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道家「虛無」主張有五大重要意義 應認真對待

2021-01-08 環球讀者

2017年5月11日上午,在第四屆國際道教論壇的主論壇上,北京大學哲學系系主任、道家研究中心主任王博教授發表了題為「虛無的偉大意義:道和德的另外一個方向」的主旨演講。王博教授在演講中從五個方面論述了「虛無」的積極意義,並指出道家的虛無主張不應該被「虛無化」,而應當作為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認真對待。

北京大學哲學系系主任、道家研究中心主任王博在第四屆國際道教論壇主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

以下為王博教授演講實錄:

在理解傳統中國的時候,「多元和一體」的說法被很多學者提到過,著名者如社會學家費孝通和考古學家嚴文明等。這個提法的重要性尤其在於讓我們理解傳統文化的多樣性,其背後則是中華民族在歷史中呈現出來的創造性。無論是上古時期的各個古代文明,還是先秦諸子,或者儒釋道三教,都是這種多樣性和創造性的體現。事實上,多樣性以及多樣性之間的對話,甚至包括衝突性的對話,始終是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

在這個國際道教論壇上,我們自然會聚焦在道家和道教的傳統。為了呼應論壇的主題,我想重點談談虛無的偉大意義,這同時也是道家對於道和德的根本理解。我們知道,對待虛無的意義,歷史上有著非常不同的看法。儒家尤其是宋明理學對此給與了嚴厲的批評,並經常把老子和浮屠相提並論,認為儒家和道佛的根本區別就是實和虛,或者實有和虛無。現在一般人談起虛無來,也總是持某種負面的理解。因此之故,我想特別從積極的一面討論虛無的意義。以下簡單地談五點看法。

其一、道家是中國文化和思想中虛無意義的發現者。老子對於中國思想的一個重要貢獻便是無的發現。在此之前,「無」從來沒有成為思想的對象。老子之後,「無」便是中國思想史上的一個重要觀念,尤其是在道家和佛教的傳統之中。老子十一章「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通過幾個具體的例子,說明有形事物的意義正是建立在無形存在的基礎之上。並進而提出「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從《道德經》可知,無其實是無形無名的概括和抽象。老子把道確立為萬物的本原,無則是道的根本性質。這種根本的性質表現為一種德性,老子稱之為玄德,其基本內容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也即是所謂無為。老子三十八章論德之上下,區分的關鍵就是無為和有為。老子之後,無論是黃老學還是莊子,都繼承了無的觀念並發展之。黃老學在虛無形之道的基礎上,主要開展出一種以無為和形名為中心的政治哲學;莊子則開闢出一種新的生命形態和生活方式。其後,王弼以道為無,「道者,無之稱也」,主張「以無為本」、「崇本舉末」,主要在哲學和政治的意義上進一步論述虛無的意義;河上公通過立「無源」、「虛用」、「無用」、「虛無」等章題,以及具體的注釋,在生命和宗教的意義上進一步拓展,使無的意義更加光大。虛無意義的發現,打開了中國一個獨特的思想世界,也打開了一個重要的生活世界。

