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死亡,每個人都會感到恐懼嗎?我們有哪些選擇

2021-01-18 開門建煽

子欲孝而親不待。人都走了,除了所有的節日都為他祭奠,觸景生情的時時想念,什麼也做不了!

我的同事小韓,留守兒童的他從小和爺爺奶奶一起長大,感情比父母還深。和他關係最好的是他小姑,但爺爺得了直腸癌,他卻既沒有陪伴左右,又沒有給他養老送終!太可惜了。

那時,我們正在埃及做工程,3年的工期,小韓是我手下的小兄弟,人很厚道,實在,工作主動,肯賣力氣。由於是同類人,我很喜歡他,他也和我無話不談。

有一天,小韓找到我,說他姑姑打電話無意中說他爺爺被查出直腸癌,還說不嚴重。問我怎麼處理,要不要回去?

我就跟他說最好打報告回去,她可能是怕你擔心,著急,故意說的不嚴重。因為咱們這裡一個蘿蔔一個坑,公司還要準備派人需要時間,免得真的有事你後悔。

他有些犯難:父母和其他親人他沒提過這事,可能真的沒什麼事!況且,還有4個月合同就滿了,這樣回去,要被扣掉派遣費,代理費,來回機票等很多費用,可能兩個月白幹了,我再考慮考慮吧!

在別人眼裡能出國,好像很風光,其實,出門在外打工都不容易呀!我也希望他爺爺真的沒什麼事。

我就告訴他:疾病纏身的人,最好讓他有牽掛,有寄託,有希望,這樣才會有精神的力量支撐他。給你爺爺錄段視頻讓他知道你挺好的;然後再錄段語音,告訴他好好配合醫生治療,別擔心費用您孫子有錢,想吃點什么喝點什麼就讓他們買,三分病七分養,好好養病,一定要想開了,心情好病就好得快,等我回去好好陪著您!

可所有的東西都發出去後,他告訴我沒什麼反應,再提到此事他們也是有意無意的說沒事,岔開話題,我感覺情況有些不妙。

果然,怕什麼有什麼,還有半個月我們就要回家了,一天半夜我都睡了,他眼睛紅腫的敲門,哇哇大哭,嘴裡就一句話:我要回家看我爺爺!

我安慰了半天讓他說說怎麼了,他才緩過神來,說姑姑告訴他爺爺沒了,走之前一直問他回來了嗎不閉眼。他必須得回去給老人送葬。別的什麼也聽不進去。

沒辦法,我只能給我們的總負責人打電話,還沒等我說完,那邊就開腔了:都幾點了,爺爺死了又不是父母死了,馬上就要回去了添什麼亂,你們以為這是在國內嗎?辦不了!電話就撂了。

我的火一下子就上來了,又把電話撥了回去:說的什麼話,你還是人嗎!沒有一點同情心,你自己就沒有親人!說完我也撂了。真TM冷血,有話就不能好好說,是不是打擾了他的好事了!

我又反過來勸小韓,爺爺人沒了,你和他那麼親,我感同身受特別能理解。但你急也沒用,即使你能回去,等所有手續辦妥也要一個星期以後了,最主要的你又不能見上一面,大夏天的家裡人不可能為了你一個孩子,存放那麼長時間不發喪。

還有兩周就回去了,已經這樣了還是安心工作吧!別因為分心把自己弄傷了!這是你爺爺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你為爺爺現在做任何事情已經於事無補,毫無意義了!現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好好想想以後怎麼孝敬你奶奶,讓她有一個愉快,幸福的晚年,也沒辜負她們對你的疼愛。

顯然,他想明白了,也很感激:哥,我聽您的!說著說著他又哭了起來:如果我要是有您這樣一個父親,而不是每天喝了酒打我媽的爹,該多好啊!當時聽您的話打報告回去也不至於有今天,都怪我!

人終歸有一死,這事誰也無法改變的!但面對死亡人們仍然會很恐懼,因為我們都有太多的牽掛,不舍和留戀。

人活的就是一口氣,有了這口氣就有了生存下去的勇氣,就能放鬆心情。自殺的人為什麼就不怕死?因為他們怕的是生不如死!

與年輕人不同,我們會發現:越老的人越怕死,因為時常的疾病纏身時刻在提醒你在衰老,所以,那些賣給老年人保健品的生意才大有市場。

我們去看望的病人,都是和我們關係密切的親朋好友,儘管身患絕症,時日無多,我們也要提前和家屬溝通好,充分考慮病人的年齡和性別,了解病人目前的身體狀況和心裡狀態,做到設身處地,有的放矢。而不是遮遮掩掩的迴避,不是誇誇其談的鼓勵,不合時宜的「善意謊言」,即不真誠,又弄的大家都尷尬。

我認為一定要讓病人明白:很多人不是病死的,而是心裡壓力太沉重,抑鬱,消沉,絕望嚇死的!

