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結婚時拜父母為何叫「拜高堂」?

2021-01-11 濟南時報
  

  古代新人結婚,拜堂的時候,主持的人都會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拜高堂就是拜父母,那麼為什麼要用到「高堂」這個詞呢?
  「堂」這個字,《說文解字》是這麼解釋的:「堂,殿也。」也就是說,在最初,堂和殿是一碼事兒。但隨著封建社會出現,帝王越來越高貴,連字眼都要有專用的,所以從唐代之後,殿專門指帝王的居所,和堂就區別開了。老百姓住的屋子,有堂屋,就是正房。
  「高堂」這個詞裡的「堂」,指的是內堂。內堂是什麼地方呢?是父母的居所。過去的習慣,是要到父母的居處去問安,問候尊長的起居——您今天怎麼樣?是不是挺好的?至於這個「高」字,有一種解釋說,是因為要在高大的廳堂裡拜見父母;而另一種說法認為,「高」字表示一種尊敬之意。
  不管怎麼解釋,「高堂」本來是指一種處所,是顯示父母之尊的地方,所以久而久之,就引申為父母的代稱了。「堂」這個字,經常被引申為母親的代稱。比如剛才說到的內堂,有時就專門指代母親。還有一種文雅的稱呼「萱堂」,也是對母親的敬稱。
  這個詞出自《詩經·衛風》中的一句詩,大意是說,要在北堂種上萱草。什麼是萱草呢?說起它的另外一個名字,大家肯定熟悉,就是忘憂草。也就是說,古人認為在北堂種萱草,可以忘憂。那麼這個「北堂」是指哪裡呢?一般就是母親所住的屋子。所以人們就用「萱堂」來指代母親的居所,引申為母親的代稱了。
  做兒女的,在外面不管有多少愁怨,回到家裡,吃幾口母親做的飯菜,和她發幾句牢騷,什麼事兒都放下了——母親就是兒女的忘憂草。
  原來這也是古代孝道下的一個產物,父母的養育之恩不能忘記,所以每日請安,並把父母擺在高的位置,這樣才顯示出不忘父母恩請,牢記自己贍養父母的責任。而結婚是人生中的大事,自然要拜處於高堂之位的父母。
  來源:光明網

相關焦點

  • 【故紙堆兒】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結婚時拜父母為何叫「拜高堂」?
    古代新婚,拜堂時,長者會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拜高堂就是拜父母。
  • 男女結婚之時,為什麼一定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
    新人拜過堂之後,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領結婚證,代表著雙方正式成為合法夫妻的意思。在拜堂的時候,一旁主持婚禮的人通常都會說這幾句固定臺詞:「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送入洞房。」在這句話裡,「拜天地」就是指拜天上和地下,感謝天地給了我們現在擁有的一切,讓天地為這對新人祝福。
  • 為什麼古時候結婚要「拜天地」?
    解放後,拜堂的儀式在我國城鄉大部分地區仍有所保留,但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有很大改變,如已基本上沒有拜祖廟或祖宗神位、拜花燭、拜鏡臺的內容,而只有拜天地、拜高堂、夫妻互拜和拜親朋賓客,而且有的地方只有前三項或後三項,甚至只有後兩項。
  • 結婚時,為何新人要先拜天地?這些講究你都知道嗎
    中國傳統的婚禮儀式,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那就是新人要「拜三拜」,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對拜。這一習俗的形成是有著極深的文化因素與傳統思想影響的。首先說拜天地,古代的中國人迷信思想還是挺重的,對於天地的敬畏也比現代人高得多,凡事會感謝上天的恩賜,結婚也不例外。道家思想中有一句話: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這裡的陰陽既有男女結合之意,也有天地孕育之意。也就是說男女之間的結合是天地的真理,所以結婚儀式的第一拜,便是要感激天地的孕育。而之後的拜高堂,是要感激家族、祖先的恩情。
  • 古人結婚,一拜天地之後,明明是拜父母,為何說是「二拜高堂」
    在眾多有關結婚的古代影視劇中,我們常看到婚禮上都有拜天地的習俗。分別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看過的朋友都知道,其實「二拜高堂」拜的就是父母長輩,那麼為什麼說是「二拜高堂」而不是「二拜父母」呢?首先第一個原因就是這個「高堂」指的是一種處所。
  • 古人為何要把新婚之夜叫做「洞房」?拜天地的禮儀又是從何而來?
