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經出版過這樣一版《物種起源》,在豆瓣讀書數十個版本中 ,它的評分是9.5分:
沒錯!包攬第一名和第二名的都是譯林版的《物種起源》。而譯文都出自同一個人:著名古生物學家苗德歲先生。
在古生物學家的圈子裡,苗老師的譯本得到了這樣的評價:
古生物學家苗德歲傾力重譯的《物種起源》,可謂譯到精時堪稱奇。
——周忠和,中科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從《物種起源》裡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書裡把許多難點說得很清晰,因為苗德歲專業與語言功底都很深。對於公眾來說,當作文學作品來讀也是很好的。
——徐星,古生物學家,恐龍專家
《物種起源》譯文為何如此精妙?苗老師又是如何練就寫作這門「功夫活兒」呢?
今天要分享的是苗老師評《如何遣詞造句》。這本書的作者是讀者反映理論的奠基人之一、傑出文學批評家斯坦利·費什,他堅持以讀帶寫,並提出一個簡明有力的公式:
句子寫作技巧=句子理解能力=句子鑑賞能力
在以下的文章中,苗老師將沿著費什指引的小徑,為我們揭示培養寫作能力的技巧。
本文原刊於《中國科學報》2020年12月24日第7版「書評」,經授權轉載。原文標題為「讀到窮處句便工」,標題和小標題為編輯所加。
讀書是私密的事,寫作則是功夫活兒。
在美國,圖書館的借書記錄,屬於個人隱私範疇,受到法律保護。既是私密事,就大可不必跟風。因而,我向來很少讀各媒體榜單上的暢銷書。不過,我是《紐約客》《紐約書評》和《紐約時報》「星期日書評專刊」的忠實讀者,40年如一日,堅持不懈。通過這些報刊,我發現了許多自己喜歡的小眾書,而且大多用心閱讀過。
大凡「功夫活兒」,都是要練出來的,跟百鍊成鋼一樣,寫作是門需要通過多讀多寫長期練就的本事。沒有誰敢說自己是天生的作家。
01
若喜歡句子,就可能成為一個作家
多年前讀過美國著名作家、普立茲獎得主安妮·迪拉德的《寫作生涯》,她在書中講了個挺逗的小故事。一位名作家到某大學去演講,一個大學生問他:
「您看我將來能成為一名作家嗎?」
「噢,我不太清楚……不過,你喜歡句子嗎?」
美國學者斯坦利·費什在《如何遣詞造句》一書的開頭也講了一個大同小異的故事。
有位畫家,當別人問他為什麼喜歡畫畫時,他答道,因為我喜歡顏色。
你喜歡顏色,你就可能成為一個畫家。同理,你若喜歡句子,你就可能成為一個作家。
[美國]斯坦利·費什 著
楊逸 譯
2020年10月
定價:48.00元
後來,我在網上舞文弄墨,曾寫過一篇遊戲文字——《胡說「網上春秋」》,其中也複述了上面這個故事。
顧城曾作如是說,
人的生命裡有一種能量,它使你不安寧,說它是欲望也行,幻想也行,妄想也行,總之它不可能停下來,生命需要一種形式。這個形式可能是革命,也可能是愛情;可能是搬一塊石頭,也可能是寫一首詩,只要有了這個形式和生命中間這種不安分相吻合,一切就具有了意味。
如今全民上網,不正是大家通過上網這個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新形式來排遣「生命中間這種不安分」嗎?我敢斷定,如果顧城當年在那與世隔絕的孤島上有網可上的話,那一悲劇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當然,文章要寫得好、帖子要跟得有水平,也非一日之功。
晚清蘇北大儒劉熙載在《藝概》中也寫道:
通常「上半截事」是天生的,是學不來的;而「下半截事」則是後天的,是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的。多讀書自然是這種努力的不二法門。
令人高興的是,斯坦利·費什的書現在有了中譯本。我鄭重地把它推薦給每一個希望寫出好句子的讀者。
02
言之有物、邏輯嚴謹是衡量好句子的標準
除此之外,我還想推薦一本更經典的老書《文體要素》。這本書的原作者小威廉·史特龍克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康奈爾大學英文系教授,他的學生包括胡適先生以及美國20世紀散文大家、《夏洛的網》作者E.B.懷特。
該書原本是史特龍克英文寫作課的油印講義,後來經其弟子E.B.懷特整理、改編並增加了自己一篇「編後記」出版。這本薄薄的小書,已成為美國除《聖經》之外發行量最大的書,被稱作英語寫作的「聖經」。
這本書提倡簡潔的文風、短小精悍的句子,對海明威以及20世紀許多美國作家影響很大。我將其中著名的一段話翻譯如下:
剛健的文字都是簡練的。應句無冗詞,段無贅句,一如畫面應無多餘線條,機器應無多餘部件。亦非要求句句寫短,或略去細節,只剩輪廓,但須字字言之有物。
誠然,作者在提倡簡潔文風的同時,也強調「亦非要求句句寫短」,而是每個字都落到實處。況且,字數多少也並不是度量簡潔的唯一標準。
