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有人會懷疑,一切書籍都應該重視,為什麼單單推崇佛典呢?這種人就不知道文字雖然相同,但內容卻有天壤之別。如來大法,普度眾生,一切天龍八部都要信受奉行,本來就不是一切書籍可以比擬的。好象皇帝的敕命,就不能和普通文牒一樣看待。猥褻怠慢的後果如此嚴重,那麼反過來印經的功德就可想而知了。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印刷技術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應該利用現代印刷技術,為印刷流通佛經服務。佛教雖然是超科學的,但並不是反科學的。佛法從來就是強調契理契機,隨著時代的不同,它的外在面貌也不相同。
從手抄經文、鉛字經文到現代雷射排版的經文,經書的形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而且在今天還可以利用錄像、錄音來傳播佛法,使那些不識字的人也能聽到佛法。
因此,使佛法大眾化、通俗化、現代化的條件已經漸漸成熟,我們要充分利用今天的一切條件,為弘揚佛法服務,達到淨化人生,啟迪智慧的目的。
世尊在無量劫前,為求佛法,捨生入死。有時為求一句偈,或捐王位,或丟妻子,只要能求得佛法,一切都可以捨棄。本來象甘露一樣滋潤心地的大法,世間怎能經常遇到,但世人不知佛法難值難遇,往往輕視佛教聖典。他哪裡知道再過二三幹年,想要再看到一片紙一個字,已經不可能了。
《法滅盡經》說:「佛法將要消失的時候,比丘所穿的袈裟,自然變白。」怎麼還談得上有三藏聖典呢!從此以後要過八百八十萬六千多年,才會再有佛法。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共四個小劫,都沒有佛。
到第十五小劫時,師子佛岀世後,相繼成佛的就有九百九十三尊,可說是最為興盛的時期。到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共四個小劫,又沒有佛。等到第二十小劫,樓至如來出世後,就滿了一千佛的數目,到這個時候,娑婆世界就壞了。從此以後,再過六十小劫才有日光如來出世。
佛法是這樣的難值難遇,我們有幸生活在釋迦牟尼佛出世後的時代,恩遇三藏聖典,怎麼能進了寶山卻空手回來呢!
北俱盧洲的人,壽命都有幹歲,想衣得衣,想食得食,看不見憂愁苦悶的人們,聽不見爭奪吵鬧的聲音,和我們歷史上唐虞三代相比,還勝過百幹倍。從世俗的眼光來看,一定認為不是一般的盛,但以佛法來看,還排列在八難之中。因為他們只能享受痴福,不信三寶,不知道有出世的大法啊!因此,當我讀到有人焚毀經書的句子,就不禁對他生出無限的同情和憐憫來。
大量印刷經書在今天已經不是一件難事,但是要印出有質量的經書卻是一件難事。現在很多地方都印經書,但經書的質量實在成問題。印經要用心去印,古人寫出了血經,這是現代的經書所無法比擬的。
不要以為現代科學技術發展,那都是外表繁榮的假象。人心不古,道德滑坡,所以人類就想徵服自然,利用自然為人類服務,這都是貪慾膨脹的結果。能夠徵服自然,不算偉大;只有征服自心,才是真正的偉大。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根本就不需要經書,因為他的弟子都證了果,有了神通,能夠隨時隨刻領會佛陀的意思。他們不是把經書寫在紙上,而是把經書寫在心裡。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對外界的依賴越來越強。在這個時候,只有依照佛經所說的去做,才能找到真正的解脫之路。這就是印經的偉大意義所在,也是我們為什麼要慎重對待印經的原因。
印經是為眾生求解脫,如果印錯了字,說錯了話,那麼奉法反而是壞法。我們怎能不慎重呢!佛法賴以流傳下來,全靠經典。但是古老的經典,在今天已經有許多人已經看不懂了,特別是年輕的一代已有很多人從來都沒有接觸經典了。因此如何使佛經以新的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這是關係到續佛慧命的大問題。
印光大師一生不遺餘力地印刷流通《安士全書》,這是因為他老人家看到這本書適合中國人的根性。誠然,《安士全書》立足於中國文化,納三藏十二部於其中,契理契機,雅俗共賞。它融出世於入世,以淨土為指歸近冒遠,讀後獲福無量無邊,並得最終解脫。
印光大師稱安士先生是菩薩再來,所以苦口婆心勸我們要把《安士全書》當作佛經一樣看待。佛陀說的經當然是佛經,代佛弘法的書也應看成經,何況是乘願再來的安士先生所寫的書呢!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安士全書》也漸漸有越來越多的人看不懂了。怎麼使《安士全書》在今天再煥發出智慧的光輝,這就是我們現代人的任務了。
最後想說的是,把佛教書籍譯成現代白話文,這是一項嚴肅而又艱巨的工作,北京黃念祖老居士為我們作出了很好的榜樣。他老人家不顧年老體衰,一直譯完《無量壽經白話解》,才安詳舍世。現在還有許多古籍等待我們進行現代化的工作,惟願各位同仁發大菩提心,共襄義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