際,愛情再次來敲門。1833年,在蕭邦巴黎寓所的一場宴會上,22歲的李斯特邂逅了瑪麗•達古伯爵夫人。雖然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28歲的瑪麗仍是一位妙齡女郎,她通曉數國語言,會彈鋼琴。在瑪麗眼中,李斯特「身材又高又瘦,深邃的大眼仿佛會冒出火焰」。這一次,李斯特拜倒在了瑪麗的石榴裙下。瑪麗看重李斯特的天賦,對李斯特而言,瑪麗除了美貌,還可以帶來伯爵般的貴族名聲。
  • 李斯特與標題音樂
    李斯特是19世紀最輝煌的鋼琴演奏家,同時也是為作曲家。他受著名義大利小提琴演奏名家帕格尼尼的啟發,決心在鋼琴上創造出同樣的奇蹟。他的鋼琴演奏風格繼承了克列門蒂與貝多芬的動力性鋼琴音樂的傳統,發展了一種十九世紀音樂會的炫技性的鋼琴演奏風格,被譽為「鋼琴之王」。 李斯特對鋼琴演奏追求的是一種令人眩暈的、具有炫技性的風格:響亮的音量,極快的速度,狂放的技巧,輝煌的氣勢。
  • 鋼琴之王——李斯特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年10月22日—1886年7月31日),出生於匈牙利雷汀,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偉大的浪漫主義大師,是浪漫主義前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斯特六歲起學鋼琴,先後是多位鋼琴名家的弟子。十六歲定居巴黎。
  • 李斯特及其《匈牙利狂想曲》
    他的創作和演奏將鋼琴音樂推入一個黃金時期,對後世鋼琴藝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匈牙利狂想曲》是他創作的鋼琴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體裁,也是流行最廣的作品,取材於匈牙利民間音樂,反映了匈牙利的民族精神和氣質,其中主要是以民間舞曲為主要素材,以及與民歌小調的結合。此外,李斯特大膽衝破傳統曲式的結構,在創作形式和內容上進行創新,成為多姿多彩、形式完美的鋼琴曲。
  • 李斯特 開啟浪漫主義的輝煌時代
    1820年,不到10歲的小李斯特隨父親亞當去維也納,拜車爾尼為師,車爾尼驚遇天賦迥異的神童,免費收為得意門徒。後來在顛峰時期,李斯特轉入了創作、教學和提攜新音樂人上來,也是效法恩師,教授門生亦分文不收。
  • 講座綜述|音樂出版與編輯素養
    作為一名上音校友,費總編從音樂人和編輯人兩個視角出發,為我們生動講述了編輯在團隊合作生產過程中的全流程工作要點,以及音樂出版研發人員在網際網路這個新時代所必須具備的多維度職業素養。講座分為上下兩篇。作為編輯從一開始就要兼顧到閱讀的舒適、書稿的規模、定價的合理等各方面的問題。甚至包括潮流的趨勢,譬如,隨著時代以及人們閱讀習慣的變遷,當代圖書越來越趨向於使用大開本進行印刷。費主編還從讀者角度出發,對目錄做了特別的強調。閱讀時,首先要看的不是內容,而是目錄,先理清層次,才能在閱讀時與作者同步思考。因此,編輯在目錄的編排上要綱舉目張,邏輯清晰,體現出文章的層級關係。
  • 李斯特《降E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
    本文著重分析這首作品的藝術價值、創作經過以及旋律的發展和主題的呈示等特徵。     李斯特的《降E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是鋼琴藝術裡最輝煌的作品,他把鋼琴技巧發揮到最大極限,但技巧的創新並不單純是為了炫耀,而是尋求全新的音樂語言,來表達他內心噴薄而出的熱情。
  • 昨天在凱洛琳的直播間,好戲一直不停!!