事情沒有絕對的,隨時可能發生改變,醫生說的只是普遍的概率,保守的評估,各人的身體條件,遺傳基因不同,心態的差異,這個時間往往出入很大。「死刑」可以變成「死緩」更可能變成「無期」。

我老丈人今年56了,51歲那年,被查出是喉癌晚期,人瘦的不行,雖然沒有擴散,大夫說還能活半年,丈母娘看到報告當時就暈倒了,絕望的不行,想起來就哭,老爺子看來早有心理準備,反倒是一直在勸她。

為了怕影響嶽父的情緒,我當著老爺子的面,說了一頓嶽母:我爸得了這病大家都不好受,您的心情我更能理解,幸虧我爸性格開朗,心態好,擱得住事,想得開,不然在這種環境下,沒病也得弄出病來!

再說了疑心生暗鬼,好心情是癌症的天敵,人家好多打破魔咒的奇蹟都發生了,有的判十天「死刑」的都有活了好幾年的,我爸體質好,為什麼在我爸這就不能實現呢?有一份可能我們就做最大的努力,如果我們都失去信心了,讓我爸一個人怎麼辦?

我知道嶽母是個強忍著,但這之後,做手術,陪床,餵藥,表面上總是強顏歡笑,不過後來似乎真的也想開了。

有一次,老爺子還暗地裡跟我說:當時我也很害怕六神無主,那樣的表現都是作為一個男人,怕你們笑話裝出來的,是聽了你那番話,覺得發昏當不了死,能快樂的過一天就是賺的,為啥和自己過不去呢?最後還給我豎了個大拇指。

老爺子提前病退了,現在每天早晚打太極,早上慢步2小時,除了聲帶切除了1/3說話聲音很小,吃喝也沒什麼忌諱,五穀雜糧,蛋肉蔬菜,和正常人一樣,就這精神狀態,我估計再活幾十年沒什麼問題。

後來,聽老爺子說他當時的病友,有的比他身體壯多了,有的可能還是有錢人,領導級別的,真的有一個月走的,三個月走的,一年走的,只有一兩個想得開的人還健在。

絕症不可怕,可怕的是情緒低落,失去信心。人的精神一旦崩潰,病情跟著就會加重。心態和情緒直接影響身體健康和壽命長短!

反正,有一個原則,不管你和病人說什麼,最好能分散或轉移他的注意力,最終目的是不讓他在最後的時光裡孤獨,無助,始終處於精神崩潰的邊緣和在死亡恐懼中徘徊。

你還有什麼未了的心願?有什麼牽掛?想見誰?需要什麼?把這些問題解決了,辦妥了,心裡放鬆不留遺憾。然後就是積極樂觀的去面對,無後顧之憂,沒有思想包袱的去和病魔做鬥爭。

如果我有那麼一天,我希望親人們如實相告,能得到他們的關愛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和滿足,不能因為我拖累他們,我希望他們能用花在醫院的那些錢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

