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F小調第23號鋼琴奏鳴曲(熱情)》賞析

2022-01-30 鋼琴課堂

【新同學】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字「鋼琴課堂」關注。 
【老同學】點擊右上角,轉發或分享本頁面內容。

  《f小調第二十三鋼琴奏鳴曲「熱情」》Piano Sonata in f-moll "Appassionata" Op.57,作於1804年,這首樂曲是貝多芬中期創作中的鋼琴傑作之一,而貝多芬自己則認為本曲達到了他鋼琴奏鳴曲創作的巔峰。這一奏鳴曲是貝多芬所有作品中最富激情的一部,充滿鬥志的「熱情」像巨浪一樣澎湃起伏。有關此曲,貝多芬:「去讀一下莎士比亞的名劇《暴風雨》吧! 」莎士比亞的名劇《暴風雨》的主曾說過主題表現的是人類的智慧和毅力必將戰勝大自然的力量,這一主題與本曲所表達出來的熱情奔放、具有英雄氣概的中心思想是完全吻合的。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十分讚賞這一奏鳴曲,他曾經每天都要欣賞一次本曲,從中獲取無盡的力量。

  興德勒有一次向貝多芬問起《d小調奏鳴曲》(作品31之2)和《f小調奏鳴曲》(作品57)的內容時,貝多芬的回答是:「請讀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因此前者被稱為《暴風雨奏鳴曲》,而後才則由漢堡樂譜出版商克蘭茨(1789—1870)加上了《熱情奏鳴曲》的標題。(另一說,「熱情」的標題是由德國鋼琴家、小提琴家、作曲家和指揮家賴內刻[1824—1910]所加的,似乎是沒有根據的。) 「熱情」的標題沒有貝多芬的認可,但用於這部英雄豪邁、氣勢磅礴的作品,是相當恰切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有一次在莫斯科聽到俄國作曲家和指揮家多勃洛文(1894—1953)演奏這首奏鳴曲後,說道:

  「我不知道還有比《熱情奏鳴曲》更好的東西,我願每天都聽一聽。這是絕妙的、前所未有的音樂。我總帶著也許是幼稚的誇耀想:人們能夠創造怎樣的奇蹟啊!」

  一八七O年十月三十日,巴黎在普法戰爭中被魯士軍隊包圍已經三個多月,設在凡爾賽的普魯士國王威廉的大本營裡,鐵血宰相俾斯麥正同法國資產階級政府首腦梯也爾談判停戰條件。這天晚上,曾任德國駐義大利大使的格臺爾,在凡爾寒的一架破舊不堪的鋼琴上,為俾斯麥演奏了《熱情奏鳴曲》。俾斯麥聽了最後一個樂章說:「這是整個一代人鬥爭嚎哭。」他是從一個嗜血成性的野心立場來領會貝多芬的「熱情」的,他曾說過:「要是我能常聽這個曲子,我的勇氣將不枯竭」,因為 「貝多芬最適合我的神經」。貝多芬在一八O一年六月二十九說過,「我的藝術用以改善可憐的人們的命運。」貝多芬如果地下有知,聽說他的音樂為俾斯麥利用,他一定是死不暝目的。

  全曲分為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很快的快板,F小調,12/8拍子,奏鳴曲式。第一主題擁有的莊嚴肅穆氣氛,由於附加了《第五交響曲》的開頭動機而加強。然後由第一主題 的動機和激動的和弦,引出經過部,連續展開「命運」動機。第二主題是充滿光明與希望的旋律,與第一主題形成鮮明對比。這個樂章反覆強調「命運」主題與第二主題的對比,形象上很像是《第五交響曲》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流動的行板,降D大調,3/4拍子,變奏曲形式。由主題與它的3個變奏組成,情緒上趨於平靜,與第一、三樂章形成對比,其結尾有風雨欲來之感。

  第三樂章:從容的快板,F小調,2/4拍子,奏鳴曲式(與第二樂章之間不間斷)。以激烈地連敲減七和弦開始,第一、二主題都非旋律性,而是暗示了一種力度。呈示部結束時有動態很大的快速音群。尾奏為急板,最後就像是企圖衝破所有障礙,有勢如破竹之力度。

