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於先秦時代的以老子和莊子代表的道家思想,在中國的文學理論史上一直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道家所提倡的「道」以及「有」和「無」等等問題一直是玄而未解,由於時代曠遠,後世的學者和知識分子根據自我的知識修養水平進行了種種闡釋,然而終究莫衷一是,各執一詞。所以也沒能達到信服世人的根本目的和效果,然而在西方文藝理論和批評史上卻湧現出存在主義,它的一些觀點可以說是道家思想的最好闡釋或補充。
關於社會和個人的關係,老莊所代表的道家思想和存在主義所闡述的存在與虛無思想可互相映照。從社會學的觀點來看,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每個人與社會都是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人們通過聯繫形成一個整體。然而這種觀點卻抹殺了個人作為獨立存在的個體價值,從反個人價值的角度來說,人類因為要通過彼此之間的利用而達到自己的目的所以聚集在一起,聚集在一起也就產生了所謂的聯繫和文明社會,老子對此一直不以為然,他所提倡的是與此正好相反的「小國寡民」(《老子第四章》)。
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自然」才是萬物的依據,所以人們不應該聚居在一起而應該離群索居,這樣就達到自在自為的獨立,不受社會文明理論體系的影響和束縛。用存在和虛無的觀點來說,此時的自我才真正成為一個絕對自由自主自為自抉的人。莊子的思想裡也體現出這一觀點,因此他願意「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釣於濮水》),然而和他形成鮮明對比的惠施對此卻一無所知。
人是絕對自由自主的自為的個體。這一點法國存在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薩特就和老莊所代表的道家思想是一致的。在薩特看來,必須達到絕對的自主自由自為的境界才可謂之為人,也就是說,人的自由必須從虛無開始,而這種虛無必須用不前進,一直保留在無的境界,此時的人才真正是自由自主自為自抉的人,但是這種理論從發展的觀點來看根本就不可能實現,為了向著這一目標前進,薩特認為虛無才是人生存的根本和徹底解放,所以儘管一生中他有多個女人卻拒絕結婚,在196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時也拒絕領獎。這些與他的自由主義觀有莫大的關係,也和老莊的自然觀有相通之處,因此可以說老莊的行為和目的和薩特的行為和目的殊途同歸。成為一個自由自在的人幾乎是當今社會中所有人的夢想,然而真正要做到自由自在,達到老莊所認為的這個境界的時候,幾乎所有的人都會望而卻步。
「自然」是老莊思想理論的一大核心,也是存在與虛無中的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重點。老子的「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老子第十七章》),莊子的「莫之為而常自然」(《繕性》)。這裡所謂的「自然」也就是自然而然,毫無邏輯和思維定式的發自內心的油然而生。
在這種思維體系的指導下,莊子推崇「法天貴真」和「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這一點在東施效顰中即可一目了然,在文學作品的創作中庄子也是如此認為,因此他提出了影響後世的文學創作理論「言不盡意」論和「得意忘言」說。
莊子認為,創作者應有著自然而然的心態,不能參雜著任何功利性的東西,這樣創作的的文章才真正稱得上美,雖然如此,人們創作的東西完全達不到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和揭示事物的本質,這就是老子認為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但是莊子認為言不盡意並不影響文學創作的熱情和真情流露,因此莊子提出了得意忘言說。在莊子看來,「言」作為一種工具,是幫助人們獲取「意」的一種手段,它就像人們用來捕魚的筌和捕兔的蹄一樣,它能幫助人們捕到魚和兔,當人們捕到魚和兔之後完全可以棄之不顧。
此種觀點中的工具說頗有存在主義裡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影子。存在主義認為,人是一種虛擬的生存,人們發明和利用工具,但人們同時又沒有控制好工具的使用,最後人們淪為工具的奴隸以至於互相利用,工具作為一種中介環節,本來應該受人的支配和使用,然而因為工具的千變萬化和種類的紛繁更替,人類最終受制於工具的驅使,貨幣的發明和使用就是這種關係的最好例子,除了有形的工具之外,無形的思想工具更是對人類荼毒至深,政治上的獨裁和個人崇拜,佛教輪迴因果報應等無不體現工具使用的的弊端,甚至神聖偉大的愛情也受工具化的影響頗深,金錢、地位、文化、價值觀、生活習慣等無不影響和制約著愛情的發展。
單從文學創作的觀點來說,得意忘言的創作理論無論在任何時代都有轉換為文學創作的功利性的例子,儒家宣揚詩歌的諷刺和政教理論即是最早的例子,最近的例子是新中國建立的前後所宣揚的文學為工農兵服務,文學為政治服務等。為什麼服務這種觀點又完全背離了個人獨立自由自主的理論,也就是說同時也背離了老莊的「自然」理論,所以在存在和荒誕的觀點面前,什麼是有,什麼是無,誰該為誰服務,誰應該為誰的利益去戰鬥和犧牲就顯得幼稚和可笑。政治家宣揚為人民服務也不過是實現自我利益的幌子,而那些支持和不支持誰當選誰不當選的人又有哪一個不是從自己的利益角度去考慮呢?