    洞房聽上去,讓人想著古代人是不是條件太簡陋,結婚的時候也只能住在山洞中,這樣解釋似乎也說得通,那麼究竟是不是這麼回事呢?這還要從遠古的首領巢氏(又稱 「有巢氏「」)說起。至於為何把新婚夜叫做洞房,有下面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古代部落之間經常為搶奪食物和水源而發生爭鬥,一些光棍漢也會趁機半路搶親。這樣的事情發生的多了,他們就發明了蓋頭,將新娘容貌遮住,用轎子抬回家。
  • 結婚為何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
    拜堂儀式那一套詞兒,估計大家張口就來:「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送入洞房!」  那結婚,男女兩個人之間的事兒,為什麼要拜天地、拜高堂呢?  咱們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解釋,你看看更喜歡哪一種解釋。   一是從感情的角度闡釋。
  • 俗語:「不拜父母拜乾親,弟兄不和結外人」,古人的告誡讓人深思
    今天帶大家欣賞一句:「不拜父母拜乾親,弟兄不和結外人」,這句話,其實通俗易懂,毫無文言文苦澀難懂的「毛病」。我想寫這句話的人,在600年前,一定看到了某些社會上的風氣,有感而發,寫了這句話。作者的目的也很明確,就是告誡人們,吸取教訓。
  • 古人流行拜把子,卻為何不敢結「八拜之交」?這八拜一般人學不來
    歷史上最出名的拜把子兄弟應該是劉關張三人了,三人可真謂是兄弟情深,一起出生入死打天下,關羽和張飛被殺以後,悲憤的劉備不惜舉全國之兵伐吳,最後兵敗猇亭,自己也身隕白帝城。劉關張三人的結局令人唏噓,但從兄弟情的方面來說,他們都踐行了自己結拜時的諾言,生死與共,至死不渝,也著實讓人敬佩。
  • 古人拜把子的禮數
    咱們常常在影視劇裡玩,被主人公拜把子,嗯,文雅點哈。義結金蘭的故事所打動,像是三國演義的裘依依一一一八生死不顧該的桃園三結義。大河向東流啊,水滸傳裡的一百零八將梁山聚義等等。他看得人都是熱血沸騰啊。其實古人結拜是不分男女老少,只要興趣相投便可結拜。哎,這聽著好像蠻容易啊,可是禮節還是蠻多的。
  • 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是什麼原因?古人的禮儀講究
    導語: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是什麼原因?古人的禮儀講究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講究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所以對於禮儀是是十分看重的。上到朝會,下到待客都有自己的一套禮儀規範,要是不按照規矩來,就會失了禮儀,被人們笑話。
  • 男的叫拜把子,女的叫金蘭結義,統稱八拜之交,八拜之交為哪八拜
    引言:中國有句俗話已經深入人心了,叫「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意思是在家裡的時候,最大的依靠是父母,當長大後步入社會,父母能幫到的忙就有限了,而這時候朋友,才是最大的依靠。古時候的結拜,男性結拜則成為拜把子,女性結拜,則被稱為金蘭之交,除此之外,人們聽得最多的,則是八拜之交。八拜之交是怎麼來的呢?其中的八拜又指哪八拜呢?八拜之交的由來:八拜之交被泛指為結拜的兄弟姐妹,其實八拜之交的本來意思,是指古代世交子弟對長輩行的禮節,這個成語是源自宋朝《邵氏聞見錄》中的一個典故。
  • 古代婚禮搶親你知道嗎,為何要用葫蘆共飲合歡酒,還要綁在一起呢
    俗語講人生三大幸事:「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他鄉遇故知。」為什麼把結婚放在第一位呢?在古人看來:「男有室女有家」,才是人生大事。說到結婚,人人都參加過,也是每個青年男女必經的儀式。現在的年輕人對古風婚禮很感興趣,但你知道古人結婚是什麼樣子嗎?下面我們來說一說,古人是如何結婚的。
  • 結婚拜堂,為什麼要一拜、二拜、三拜?
