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十念法的妙處

2020-12-24 香山蓮社

前幾篇文章中我們一起學習了印光大師教我們的最究竟圓滿的念佛方法——「十念法」。總結如下:一、心裡念的清清楚楚;二、口裡念的清清楚楚;三、耳朵聽的清清楚楚;四、十念記數。

我們繼續學習印光大師教我們的這個「十念法」與「晨朝十念法」的區別。先看原文[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應當知道印光大和尚教的這個「十念法」和早晨念的「十念法」攝心和伏住妄念的效果是一樣的,但是用的功夫可差很多。什麼意思?就是「晨朝十念」是一口氣念完、這口氣盡了為一念,不管念了幾句佛號。而印光大師十念法是一句佛號為一念。「晨朝十念」只適合早晨念十口氣,如果念多了,念上二十、三十口氣,容易傷氣,久了身體會落病。就是有時間有精力也不能按那個方法念。換句話說,那個十念法是好,像四川麻辣火鍋,好吃,吃一頓還行,但不能當家常飯一天三頓都吃,身體受不了。而印光大師的十念法念一句佛,心裡知一句。念十句佛,心裡知十句。從一念到十,從一念到十,即使每天念上數萬聲佛號,也都這樣記數。這就是兩者「用功大異」了。那個十念有功夫也用不上,傷身體。這個十念,不但可以去除妄念,還最能養神。「最能養神」,養神的方法有很多,這個「最」字,細細品味!你說我不想去西方極樂世界,我也不相信西方極樂世界,那養神你總需要吧?這「最能養神」的方法就給你咯!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出世的去妄,入世的養神,都能在這句佛號中得到。一句佛號不可思議!用這個十念法念佛想快就快,想慢就慢。根本沒有障礙,從早到晚沒有不合適的時候。

[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比較掐珠念佛記數的方法,利益有天大的差別。掐珠念佛身體勞累,心神不定;而這個憑心記數的十念法身心自在,最能養神。[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只是在做事的時候,比如穿衣,吃飯,刷牙的時候可能難以記數,像切菜的時候,一分神把手切了就麻煩了,因為用這十念法,作用在佛號上的心力太強了,對做的這個事心力就很弱,不怎麼專注了,事情可能就做不好或做錯,這時候就把數字放下懇切直念去吧。事情做完了,也不能得過且過,這樣妄念容易進來,仍然要攝心把數字加上。那麼來來往往的妄念統統都被這一句專注的佛號降伏住了。

[大勢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都攝六根是因;淨念相繼是方法,就是一個念頭(阿彌陀佛)接著一個念頭(阿彌陀佛);得三摩地是果,「三摩地」即禪定,這是第一究竟妙法啊!這是大勢至菩薩說的。利根的人就不說了,如果是像我(印光大師自稱)這類的鈍根之人,不用這個十念記數的方法,想要達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那就太難太難了!印光大師此處用了兩個「大難大難」,老和尚四百多萬字的文鈔當中用重複的語氣很少,足以證明這個十念法的重要!也是告誡我們一定要用這十念記數法解決生死問題!

[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還應該知道這種攝心念佛的方法,可淺可深。說淺吧,小孩子都會用這種方法念;說深吧,「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都能達到;成佛都用這一句佛號,它該有多深?可小可大,小到用它來養神;大到成佛。不可思議之法啊!「不思議」就告訴我們不要去琢磨了,先念起來,到一定程度什麼都明白了。我們應當做的是恭恭敬敬地聽佛的話,老老實實按照這個方法去做。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的知見達不到佛的境界就產生疑惑,導致多劫的善根從這裡喪失掉,最後不能親自獲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成祖的實際利益,那就太可惜太可憐了!我們能碰到淨土法門;能碰到淨空老和尚;能碰到眼下這個「十念法」,這絕對不止一劫的善根,肯定是多生多劫累積的善根啊!

