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輕男女新婚拜堂,上千年下來了,規矩好像還沒怎麼變。拜堂儀式那一套詞兒,估計大家張口就來:「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送入洞房!」
那結婚,男女兩個人之間的事兒,為什麼要拜天地、拜高堂呢?
咱們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解釋,你看看更喜歡哪一種解釋。
一是從感情的角度闡釋。
結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這個從古至今大家都不否認。既然是大事,大家就把對自己關係最為重大的對象請來,見證自己的成長、成家,並保證忠於這段感情,發誓百年好合。
中國古人尊奉的是「天地君親師」,我們中國人可以對他們跪拜,表示對權威的認可、服從或者尊重。
我們結婚拜天地,是請天地見證夫妻之間的情緣。類似於我們常說的天長地久、海誓山盟之類吧。這是天和人之間的關係。
我們結婚拜父母,一是讓父母見證子女喜結連理,二是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這是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之間的關係。
夫妻對拜,則是新婚男女之間一生相守的最終約定。這有點類似於現代合同籤約的最終籤字之類,只有夫妻對拜了,這相守一生的「合同」才正式生效。
但,「天地君親師」中的「君」哪兒去了?君王、皇帝、國家領導人都很忙,不可能像聖誕老人一樣跑到任何一個需要他的人的地方,沒法親臨現場。
但是,為什麼不向「君」的牌位行禮呢?我想,這跟古代的國家管理、社會治理結構有關係吧。皇帝和各級官員管理的是縣級以上的國家事務,具體到鄉裡的事情,都是由保長之類民間自治組織負責人處理,家族的事情,則由族長作為代表料理。結婚這種事情,君權就不在其中佔據位置了。
「天地君親師」中的「師」,也不接受行禮、跪拜。大約跟「師」主要負責儒家道統的傳承有關。男女之事,「人之大欲存焉」的事情,不用他教,老師也不便於接受拜謝吧。
如果從另外一個角度——生育繁衍的角度解讀結婚拜堂的規矩,君、師不出現的原因,就更清楚了。
在古代,男女結婚,主要不是男女之間感情的事兒。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雙方啥感情沒有,就扯在一起拜堂的也都有。而父母、家族更加關心的,不是兩個人能否感情好,而是能否早點「開花結果」。所以,即使到今天,恭喜人家結婚,總是忘不了這一句:「早生貴子」。孟子也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所以,有理由推定,古代婚姻的禮儀,就是圍繞祈禱子孫繁衍展開的。
天地、乾坤,天為男,地為女,乾為父,坤為母。從《易經》流傳下來的「三陽開泰」、「否極泰來」,都是說的上坤、下乾的「陰陽交泰」之象。是天地孕育了萬物,才有了人類、 你我。
一拜天地,拜謝天地的孕育造化之恩,同時祈禱能夠孕育萬物的天地能夠保佑新婚男女孕育新生命。
二拜高堂,拜謝人間的父母給了我們生命,讓我們出現在這個世界裡。這是感謝上一代人生育了我們這一代人。
夫妻對拜,則是人類繁衍的接力棒的交接。這是我們這一代人達成「合約」,可以造下一代人。
第四步,送入洞房,就是履行人類「贊天地之化育」的神聖使命了。
這種結婚生子的美好祝願,在中國一些婚俗中,體現得非常明顯。
比如,山東青年結婚,男方或者女方要準備十幾床花花綠綠的棉被。把棉被從車子裡往新房抱的時候,一個人挨著一個人,非常壯觀。據說,被子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視,就是因為「被被被,輩輩輩」,祝福一輩一輩繁衍下去,「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結婚的人家,會把一些慄子、棗塞在被子裡,縫在被角裡。鬧洞房的時候,很多小孩子會把手伸到一層層被子裡,摸這些「寶貝」。孩子們摸到了,會興奮地喊:「棗!慄子!」這是很吉利的,因為諧音「早立子」。
結婚的時候,也把花生作為喜果,據說是祝願「花」著生,也有男孩、也有女孩。
結婚的人家還會找十來歲的小男孩,跟新娘同坐在花轎裡、轎車裡。這種稱為「稱(chèn)花轎」、「壓車子」的做法,也是希望新人早點生個胖小子。
這種祈願早生孩子、生個兒子的做法,滲透到了婚禮的各個細節,真是「無所不用其極」。
前段時間,有個朋友在浙江結婚,告訴我們一個細節。老人會找個歲數不大的小男孩,往他們家的尿盆兒裡撒泡尿,算是討個早生兒子的吉利。
我則想起了二十多年前,我還是中學生的時候,在山東老家負責過的一個「神聖」差事。
當時,一個鄰居大哥哥結婚,大哥哥的媽媽,我的鄰居嬸嬸特別囑咐我,第二天早上一定要早早地去他們家,有件事情需要我幹。第二天一大早,我去了之後,才知道是給哥哥和新婚嫂嫂倒尿盆兒。
現在想來,這就是討個吉利,希望早日生個男孩兒,跟浙江的做法異曲同工。至於裡面是不是真有尿,就不重要了。
如此想來,第二種解釋,側重於生育文化的解釋,更能夠說明婚禮拜堂的文化內涵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