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紮根理論的世界遺產標準vii運用表徵及演化趨勢研究
趙燁, 許曉青*
原文發表於《中國園林》2020年第10期。
摘要:世界遺產標準vii是UNESCO用以評價遺產地審美價值的重要準則,由標準iii演化而來,從文化與自然美的混合評價轉向了僅對自然美學特徵評價。選取以標準vii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145處項目(1978—2017年),通過紮根理論及分析,總結其運用特徵、演化趨勢和動因考辨。研究發現:1)地區層面,不同地區運用標準vii所關注的審美價值具有差異,如非洲關注色彩美學,歐洲和北美強調風景特質組合,亞太地區重視強烈的自然文化關聯、動態變化和組合關係,南美和加勒比地區注重審美體驗;2)詞頻運用層面,標準vii在各地區的詞頻運用差異顯著,各地區使用詞頻最高的為關於美的「形容詞」,除歐洲之外,其餘地區代表「之最」特點的詞頻次之;3)評價要點層面,歐洲和北美的風景特質評價具有很強的特點與範式。最後解析了標準vii運用趨勢與18世紀以來的美學思想演變的內在聯繫;以期為標準vii的全球普世價值與地區價值認知以及標準vii後續研究提供依據。
關鍵詞:風景園林;世界遺產標準vii;紮根理論;自然文化性;審美價值
1 世界遺產標準vii的演化
世界遺產標準vii(以下簡稱「標準vii」)是 UNESCO用以評價遺產地審美價值的重要標準,標準vii從標準iii演化而來。時至今日,標準vii一共經歷了4次變化。1977年(當時為標準 iii),審美的評價中包含著「獨特、罕見、最高級別」或「傑出的自然美」「重要的生態系統等」,此外,「傑出的自然與人文融合」的要素也出現在審美標準中。在1993年,在大致內容不變的情況下,對標準vii的描述進行了簡化。1994年,標準iii經歷了較大的改革,將傑出的人與自然的融合從此標準中刪除,更換成為「美學重要性」,同時對標準iii進行了簡化,強調自然現象和自然美。之後,將標準iii更序為標準vii。
綜上,標準vii的評價從文化與自然美的混合評價轉向了聚焦於僅僅評價風景的自然美學特徵,將審美中自然與人相互交互的部分逐漸剝離。既有研究梳理了標準vii變化的重要事件轉折點及其日趨客觀、主觀建構和專家局限的特點[1],同時特別指出了中國在標準vii研究中應作出更多貢獻和努力[2]。1994年前後版本《操作指南》中的標準vii認識日趨趨於客觀,雖然審美的評價存在著很強的主客交融的特徵,但從標準vii的演化角度一直存在著將自然和人文分離的趨勢。較之於自然遺產的其餘幾條標準,標準vii較難進行客觀定量化地識別,IUCN及相關機構近幾十年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建議建立「全球類比法」來識別世界遺產的審美價值,並以一些世界遺產地為試點進行了應用[2]。雖然世界遺產在承認突出普世價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OUV)的前提下,依然在尋求地方性和民族性。但從世界遺產的價值評價主體(國際專家)以及評價方法來看,世界遺產目前依然很難做到兼顧國家和種族身份及意識形態的「全人類的共同價值」。
因此,世界遺產標準vii的評價體系存在如下2個問題:其一,將審美價值完全放置於世界遺產標準的客觀評價時,會忽略審美評價中的主觀建構,減弱了審美過程中主體性特徵;其二,IUCN專家評分的評價方法具有局限性而導致一些其餘主體(原著民、不同種族)作用下的審美價值和特徵被忽視。基於此,本文在綜述標準vii運用總體規律的基礎上,通過紮根理論、詞彙聚類等方法,從事實角度認識標準vii的運用規律、特點,並進一步透過現象分析標準vii運用背後的原因和意義。
2 世界遺產標準vii的運用表徵及趨勢
2.1 世界遺產標準vii在全球的運用
1978—2017年間單獨使用標準vii或組合使用標準vii被列入世界遺產清單的全球遺產地共計145項:其中亞太地區45項、歐洲地區30項、非洲地區27項、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區25項、北美地區15項、阿拉伯地區3項;其中自然遺產 119項、混合遺產26項(圖1)。地區層面,亞太運用標準vii頻率最高(31%)、其次是歐洲(21%)和非洲(19%);且亞洲運用標準vii的混合遺產數量最高。