要活就活的體面,活的有尊嚴;要死就死的乾淨,利落,死的瀟灑,從容,不給自己留下遺憾,不給親人留悔恨。

相關焦點

  • 【無需恐懼,喜樂面對】04-面對死亡,你選擇怎樣活?
    不過從她的話裡,我們看到面對死亡的兩個態度:首先,接受死亡的事實,認為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同時,也承認害怕死亡,並不因此感到羞愧。 老太太更存有對神的信心。堅信神愛她,為她預備的一切都是最好的;也確知自己是神所寵愛的孩子,無論是生是死,神的愛始終如一。面對死亡的恐懼感,確實會使人思緒不寧,方寸大亂。但上帝的愛能將懼怕除去。
  • 能這樣修行,就是面對死亡也不會恐懼,反而感到快樂!
    很多人認為,離開這個世界,面對死亡,是一件不好的事。對世間人來說死亡是一種恐懼,每個人都想逃避,都不想死亡發生在自己身上。為什麼呢?第一沒有明白死亡的真相,第二對死亡沒有做好準備。  修行人對死亡會有所準備,因為他懂得無常,他知道死亡隨時隨地都會來。死亡來臨的時候,對他來說一點也不突然,他對死亡不會有恐懼。他會面對死亡,他有方法,他知道怎樣去面對死亡。
  • 人衰老了,對死亡會感到很恐懼嗎?
    大多數人對死亡會充滿恐懼,這是人的一個本性。同時,也由於人的衰老,五臟六腑功能的弱化,難以調整情緒的起伏,所以也會更加的表現出對死亡的恐懼。但是,人是有理性的生命,人需要在生命的過程中,不斷的提升自己的修養,參透生命的死亡是一種必然,那麼面對自己的衰老,面對死亡的接近,恐懼心理也會減弱乃至消失的 。不管人類怎樣來看待生死,生死本身更像是一種道,是超越人的理解,也是超越科學的進化論、基因學說和自然主義的。不管怎麼說,在這個世界,生命一定會來,又一定會走,從不停止也不重複。
  • 為何人面對死亡會恐懼?科學家給出了解釋,只因我們體內有它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走向滅亡,大自然的發展規律我們要遵守,同時我們也是無法改變的,即使人類作為地球上的高級生物也避免不了這樣的發展規律,人生老病死也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每天都會有人離開這個世界。
  • 當13號遇到星期五,為什麼很多人都會感到恐懼?
    如果這就是13被認為不吉利的原因,那麼為什麼每個月的13日不是恐懼日呢?周五發生了什麼事,讓這麼多人感到不安?這個問題的答案還不太清楚,但很多人相信它也與《聖經》有關。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是在星期五,一些人相信夏娃和亞當偷吃禁果是在星期五,該隱殺死了亞伯也是在星期五。
  • 人到老年,面對死亡害怕嗎?
    生老病死是人發展的自然規律。隨著年紀的增長,人身體的各項機能都在下降,老年性痴呆、震顫麻痺、腦動脈硬化等疾病接踵而至,但即便如此,老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仍然充滿恐懼。中國人談死色變,面對死亡充滿了恐懼,甚至感覺死亡離每個人都很遙遠。
  • 真正令我們恐懼的,是恐懼本身
    雖然他已經採取了各種必要的安全措施來預防觸電,恐懼的陰影卻始終伴隨著他。有一天,他不小心碰到了工作檯上裸露出來的一根電線,立即倒地而死,身上表現出觸電者的一切症狀。然而,接下來的驗屍環節卻令所有人都瞠目結舌:雖然死者的身體蜷縮起來,皮膚也變成了紫紅色,但事實證明,他並沒有遭受電擊!!!
  • 每個人的最終結局都是死亡,為什麼我們還要活著?
    這是第一次這麼近距離地接觸死亡。夜深人靜的時候,我時常想:為什麼人要死?人死了是去了哪裡?真有靈魂嗎?我沒有答案,想著如果我 死了,就再也不能看到我的親人和孩子了,甚至我最喜歡的吃的玩的都與我無緣了,甚至說一切願望都將隨死亡而終止,這多麼讓人害怕啊!我不禁困惑:如果每個人的最終結局都是死亡,那為什麼我們還要活著?
  • 如何面對恐懼?
    當我們開始來面對恐懼的時候,每個人問問自己:我有多深的恐懼?有多少的恐懼是我沒有去面對的?或是我面對了,可是我是用恐懼的心情來面對的? 舉例講一個現實的恐懼婚姻的例子。我曾經遇到過一個個案,她從結婚之後就不斷地擔心她的先生會有外遇,甚至她先生對她很好,她還是會擔心。
  • 人類對同類的「屍體「為什麼會感到恐懼?
    既然搞清楚了人恐懼的由來,我們再來看一下為什麼我們對人的屍體會感到恐懼?首先,人對同類的屍體會感到恐懼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因為,對於嬰兒來說,他們甚至不知道死亡、屍體這些詞彙到底是什麼意思。比如印度有一部高分電影《皮胡》,該影片是根據印度的一個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的,電影的主角是一位只有3歲的孩子,名字叫皮胡,她的媽媽在服下安眠藥死亡後,皮胡以為是自己的媽媽睡著了,並且與死去的媽媽在房間裡待了兩天才被人發現。透過這個影片我們可以看出,人對死亡和屍體的概念是在後天形成的,而人之所以會對屍體感到恐懼,也是因為知道了屍體到底是怎麼回事。