    昨天在凱洛琳的直播間,好戲一直不停!! 當時是在下午4:40的時間,凱洛琳家裡的大哥「4哥」,也是前段時間在凱洛琳直播間榮升帝皇的大哥,表示要來 一場1:4的15分鐘的點燈。 第一回合的時候,這場15分鐘的點燈中,4哥先後一共刷下了3萬多的禮物,當時全場是在2萬6這個階段。
  • 科學家綜述炎症性腸病的遺傳學基礎
    科學家綜述炎症性腸病的遺傳學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27 15:46:04 美國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Ramnik J. Xavier和Daniel B.
  • 山東藝術學院舉辦《傳媒與藝術互動性探析》學術講座
    12月17日,山東藝術學院藝術論壇系列講座《傳媒與藝術互動性探析》在長清校區舉辦。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教授、教育部學位中心專家楊傑教授主講。科研處、傳媒學院負責人及傳媒學院師生參加講座。傳媒學院院長劉昂主持講座。
  • 帶你了解浪漫樂派鋼琴音樂的情感風格特徵丨以舒伯特、舒曼、蕭邦、李斯特為例
    受其藝術歌曲的影響,舒伯特鋼琴音樂的旋律寫作、和聲的色彩性處理、主題形象塑造都顯示出他的藝術歌曲裡那敏感細膩的詩情畫意,如歌唱性的旋律、大小調交替、三度關係轉調、半音化處理等帶來的情緒表達的飄忽不定,以及哀傷、熱情、渴望、孤獨等主題內涵。「歌唱般的聲音」是舒伯特對鋼琴音樂的理想。他的鋼琴小品即是他為鋼琴音樂所寫的「歌曲」。他的8首即興曲和6首音樂的瞬間最能代表他這種理想。
  • 課程綜述|斯奈德教授|《歌劇理論評論人才培養》
    1990年以來法國現代歌劇的敘事結構和舞美設計斯奈德教授講座綜述之三講座伊始,斯奈德教授延續前兩場講座中所探討的問題,再次對「法國現代歌劇」進行了界定,指出:「法國現代歌劇」這一概念的決定性因素並不是作曲家的國籍(比如法國現代歌劇作曲家凱婭·薩裡亞霍和麥可·賈雷爾即分別來自芬蘭和瑞士),也不是歌劇所使用的語言
  • 還是一種全新的藝術理念?
    是它的內容與生物化學有關,還是它的創作者想借如此一個理科味道十足的名字表達一種全新的藝術理念?在整個學院派舞蹈體系中,崇尚自由精神的現代舞當屬新潮、另類的代表,其本身就是對芭蕾舞、古典舞從動作法則到表現手法內容、精神內涵上的一種極大顛覆。
  • 心靈深處的思索——魏浩天談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下)
    《b小調奏鳴曲(Piano Sonata in B minor, S.178)》是李斯特一生的巔峰之作。他透過心靈的「顯微鏡」去洞察這個世界的本質,探討上帝、理想、善與惡、天使與魔鬼等之間的關係。作為鋼琴作品中的"神作」,人們對其的研讀和爭議亦從未停止。
  • 如何理解李斯特音樂作品的創作理念?
    首先是白遼士,李斯特從白遼士處發掘了音樂色彩的意義, 也開始明白什麼叫做宏圖遠擘。他的方式頗能迎合李斯特的品味, 就是這種方式把李斯特引入虛幻的浪漫主義中, 體悟真正的感動渴望、主觀意識與追求不朽的心境。李斯特是第一位企圖讓鋼琴「管弦樂化」的第一人, 不論在動感或色調上, 都有顯著的成績。鋼琴鍵盤上的每個琴鍵絕非虛設, 響度如層層疊瀑。這些都是他師法柏遼茲的心得。
  • 李斯特:解放了鋼琴的大師
    二作為鋼琴家和一個人物,他有個發展過程。當然他有驚人天賦,可是他的天賦並沒有得到正常途徑的培育,而時常有流產之虞。他只跟過一個重要的老師,即卡爾·車爾尼;車爾尼這位優秀的教師(今天多數中級彈奏者必學車爾尼練習曲,作為堅實演奏基礎),在1819年聽到李斯特演奏時(當時李斯特八歲),大為驚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