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肯定都看過古裝電視劇,裡面的男女主角在成婚時都要經過一系列的步驟,聽得最多的肯定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了。其實呀,這些可不是空穴來風,我國古代傳統的婚禮禮儀中,已經流傳了千百年了。
拜堂的歷史淵源
一般說來,拜堂要拜天地、高堂,要到男家祖廟參拜,沒有祖廟就虛設祖宗牌位參拜。拜過天地、祖廟、父母后,夫妻還要交拜,以示夫婦互敬互愛。在有些地方,還要拜花燭、拜鏡臺。
自唐代開始,又增加了拜參加婚禮的親朋和賓客的內容。在形式上,拜堂也較為隆重:要設香案、點花燭,地上要鋪紅地毯或紅布,夫妻要鄭重其事地下跪磕頭。
解放後,拜堂的儀式在我國城鄉大部分地區仍有所保留,但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有很大改變,如已基本上沒有拜祖廟或祖宗神位、拜花燭、拜鏡臺的內容,而只有拜天地、拜高堂、夫妻互拜和拜親朋賓客,而且有的地方只有前三項或後三項,甚至只有後兩項。在形式上,拜堂也不象過去那樣正式、隆重,如不再設香案、點花燭,下跪磕頭也由新郎新娘彎腰鞠躬所代替(但少數地區仍保留下跪磕頭的舊俗),紅地毯或紅布當然也不用鋪設了。
為什麼古時候結婚要「拜天地」?
古人的婚禮儀式拜堂,也叫拜高堂或拜天地,這種隆重的結婚禮儀是從何時開始的呢?據史料記載,從唐朝時期漢族開始,最初的拜堂禮儀和後期宋朝的禮儀在時間和細節上有點區別。唐朝時期,是新婚的新娘拜見舅姑時所行之禮叫拜堂。
到了北宋時期在新婚當天,先祭拜祖宗牌位,第二天早上擺上桌子放上銅鏡進行祭拜天地。後來在南宋時期把這些祭拜儀式全改為新婚當天進行,所以宋代以後從王公貴族到平民百姓,這種婚禮儀式遍及全國,一直沿用到清代,以至民國時期也還有這種禮儀。
拜堂是有一定的程序和講究的,過去是從新娘下花轎那一刻開始,新娘頭戴紅絲巾,由專業的職司人員引導下進入主堂屋。在主持的祝福聲中,進行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以前是要四拜,有的地方還要拜謝月老也就是媒人,也有的是要敬拜家族長輩親朋好友,主要前三拜是不可缺少的。
自古思想家都是把世界萬事萬物歸納於天、地、人三類,人生活在天地間,過去農耕社會也是靠天靠地吃飯,期盼老天爺風調雨順,地裡莊稼才會五穀豐收,土地就是衣食父母,所以先拜天地,再拜高堂;高堂就是父母長輩,自古百善孝為先,那麼兩人成家了要遵循孝道;三是夫妻對拜,彼此恩愛,白頭到老,也是盟約誓言,再就
是要感謝媒人的牽線才能有這份姻緣。所以這一切都是在天地神靈、媒人和親朋好友的見證下舉行的,這種儀式就賦予了婚姻的神聖和莊嚴,是不可反悔與背叛的。
拜天地的寓意
我國古代思想家把世界上的事物概括為天、地、人三類。人雖然是萬物的主宰,但在先民的哲學思想和生活經驗裡,天地才是生產生活的承載者,我們的一切都來源於天地,例如風調雨順、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空氣清新、河水純淨、陽光明媚等,都是天地給我們的恩賜。
既然我們得到了天地這麼多的恩賜,那麼我們在結婚時就應當首先拜天地,以表達對天地的感謝,同時也祈望天地能夠保證我們生兒育女能平安健康、幹事業能夠一帆風順。
除了天地,父母也是我們生命中重要的因素。是他們給了我們生命,是他們撫育我們長大成人。我國傳統文化中對孝親都極其重視,甚至通過法律條文把孝敬父母規定下來。
所以,我們結婚時也要拜父母。夫妻是建立新家庭的基本要素。要保持家庭和睦,夫妻間就要做到相敬如賓、互敬互愛,因此夫妻對拜也就成了結婚拜堂中的重要一環了。
所以,拜堂中的三拜,包含了新郎、新娘對天、地、人的感謝,是一種樸素而虔誠的思想,值得提倡。
總結:新人在整個拜堂過程中,對天地之拜是神靈的保佑,對父母叩拜之時,父母給出一個紅包,而後給父母敬上一杯熱茶,如此也算得上是新娘進門,一家和諧的開始,夫妻對拜也是彼此真情的流露,不但給自己的婚姻增加了一份莊重,日後也是一段美好的回憶,如果拍成影像留下這段美好的瞬間,這何不是愛情的見證,時常回味也是人生中最快樂的事情。總之婚禮儀式,既要有「禮」的文化內涵,也有「儀」的喜慶和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