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新婚,拜堂時,長者會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拜高堂就是拜父母。李白的《將進酒》:「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和《送張秀才從軍》:「抱劍辭高堂,將投霍將軍」。那麼為什麼都要用到「高堂」這個詞指代父母呢?
老百姓住的屋子,有堂屋,就是正房。「高堂」這個詞裡的「堂」,指的是內堂。內堂是什麼地方呢?是父母的居所。過去的習慣,是要到父母的居處去問安,問候尊長的起居——您今天怎麼樣?是不是挺好的?
至於這個「高」字,有一種解釋說,是因為要在高大的廳堂裡拜見父母;而另一種說法認為,「高」字表示一種尊敬之意。不管怎麼解釋,「高堂」本來是指一種處所,是顯示父母之尊的地方,所以久而久之,就引申為父母的代稱了。
這個詞出自《詩經 · 衛風》中的一句詩,大意是說,要在北堂種上萱草。什麼是萱草呢?說起它的另外一個名字,大家肯定熟悉,就是忘憂草。
也就是說,古人認為在北堂種萱草,可以忘憂。那麼這個「北堂」是指哪裡呢?一般就是母親所住的屋子。所以人們就用「萱堂」來指代母親的居所,引申為母親的代稱了。
曹雪芹說「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父母對兒女們都視之如心肝寶貝,可在年老之後,兒女們對父母又有哪個像父母對自己那樣好?
我們最大的錯誤就是,在年輕的時候把最差的脾氣和最糟糕的一面都給了最親近的人。即使已白髮蒼蒼,到了遲暮之年,也願高堂永在,願父母安好!
來源:書畫家在線
感受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