其二、虛無的意義首先在於成就萬有。言虛無,必涉及到萬有,必討論無和有的關係。在這個問題上,道家一方面確立無的本原地位,另一方面確立有的世界。兩者不僅不可偏廢,而且在邏輯上,道家認為只有確立無之本,才能真正確立萬有的世界。老子說「有生於無」,這是確立無之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確立萬物。王弼講的更清楚,「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無形,由乎無名。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不溫不涼,不宮不商……若溫也則不能涼矣,宮也則不能商矣。形必有所分,聲必有所屬。故象而形者,非大象也;音而聲者,非大音也。」「有」因為其「分」的局限,只能確立某一類「有」,而不能確立萬有。要想確立萬有,必待無才能達到此目的。在解釋《周易》復卦的時候,王弼說的更加清楚:「復者,反本之謂也,天地以本為心者也。凡動息則靜,靜非對動者也;語息則默,默非對語者也。然則天地雖大,富有萬物,雷動風行,運化萬變,寂然至無,是其本矣。故動息地中,乃天地之心見也。若其以有為心,則異類未獲具存矣。」靜非對動,所以靜不是對於動的否定;無非對有,無也不是對於有的否定。虛無不是萬有的否定者或者毀滅者,恰恰相反,它們是萬有的成就者。在道家看來,天地必以無為心,如果以有為心,則只能成就和此心相通的部分事物,卻忽略甚至否定了另外的事物。道家的理想,正如老子所說的,乃是「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其三、虛無的意義在於順應萬物之自然。道法自然是老子提出的一個重要方向,其實質是對於萬物和世界的順應和尊重,而不是粗暴的控制和改變。在如何成就萬物上,道家提供的是和儒家等學派不同的思路。儒家的成就萬物,所謂成己和成物,是先立一個「明德」,此「明德」是「善」和「美」的標準,然後依此標準來成就(所謂「新民」)。道家則以「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玄德,以順物「自然」的方式成就之。此「自然」,即是物之本性,即是真。如果說儒家以「善」來成就萬物,道家則是以「自然」之「真」來成就萬物。王弼注《損》卦云:「自然之質,各定其分。短者不為不足,長者不為有餘。損益將何加焉?非道之常,故必與時偕行也。」短則短之,長則長之,所以其解釋「道法自然」時說:「法自然者,在方則法方,在圓則法圓,於自然無所違也。」道家把萬物之「自然」視為最重要最應該守護的價值,如王弼所說:「萬物以自然為性,故可因而不可為也,可通而不可執也。物有常性,而造為之,故必敗也。物有往來,而執之,故必失矣。聖人達自然之行,暢萬物之情,故因而不為,順而不施。除其所以迷,去其所以惑,故心不亂而物性自得之也。」(29章注)

其四、為了順應萬物之自然,權力必須做到自我節制,這就是「無為」。在老子那裡,無為是和道或者聖人、侯王聯繫在一起的,是指對待萬物和百姓的根本態度。只有聖人或侯王的無為,才能保證百姓的自然。如57章所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基於無為的主張,老子既反對如後世法家般的強梁,也反對儒家的仁義。天地不仁、聖人不仁,老子為了保證萬物和百姓的自然,拒絕基於任何名義的對萬物的改變。王弼說:「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為。造立施化,則物失其真;有恩有為,則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則不足以備載矣……無為於萬物,而萬物各適其所用,則莫不贍矣。」按照王弼的理解,造立施化的結果是事物失去其真的本性,而有恩有為的結果是萬物無法同時被成就。因此之故,權力必須自我節制,必須順應萬物,必須寬容百姓和世界,也就必須以無為心。無為是和無知、無心聯繫在一起的,《老子》四十九章說:「聖人恆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這是莊子所說的「常寬容於物,而不削於人」的精神。這種寬容和節制的精神,正是建立在虛無的基礎之上。

其五、虛無的意義還在於開拓出生命的另外一個境界。從老子開始,由於「虛無」的發現,而導致有(有形有名)的世界和無(無形無名)的世界的區分,因此也導致對於生命意義的重新理解。「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的提問,「雖有榮觀,燕處超然」的背後,乃是一個更根本世界的發現。這個更根本的世界指示出生命的一個新境界,一個比有形有名更根本的無的境界,莊子稱之為「無何有之鄉,廣漠之野」。莊子說:「睹有者,昔之君子;睹無者,天地之友。」這是一個與廟堂相對的山林世界,也是陶淵明「桃花源」的世界。這個山林的境界,經過與神仙思想的結合,一轉而發展出道教的神仙理想,以及圍繞著這個理想而出現的對於道家的重新解釋,以及道教理論的建構。在這個理論之中,生命擺脫了眾多的束縛而獲得了獨立的意義,從而發展出獨特的生命理想。

