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的歷史小說中,最為有名的當屬三國演義與說唐,但是說唐粗枝大葉、文筆拙劣,很多故事都只能算具體而微,不少為人們熟知的說唐情節,其實是後世評書的二設,本文就來說說為何說唐遠不及三國演義。
過分誇大武將作用
在三國演義中,武將的最強表現是呂布挺戟躍馬殺退西涼十萬大軍,但許多武將的高光表現在後來的版本被毛宗崗父子刪除,且武將幾乎不可能以一己之勇逆轉戰局,強如趙雲,在袁紹麾下軍士死戰的情況下便衝突不入。
引軍前進,正迎李傕軍馬。兩軍圓處,【呂布覷李傕等如無物,挺戟躍馬,直衝過來。傕部下將士如何可當,傕軍(十萬人)大亂,退走五十餘裡】,守住山口,請郭汜、張濟、樊稠商議。
紹以兜鍪撲地,大呼曰:「大丈夫願臨陣鬥死,豈可入牆而望活乎!」眾軍士齊心死戰,趙雲衝突不入
說唐則不然,排名第七的羅成,在帶傷的情況下衝擊明州軍,將十萬明州軍殺得只剩五萬,排名第一的李元霸可謂是古典小說版的一拳超人,是古典小說人類的物理極限,除非個別冷門小說,主流小說無一人可以與之抗衡。在紫金山之戰中,一天讓十八路反王損失一百萬人馬,即使考慮踩踏、潰散,讓這個一百萬打個折,李元霸的屠殺速度也堪稱恐怖,書中說猶如打蒼蠅一般,可是誰能一天打死一百多萬蒼蠅……
誰知李元霸又抄出後山,見眾王子進了紫金山,他就拒住山口,大叫道:「山上何人得了傳國玉璽,快快獻過來!」眾王齊吃一驚。程咬金大怒道:「我們這裡十八家大將甚多,何懼你一個黃毛小廝?」遂令眾將一齊殺去。那些將官沒奈何,一齊上前衝殺,高張燈火,喊殺連天。李元霸大吼一聲,衝入陣中,錘到處紛紛落馬,個個身亡。羅成挺槍來戰,被元霸一錘打來,羅成當的一架,把槍打做兩段,震開虎口,回馬逃生。可憐一百八十萬人馬,遭此一劫,猶如打蒼蠅一般。
眾王計點兵馬一百八十萬,只剩得六十二萬。
這樣一來問題就大了,說唐士兵完全跟點綴似的,毫無用處,諸侯的實力完全靠手下武將的質量,王世充這種在隋末唐初實力前幾的諸侯到了說唐中幾乎成了十八反王墊底,手下能打的只有一個單雄信,而後期單雄信屬於黑化弱三分的,被各種吊打,不提也罷。
謀士也一樣,三國演義中謀士作用要強於武將,強如呂布、馬超亦敗在賈詡計策,而在說唐中,像樣的謀士似乎只有徐茂公,但是徐茂公對李元霸、宇文成都這類武將是毫無辦法的,除非能讓對方火拼,例如像徐茂公收裴元慶那樣,用反間計讓對方投降。
虛構人物壓歷史武將
說唐把李元霸寫成隋唐第一好漢,大致相當於三國演義裡把曹熊寫成三國第一猛將。秦瓊尉遲恭按史料記載就是當時數一數二的兩員猛將,但在書中排在十幾名開外,而排在前面的幾乎全是一群虛構的或者歷史上打醬油的角色,這就相當於編一堆潘鳳、邢道榮、劉三刀這樣的角色來把關羽、張飛摁著打。正因為這些虛構人物太強,如果不退場,大唐開國不好安排,於是從三十六回開始到四十二回,這些虛構猛將開始批量死亡,什麼被地雷炸死,什麼被鐵閘壓死,什麼被雷劈死,說真的,如果不是因為隋唐十三傑全部死於非命,我都懷疑他們的名字來自作者的親戚。
其實在三國演義的前身也就是三國志平話裡也有類似的角色,劉備入蜀時張任手下有個鐵臂將軍張益,先是打敗了趙雲,然後又和張飛打了三天,交戰一千多個回合不分勝負。
趙雲不得紫烏城。張飛問軍師為何。軍師曰:「城裡有川將,自言鐵臂將軍張益,其鋒不可當,敗了趙雲。」軍師引軍紫烏城,張益出馬。軍師著美言說張益,不從,與張飛交馬戰,三日不分勝敗,約戰千百餘合。前後一月,不得紫烏城。
這個張益的原型也許是蜀將張翼或者乾脆是作者瞎編的,和他打平的張飛是書中僅次於黃忠的高手,然後這麼個突然冒出來的高手在投降劉備後又直接下線,再也沒出來過。