[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臥皆無不宜。臥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掐珠念佛只適合在走動和站著的時候。如果靜坐養神的時候,因為手掐珠的緣故,心神不安,久了會落病。而這個十念記數法,行住坐臥沒有不合適的時候。躺著的時候就默念,不要念出聲。如果出聲念一來不恭敬,二來傷氣。一定要記住啊!

我們用十念記數法念佛不要圖快,不要圖數量,不要講求均勻漂亮,要講求質量,要用耳朵聽,就要做到「三個清楚」。當念「阿彌陀佛」四個字時,比如念到「彌」的時候有妄念進來,那就一直聽「彌」,什麼時候聽清楚這個字什麼時候走到下一個字。聽了但是沒聽見去那也不行,一定要聽進去,不聽進去誓不罷休!不能糊弄自己,緊緊咬住耳朵跟著佛號,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一個字一個字的聽,聽清楚一個字算一個字,聽清楚一句算一句,就得這麼養成啊!我們是要靠這句佛號去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啊!我們長期以來在六道輪迴,心太散亂了,再加上今天這種嚴重的汙染,不下大力氣怎麼行?印光大師的十念法沒說念佛多去西方;沒說念佛快去西方;而是說的「三個清楚」保證去西方。居士們對印光大師的評價「修持之狠,入道之深」,我們要學啊!

至此關於印光大師的十念法我們一共分享了五篇文章《用此念佛方法,萬修萬人去》、《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一心不亂,久當自得》和本篇。文章內容是節選自胡小林老師在澳洲昆士蘭大學啟講的《學習印光大師十念法的體會》,文章內容大致相同,部分地方有改動。由於我修學水平有限,改的不足之處,請同修們指正!目的在於自利利他,一起學習,共同進步!

最後附上《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裡關於十念法的原文,方便同修們閱讀!

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猶湧妄波,即用十念記數,則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淨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印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臥皆無不宜。臥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