 掃一掃,關注 鋼琴課堂 微信公眾平臺,獲取更多資訊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

↓↓↓

相關焦點

  • 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
    每首都有四個樂章,音樂風格上已體現出貝多芬個性和氣勢恢弘的特點;作品7號(E大調)分四個樂章,結構比作品2號大得多,音樂利用了最緩慢的樂章及顫音,音響極為豐富;作品10號(C小調、F大調、D大調共三首奏鳴曲),其中C小調和F大調是三個樂章,D大調又回到初期的四個樂章,作品打破慣例,表現了貝多芬的創新意識,同時也保持了傳統的內容充實、勇往直前的作風;作品13號(悲愴,C小調)共三個樂章,完成於1799
  • 歷史語境中的貝多芬《f小調第一鋼琴奏鳴曲》(Op.2/1)的主題分析(一)
    [1]在貝多芬來到維也納三年之後的1795年,他寫下了第一批帶有Opus編號的作品,其中的Op.1是獻給李希諾夫斯基親王(Karl Alois, Prince Lichnowsky)的三首《鋼琴三重奏》,Op.2是獻給海頓的三首鋼琴奏鳴曲。《f小調第一鋼琴奏鳴曲》(Op.2/1)是貝多芬自己編號的第一部鋼琴奏鳴曲[2]。特別是從Op.2的三首奏鳴曲中,能夠看到貝多芬在維也納3年的時間內迅速成長。
  • 貝多芬《c小調第八號鋼琴奏鳴曲「悲愴」》賞析
    >
  • 貝多芬《D小調第17號鋼琴奏鳴曲(暴風雨)》賞析
    貝多芬《d小調第十七鋼琴奏鳴曲「暴風雨」》Op.31-2,作於1801-1802年,也是題贈給她的一位女學生。
  • 貝多芬《A大調第二鋼琴奏鳴曲》賞析
    A大調奏鳴曲作品第2號之二的性質與第一奏鳴曲大不相同,除第二樂章以外,整個奏鳴曲裡沒有戲劇性的因素。在這首明朗、歡快、活潑的奏鳴曲裡,特別在它的末樂章,獨特的鋼琴寫法因素要比第一奏鳴曲多得多,同時這首奏鳴曲得性質和風格要比第一奏鳴曲更接近古典交響曲。    第一樂章    本奏鳴曲第一樂章是奏鳴曲式快板。
  • 貝多芬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的故事
    貝多芬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的故事 2020-12-17 18: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巨人的情懷:賞析貝多芬六首著名的鋼琴奏鳴曲
    在尾聲中,沸騰的熱情達到頂點時,突然沉寂下來,一切都回歸於下平靜的平靜中……欣賞:《月光》奏鳴曲♦ 《熱情》奏鳴曲(OP 57 No. 23. f小調)1803年《熱情》奏鳴曲是貝多芬最偉大的成果之一,這部規模宏偉、氣勢磅礴的巨著兼收並蓄了高度奮發的熱情,十分熱烈緊張的內容
  • 薦書|貝多芬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的故事
    我一直是貝多芬作品的詮釋者,在我的演奏生涯中,曾在世界各地演奏了60次貝多芬的全套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書中對貝多芬每部鋼琴奏鳴曲的描述並不是為了進行科學分析,而是從詮釋者的角度,把每部奏鳴曲看作貝多芬人生路上的節點,從而演繹這些偉大的作品。
  • 不可不聽的世界名曲(三)——貝多芬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
    不可不聽的世界名曲(三)——貝多芬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14第十四號鋼琴奏鳴曲,升C小調(《月光》),OP.27.2,作於1801年。
  • 貝多芬《悲愴鋼琴奏鳴曲》欣賞指南
    該曲作為早期奏鳴曲的傑作已經明顯地體現出貝多芬奏鳴曲戲劇性、英雄性、交響性的基本風格和特徵。這些新的特徵擴大了鋼琴的表現力,展現了鋼琴藝術發展的新天地。由於貝多芬對鋼琴奏鳴曲的卓越創造與貢獻,使鋼琴藝術的創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在鋼琴藝術的發展中,是一座重要的裡程碑。
  • 狂風暴雨的摧殘 貝多芬《d小調第十七鋼琴奏鳴曲》
    ▼  瑪利亞·胡奧·皮爾斯(Maria-Joao Pires 1944- )葡萄牙女鋼琴家。「聖人無常師」,貝多芬好學上進,通曉哲學、文學、法律等,就算德奧的城堡和教堂建築也是他重要的導師之一,這些都孕育了貝多芬的心胸與氣魄,正如孟子所強調的「我善養吾浩然之氣」。這首《d小調第十七鋼琴奏鳴曲》(OP.31之二)據說是跟莎士比亞晚期傳奇悲喜劇《暴風雨》聯繫起來的。
  • 不可不學的5首貝多芬鋼琴奏鳴曲
    貝多芬的鋼琴音樂作品以熱情豪放和對比強烈的交響性著稱。鋼琴奏鳴曲在他的作品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不但體現了他個人音樂創作風格的演變,而且預示了鋼琴音樂從古典主義進入浪漫主義的過程。他的32首鋼琴奏鳴曲在奏鳴曲結構上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還在鋼琴力度對比、戲劇化因素、不同音區的色彩變化上做出了重大發展,使之成為與巴赫《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齊名、在音樂史上有突出貢獻的作品。
