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這本書,是梁思成的建築文章選集,書名叫做《大拙至美》。梁思成在中國建築的研究上面,乃至於在整個中國現代建築史的參與上面,他的地位大概是無人能取代的,但是因為他的家世,他的名字跟好幾個更響亮的、跟他有關係的家人的名字聯繫在一起,往往讓我們相對地忽略了他,例如說,他的父親,梁啓超。
▲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線下方所成都店有售
梁思成是在1901年日本東京出生的,那個時候他的父親梁啓超,因為1898年的戊戌政變,流亡在日本,在流亡日本的時候生下了他,他一直在日本成長到1912年才隨著父母回到了中國,所以從出生的時候,他的背景就非常的特別。
跟梁思成還必然一直不斷的發生關係的另外一個重要的名字,就是林徽因。林徽因是梁思成的妻子,他們在1928年的時候在加拿大的渥太華結婚,而林徽因又是在中國五四時期,被視為是最美的一個才女。
▲梁思成 林徽因
在跟梁思成結婚之前,林徽因還有一段愛情的經歷,那就是跟徐志摩之間的關係,徐志摩在他一生非常豐富的情史上,其中有一段就是他對於林徽因感情的高度著迷,甚至可以說徐志摩最後因飛機失事而喪生。在那趟旅程當中,其實他搭上那一趟死亡旅程,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要去見林徽因。
所以這又產生了另外一個傳奇,這個傳奇跟隨著林徽因,同時也就變成一個陰影照蓋著梁思成。講到梁思成的時候,我們就想到了梁啓超,我們就想到了林徽因,就忘掉了梁思成其實他自己本身也是非常傑出的一個人,非常傑出的一個學者。
梁思成生平很重要的,當然就跟他的父親是有關係的,那就是梁啓超是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教育他的這個長子。
梁啓超留下了許許多多給梁思成的書信,而且他也曾經明確地表達,在教育梁思成的時候,他所抱持的概念,他說,「凡學校所學,不外規矩方面的事,若是要巧,則要離開學校才能發現。況且一位大文學家、大美術家的成就,常常需要許多環境的幫助。中國先輩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將來你學成之後,要常常找機會轉變眼界和胸襟,到那時候,或許天才會爆發出來,今天還不是時候,這種境界固然關係人格修養之全部,但學業上之薰染陶融影響也很大,做學問的人,學院佔據生活的主要部分,學院內容之充實擴大,與生命內容充實擴大,成為正比例。」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總社有限公司出版
梁思成在他受教育的過程當中,被父親這樣鼓勵,他一直不斷地涉獵各種不同的領域,所以他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了之後,接下來轉到哈佛大學準備做研究所的博士論文,他當時就選了一個題目,這個題目是「中國工事史」,也就是中國房工房屋建築在歷史上的整理。
正因為他涉獵這麼廣,所以他對於中國的資料非常地熟悉,對於西方的東西也熱切地有所掌握,他對東西方的透徹理解,才使得他願意要選這樣的一個題目,也因為他對於這些學問知識的認真追求,以至於他讀了他能夠找到的所有相關資料,他發現了一個致命的問題,使得他不得不暫時放棄完成中國工事史的論文,他發現,既有的文獻資料,絕對不足以讓他寫中國工事史,如果沒有這樣的資料,那應該怎麼辦呢?他必須要進行實地調查,所以他回到了中國。
1928年,梁思成和林徽因一起回到了中國,就開始了他人生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這不只是梁思成人生的重要階段,也是中國古建築的重新認識和理解的重要階段。
梁思成回到了中國之後,他先在瀋陽的東北大學創建了建築系,我們看當時的環境,那個時候,東北大學是全中國創設的第二個建築系,但是這個建築系辦了3年,就因為1931年9月18日發生日本關東軍入侵東北的918事變,這個建築系的經營就結束了。