歷史改編作品為了情節戲劇性通常會對部分人物設定進行改動,武力值就是其中的重要一項。相比之下,三國演義的改動還不算離譜,拔高的主要是華雄、顏良、文丑這種做陪襯的,以及張任嚴顏這種自帶劇情的,都是史書上留了名字的人,而且在刻畫上也算有始有終,主要目的是為了讓主角們更加光彩照人而非喧賓奪主。對歷史武將的削弱也在接受範圍內,關羽雖然不能獨步天下依然逼格滿滿,張遼、文鴦不如史書上那麼強悍但也留夠了面子,可能數曹仁、麴義這幾個戲份不太重要的角色慘了點。
呂布這個角色在歷史上就是一員猛將,而且武藝過人,既有飛將的稱號,也有在萬軍中衝陣以及轅門射戟的表現,而且他還讓曹操和劉備兩大主角陣營都吃過癟,將他刻畫為第一猛將再合適不過。與之類似的是馬超,他作為後期加入主角團的一員,曾在潼關之戰打得曹操頗為狼狽,且一度身在劉備的對立陣營,也是很適合用來拔高的角色。
三國演義之所以能在一眾歷史評書裡流傳這麼廣,和其劇情以及人物塑造的合理性是分不開的。作者了解歷史,也了解寫作,既保證劇情好看,又在大體框架和人物形象上符合歷史,所以不會像平話裡那樣去瞎編一個戰鬥力爆表的鐵臂將軍張益出來。
或許有人會舉水滸來反駁,但是水滸傳虛構的角色雖然勇猛,卻基本上沒讓他們和歷史上武將交手過,即使是後人續寫的破大遼等劇情,也是虛構了一個遼國皇帝耶律輝,而不是讓歷史上的天祚帝耶律延禧給梁山好漢刷經驗。
情節重複、人物猥瑣化
說起說唐系列最重複的劇情,莫過於李世民被困,不管誰搞個空城計都能騙過李世民,親徵北番,被困牧羊城,親徵高句麗,被困三江越虎城,親徵西涼,被困鎖陽城,天可汗李世民在書中雖然被竭力刻畫成一個仁君,但感覺是在高級黑,表現慘不忍睹,韓國經常意淫的李世民被淵蓋蘇文射成獨眼的最早來源很可能是說唐中李世民向蓋蘇文求饒引來薛仁貴的故事。
說起說唐將人物猥瑣化的典型劇情,莫過於秦瓊與羅成傳槍遞鐧,兩人發誓絕不保留,卻各自留了一手殺手鐧,最後兩人均應誓而死。
書中羅成與秦瓊各留了一手的原因是,擔心對方學全了自己的武藝之後,對方變得太強,不顯得自己的手段了。
羅成道:「說得有理。哥哥,做兄弟的教你槍法,若還瞞了一路,不逢好死,萬箭攢身而亡。」叔寶道:「兄弟,我為兄的教你鐧法,若私瞞了一路,不得善終,吐血而亡。」他弟兄二人在花園盟誓。戲言只道無憑證,過往神祗監察明。後來兩人俱應前言。二人盟過了咒,秦瓊把鐧法一路路傳與羅成,看看傳到殺手鐧,少中一想:「不要罷,表弟十分勇猛,我若傳了他殺手鐧,天下只有他,沒有我了。」呼的一聲,卻住了手。羅成叫道:「哥哥,完了麼?」叔寶應道:「正是。兄弟,完了。」羅成學了一會,卻把槍法也是一路路傳與秦瓊。看看傳到了回馬槍,也是心中一想:「表兄英雄無比,若傳了他,只顯得他雄威,不顯我的手段了。」
但這裡邏輯其實很有問題,且不說羅成秦瓊是否小心眼,就說唐來說,秦瓊的武藝和羅成差距極大,只怕三五個秦瓊也不見得是羅成的對手。僅僅這一次傳藝過程的切磋來說,羅成用鐧,秦瓊用槍,兩人的兵器碰了一下,秦瓊被打的連站都站不穩,差點摔倒。
叔寶道:「兄弟說得有理。」當下提槍在手,使個勢子,耍的一槍,刺將過來。羅成把鐧將槍一迎,叔寶幾乎跌了一跤,那槍桿卻撞在金魚缸上,轟的一聲響,把那缸打得粉碎。
這裡兵器碰撞,秦瓊險些摔倒,顯然是力量的差距極其巨大,換位思考一下,你若是羅成,你會覺得一個連你一招都接不住的人「英雄無比」?還會覺得這麼一個人學了一招回馬槍就能超越自己?偏偏作者就這麼寫書中的羅成,讓羅成有這麼一個古怪的想法。而秦瓊也是同理,對方本來就比你強的沒邊了,你還覺得他學了你的殺手鐧就「只有他,沒有我了」。
雖然在這段劇情中,作者多少也有點往天意上引的感覺,但顯得作者格局非常小,倒像是市井小民賭咒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