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歷史名著,為何說唐遠不及三國演義?

2021-01-13 吟風社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小說中,最為有名的當屬三國演義與說唐,但是說唐粗枝大葉、文筆拙劣,很多故事都只能算具體而微,不少為人們熟知的說唐情節,其實是後世評書的二設,本文就來說說為何說唐遠不及三國演義。

過分誇大武將作用

在三國演義中,武將的最強表現是呂布挺戟躍馬殺退西涼十萬大軍,但許多武將的高光表現在後來的版本被毛宗崗父子刪除,且武將幾乎不可能以一己之勇逆轉戰局,強如趙雲,在袁紹麾下軍士死戰的情況下便衝突不入。

引軍前進,正迎李傕軍馬。兩軍圓處,【呂布覷李傕等如無物,挺戟躍馬,直衝過來。傕部下將士如何可當,傕軍(十萬人)大亂,退走五十餘裡】,守住山口,請郭汜、張濟、樊稠商議。

紹以兜鍪撲地,大呼曰:「大丈夫願臨陣鬥死,豈可入牆而望活乎!」眾軍士齊心死戰,趙雲衝突不入

呂布

說唐則不然,排名第七的羅成,在帶傷的情況下衝擊明州軍,將十萬明州軍殺得只剩五萬,排名第一的李元霸可謂是古典小說版的一拳超人,是古典小說人類的物理極限,除非個別冷門小說,主流小說無一人可以與之抗衡。在紫金山之戰中,一天讓十八路反王損失一百萬人馬,即使考慮踩踏、潰散,讓這個一百萬打個折,李元霸的屠殺速度也堪稱恐怖,書中說猶如打蒼蠅一般,可是誰能一天打死一百多萬蒼蠅……

誰知李元霸又抄出後山,見眾王子進了紫金山,他就拒住山口,大叫道:「山上何人得了傳國玉璽,快快獻過來!」眾王齊吃一驚。程咬金大怒道:「我們這裡十八家大將甚多,何懼你一個黃毛小廝?」遂令眾將一齊殺去。那些將官沒奈何,一齊上前衝殺,高張燈火,喊殺連天。李元霸大吼一聲,衝入陣中,錘到處紛紛落馬,個個身亡。羅成挺槍來戰,被元霸一錘打來,羅成當的一架,把槍打做兩段,震開虎口,回馬逃生。可憐一百八十萬人馬,遭此一劫,猶如打蒼蠅一般。

眾王計點兵馬一百八十萬,只剩得六十二萬。

李元霸

這樣一來問題就大了,說唐士兵完全跟點綴似的,毫無用處,諸侯的實力完全靠手下武將的質量,王世充這種在隋末唐初實力前幾的諸侯到了說唐中幾乎成了十八反王墊底,手下能打的只有一個單雄信,而後期單雄信屬於黑化弱三分的,被各種吊打,不提也罷。

單雄信

謀士也一樣,三國演義中謀士作用要強於武將,強如呂布、馬超亦敗在賈詡計策,而在說唐中,像樣的謀士似乎只有徐茂公,但是徐茂公對李元霸、宇文成都這類武將是毫無辦法的,除非能讓對方火拼,例如像徐茂公收裴元慶那樣,用反間計讓對方投降。

徐茂公

虛構人物壓歷史武將

說唐把李元霸寫成隋唐第一好漢,大致相當於三國演義裡把曹熊寫成三國第一猛將。秦瓊尉遲恭按史料記載就是當時數一數二的兩員猛將,但在書中排在十幾名開外,而排在前面的幾乎全是一群虛構的或者歷史上打醬油的角色,這就相當於編一堆潘鳳、邢道榮、劉三刀這樣的角色來把關羽、張飛摁著打。正因為這些虛構人物太強,如果不退場,大唐開國不好安排,於是從三十六回開始到四十二回,這些虛構猛將開始批量死亡,什麼被地雷炸死,什麼被鐵閘壓死,什麼被雷劈死,說真的,如果不是因為隋唐十三傑全部死於非命,我都懷疑他們的名字來自作者的親戚。

李元霸之死

其實在三國演義的前身也就是三國志平話裡也有類似的角色,劉備入蜀時張任手下有個鐵臂將軍張益,先是打敗了趙雲,然後又和張飛打了三天,交戰一千多個回合不分勝負。

趙雲不得紫烏城。張飛問軍師為何。軍師曰:「城裡有川將,自言鐵臂將軍張益,其鋒不可當,敗了趙雲。」軍師引軍紫烏城,張益出馬。軍師著美言說張益,不從,與張飛交馬戰,三日不分勝敗,約戰千百餘合。前後一月,不得紫烏城。

