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講人生三大幸事:「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他鄉遇故知。」為什麼把結婚放在第一位呢?在古人看來:「男有室女有家」,才是人生大事。
說到結婚,人人都參加過,也是每個青年男女必經的儀式。現在的年輕人對古風婚禮很感興趣,但你知道古人結婚是什麼樣子嗎?下面我們來說一說,古人是如何結婚的。
01婚禮的由來
婚禮是怎麼來的呢?據史書記載,最早的婚禮出現在春秋時期的《儀禮.士昏儀》。大家發現沒有裡面有個「昏」字,原因是古人認為人生中兩對新人婚禮儀式,稱之為「昏」。
「昏」顧名思義,是指黃昏。我們現在的婚禮,都是在白天舉行。那麼古人為什麼會選擇在大晚上的舉行婚禮呢?說到這個原因,還有一個小故事,在古代以前有掠婦女風俗,就是所謂的搶親。
這些出現在影視劇的狗血劇情,想不到在古代真實的發生過吧。搶親的過程是什麼樣的呢?搶親的過程是:男子會拿一個木棒,在女子不注意的時打昏,在悄悄地偷走。女同胞們是不是慶幸沒生在古代。
這種掠奪的行為,當然要選擇在晚上了,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能作為掩護,讓這些搶親的,能讓搶親者順利得手,所以說最早的的結婚就是所謂的搶親,結婚就結婚,還挨一木棍,這實在有點那啥。
婚禮最重要的一項是拜高堂和拜天地,這個儀式也一直延續至今。說到拜高堂和拜天地,在古代婚禮也是很重要一項。拜天地呢,是對天地神明敬奉。拜高堂,是我們對孝道的一種體現。
02古代拜堂儀式
說到拜堂風俗,最早出現在唐朝時期,兩位新人首先要拜公婆稱之為拜堂。這和現在的我們拜堂有所不同,不是婚禮的當天拜,是第二天才拜堂的。到了北宋時期,新婚夫婦的拜堂也有所不同。
兩位新人是要先祭拜祖先,行合巹(jin)禮。等到第二天五更天的時候,新娘則把鏡子擺在桌子上進行拜禮,稱為拜堂。這樣的拜堂風俗一直持續到了南宋時期,拜堂的儀式才改在婚禮的當天進行。
後來南宋的這種風俗一直延續至今。合巹禮始於周代,合巹是什麼意思呢?合巹是指兩位新人,在洞房的時候共同引用合歡酒。巹呢,其實就是我們生活當中的葫蘆,古人稱之為「巹」。
古人把「巹」鋸成兩半,用來盛合歡酒,夫妻倆人一人拿一個。葫蘆的味道是苦的,用它來盛酒必定是苦酒。這裡面有個很美好的寓意,夫妻用葫蘆喝酒,一人一半,合起來就是一個。
象徵著夫妻合二為一,因為在喝酒時,葫蘆味道是苦澀的,也是表示夫妻倆人以後同甘共苦的深意。佩服古人的智慧,不想現在的我們,有些婚禮鬧得很厲害,甚至婚禮當天拿掃把打新郎的比比皆是。
03古代婚禮的美好寓意
結婚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何必鬧得不愉快呢,扯得有些遠了。到了宋代以後,合巹禮,演變為兩位新人的交杯酒,交杯酒也有很多美好寓意,用紅色的布或者紅色的紙張,把兩個酒杯連起來。
這麼做的寓意是兩位新人以後便連城一體。喝完交杯酒以後,把酒杯要扔到床底下,如果酒杯正好一仰一合,象徵著夫妻倆人幸福美滿,是大吉大利的好兆頭。
我們在看古裝影視劇時,經常能聽到結髮夫妻一詞。所謂的結髮在古代稱之為合髻,將兩位新人的頭髮打成一個結,是夫妻永不分離的美好含義。結,顧名思義,是合為一體的意思。
結髮呢則是兩位新人的第一次結合,頭髮打完結以後,休息時必須要同睡一個枕頭,結髮還有一個意思,就是必須是新人第一次結婚,才能成為結髮夫妻。如果是年第二次結婚,則不可以使用結髮這個儀式。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結髮夫妻,也就是指第一次結婚的原配夫妻。在古代有三妻四妾的風俗,娶妾的男子以及續弦等,是不能得到結髮的尊稱。現在很多的青年男女,對宣統文化和古風穿著,有著濃厚的興趣。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古裝婚禮,比如:坐花轎、合巹、結髮等等。都是婚禮的美好內涵,永遠都不會過時。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能夠攜手同行,讓優秀的傳統文化,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