相關焦點

  • "楞嚴大悲兩咒,是每日必須要念,不可間斷的"(印光大師)
    >
  • 歷代高僧:印光大師與諦閒大師 修持上互相激勵
    (《增廣印光法師卷一•與融明大師書》)既對諦閒大師專修淨業表示讚嘆,又自我策勵,欲再閉關。因日閱十餘紙淨典,以發勝進之心。至寶王隨息法門,試用此法,遂覺妄念不似以前之潮湧瀾翻。想久而久之,當必有霧散雲消徹見天日之時。又查雲十念,謂藉氣束心,當本乎此。而《蓮宗寶鑑》亦載此法。足見古人懸知末世機宜,非此莫入,而預設其法。然古人不多以此教人者,以人根尚利,一發肯心,自得一心。而今人若光之障重根鈍者,恐畢生不能得一念不亂也。故述其己私,請益高明。當與不當,明以告我。
  • 念佛念觀音丨印光大師永懷錄有聲書 連載213
    有人疑惑,自己也求生極樂,可總感覺與觀音菩薩緣深,更喜歡念觀音菩薩,不知道念觀音能不能往生?而且,大師也常常勸人們念觀音菩薩,到底念阿彌陀佛和念觀世音菩薩,有什麼區別?大師解釋說:我們一般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念觀世音菩薩消災吉祥,其實彌陀觀音是一家,不必分別計較。
  • 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開示
    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他消滅。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得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印光大師(1861年夏曆十二月十二日辰時,農曆辛酉年)1940(庚辰年十一月初四),即釋印光,法名聖量,字印光。自稱"常慚愧僧,"又因仰慕佛教淨土宗開山祖師,當年在廬山修行的慧遠大師。故號"繼廬行者」。俗姓趙,名丹桂,字紹伊,號子任。陝西郃陽(今合陽)路井鎮,赤東村人。印光大師與近代高僧虛雲,太虛,諦閒等大師均為好友。
  • 印光大師:外道的問題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書·57頁·與許豁然書)2.竊以釋道本源,原無二致。其末流枝派,實有天殊。佛教教人,最初先修四念處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既知身受心法,全屬幻妄。苦空無常無我不淨。則真如妙性,自可顯現矣。
  • 印光大師: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他所開示勸我們專修淨土
    印光大師: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他所開示勸我們專修淨土【印光大師開示】刻實論之,大乘法門,法法圓妙。但以機有生熟,緣有淺深,故致益有難得與易得耳。善導,彌陀化身也。豈夙世惡業所使,令於最契理契機之法,覿面錯過,而作無禪無淨土之業識茫茫、無本可據之輪迴中人乎。哀哉!(摘自《印光大師全集》)【略解】這是多麼應該令人覺醒的一段開示啊!善導大師是淨土宗第二祖,是唐朝人距今一千多年,印光大師是淨土宗第十三祖,是民國時期的四大高僧之一。
  • 印光大師:作善,則百祥圍繞;作惡,則百殃降臨
    【印光大師開示】列子論力,多屬於機械變詐之才智,聖賢之所不言。聖賢所言者,皆克己復禮之修持也。「唯聖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聖。」「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 印光大師的故事之光照大醒
    大醒法師,俗姓袁,江蘇省東臺縣人,畢業於東臺師範學校,他的出家跟印光大師有間接的關係。1924年,因讀憨山大師的《夢遊集》,頓生離俗之念,依揚州天寧寺讓之和尚剃度出家。本文是大醒法師回憶自己出家的一段因緣。民國十一年秋天,著名新聞記者戈公振先生為父親辦喪事,在戈府廳堂的許多挽章中,我注意到一位和尚弔唁的書信。
  • 佛教:念佛也是有講究的,如何念佛才是最穩當的,印光大師開示
    佛教:念佛也是有講究的,如何念佛才是最穩當的,印光大師開示。阿彌陀佛是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中開示,並勸我們要念佛「阿彌陀佛」的。念阿彌陀佛,具足信願,可以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成佛。所以出家人見面會互道一聲「阿彌陀佛」,在家念佛的人也會用相同的方式問候。
  • 重溫印祖言教,具足正知正見 | 印光大師往生80周年紀念
    印光大師是蓮宗十三祖中,一位離現代學佛人最近的祖師。印祖畢生弘揚淨土,護持中國近代佛教,儒佛並弘。創辦弘化社,印贈經書數百萬部。堅守「不當住持,不收徒眾,不登大座」的原則。大師一生操守弘毅,學行俱優,感化甚廣,被譽為民國以來淨土宗第一尊宿。