這個張益的原型也許是蜀將張翼或者乾脆是作者瞎編的,和他打平的張飛是書中僅次於黃忠的高手,然後這麼個突然冒出來的高手在投降劉備後又直接下線,再也沒出來過。

張飛

歷史改編作品為了情節戲劇性通常會對部分人物設定進行改動,武力值就是其中的重要一項。相比之下,三國演義的改動還不算離譜,拔高的主要是華雄、顏良、文丑這種做陪襯的,以及張任嚴顏這種自帶劇情的,都是史書上留了名字的人,而且在刻畫上也算有始有終,主要目的是為了讓主角們更加光彩照人而非喧賓奪主。對歷史武將的削弱也在接受範圍內,關羽雖然不能獨步天下依然逼格滿滿,張遼、文鴦不如史書上那麼強悍但也留夠了面子,可能數曹仁、麴義這幾個戲份不太重要的角色慘了點。

呂布這個角色在歷史上就是一員猛將,而且武藝過人,既有飛將的稱號,也有在萬軍中衝陣以及轅門射戟的表現,而且他還讓曹操和劉備兩大主角陣營都吃過癟,將他刻畫為第一猛將再合適不過。與之類似的是馬超,他作為後期加入主角團的一員,曾在潼關之戰打得曹操頗為狼狽,且一度身在劉備的對立陣營,也是很適合用來拔高的角色。

三國演義之所以能在一眾歷史評書裡流傳這麼廣,和其劇情以及人物塑造的合理性是分不開的。作者了解歷史,也了解寫作,既保證劇情好看,又在大體框架和人物形象上符合歷史,所以不會像平話裡那樣去瞎編一個戰鬥力爆表的鐵臂將軍張益出來。

或許有人會舉水滸來反駁,但是水滸傳虛構的角色雖然勇猛,卻基本上沒讓他們和歷史上武將交手過,即使是後人續寫的破大遼等劇情,也是虛構了一個遼國皇帝耶律輝,而不是讓歷史上的天祚帝耶律延禧給梁山好漢刷經驗。

情節重複、人物猥瑣化

說起說唐系列最重複的劇情,莫過於李世民被困,不管誰搞個空城計都能騙過李世民,親徵北番,被困牧羊城,親徵高句麗,被困三江越虎城,親徵西涼,被困鎖陽城,天可汗李世民在書中雖然被竭力刻畫成一個仁君,但感覺是在高級黑,表現慘不忍睹,韓國經常意淫的李世民被淵蓋蘇文射成獨眼的最早來源很可能是說唐中李世民向蓋蘇文求饒引來薛仁貴的故事。

李世民

說起說唐將人物猥瑣化的典型劇情,莫過於秦瓊與羅成傳槍遞鐧,兩人發誓絕不保留,卻各自留了一手殺手鐧,最後兩人均應誓而死。

書中羅成與秦瓊各留了一手的原因是,擔心對方學全了自己的武藝之後,對方變得太強,不顯得自己的手段了。

羅成道:「說得有理。哥哥,做兄弟的教你槍法,若還瞞了一路,不逢好死,萬箭攢身而亡。」叔寶道:「兄弟,我為兄的教你鐧法,若私瞞了一路,不得善終,吐血而亡。」他弟兄二人在花園盟誓。戲言只道無憑證,過往神祗監察明。後來兩人俱應前言。二人盟過了咒,秦瓊把鐧法一路路傳與羅成,看看傳到殺手鐧,少中一想:「不要罷,表弟十分勇猛,我若傳了他殺手鐧,天下只有他,沒有我了。」呼的一聲,卻住了手。羅成叫道:「哥哥,完了麼?」叔寶應道:「正是。兄弟,完了。」羅成學了一會,卻把槍法也是一路路傳與秦瓊。看看傳到了回馬槍,也是心中一想:「表兄英雄無比,若傳了他,只顯得他雄威,不顯我的手段了。」

但這裡邏輯其實很有問題,且不說羅成秦瓊是否小心眼,就說唐來說,秦瓊的武藝和羅成差距極大,只怕三五個秦瓊也不見得是羅成的對手。僅僅這一次傳藝過程的切磋來說,羅成用鐧,秦瓊用槍,兩人的兵器碰了一下,秦瓊被打的連站都站不穩,差點摔倒。

叔寶道:「兄弟說得有理。」當下提槍在手,使個勢子,耍的一槍,刺將過來。羅成把鐧將槍一迎,叔寶幾乎跌了一跤,那槍桿卻撞在金魚缸上,轟的一聲響,把那缸打得粉碎。

這裡兵器碰撞,秦瓊險些摔倒,顯然是力量的差距極其巨大,換位思考一下,你若是羅成,你會覺得一個連你一招都接不住的人「英雄無比」?還會覺得這麼一個人學了一招回馬槍就能超越自己?偏偏作者就這麼寫書中的羅成,讓羅成有這麼一個古怪的想法。而秦瓊也是同理,對方本來就比你強的沒邊了,你還覺得他學了你的殺手鐧就「只有他,沒有我了」。