德國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海德格爾十分深刻地揭示了這一問題的本質。人作為一個獨立的自我從出生開始便被拋入人類社會這樣一個大的環境之下,從此各種社會觀念和文明條約便約束自我,因此世界上有千千萬萬個自我,我們活著,但我們做同樣的事,上學讀書、結婚生子、擁護和反對某一觀點等。但是人固有一死,當我們面臨死亡之時,我們才會真正地體會到自己作為獨立個體的存在,死亡是別人無法代替的東西,自己作為獨立的個體存在,應該有自己的理想和特徵,所以任何人都只是獨立生活的一分子,誰也代替不了誰。在奄奄一息的彌留之際,也就是越來越接近虛無的時候,人們終將發現自我的存在,這就是所謂的向死而生。也是老莊思想的有無相生。
海德格爾進一步提出人必須人必須學會讓存在存在,並舉出企業家和詩人的例子,企業家的度假和遊山玩水並不是為了親近自然,和詩人比較起來,這種行為和境界仍然有待於深入和提高。詩人和企業家其實並無什麼基本上的不同,然而詩人超越企業家而發現存在是因為他們自我創作的作品,在這方面尤為成功的例子是山水田園詩人的創作。詩人並沒有公諸於世的真理和理論,透過他們的作品,人們發現一個耀眼的詞彙「詩意」,這就是薩特所認為的「存在先於本質」。而這種本質的發現和體會就是要人們體會到「向死而生」和「有無相生」。怎樣能夠體會到到有無相生和向死而生呢?其中最好的辦法就是親近自然,因此老子乘青牛出函谷關,莊子釣於濮水,詩人遊歷名山大川,畫家遠遊寫生。
人作為一種存在原本就是一種神聖的東西,人之所以會存在是因為死亡,然而神聖的東西總是被人們忘記。海德格爾認為,神和神聖即是人生存在大地上產生的一種對天然的敬畏和虔誠之心,人們意識到這一點對發現自我的存在尤為重要。但是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所以在胡亂開發自然、揮霍資源上殫精竭力。神聖之所以神聖有一些不為人知的原因是因為人們的容易自以為是。
在很多事物面前,人們習慣了誇誇其談而近乎不可一世,因此矯揉造作和譁眾取寵才會隨虛榮心信馬由韁而顯得順理成章,然而令人感到悲哀的是世上本無神聖的具體實在,所有的一切之中很多都是人類自我想當然的結果,它是一伙人或一個人宣揚自我利益的手段或目的,如果從自私的角度來談論,那麼卑鄙就適合所有的人。
老子和莊子首先系統地提出了一些玄之又玄的成文理論對有和無的關係加以一番論證,最終得出結論是要與人類流變的傳統文明背道而馳,回到原始獨立和雞犬之聲相聞而老死互不往來,也就是說,產生胡思亂想的根源在於人們的互相往來和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這一點上薩特異曲同工地概括為「他人即地獄」,所以他說「人是一堆無用的熱情」並不是沒有道理。與此同時的海德格爾也認為,悲劇的抗爭和抗爭的悲劇是人作為個人存在的基本標誌,在虛無縹緲的人群中發現自我和肯定自我,最後向死而生達到天地人的合一。
由此可知,老莊的哲學和西方哲學在面對人和社會的這個問題上也是殊途同歸,換句話說就是條條大路通羅馬,可是新的問題是此「羅馬」存在的可能性也是虛無縹緲,所以人們仍然故步自封地處於社會的種種文明之中,因此也有詩人歌詠「騎馬倚斜橋,滿樓紅袖招」這種積極享樂的生活態度,說來說去就是成人世界的荒誕不經和人生的虛幻,但是從側面也表現出人的存在。通過這些途徑所表現出來的令人產生憐憫情懷或引起震撼的情感就是所謂的崇高。照著這個思路仔細一想,情況就會有所好轉,如果一個人在死之前能夠真正體會到一兩次和意識到自己和別人的不同,那存在和虛無對於他來說也就普通起來,很多神聖也就不攻自破,愛情最終受各種社會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影響也變成神話和傳說,而存在始終只適合於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