總結地說,道家提出的虛無主張不應該被「虛無化」。認真地對待這份歷史文化遺產,更有助於我們全面地理解傳統文化,也更有助於傳統和當代的會通、中國和世界的溝通。

相關焦點

  • 恬淡虛無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恬淡」有著很重要的養生意義。
  • 主張以「道家」救世的林語堂,用一首詩概括了老子的思想!
    上世紀90年代以前,他基本被定格為反面文人的典型;90年代以後,他作為現代文學史上重要作家的歷史價值,逐步得到了人們的肯定。不過,對於自詡「兩腳踏東西文化」的林語堂,人們更多關注的是他與西方文化的聯繫,某種程度上卻忽略了中國傳統文化對他的影響,尤其是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可以說已深入到他的靈魂。
  • 道家思想理論體系中的存在與虛無
    產生於先秦時代的以老子和莊子代表的道家思想,在中國的文學理論史上一直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道家所提倡的「道」以及「有」和「無」等等問題一直是玄而未解,由於時代曠遠,後世的學者和知識分子根據自我的知識修養水平進行了種種闡釋,然而終究莫衷一是,各執一詞。
  • 佛家的「無」和道家的「無」究竟有什麼分別?
    佛家的因緣關係歸結起來就是無,所謂無是指純粹的虛假和虛無,是不存在之物,所以佛家說的無就是空,空空如也的空——一種純粹的虛無——一無所有,萬法皆空。與此同時,佛家認為,一切眾生的究竟是寂靜涅槃,寂靜涅槃就是空和無——一種不生不死、超越時空、無限存在的自由、無礙之境。用哲學的話說,佛家的寂靜涅槃就是絕對的存在空虛。和佛教相比,中國道家的本體論則實在許多。
  • 人生就是,在虛無之中創造意義
    這三個問題,可以延伸出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人生的意義何在?對於人生,人們一直在不同角度上思考探索,並得出不同結論。有人認為是一場輪迴,有人認為是一場救贖,有人認為是一場歡宴,也有人認為是一場修行。然而,在存在主義者看來,世界本無意義,人的存在也無意義,人生的意義,就是在這所有的無意義之中,創造意義。
  • 傳承千年道家隱仙派養生功法集大揭秘
    隱仙派,又稱文始派,「猶龍派」,一名樓觀派,內丹派道教流派,其大要在貴本重神,澹然無為,清靜自守,獨任虛無,隨物因應。以「關尹子」尹喜為宗祖。關尹子名喜,曾為關令,與老子同時,人稱「文始先生」。老子之道德經五千言,系應其請而撰著者。文始派功法以虛無為本,以養性為宗。修煉下手即以煉神還虛做起,主張修一己真陽之炁,以接天地真陽之炁;盜天地虛無之機,以補我神炁之真機。
  • 為什麼中國的諸多學派中,都有「道家」的影子?道家的核心太厲害
    無論是道無為,還是道法自然,都是道家思想主張的核心。這一樸素的辯證思想,雖不象儒學那樣盛行,卻是諸子百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哲學流派。由於道家思想具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特點,因此,無意之中,「道」思想就逐漸融入了其他學派,並被百家學者所借鑑。
  • 老子韓非列傳:一篇道家思想學術史
    老子主張無為自化,韓非呼籲嚴刑密法,司馬遷安排二人同傳,論者往往致疑。比如,《南史·王敬則傳》記載:南朝時的王儉看不起同僚王敬則,說「不意老子遂與韓非同傳」,隱隱流露出無奈與不滿。王儉身為國子祭酒,素以博學著稱,編制過《七志》,長於禮學,他以「老子與韓非同傳」比喻自己與王敬則同日受封,暗示不倫不類。實際上,司馬遷對將四人合傳的理由解釋得非常清楚。
  • 薩特 正視生命中的虛無
    世界失去了意義,生活失去了目標,仿佛突然掉進了虛無的空洞,無邊的虛無包圍著人們。根據德國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於1985年提供的數據,在美國大學生中,自殺已成為第二大死因,位居交通事故之後。 同時,自殺未遂的人較過去增長了15倍。 在愛達荷州立大學的調查結果表明,自殺未遂者自殺動機是:有85%的學生是由於再也看不到任何意義,而其中有93%的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是健康的。
  • 虛無之後:從天真的信徒到意義的創作人
    不過,即使是這個時候,人也不至於陷入虛無,因為人還可以寄託:自己的人生無意義,我的子孫後代可能有;我的子孫後代即使沒有出息,我的國家,我們人類中也會有人傳遞希望之火,獲得延續,從而我所做的一切都還有哪怕微小的意義;現在的社會不夠好,以後會更好,即使我已經不存在;也許以後會遇到滅頂之災,但只要有人劫後餘生,人類的故事就會繼續……
  • 中華傳統文化 道家代表人物及其學說 — 莊子篇