  • 男人的恐懼:我們該怎樣面對與解決?
    又或許是,在我之前,他有過幾任女朋友,他的身體已經被掏空了?我好煩惱,我愛他,但是作為我們倆這樣年富力強的男女,沒有了身體上的融合,我們將來會幸福嗎?好害怕」。從她的語言中不難看出,這是一對恩愛的情侶,但是生活上,男友突然「不行」了。她敢於拋出來這樣的問題,並沒有去隱忍,也沒有去默默接受。
  • 天下論點:人死亡後,會感到痛苦嗎?
    在死亡跟前什麼事都不值一提,生和死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這也是世間最平等的事,誰都不想提起死亡,但死亡卻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要經歷出生的喜悅,也要承擔死亡的痛苦,人們在死亡前咽下最後一口氣跟鮮活的世界訣別時會是什麼感受,會感到痛苦嗎?
  • 傻瓜,人都會死的:6歲孩子口出金句,我們該怎樣跟孩子聊死亡
    死亡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02 如何讓孩子接納死亡無疑,死亡會引起消極情緒,特別是面對至親分離,每個人都會感到悲傷難過,孩子也不例外。當孩子面對至親的死亡,該怎樣引導孩子,讓他接納死亡?首先,要幫助孩子認識到,面對至親死亡,感到悲傷難過是很正常的。父母可以通過陳述自身感受的方式幫助孩子,比如告訴孩子「你覺得難過是很正常的,我也很難過,你不是一個人。
  • 伊壁鳩魯:不要恐懼死亡,死與我們無關
    ————點擊藍字,輕鬆關注————人們對死亡感到恐懼,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死亡是怎麼回事,最關鍵的是不知道靈魂是怎麼回事
  • 心理學:讓自己面對恐懼,才是克服恐懼的最好辦法
    文/薄荷草01讓自己面對恐懼,才是克服恐懼的最好辦法。有個學員在這次課程中,有了一個明顯的突破。她愛遊泳,但是一直不敢潛水,沒辦法去學習。當我們在探索時,要她想像潛入水中是什麼感受時,她想到了童年時自己曾經看到過的危險經歷,也想到了潛入水中意味著死亡。潛入水中,等於死亡。
  • 人類為什麼會對死亡產生恐懼?是基因決定的,還是後天習得的
    賈伯斯在一次演講中說過:「即便很多人嚮往天堂,也不會有人會為了去天堂,而選擇死亡。」這句話道出了人類對人間的留戀。我們從出生開始就是一場奔向死亡的過程,但是每當想到死亡時,我們卻總是慄慄危懼。我有位女性朋友,很年輕就得了肝癌晚期,她是一位虔誠的女人,是一位真正的信徒,每次一起吃飯的時候總會看到她飯前的禱告。
  • 『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推薦序 1
    很遺憾的是當我接到徐先生的邀稿時,我正忙於處理十二月即將開始長假之前需要完成的許多工作,而我以前也沒看過這部大作,按照常理我應實時回絕,以免耽誤出版社的進度。值得特別一提的是,亞隆醫師的確是一位「不尋常」的心理治療師,有些地方他的作為與我當精神科住院醫師時的「戒律」有相當大的出入,譬如說,他以他所謂的「自我袒露」的方式幫忙病人,有時對病人坦承:「我也有這種焦慮」,然後由「同病相憐」而建立關係。他主動與病人談起自己因為兒子離婚而引起過焦慮,來引導病人更進一步自我剖析。
  • 誰說面對死亡只有恐懼?《遺願清單》:人活著就為了在某天死去
    但是死亡這件事情,就一定是悲傷的嗎?畢竟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大家都知道有結束的一天,那麼我們該以什麼心態面對這件事呢?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部面對死亡,選擇過好當下的電影——《遺願清單》,它的臺灣譯名能夠很好地解釋這部電影的主旨《一路玩到掛》,滿滿都是快樂的因素。電影兩位男主角是億萬富翁愛德華和黑人修理工卡特。
  • 面對疫情,如何緩解我們的焦慮與恐懼?
    面對疫情,固然要保持高度警惕、高度重視,但更要學會調節情緒,緩解焦慮。 面對疫情 如何緩解我們的焦慮與恐懼?遇見可能產生的危險,那種「油然而生」的恐懼會讓我們的身體快速應激,從而躲避或逃離。那些面對天敵還一臉呆萌的物種,在優勝劣汰中早就被進化史拋棄了吧。 本次疫情來勢洶洶,事態發展快而嚴重,面對這樣的情況大家卻有著太多的未知,產生恐懼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加之人們往往會擔憂自己會不會感染?這病毒到底怎麼回事?後續會不會有藥物能治好?
  • 唯一真正令我們恐懼的,其實是恐懼本身
    每個人都有恐懼,也都能超越恐懼!比如說恐懼,我們要列出來我們在恐懼什麼,恐懼沒錢、恐懼生病、恐懼死亡……可以列出一二十樣,甚至上百樣。假設我們在感受、在思考你自己或者你最在乎的人,比如父母或小孩。其實絕大多數父母都無法想像萬一自己的小孩死掉怎麼辦,因為根本就連想都不敢想。因為太恐懼了。當我們面對那種恐懼的時候,其實我們是面對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