    拜堂成親那麼結婚的時候,一拜、二拜、三拜到底在拜什麼?為什麼要這麼拜?還是很有講究的。標準的拜堂有四拜,從上天拜到個人。二拜祖先第二拜:二拜祖先拜祖先現在有些地方給省略了,有些地方另設供臺專門上香祭奠,而不出現在婚禮現場;但有很多地方卻一直放在第二拜,一個很重要的環節上。祖先都是故去的人,結婚為什麼還要禮拜?
  • 新人結婚 8位父母該咋拜?
    現如今,一種「離異家庭後遺症」也開始發作:如果婚戀雙方的父母離異後分別重新組建家庭,那麼這對新人將面對4個家庭8位父母——結婚典禮上,誰優先?誰上座?新人該怎樣拜父母?  尷尬  問題  婚前忐忑:一道難做的婚戀選擇題  徐先生和劉小姐是一對準備結婚的「80後」戀人,他們就面臨著這個艱難的選擇。
  • 古時候,結婚為什麼首先要拜天地?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中式婚禮的節次想必朋友們都比較了解,不過這裡面蘊含的傳統意義可是很有講究的。比如這「一拜天地」,婚禮中為何要拜天地呢?既然是秉承天地陰陽之意而結成夫婦,上天安排的最大,自然在婚禮中要禮拜和感恩天地,同時也藉助拜天地這一儀式,彼此定下男女婚姻中舉案齊眉,白頭到老的盟誓。
  • 古人禮儀中的「拜」和「揖」 不是一回事
    也就是說,古人的跪,就是用來行拜禮的。要想知道跪與拜的關係,這裡不能不說到「坐」。我們知道,古人都是席地而坐。坐與跪乍看起來一樣,其實有著本質的區別。所謂坐,就是兩膝著地,兩腳背朝下,臀部落在腳踵上。當然坐的姿勢也非常講究,「虛坐盡後,食坐盡前」。
  • 淺談古人結婚和離婚的禮俗文化
    婚事女方的父母,姻是男方的父母。"約為婚姻"的意思就是"結為兒女親家"。《詩經》的《齊風·南山》中說,"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非媒不得",這既是對當時結婚條件的反映,也說明婚姻是兩個家族的大事。
  • 三生三世:夜華復活時,叫了墨淵一聲大哥,為何不叫天君和他父母?
    看來他是怕媳婦被人搶走了,當初墨淵就是醒來太晚了,便宜了他弟弟夜華,三年後夜華復活醒來叫墨淵一聲大哥,夜華卻只拜了一下大家,就匆匆離開了無妄海,去十裡桃林找媳婦去了,為何夜華只叫了聲大哥
  • 博山獨有的結婚習俗,現代與傳統文化的碰撞結晶
    結婚當日清晨,新郎協同本家兄弟和朋友知己,帶領迎親車隊,已白色車為車頭,意(白頭偕老之意)前往新娘家接媳婦。快到新娘家時提前通知嶽父家把門關好,準備收開門紅包,新郎到達後帶領眾人然放鞭炮,創門,並高喊丈母娘開門,並從門縫往裡塞紅包,直至紅包用盡門終開!新娘告別父母前要吃碗麵條,吐一口到抗席後面,意思是娘家福壽綿長。後新娘身穿紅色嫁衣,頭戴紅花,穿紅鞋紅襪子,兜裡揣上一把黑豆(闢邪),有新郎抱著通過紅地毯送到第一輛白色的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