    莊子遊歷多國,對各學派思想都有研究,學問淵博深厚,深受推崇,楚威王就曾派使者攜厚禮相請,但莊子崇尚自由、主張無用之用,所以用寓言故事委婉地拒絕了楚威王的聘請。莊子看到戰國諸侯混戰的局面,越發厭惡仕途,辭官隱居,潛心研究,著書立說。莊子代表作品為《莊子》。
  • 百家爭鳴十二大家之道家
    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老子、莊子、列子等。代表著作有《老子》、《逍遙遊》、《列子》等。學派主旨是道法自然、無為自化、應物變化。道家是對華夏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等影響最深遠的學派。春秋前期道家稱謂道德家,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上古道德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統的理論,標誌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道家思想乃是華夏的科學和技術的根本,有中華文化基石之稱。
  • 道家的「道德論」、佛家的「空無觀」對醫學的影響多大?
    《道心醫學》(簡稱「道醫」)是根據《黃帝內經》和《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經》的經典濃縮匯合成的醫學,「道心」的含意是:道是指道家的「道德論」,心是指佛家的「菩提心」,由菩提心延伸的「空無觀」。「道德論」講的道德不是大家日常說的人行為中的道德,而是宇宙的道德,「道德論」是從虛無到實有的道家學說。道者,生天地萬物,為萬物主宰;德者,得道用道也,遵守道的自然法則。道家的「道德論」一直貫穿著《黃帝內經》,醫學路徑是:從認知生命開始。即從無到有,實有的物體都是從虛無的氣體派生而出。人的生命也是一樣,是天德流動和地氣相拍擊,人的生命才產生。
  • 超越死亡的道家生死哲學觀!
    也因此,死亡其實並不是生命絕對意義上的終結,而是作為自然萬物的一分子,始終處於「萬化而未始有極也」的「始卒若環,莫得其倫」的「物化」鏈之中的。其邏輯結論:既然人的生死是一個「物化」的過程,生死本身也就不過是「氣」的不同變化形態,那又何必悅生惡死呢?無疑,道家不僅力圖消解人們對死亡的恐懼,而且試圖跨越人類生死之困,使人的生命在某種意義上獲得不朽。
  • 儒家的中庸,和道家的無為
    通俗點說,做事要有分寸,要有度,不要做不夠,也不要做過頭。注意:中庸決不是折中,事情該做幾分合適就做幾分,而不是什麼事情都取中間。細細審之,中庸理念強調控制平衡、維持狀態和守成現狀,用它來詮釋王朝由盛轉衰的輪迴更替固然入木三分,但這同時註定了中庸思想的局限性,它無法適應事物快速發展變化的場景,打個比方,在禮崩樂壞的社會變革前夜,講中庸何用?
  • 八菱科技:與深圳市王博納米科技有限公司籤署合作協議
    甲方同意授權乙方生產銷售王博納米蒸汽機(在乙方投產並達到本協議約定的產能前,王博納米自已生產或委託生產並銷售的除外,若乙方投產並達到本協議約定的產能,王博納米承諾不再自行或委託及其他任何方式生產王博納米蒸汽機。)
  • 神秘的道家「隱仙派」
    今天講一下道家修煉門派中特別神秘的一派——隱仙派!張三丰可以說是隱仙派中最著名的人物了,從他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行跡和神異的傳說,就能一窺隱仙派的特點和它門中之人的風採了。隱仙派,顧名思義,隱,密而不知也;仙,以修煉成仙為目的,又稱文始派,「猶龍派」,一名樓觀派,內丹派道教流派。
  • 道家和陰陽家的關係
    春秋時期,老子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無為無不為」的道德理論,標誌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    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天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無為而治、崇尚貴虛守雌、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勞務報酬應支付 履約損失另主張
    勞務報酬應支付 履約損失另主張 2020-12-21 09: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虛無的詛咒——對抗虛無
    總有那麼一瞬間,從美夢中醒來,經歷一番落寞的荒誕;總有那麼一瞬間,走在喧鬧的大街上,卻感到一切繁華與我無關;總有那麼一瞬間,在想到自己隨時可能面臨死亡時,所有的勇氣,信心,以及那曾經穩固的安全感突然冰消瓦解。宇宙的存在有特別的理由嗎?在對宇宙的洞察中,我們關於生活意義以及實在的最終本性的問題合為了一個問題。宇宙是否有目的?如果有,它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