英語世界有許多愛寫長句子的優秀作家,比如狄更斯、詹姆斯等。狄更斯名著《雙城記》開頭,有個膾炙人口的名句。達爾文《物種起源》中,半頁長的句子俯拾皆是。這是由於他邏輯嚴謹,每個句子內容都塞得很滿,但讀來並不覺得冗長累贅。書末最後一句則不長不短,但十分精彩,廣為引用。
生命及其蘊含之力能,最初注入到寥寥幾個或單個類型之中;當這一行星按照固定的引力法則循環運行之時,無數最美麗與最奇異的類型,即是從如此簡單的開端演化而來,並依然在演化之中;生命如是之觀,何等壯麗恢宏。
03
好句子也全靠敏感的作者捕捉、錘鍊
談到錘鍊句子,美國的一家網站值得推薦——六句文:六句話裡你能說些什麼?網站規則是每篇文章必須由六個句子組成,句子長短則不受限制。
活躍在這一網站的大多是些「文學青年」,其中也有不少嶄露頭角的作家, 甚至於有的名作家也時不時地去湊湊熱鬧。不特此也,該網站中的精粹,自2008年後,已結集出版多卷《六句超短篇選集》。
美國著名作家理察·福特,曾經貢獻過下面這篇「六句文」,筆者將這段翻譯如下:
世界上沒有什麼比這更令人希冀的了,那就是知道你所喜歡的女人,在某個地方正在思念著你。而且,她只想著你。反之,世界上沒有什麼糟糕的事,堪比連一個思念著你的女人都沒有了。或者更糟糕。由於你的愚蠢,她離開了你。這好比你從飛行中的機窗內往外看,發現地球消失了。這樣的孤獨是無與倫比的。
十分有趣的是,這種孤獨的感覺,並非停留在作家筆下對失戀者絕望心情的文學描述,而是實實在在發生過的真實情景。
1968年平安夜(12月24日晚),正在阿波羅8號宇宙飛船上做環月旅行的兩位美國太空人,在月球的另一邊,成了人類歷史上頭一次看不見地球的人。他倆切身經歷了福特所形容的那種「無與倫比的孤獨」,用他們自己後來的話說,「沒有地球的宇宙,完全是浩瀚、荒涼、令人不寒而慄的空無。」
一如上述神奇的感覺需要文學高手福特描寫出來,「看似尋常最奇崛」的好句子,也全靠敏感、有經驗的作者去體味,去捕捉,去錘鍊。
「讀到窮處句便工」,費什演示了從閱讀向作品賦義的過程,文學不僅僅是單向的,更是一門讀寫雙向互動藝術。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培養優秀的文學閱讀能力呢?
「名家文學講壇」為讀者們搜羅20世紀以來各方名家有關文學的啟發性的見解,其中既有詩人和小說家,也有批評家和思想家,如哈羅德·布魯姆、萊昂內爾·特裡林、翁貝託·埃柯、伊塔洛·卡爾維諾等,均是當代西方學界和文壇舉足輕重的大師級人物。追隨名家的腳步,一起來增進文學閱讀力吧。
名家文學講壇
《如何遣詞造句》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傑出教授、文學批評家斯坦利·費什細講寫作句子的技巧和妙處,分享大作家的寶貴技能,揭示寫作之所以精彩的關鍵秘密。在作者看來,句子像繪畫的顏料一樣有趣誘人,是作文最基本的結構單位。他引用諸多名著中的佳句為例,分析句子的作用、意義以及不同類型句子的寫作方法。從形式分析到仿寫,內容豐富、趣味盎然,是一本實用的文學欣賞和英文寫作指南。
《影響的剖析》
[美國] 哈羅德·布魯姆 著《影響的剖析》是哈羅德·布魯姆對自己詩學精髓的一次完整說明,一種最深意義上的心靈自傳。他帶領我們穿過了那些由多年來不斷啟示和激發他的作家和批評家交織而成的迷宮小徑,提出了對有西方正典作品相伴之人生的持久思考:為何「影響」是「我」一生痴迷的關注?為何是某些特定的作家,而不 是其他人發現了「我」?文學生活的結局是什麼?通過對莎士比亞、惠特曼、愛默生、葉芝等布魯姆最鍾愛的文學大家們的剖析,本書向我們揭示了:什麼是偉大的文學作品?它是如何變得如此偉大,又為何如此重要?
《現代性的五副面孔》
現代主義、先鋒派、頹廢、媚俗藝術和後現代主義,近一個半世紀以來異彩紛呈的文化與藝術景象,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理路與脈絡?馬泰·卡林內斯庫通過歷史與比較的考察,基於社會現代性與文化現代性相對立的分析框架,把這五個概念作為「現代性的五副面孔」,以豐富的文獻資料和作品實例,追根溯源,清理出每一副「面孔」的發生機理及彼此間的相互關聯,試圖為我們描摹出動態、多元、複雜、充滿活力的審美現代性的總體面貌。黃少婷 譯
2016年3月
定價:38.00元
業已消逝的過往能否通過虛構的文字重獲真實感?老去的故事如何在後世的寫作中激發新的火花?A.S.拜厄特圍繞「歷史與故事」這一主題,輯錄七篇與此相關的論文及演講記錄,既有對歷史小說中的過往歷史和遠古自然的評析,又有對近來歐洲文學中復興的神話、傳說和童話元素的探討,還有拜厄特通過親身創作體驗展現出的寫實與虛構之間的微妙界限。《論歷史與故事》以豐富的小說文本為立足點,憑藉深厚的智識打通歷史時空的層層阻隔,為讀者勾勒出了歷史與小說之間的複雜關係,並啟發他們重新思考過去對於當下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