2.2 基於紮根理論分析的世界遺產標準vii運用表徵
本文基於紮根理論,對145項世界遺產地中的標準vii陳述進行文本分析 [3] 。在Nvivo軟體中依據質性分析的方法[4-5],對145個樣本進行開放式編碼,包括「概念化-範疇化」2個步驟。編碼制定的依據為世界遺產標準vii的基本陳述,包括「絕妙的自然現象」「之最」的特點,代表美的形容詞、名詞;代表觀看美景的視角與景點、遊覽方式及遊覽體驗等。通過比較歸納,將相似相近地美學闡述的詞句進行歸併,進一步概括為12個範疇(表1)。按照12個範疇編碼145個樣本中關於標準vii的陳述內容,在Nvivo軟體中進行詞頻分析,梳理了各範疇的運用。經過紮根理論的分析,形成了對各個區域的區域性特徵總結,總結包括範疇、形容詞的運用狀況、具體案例運用狀況等。
2.2.1 亞太地區標準vii運用表徵
在亞太運用標準vii列入的45處遺產地中,對12個範疇進行了編碼,並製作樹狀圖(圖2)。經分析可知,亞太地區使用「美學形容詞」佔絕大多數(範疇2),其次是「以之最」特徵的詞(範疇1)。此外,表示並列(範疇3)、對比的詞(範疇 4)較多地被使用。能夠明顯地看出,除了運用世界遺產的突出普世標準外,「比較」與「並列」 的美學特徵已成為亞洲地區標準vii運用得較多的陳述指標(圖2)。其中,組合運用較多的詞彙有結合(combines)、耦合(coupled with)、並置 (juxtaposition)等。而這種組合與對比,往往體現出豐富、多樣的美學特徵。
2.2.2 非洲地區標準vii運用表徵
在非洲運用標準vii列入的27處遺產地中,通過製作範疇樹狀圖可知(圖3),形容詞類佔了絕大多數(範疇2),指示性名詞為其次(範疇6),可見描述美學的名詞在非洲具有典型性,特別是提及顏色的名詞。通過對表示顏色的名詞詞頻統計可知,綠色(4次)、藍色(4次)、紅色(3次)、棕色(2次)。例如在自然遺產地烏尼昂加湖泊群(非洲查德),標準vii的陳述中運用了色彩斑斕的、紅藍綠等來表達撒哈拉沙漠中壯美的湖泊群,並提到了彩色的湖泊與裸露的巖石和棕色沙丘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色。再如自然遺產地馬埃谷地自然保護區(非洲塞席爾),標準vii再次運用了紅色、綠色和棕色來形容陽光照射下的棕櫚林。
2.2.3 歐洲和北美地區標準vii運用表徵
在歐洲和北美運用標準vii列入的45遺產地中,對範疇樹狀圖分析可知(圖4),形容詞類佔了絕大多數(範疇2),指示性名詞為其次(範疇6)。世界遺產標準vii的官方文件定義為「傑出的自然美和美學重要性」,在歐洲和北美的相關文本中非常直觀地執行了這一定義,文本描述中經常出現「該世界遺產地代表了一種最高級的自然現象/獨特而美麗的自然景觀」 的範式。在形容詞節點部分,歐洲和北美也嚴格遵循了UNESCO對於標準vii的定義,節點通常將「superlative natural phenomena(絕妙的自然現象)」或者「unique spectacular landscape(獨特的美景)」(最高級的自然現象/ 獨特而壯觀的自然景觀)中所涉及的詞彙連起來使用。例如,世界混合遺產拉普蘭(歐洲瑞典),標準vii描述中說「拉普蘭地區展示了多種傑出壯觀的自然現象」 ,進一步用壯觀、壯美、巨大和廣闊來描繪薩雷克和蘇利達爾布瑪壯觀的雪山、壯美的冰川地貌、巨大的高山湖泊和廣闊的拉帕谷。
2.2.4 拉美加勒比地區標準vii運用表徵
在拉美加勒比地區的相關25項遺產地中,通過範疇樹狀圖分析(圖5),依然是形容詞最多 (範疇2),「之最」特徵次之(範疇1),再次是並列的詞(範疇3)、表示角度(範疇11)、表示體驗的詞(範疇5)等。拉美加勒比地區的審美價值陳述還有一處很明顯的特徵是:強調了人們的體驗,特別是潛水的體驗。比如Los Alerces國家公園,幾處不同的洋流在這處地質特殊性的場地的匯合,不同的海底山脈和景觀,以及傑出的保護狀況使得這個區域成為一個海洋的綠洲——為潛水員提供令人振奮的潛水體驗。拉美加勒比的遺產還增加了聲音的多重感官體驗,比如 Archipiélago de Revillagigedo國家公園,多達2 000名漢普巴克鯨到訪這個島嶼,這些鯨所發出的聲音能夠在冬天持續數月,並且這些聲音在人們潛水的時候都能聽到,為潛水者增添了另一重感官的維度。
