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疑似安倍下跪謝罪」爭議雕像事件後,韓國又對日企資產下手,一周之內兩度觸怒日本。8月4日,韓國法院對二戰中強徵勞工索賠案被告方日本制鐵公司(原新日鐵住金)下達扣押其在韓資產命令,當天生效。對此,日本制鐵7日正式提出上訴。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外相茂木敏充、財相麻生太郎相繼發聲,警告韓國此舉將引發嚴重後果,日方將考慮反擊。共同社稱,如果韓國變賣日企資產,日本予以反制,日韓關係將惡化至二戰後最差局面。
「戰後最差」、「史上最壞境地」、「建交以來最糟局面」,近兩年來日韓關係被頻頻冠以這樣的評價,二戰強徵勞工案的糾紛是矛盾升級的核心之一,雙方糾纏不清,恐陷入報復的惡性循環。
對此,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所副教授王簫軻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指出,日韓關係趨於惡化,但並非沒有改善的機會,如果鄰國斡旋,維持地區的經濟合作,或能促使日韓兩國緩和矛盾。另外,如果日韓繼續交惡,美國也會對韓國施壓。
日本的「緩兵之計」
一年前,日本政府對韓國採取出口管制,對外宣稱出於國家安全考慮,而韓國輿論普遍認為這是與二戰強徵勞工案相關的一次對抗措施,因為當時韓國外交部不同意按照《日韓請求權協定》設立仲裁委員會。如今,兩國又因勞工案「拔刀」相向。
據韓聯社報導,韓國大邱地方法院浦項支院根據被強徵勞工及遺屬的請求,4日對日本制鐵在韓公司所持的81075股股票下達扣押令,股票價值約35.6萬美元。如果日本制鐵7天內不上訴,韓國將著手變賣資產的相關手續,最早今年年底才能變現。
日本制鐵強調,1965年的《日韓請求權協定》已經完全地、最終地解決這一問題,因此選擇上訴。強徵勞工案的原告代理律師林宰成接受韓國媒體MBC Radio採訪時批評日本制鐵,指責對方沒有正當理由提起上訴,只是為了拖延時間。韓國政府希望日方尊重判決結果,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問題。
日本政府表明,將堅決應對,但並沒有明確對抗措施。據時事通信社報導,日本外務省4日向韓國施壓:「資產變現措施將對日韓關係的終結起決定性作用。」這是一周之內,日方第二次對韓發表類似言論。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7月29日就疑似的「安倍謝罪」雕像評論「將對日韓關係造成決定性影響」。
日本京都大學國際政治學教授中西寬對澎湃新聞表示,日本對韓國扣押日企資產早有預料,可以採取的反制措施有很多,但並沒有立即行動,仍停留在施壓階段。因為日本政府很清楚,強勢對抗無法直接解決二戰勞工案問題,也不能促使韓國改變方針。而且,當下的回應方式能得到民眾的廣泛支持。但是鑑於兩國立場強硬,可以預料將面臨曠日持久的矛盾,而日方希望能夠放緩矛盾激化的過程,在韓國2022年大選換屆之前儘量不要發生實質性的衝突。
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已在5日記者會上表明:「將把所有選項納入視野範圍。」《韓國日報》報導稱,日本針對二戰強徵勞工案的相關裁定已經進行過兩輪報復,一是對韓實施出口管制,二是將韓國從貿易優待白名單中移除,現在應該已準備好報復的B計劃。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日本政府內部正在商議可以採取的對應措施,包括限制向韓國人發放籤證、召回日本駐韓大使、對韓國商品加徵關稅、扣押在日的韓企資產。政府相關人士認為,疫情期間日本原本就已限制韓國人入境,停發籤證的效果不大。召回大使具有政治意義,但是不能對事態發展發揮作用。而經濟層面的措施應該慎重考慮,否則將招致韓國強烈抗議。