  • 印光大師:無所住而生其心
    其實,其它的修行都應當「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我、人、眾生、壽者相,修一切善法」。就象剛才上邊說的,您說,道是有相呢,還是無相呢?這樣廣大光明之相充滿了整個宇宙,如果連這樣的廣大光明之相,都被您說成是「無」,這和生來就是盲人有什麼區別?經文中說「無一眾生得度,不住相,無相,無所住」等等,是想讓人不執著於世俗之情,或者聖人之見和它們的區別等。
  • 印光大師認為:佛門弟子參與抗日救國,乃是解救眾生的大功德
    上一節說到圓瑛法師見印光大師眼睛不好,提出收到的信件多如牛毛,讓手下弟子代筆就可以。印光大師心生歡喜,放下手裡的筆,揉揉發脹的眼睛說:「印光老了,不中用啦!手下弟子倒也時常要求代勞,可我總是不放心,覺得還是自己動手好。以後切莫來信,就是來信,我也難以回信了。更不要介紹人前來皈依,讓他們老實念佛,就算我的開示。」
  • 印光大師文鈔嘉言錄白話有聲書-01
    嘉言錄重排序——《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文(印光大師著/圓濤法師白話譯)白話譯文:   淨土法門的義理極其高深玄妙
  • 印光大師:既有病苦,念佛修善,懺悔宿業,業消則病癒
    【印光大師開示】世人有病,及有危險災難等,不知念佛修善,妄欲祈求鬼神,遂致殺害生命,業上加業,實為可憐。人生世間,凡有境緣,多由宿業。既有病苦,念佛修善,懺悔宿業,業消則病癒。彼鬼神自己尚在業海之中,何能令人消業?即有大威力之正神,其威力若比佛菩薩之威力,直同螢火之比日光。
  • 世上沒有白念的佛,每一聲都有功德!
    大師說:「你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給你一文錢,念十句給十文!」孩子不念。 大師掏出錢袋,說:「這裡有四百文錢,你儘管念,這些錢給完為止。」孩子還是不念。 眼睜睜看著一袋錢,卻怎麼也念不出一句佛,孩子哭了起來。大師仰天長嘆,給了他一文錢,搖頭離去。 路上,同行的法師對印光大師說:「這孩子太缺善根了!要知道念一句佛號,利益殊勝,哪怕只為騙錢念佛,也能種下大善根啊。」
  • 印光大師:早晚虔誠憶佛念佛,各盡所能救濟蒼生,便勝造七級浮屠
    印光大師一生棄絕名利,以身作則,極力弘揚淨土宗,其在當代淨土宗信眾中的地位至今無人能及,被後世尊為蓮宗第十三祖。上一節說到印光大師和諦閒法師在北京的街頭遊歷,見街上的煩雜人太多,於是計劃去琉璃廠那邊看看。兩人一拍即合,走了半天來到西郊琉璃廠。
  • 印祖畫傳丨印光大師往生80周年特輯
    農曆十一月初四,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圓寂紀念日為紀念印祖生西八十周年,特獻上彩繪版《印祖畫傳》由《印光法師文鈔》千日讀書會芬陀利講堂&弘化社聯合出品公元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大師到北京龍泉寺任行堂;此年冬天,赴東北,行腳於白山黑水之間。公元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普陀山法雨寺化聞和尚到北京恭請大藏經,大師協助料理。化聞和尚見大師道行超卓,做事精勤謹慎,遂在南歸時請大師同行。大師因此安單于普陀山法雨寺藏經樓,直至公元1928年民國十七年,三十餘年住閒寮,念佛閱藏。
  • 印光大師教訓完小沙彌,哽咽著說:打在你身上,其實疼在師父心裡
    上一節說到印光大師找到了那塊石碑,為觀音禪院正名,居功甚偉,但是他卻提出一點小要求,每日與藏經樓中看書。恰逢寺院中有一個無人管教的小沙彌,因頑劣過度,即將被逐出寺院,小沙彌的舅舅請求印光大師幫忙,印光大師欣然應允。小沙彌一聽到爹娘,禁不住抽抽噎噎哭泣起來,說爹娘死了,只有寄居在叔伯家,叔伯家人多時常餓肚子。
  • 印光大師的一件小事,為何令弘一法師敬服,說他是天下緇素之楷模
    弘一法師……閒話休題,話說隨著年事漸高,印光大師更加熱情接待四方拜謁,給他們進行切合各自實際的修行開示,尤其注重佛學年輕人才的培養,以保障佛學事業後繼有人。到了民國14年(公元1925),大師已經65歲了。這年秋天,德森法師偕同瞭然法師前來親近。言談之間,大師覺得這個德森年輕有為,是難得的後學才俊,便十分喜歡,寫信推薦到佛頂山藏經樓掛單。
  • 印光法師:心外無佛,佛外無心
    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閣下既已篤修淨業,信之一字,諒已全體擔荷,究竟無疑矣。至於願行二法,似猶有彼此對待之執,不能融會貫通。致於圓融無礙法中,生起許多障礙。俾徹悟堅密蕅益三大師之普照萬匯圓滿月光,只因一絲當目,便成分隔矣。惜哉。今謂真念佛人,當念佛時,信願行三,全體具足。如子憶母,其間斷無狐疑不信,與不願見母之念頭可得。說甚同運分運,說甚願存則一心不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