2.3 世界遺產標準vii的詞頻運用
通過比較各個地區標準vii評價高頻詞統計 (圖6),共同高頻使用形容詞有:spectacular、 beautiful和impressive。其次,使用次數較多的形容詞有:exceptional、outstanding、 superlative等。總結起來,標準vii在各地區的詞頻使用具有顯著差異。總體來講,從節點分析詞頻看,各個地區都是「形容詞」使用的頻率最高;除歐洲之外,其餘幾個區域代表「之最」特點的詞彙運用,成為僅次於形容詞的高頻詞,一般涉及到的之最特點的詞,使用頻率由高到低的形容詞為:largest、superlative、longest、 tallest、longest、lowest、deepest。歐洲和北美地區,除了形容詞是高頻詞外,有很多名詞成僅次於形容詞的高頻詞。尤其是表示「特徵」(features)類的詞。此外,在各個區域表示美學要素並列關係的詞使用也較為廣泛,說明世界遺產審美價值評價中2種要素並列組合所體現出的美在全球基本形成共識。此外,表示「對比」所產生的美也在全球得以識別,在各個區域都是較為明顯的特徵。此外,在亞太和非洲,生物行為所形成的自然美景觀或自然現象成為僅次於前幾項的又一突出特點。
3 世界遺產標準vii運用趨勢與美學思想演變的內在聯繫
通過上述紮根分析可知,標準vii的運用以西方(歐洲)審美價值觀為主導,從18世紀至今的美學思想成為UNESCO制定標準vii的主要價值導向。從標準vii目前的運用趨勢來看:首先,標準vii文本中最常用的「優美」「壯美」「如繪」的詞彙(表2)受到了18—19世紀美學、哲學、人文、藝術的複合影響;其次,標準vii的文本表述經歷了從感知的美學向科學的、定量的轉化趨勢,這受到了20世紀至今美學思想的自然文化性和科學量化的影響;再之,標準vii在各地區的運用總體上執行了UNESCO的標準,但又因不同文化和地域多樣性的影響而產生了些許差異。
3.1 18—19世紀的美學思想:奠定了標準vii中美的認識
在18世紀,經歷了文藝復興後,美學思想融入了哲學思辨,以康德為代表的哲學家提出了審美具有主觀性,強調了人在美景中的主體性。並提出了「崇高」「壯美」的美學範疇 [6] 。到18世紀中葉的歐洲,對自然美的研究開始興盛,隨著哲學的影響,逐漸形成了優美的風景(beautiful landscapes),壯美的風景(sublime landscapes),如繪的風景(picturesque landscapes)3種對「美」的認識 [7] 。從這個時期的西方哲學美學思想看,我們至今迴避不了這3個詞的影響:其中表達優美所指的事物一般是較小、光滑、多樣、微妙、多彩;表達壯美的詞一般是指有能量、大、強,甚至有點可怕、無法掌控;表達如繪的詞是介於上述兩者之間,表達複雜、多樣、豐富、充滿能量和活力。
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黑格爾哲學理論提出藝術超越了自然而具有更重要的地位。這個時期的如繪式風景標誌著哲學美學思想從自然向人文過渡,文學評論家吉爾平(William Gilpin)和普萊斯(Uvedale Price)提出了如繪式 (picturescape)的風景概念,他們所傳播的如繪式觀念對風景畫家和作家有深遠的影響 [8] 。如繪式在19—20世紀持續發展,並影響了歐洲和美國的景觀評價與管護方法(如德國Elbe山谷,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前40年都是基於如繪式的風景質量評估)。至今,如繪式風景依然在審美評價中佔據著主要位置,並且成為了旅遊遊憩開發時人們選擇場所設置遊憩活動的依據 [6] 。
19世紀末,歐洲人對風景畫的興趣逐漸減弱,而同時期美國的如繪式風景理念剛剛興起,並竭盡全力地去發現荒野。美國的自然主義者約翰·繆爾,開始將自然環境特別是荒野的自然環境看作是美的,並且找到人工幹預的醜陋之處。這種觀念為美國國家公園的荒野保護作出了貢獻。
3.2 從感知美學到科學定量的美學思想:促生了標準vii中風景特質的補充