  • 貝多芬《悲愴鋼琴奏鳴曲》曲式作品分析
    《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導讀:在貝多芬眾多作品中,鋼琴作品佔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他的32首鋼琴奏鳴曲,被稱作鋼琴家的「新約全書」。貝多芬第五鋼琴協奏曲完全賞析紀念富特文格勒丨談貝多芬交響曲她彈出了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貝多芬一口氣聽完貝多芬五首鋼琴協奏曲普通樂迷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入門我們該如何比較莫扎特與貝多芬?為什麼貝多芬的畫像總是面帶怒容?「古爾德先生,你確實質疑貝多芬!」
  • 「悲愴」—貝多芬c小調鋼琴奏鳴曲
    在鋼琴藝術史上,貝多芬是繼約.塞.巴赫以後的又一位傲然屹立的巨人。他的音樂與巴赫音樂並稱為音樂史上的《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堪稱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和完美結合。貝多芬表現鋼琴音樂的手段,無論是從音響上,演奏技術上,曲式規模上還是從主題展開和和聲功能、織體上都超越了莫扎特、海頓等音樂家使用的傳統手法。
  • 貝多芬《降B大調第11號鋼琴奏鳴曲》賞析
    這首第十一號鋼琴奏鳴曲,降B大調,OP.22,與OP.18的弦樂四重奏同時著手創作,作於1800年。在出版時貝多芬命名為《大奏鳴曲》,獻給布勞尼(Browne 1767—1827)伯爵。共4個樂章。    《降B大調第十一鋼琴奏鳴曲》Piano Sonata in Bs-dur Op.22 充滿著青春的氣息和年輕人的感情,沒有一絲灰暗的陰影。這個類型的作品已是最後一首了,此後的作品開始做各種各樣的嘗試。
  • 5首最著名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
    這是達到了貝多芬早期鋼琴奏鳴曲之頂峰的傑作,也是因其戲劇性的優美旋律而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貝多芬曾說過他的作品二十七號的兩首奏鳴曲都像幻想曲。他指示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的樂章之間要緊接不要有停頓,這樣才能從開始樂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漸展開,進入到錯綜複雜的終樂章,而得以提供一種凝聚高潮的感覺。
  • 第6號F大調鋼琴奏鳴曲 op.10.2——貝多芬
    第6號F大調鋼琴奏鳴曲 op.10.2 概況 Overview貝多芬第六號鋼琴奏鳴曲,F大調,OP.10.2
  • 研音研舞 | 優秀作品賞析:貝多芬熱情鋼琴奏鳴曲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科隆選侯國的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據羅曼·羅蘭《貝多芬傳》:「鐵血宰相奧託·馮·俾斯麥最喜愛聽這首曲子,他說貝多芬最適合他的神經」。熱情奏鳴曲是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之一,共3個樂章。
  • 貝多芬第十一鋼琴奏鳴曲作品22​ 降B大調
    22 降B大調獻給馮·布朗伯爵作於1800年 貝多芬初期創作的鋼琴奏鳴曲到此為止,以後的創作顯示了他的自由作風,他的自我境界。貝多芬在努力探索新手法和新形式的同時,創作了幾首情緒十分明朗,形式樸素清新的這首第十一鋼琴奏鳴曲即屬此。貝多芬對這首奏鳴曲似乎非常滿意,認為這首奏鳴曲是非常傑出的奏鳴曲。伯爵是住在維也納的愛爾蘭裔貴族,是貝多芬音樂的熱情支持者。貝多芬在呈獻給他這首奏鳴曲之前,曾把作品9三首弦樂三重奏寫上「僅將最高之作獻給我的藝術最高的愛護者馮布朗伯爵」。此外,他還獻給該伯爵夫人作品10的三首鋼琴奏鳴曲。
  • 貝多芬《熱情鋼琴奏鳴曲》作品分析
    論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熱情》貝多芬的中期創作,受到歐洲啟蒙運動的影響,所倡導的是熱愛平等、熱愛自由、反對封建,對真、善、美的追求、對醜惡的反對,追求世界和平、反對戰爭成為其這個時期創作的主題。創作背景 《f小調第二十三鋼琴奏鳴曲》又稱《熱情》奏鳴曲,是貝多芬獻給弗蘭茨·馮·布龍斯維克伯爵,創作於1804年,這一年正是貝多芬比較悲慘的時期,拿破崙稱帝,使他發怒,使他對熱愛自由失去憧憬、失去渴望,從此認識到人民必須自己去爭取,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擊,同時受到這一時期啟蒙思想運動的鼓舞,他從失望中重新站立起來,將悲傷化為力量,寫下《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