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說:古代有一位禪師,特別的聰明,看書很快就能夠理解,但是就是不能開悟,為此他一氣之下,燒光所有書。
如何才能真正地透出理念而直達無念之境?如果真有向上的決心,就應放下一切分別之心,把所有的觀念作用去掉,使心無所系、念無所著,既要死盡世間的情想,也須揚棄出世間的願求,隨緣度日,心空無住,如此久久,自能泯絕情見,消亡諸障而得開悟見性了。
如何才能真正地透出理念而直達無念之境?如果真有向上的決心,就應放下一切分別之心,把所有的觀念作用去掉,使心無所系、念無所著,既要死盡世間的情想,也須揚棄出世間的願求,隨緣度日,心空無住,如此久久,自能泯絕情見,消亡諸障而得開悟見性了。
唐宋時期的香嚴智閒禪師原是百丈的弟子,因為識性聰明,故於名相文字之學博學悟知,著在意解上而不能轉身,所以到百丈大師圓寂時,仍未悟道。後來他轉參溈山祖師。
溈山問他:
「我聽說你在百丈先師那裡,問一答十,問十答百。可這是你的聰明伶俐,意解識想,乃是生死根本。你能否在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看?」
智閒經溈山如此直截了當地一逼問,心裡很是茫然。回到寮房查閱了所有的經論也找不到一句有關「父母未生時」的現成答案,於是內心深深地感嘆說:「畫餅不能充飢!」
雖然如此,他仍希望能輕鬆地解開這一句話的真實含義,所以多次請求溈山祖師對他說破「父母未生時」的那一段光景,而溈山祖師乃大手眼宗師,這關鍵的一環那能輕易放過?所以為打破他的知解之縛開示他說:
「我如果把這句話的背後面目對你說透了,你以後落在知解上不得開悟,就要罵我溈山不善巧指點你了。另外,我說的也只是我的悟處,與你自己一點也不相干呀!」
智閒聽後,一氣之下,便把平時的經典文學付之一炬,然後毫無顧惜地跑到山上去過粥飯僧的消閒無為的生活去了。
如此日復一日,無心無欲,妄念漸歇,真照自然地流露現前。一天因為做著除草的農事,忽然鋤著一塊瓦礫,隨手不經意地一丟,恰好把瓦礫擊在一根竹子上,這突發而來的「啪」的一聲,卒斷暴折地打開了久久封閉的業識玄關,能所頓盡,自性現前。在遙禮溈山祖師以不忘指示之恩後,頌出了只有如今方能頌出的開悟之謁:
一擊亡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
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到者,鹹言上上機。
在後來上堂開示時,又唱出了智慧絕倫的禪悟名言:
「道在悟達,不在語言。況是密密堂堂,曾無間隔,不勞心意,暫借回光。日用全功,迷徒自背!」
從這一則智閒開悟的公案裡,我們可以領悟到禪悟是怎樣一個過程了。這一過程概括起來,無非是在對禪有了完整的領會與真實的信心之後,再把知解之心去掉,使觀念落空,此時就能體現禪的離知真修,如果能一直深入下去,到了某一因緣時節,就能卒地斷,暴地折,真如佛性的本來面目就突現目前而親切證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