羅成之死

雖然在這段劇情中,作者多少也有點往天意上引的感覺,但顯得作者格局非常小,倒像是市井小民賭咒一般。

相關焦點

  • 蘇定方:大唐並滅三國的名將,為何成評書演義中的大奸臣
    然而,如此有大功於社稷的名將,卻為何成了演義中的大奸臣了呢?在演義小說作品中,蘇定方的形象與真實歷史相差甚遠,甚至與其形成鮮明對比,可以說是被後世通俗小說、評書和戲劇歪曲形象最嚴重的歷史人物之一。然而蘇定方的文學形象在隋唐系列小說中也有一個逐步豐滿,逐步演化的過程。
  • 《反三國演義》讀後感
    這本書現在非常冷門,但要放在現在那也是網文論壇裡架空歷史類的大IP。放在民國那就是一本奇書。本文是餘生兄讀《反三國演義》的讀後感,本來看了也就看了,讀後感是沒有的。但由於餘生兄入夥了我的逆襲計劃,為了替自已吹過的牛負責,才有了這遍文章。對逆襲計劃感興趣的,可以在歷史文章裡看一下我寫的《江湖召集令》。感興趣的可以聯繫我。是的,你沒有看錯,今天的宏貴曰是一篇硬廣。
  • 三國演義讀後感300字10篇
    《三國演義》是一部跨度近一個世紀的歷史長篇小說,羅貫中以浩瀚篇章,深入描繪了從漢末群雄割據到三國歸晉的歷史畫卷,其中,細緻生動的展現了魏蜀吳三國之間錯綜複雜的軍事、政治鬥爭。以曹操、孫權、劉備、諸葛亮、張飛、關羽、周瑜等為藝術典型,描繪了數百個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驍勇善戰的關羽,一身是膽的趙雲,心胸狹窄的周瑜。
  • 神通不及天數——《封神演義》為何算不上名著
    上中學的時候家裡買了一套盜版的「八大名著」,除了傳統的「四大」外還有《封神演義》《儒林外史·聊齋志異》《官場現形記》,當時我最喜歡看的就是《三國演義》和《封神演義》,光中學那幾年兩本書就都看了五六遍。《三國演義》是越看越好看,而《封神演義》看多了就覺得怪怪的了。
  • 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10篇
    「以好友為書,以好書為鑑」,未來的日子裡,我要在書香的陪伴下繼續闊步前進。  三國演義讀後感小學作文400字範文二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是大人們愛看的小說。我不喜歡看,但自從我們學了《草船借箭》這一課的時候,我懂了:原來《三國演義》是這麼的吸引人,一章一個計策,我像一匹餓狼貪婪的讀著。
  • 三國演義讀後感(精選12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5  寒假,我讀了《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應了蜀、魏、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大致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  最讓我感動的是《華容道釋曹操》這一章。曹操大敗了一次後,敗走華容道。不料被關羽帶著人馬殺了過來。
  • 三國演義讀後感400字 讀三國演義有感300字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三國演義》讀後感  說到底這只是一部小說,小說總有不太真實的地方,為什麼我喜歡三國志而不喜歡三國演義,因為覺得他有點不尊重歷史,大家都/?知道三國志是正史,但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演義呢,因為那裡面的人物都讓人感覺是個大英雄,但真是這樣嗎?
  • 同樣是神魔小說,《封神演義》為何不是四大名著?
    另外,還有一部優秀的神魔小說,也是不斷被影視劇所翻盤,他就是《封神演義》。但是,為何兩個同樣都是優秀的神魔題材,而且兩者之間還存在一定的關聯。《封神演義》被認為是《西遊記》故事的前傳。《西遊記》成為了四大名著,文學經典,而《封神演義》只是普通的神魔小說呢?
  • 三國演義讀後感400字優秀作文範文10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三  在寒假裡,我讀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  這本書主要講了:東漢末年到西普初年之間,魏、蜀、吳三國之間的交戰。最後,西普王朝統一了全國。這本書裡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如《桃園英雄三結義》、《劉玄德三顧茅廬》、《華佗刮骨療箭毒》等。
  • 看封神:《封神演義》為什麼沒有入選古典四大名著
    古典四大名著這個概念存在實際上並不太久,最早提出這個概念的是1982年《紅旗》雜誌文藝部編的《論文藝與群眾》書中收錄的署名「田丁」的《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典型論》,在這篇文章中首次明確提出:「《三國演義》、《水滸》、《西遊記》、《紅樓夢》所以成為我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同它們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是分不開的
