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記者見到了不少珍貴的彝族百年老照片,其中記錄著勞動群眾反抗奴隸制度的鬥爭歷史。
曾經,背負著奴隸制的沉重枷鎖,當涼山彝族從長夜漫漫的歷史隧道中艱難走出的時候,每一步都在書寫著新的歷史。
據說,涼山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索瑪開放的時候就是歡樂到來的時候。」為何彝家人這樣鍾情索瑪花?那是因為,除了漫山盛開時的奼紫嫣紅可供觀賞,索瑪花樹還能用於彝族人的餐具、馬具製作,不少彝族的服飾、首飾圖案也源於花草之形。彝族的生活離不開索瑪花,因為它早已融進血液,盛開在彝家的精神原野,昭示著日子的幸福甜蜜。
當深情回望這部屬於涼山的民族團結史詩,我忽然醒悟,對於彝家人而言,民族團結就像是索瑪花,鋪就了涼山今日多民族互相扶持、共擔風雨的溫暖底色。
如何進一步做好民族團結工作?火普村第一書記曾遠旭的思考很有代表性:繼續挖掘彝族傳統文化,在打造鄉村旅遊的過程中更多體現民族文化風貌,展示民族元素。「彝族的服飾、飲食、建築特色等等,都是可供深挖的富礦。讓更多人欣賞到民族文化的『萬花筒』,我們要譜寫新時代『彝海結盟』的新篇章!」
索瑪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答案早已寫進了彝家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