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圖》中孝子身份呈現多元化,既有至高無上的帝王,也有民間的庶人,既有官至朝堂的士人,也有管理地方百姓的小官,涵蓋了社會中的各個階層。
孝子人物階層多元化現象表明,孝道倫理是用來規範所有人的隱形力量,任何個人或者階層都沒有免去道德義務的特權,正因如此,《二十四孝圖》才能更好地發揮美教化、淳民俗、穩秩序的社會功能,這也是後來《二十四孝圖》成為民間蒙學教材的關鍵原因。
另外,從性別來看,《二十四孝圖》中出現了楊香和唐夫人兩位女性,二人分別是晉朝和唐朝人。從數量上看,二十四個孝子人物中僅有兩位女性,從時間看,兩位女性出場時間相比男性晚了幾千年,這充分體現出在宗法制社會中,男子社會地位遠高於女性。雖然楊香和唐夫人的出現是女性逐漸被社會所關注的表現,但這並不代表女性的社會地位與男子等同,相反地,宗法制社會中女子的社會權利與義務是不對等的,因為在社會地位不平等的情況下,社會賦予女子同男子一樣多甚至更多的道德義務。
從孝子行孝方式來看,既有思父母之心,也有侍父母之行,既有物質上的奉養,也有精神上的關懷。其中,思父母之心的代表是丁蘭、仲由、王裒;侍父母之行的代表是唐夫人、郭巨、劉恆、蔡順、董永、朱壽昌、孟宗、曾參、仲由、庾黔婁、江革、王祥、陸績、黃香、吳猛、姜詩、楊香、郯子、黃庭堅;對父母予以精神慰藉的主要代表是老萊子戲彩娛親。
值得肯定的是,《二十四孝圖》中宣揚和傳達的精神是積極的、有價值的,但不可否認,在傳達孝的精神的同時,孝子在行孝方式上有盲目、消極、殘酷、不合理的地方,甚至帶有很強的迷信色彩。例如以郭巨埋兒奉母為代表的孝行是以殘害身體或者犧牲性命作為代價的,它不符合現代社會的道德倫理觀念,再如曾參噬指痛心、孟宗哭竹生筍等具有明顯的唯心主義傾向,迷信色彩濃厚,不符合唯物主義和科學規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