  • 同為神話小說,西遊記是四大名著,封神演義卻不是,究竟差在哪?
    前段時間看到過這樣一個問答:中國歷史上最優秀的神話小說是哪本?《封神演義》和《西遊記》霸佔了前兩名。不過最後的評選結果也為《西遊記》,很大程度上因為它入選了四大名著,很多人只看過《西遊記》,並沒有看過《封神演義》。二者同樣成書於明代,也都取材於民間傳說,都深受許多人喜歡。包括兩者之間還存在一定的關聯,《封神演義》被認為是《西遊記》故事的前傳。
  • 三國演義漫談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孫劉聯軍戰勝曹操,開啟三國鼎立的大局。東漢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在鄴城即位為魏王,國號魏。公元220年,曹操長子曹丕正式在許昌登基為大魏皇帝,史稱曹魏。公元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重新統一中國。中央電視臺,先後拍攝過四大名著的電視連續劇:1986版《西遊記》(楊潔導演)。
  • 姜維所創槍法被演義小說神話,羅成、周侗、林衝、嶽飛皆習此槍法
    歷史演義小說眾多,諸如《隋唐演義》、《興唐傳》、《說唐後傳》、《水滸傳》、《說嶽全傳》等等,在這些演義小說之中,有一種戰場殺敵的武術競技技能十分的吃香,乃為槍法,似乎在演義小說中,大凡使槍者皆為英雄,武藝高強,橫槍立馬,笑傲沙場,成一方傳說,其等形象皆十分受讀者之喜愛,諸如《隋唐演義》裡的羅成
  • 隋唐十八條好漢排行榜中,為何秦瓊只能排第十六,羅成排第七?
    同為江蘇人(家在長洲,即今蘇州)人的褚人獲嫌《隋唐志傳》缺乏趣味性,又嫌《隋史遺文》敘事無據,於是合二書之長,兼採《隋煬帝豔史》及民間傳說改寫而成具備英雄傳奇和歷史演義雙重性質的小說《隋唐演義》。 《隋唐演義》書中人物慷慨豪邁,忠義凜然,充滿奇情俠氣、逸韻英風,使得該書位列演義小說中之佳品。
  • 三國演義讀後感/讀三國演義有感
    《三國演義》讀後感  在4月份開展的學校讀書節活動中,老師要求我們班同學最好去看看四大名著的原著,我先看了《三國演義》的原著,接下來就讓我來講一講吧!  《三國演義》這本書主要講的是三國時期蜀、魏、吳三國的故事,它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羅貫中。我認為最精彩的是第三十八回——《三顧草廬》。
  • 新書推介|陳文新:《明清小說名著導讀》
    《詩》曰:「豈不爾思,遠莫致之。」或以神話為其權輿:閎誕迂誇,補天已同再造;奇怪俶儻,逐日不啻重生。初民之奇思漫衍,妙想聯翩。巷語街談,曷叨十家末座;道聽途說,已在九流外圍。小語叢殘,大達實其未遠;短書脞冗,長冊竟也有方。目被來今,《漢志》已著錄;學希往古,《隋書》更載言。往世名篇,縹帙標孝悌之義;當朝讜議,緗帖贊惇篤之行。肺腑之言傳薪,原無二致;胸臆之論嗣響,難有分途。
  • 三國演義變成曹操傳,變得是主角還是仁義
    最近,高希希版三國在螢屏上熱播,且爭議不斷。作為一個沒有認真讀過《三國志》的偽三國迷,我也每天守在電腦前等著更新。看了二十多集,我很納悶,這部戲曹操的戲份怎麼這麼多。雖說之前就已聽說高導要為曹操翻案,但沒想到前半部三國變成了曹操傳。  曹操何許人也?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 《封神演義》為什麼沒有被評為古典四大名著?
    要想被列為名著,首先是要寫的好,能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單從這一點來說,《封神演義》就已經被淘汰掉了。至於為何這麼說大家不要著急,讓小墨為大家解開心中的疑惑。看過《封神演義》的朋友們對它的評價基本上是這樣的:想像力豐富,想像力很豐富,想像力真豐富啊。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呢?
  • 《隋唐演義》中選出的三十六天罡,你最喜歡哪位?
    因為他與小李廣花榮實在是太像了:同樣射術入神(不過《隋唐演義》並不曾表現,應該是從《說唐》開始的),同樣誓死效忠天魁星。至於其忠義,不必多言矣。有人說他愚忠,但在伯當心裡,「忠義」與什麼「良禽擇木而息、良臣擇主而事」的藉口無關!認準一個主公,從一而終,只此而已!「踐死誓王伯當為友捐軀」,他倒下了,失敗了。但他只敗了一小部分,成敗永遠不是定義英雄的標準!在精神領域中,他依然挺立!忠義參天!
  • 四大名著之《三國演義》第十一回 徐元直力薦臥龍 劉皇叔三顧草廬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後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於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