接著梁思成就回到了北平,進入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一個學術機構,這個學術機構後來因為梁思成而聲名大噪,叫做「中國營造學社」,中國營造學社就是專門做中國古建築的研究。
中國古建築該怎麼研究呢?早期在梁思成進入之前,中國營造學社對中國古建築的研究跟梁思成在美國的方向是一樣的,那就是去解讀中國古代的文獻,這裡面有兩部最重要的文獻,一部是宋代的《營造法式》,另外一部是清代官定的《工部工程做法則例》。但是這兩本書太有問題了,因為非常的專門,一般人是看不懂的,它是講房子怎麼蓋的,可是去找當時蓋房子的人,他們不識字,他們看不懂這個書,所以這兩本重要的書,沒有人看得懂。
▲宋紹定重刻紹興十五年平江府刊本《營造法式》 (圖源:維基百科)
梁思成進入了營造學社之後,他走了另外不一樣的路,這是一個大的突破,他認為要做實地調查,他找了參與故宮整修和興建的老輩工人,在他們身上去了解故宮的建築究竟是用什麼樣方式蓋起來,再去對照《工部工程做法則例》。經過了這樣的一種對比對照之後,他在1932年完成了《清式營造則例》,講的就是到了清代,到底這個中國的建築是用什麼樣方法蓋起來的?這是中國第一本以現代科學的觀點跟方法去總結中國古代建築構造做法的一本書。
在1932年完成《清式營造則例》之後,梁思成認為他還想要再往上追溯更古老的建築,這個時候沒有書可以讓他依賴,也沒有工匠讓他詢問了,那怎麼辦呢?他就開始去調查。1932年,他首度到薊縣調查獨樂寺。
▲獨樂寺山門匾額 梁思成/攝(圖源:維基百科)
獨樂寺本來是一個的建築群,但是到1932年的時候只剩下兩座古建築,一個是山門,另外一個是觀音閣。觀音閣從外觀上面看,就很像敦煌壁畫裡面所看到的唐代的建築,在藝術風格上面也保持了唐代雄厚的風格,因此梁思成就進行了《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門考》調查,這個調查引起了非常大的反響,因為獨樂寺是當時在中國發現的最古老的一座木構建築,另外一個原因是梁思成的突破,這是第一篇用科學方法來描述跟分析中國古建築的報告,用的是西方式的科學分析和語言。
獨樂寺調查成功之後,梁思成就跑遍了全中國,從1932年到1937年,這5年當中,他在中國到處尋找古建築,而且真的讓他找到了非常驚人的結果,例如找到了山西應縣的遼代木塔。這是在20世紀保存下來的全世界最高的一個木構建築。木構的建築必須要用什麼樣的結構原理才能夠讓它維持在那樣的高度,而且可以從遼代一直到20世紀初期沒有倒塌,這是一個建築上面的重要的典範。
1937年6月,他在五臺山上找到了另外的唐代木構建築,確確實實可以證實是在唐代蓋的,一直存留到現在的佛光寺大殿,所以這是多麼大的一個成就。在這幾年當中,北平營造學社在1937年一共詳細調查測繪了206組的古建築物,其中全部加起來的建築物有2738座。
▲佛光寺大殿西側立面及剖面圖
圖源:《梁思成〈圖像中國建築史〉手繪圖》,新星出版社
在短短5年時間當中,梁思成和他的北平營造學社同仁們可以有這麼驚人的成就,可見在中國古建築的這個領域上面是大有可為的,但是很不幸的是,這個時候,中國現代史悲劇性的介入,使得這樣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就中斷了,那就是1937年爆發了抗日戰爭,在戰爭當中,梁思成不得不終止了他在中國各地的調查,因而,他的人生,他的學術,他的努力就進入到了另外一個階段,在這階段,他仍然做出了相當大的成就跟貢獻。
抗戰爆發後,梁思成沒辦法實地調查古建築,於是他就安靜下來,整理手上的古建築資料,開始認真地寫他的《中國建築史》。1945年抗戰勝利,梁思成開始注意到,除了建築設計之外,跟建築密切相關的,還有城市規劃這種不一樣的學科。及後,梁思成在清華大學開設建築系,又遠赴美國跟學者們介紹中國古建築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時還積極參與中國的城市規劃,開始了他另一個人生階段。*文章內容選自方所文化FM節目《楊照書話》,內容有刪減和調整,完整觀點和講述請移步至喜馬拉雅搜索「方所文化」,進入「楊照書話」專欄收聽。
*文章圖片如無特別說明均圖源網絡,侵刪。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