20世紀末開始,隨著審美價值的被認知,審美價值也逐漸成為人們所要保護的對象之一,也使得國際組織對審美的認知逐漸從純粹的感官和情感向美的文化性方面和更加理性的層面轉化,進一步推動了追求審美背後的科學成因和美的特徵,平衡感知與認識、情感與認知逐步成為審美體驗的核心。這樣的認知也導致了世界遺產標準vii的再次修訂,相關文本中出現了許多關於風景特質的描述(特別是歐洲和美國遺產地)。從感知美學到科學定量的美學思想認知,促生了相應的對於美學特徵的評估與分析。而世界遺產的評價,此時也將「人與自然」從以前的標準iii中分離,因而在評價時再難納入人與自然的視角。對於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如何認知自然這部分,歐洲及美國希望通過風景特質加以細化。隨著景觀概念歷經變革而形成了當今複雜的語義,它具備美學、歷史、地理、設計、遺產等多重含義,為了實踐管理人與自然演進而形成的風景,提出了風景特質評價(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體系 [9] 。風景特質被認為是用以描述「心理、生態和文化特徵的詞,讓一處土地作為被識別的類型」 [10] 。
3.3 美學思想的多樣性:標準vii的運用出現了地區差異
時至今日,對於標準vii的研究依然在探索中。標準vii在各地區的運用總體上執行了 UNESCO的標準,各地區運用「之最」來形容美學的特徵顯著,這反應了對UNESCO類比法的執行。而由於美學思想和地域文化的多樣性,標準vii的運用最終難以形成唯一的全球標準,必然會呈現出地區差異。
亞洲的美學思想從來都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標準vii的運用反應出強烈的自然和文化關聯性、動態變化和組合關係;非洲由於美學思想具有直觀性和活潑性,標準vii的運用以表達色彩對比為主要特徵;歐洲和北美則由於如繪式和科學定量的美學思想的共同影響,出現了風景特質的運用;南美和加勒比地區由於美學思想的動態性,標準vii的運用凸顯了體驗。因此,對於標準 vii的探索各國的腳步依舊不會停止,代表各國、各地區的價值也終將被闡釋,並成為世界遺產標準vii的補充。
4 結論與討論
紮根理論的分析結果從事實角度反映了標準 vii的全球普世性與地方民族性之間的相互適應。一方面,從IUCN角度講,標準vii歷經4次變化而制定了相對客觀評價、可操性強的準則,卻也忽略了審美評價中的主觀建構,減弱了審美過程中主體性特徵;另一方面,全球的不同審美價值導向影響了標準vii的制定,並且各地區在長期執行標準vii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顯著的地區差異,形成了科學和藝術共存的評價準則。本研究對於標準vii的全球運用實踐進行深度剖析,並進一步提出了標準vii的全球普世價值和中國世界遺產申報工作的要點。
其一,從標準vii的全球普世價值意義上,儘管標準vii在145項世界遺產地的運用實踐中形成了地區審美傾向、詞頻選取、評價要點的差異,但是在IUCN和ICOMOS的共同努力下,2個組織的密切合作架構了自然和文化關聯的平臺,標準vii的描述措辭和內涵上正在逐步深化。「絕妙的自然現象或具有罕見自然美和美學重要性的區域」 這一概念不再局限於「審美」而是以自然文化性融合為特徵的「審美體系」。這一審美體系,在IUCN全球類比的操作方法下,仍然是指導不同世界遺產申報的價值導向,值得在不同地域實踐中進一步完善標準vii的客觀性和可操作性。
其二,在標準vii的全球視野影響下,我國有12項世界遺產以標準vii列入。強烈的自然和文化關聯性、動態變化和組合關係是亞太包括中國自然遺產中體現出的共性。而我國的審美價值具有「傳統山水審美中主體性顯著、融情於景的主客體關係、『遊觀』的審美欣賞方式、虛實相生的審美結果」的4個特點 [11] 我國在今後的標準 vii文本描述中,應從本土審美價值的角度、以自然文化性的整體觀開展世界遺產的申報工作。因此,對於中國再運用標準vii進行評價時,一方面要準確適度地運用標準vii,另一方面又要發揮自身的特點。比如在主觀建構方面,嘗試在評價時將中國的傳統山水審美視角與方法融入。除了對視覺物象進行評價外,還應評價其餘感官以及所帶來的情感與精神。在欣賞視角的選擇上,除了優美、如繪、壯美的評價外,還應加入「遊觀」 的審美特點,以及在「遊觀性」哲學思想引導下對遊賞序列展開評價。