日本去年7月對韓實施出口管制,對韓國支柱產業半導體造成巨大打擊,韓國民眾發起「抵制日貨」運動,從啤酒到汽車銷量銳減,日企損失慘重。據韓國《中央日報》6月報導,日產汽車、日本光學與成像公司奧林巴斯、優衣庫姐妹品牌GU均已撤出韓國市場。中西寬指出,「若日本採取經濟措施,可能導致兩敗俱傷的後果。」
日韓交惡牽扯美國利益
為應對可能遭遇的報復,韓國外交部發言人金仁澈4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韓國政府隨時可以終止《韓日軍事情報保護協定》(GSOMIA)。一年前,韓國就曾通過終止GSOMIA來威懾日本,但遭美國施壓後推遲終止該協議。
韓日軍情協定是在美國力促下達成的,推動美日韓三國合作。美國國會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和軍事委員會領導層去年11月曾提交一份議案稱,GSOMIA的終止將直接損害美國國家安全。
韓東國際大學國際政治學教授樸遠建接受《韓國日報》採訪時分析,如果韓國決定終止GSOMIA,美國的反對態度將比去年更加強烈,華盛頓希望通過美日韓同盟來與中國對抗,中美關係愈發緊張之際,此協定保障下的同盟顯得更加重要。
「日韓明明是同盟國,卻將美國逼入艱難立場。」美國總統川普去年8月就日韓貿易爭端表態,要求兩國改善關係。時隔一年,「戰火」燒到世貿組織(WTO),WTO爭端解決機構(DSB)在7月29日的會議上同意設立專家組來調查日韓出口管制爭端。這意味著兩國不能通過對話解決該問題,使得爭端長期化,美國不得不再一次出面介入。
在WTO爭端解決小組召開的第一次會議上,美方代表稱,只有日本自己才能夠判定需要採取什麼必要措施來保護其國家安全,安全領域的爭端不應由WTO來裁決。時事通信社稱,美國此言顯示其站在日本這一邊,在韓引發不滿。隨後,韓國貿易、工業和能源部否認美國「選邊站」的說法。
據美國雜誌《國家利益》報導,美國將美韓同盟定義為「和平與繁榮的關鍵」,而美日同盟是「和平與安全的基石」。不過,川普政府近年來實際上正在削弱美日韓同盟,不斷施壓迫使兩個亞洲盟友在經貿和防務開支方面向美國讓步,破壞了同盟間最基礎的信任。
「命運之月」
今年8月,日韓關係將迎來多重考驗,日媒也將本月稱為日韓的「命運之月」。8月14日,韓國將迎來慰安婦紀念日,是否再次要求日本道歉將成為焦點。緊接著8月24日是日韓軍情協定續籤的最後期限。8月底,安倍和文在寅都將赴美參與G7峰會,雙方會面情況備受關注。另外,世貿組織總幹事遴選進入關鍵階段,韓國希望日本能夠支持韓方競選人。日韓分析人士認為,雙方關係走向不樂觀。
「我們正在和日本分道揚鑣。」文在寅在7月的一次演講中說道,這被日媒稱為「和日本的訣別宣言」。
自1965年日韓建交以來,兩國關係發展50多年,且都是美國在亞太同盟體系內的盟友。但是自2019年年初以來,日韓齟齬不斷,尤其是在「慰安婦」和「二戰強徵勞工」問題上的分歧加劇。韓國總統文在寅去年1月就日韓關係表示:「面對歷史問題,日本政府應該採取更加謙虛的態度」。
王簫軻認為,文在寅之所以對日強硬,一方面是因為擁有穩固的民意基礎,韓國人對日本的好感度急劇下降,對韓日關係的看法也從側重於歷史問題的轉變為涵蓋經濟、安全等多種問題,韓國社會的反日情緒對政府決策形成了巨大壓力。另一方面,文在寅想要履行選舉承諾,以塑造共同民主黨「革新」政黨言出必行的形象,進一步為其堅定推行的政治經濟改革創造氛圍。同時,維持對日強硬形象,有助於穩固共同民主黨支持者的基本盤,以為下一屆總統大選做準備。
而日本政府對韓強硬的姿態也愈發明顯,安倍內閣認為文在寅政府在歷史問題上出爾反爾,曾多次敦促韓方「遵守承諾」。去年安倍內閣改組,多名閣僚政治保守色彩濃重,韓國廣播公司評論這是一屆「對韓強硬內閣」,之後日韓對立將會加劇,兩國均有聲音期待下屆政府能夠帶來轉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