參考文獻
[1] 許慶,熊康寧,杜芳娟.世界遺產「突出普遍價值」 第七條評價標準的演繹解讀[J].中國園林, 2018, 34(6):117-121.
[2] 韓鋒.亞洲文化景觀在世界遺產中的崛起及中國對策 [J].中國園林,2013,29(11):5-8.
[3] World heritage list[EB/OL]. [2018-01-01]. http:// whc.unesco.org.
[4] 科賓·施特勞斯.質性研究的基礎:形成紮根理論的程序與方法[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5:1-4.
[5] 褚冬竹,魏書祥.質性分析輔助工具在可持續建築設計中的應用[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13(6):28-34.
[6] IUCN.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Criterion VII. Considering superlative natural phenomena and exceptional natural beauty within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EB/OL]. [2013]. https:// portals.iucn.org/library/node/10424.
[7] Carlson A.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M]//Zalta E N.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 Metaphysics Research Lab, 2012: 60-61.
[8] Schama S. Landscape and memory [M]. USA: William & Mary Quarterly, 1995: 10-11.
[9] Swanwick C. 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 guidance for England and Scotland [M]. Cheltenham: Countryside Agency, 2002: 21-24.
[10]Churchward C, Palmer J F, Nassauer J I, et al. Evaluation of Methodologies for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Final Report [M].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Cooperative Highway Research Program, Transportation Board of the National Academies, 2013: 40-41.
[11]許曉青,楊銳,莊優波.中國名山風景區審美價值識別框架研究[J].中國園林,2016,32(9):63-70.
作者簡介
趙燁/華中農業大學博士/青島理工大學建築與城鄉規劃 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遺產保護、國家公園與自然保 護地;
許曉青,清華大學博士/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助理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自然保護地與國家公園聲 景、國家公園保護與管理、城市聲景與健康療愈。
本期編輯:餘兆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