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門診來了一個精神萎靡的小夥子,看樣子有30多歲,走路輕飄飄地,說話有氣無力,完全沒有這個年齡該有的陽剛威武之氣。
他自訴:心慌胸悶氣喘半月,活動後加重,做動態心電圖檢查有心肌缺血改變,難道有冠心病嗎?
一看他的臉色萎黃,唇甲色淡,難道是貪血?
一個壯小夥,能吃能喝的會有貧血嗎?那就化驗一下吧!
血常規一檢查,嚇我一跳,血紅蛋白55克,正常人的血紅蛋白在110以上,他的血紅蛋白只有正常人的一半,屬於嚴重貧血,為什麼會貧血呢?
大老爺們貧血,必有妖孽!這個妖孽是誰呢?
仔細追問病史才知道,原來他一直有個「小毛病」——痔瘡,這次大便後淅淅瀝瀝出血都快一個月了。。。
為啥不及時治療呢?
他說痔瘡能算個病嗎?以前也有大便出血的情況,過幾天不吃藥就好了,這次因為工作太忙,自以為不理它過幾天就好了。
誰知道就這樣拖拖拉拉一月了,直到最近別說上樓,走幾步路就心慌氣喘得不行,以為自己患上心臟病了,這才來醫院檢查,誰知竟然是痔瘡出血惹的禍!
於是,入院後輸了8單位的去白紅細胞後,血紅蛋白升到了87克;
又給了止血治療後,大便潛血陰性;
轉外科做了痔瘡手術後,血紅蛋白恢復到114克,患者心慌胸悶氣喘的症狀都消失了。
痔瘡不是小病
俗話說「十人九痔」,男女老少都有發病的可能,在成年人中的發病率接近 50%。
痔瘡形成的原因很多種,主要有便秘、大便乾燥、腹瀉、久蹲、久站、久坐,女性懷孕、生產,辛辣刺激過多等,導致肛門血液循環障礙,靜脈曲張,肛門直腸黏膜水腫,肛門周圍的一些組織不斷增生,最後形成痔瘡。
一個小小的痔瘡常常讓人如坐針氈,嚴重時更是讓人痛不欲生;
還容易引發多種疾病,比如貧血,甚至會掩蓋直腸癌的症狀。
但由於發病位置的地方比較隱私、很多人感到難為情不願意找醫生,從而延誤了病情。
痔瘡不經治療難以自愈。所以,一定要及時到正規醫院肛腸科去看。不要相信那些「野雞醫院」花裡胡哨的宣傳。
痔瘡的長拖不治會有什麼危害?
1、肛周溼疹:
由於痔塊脫出及括約肌鬆弛,黏液流出肛外刺激皮膚,而導致皮膚瘙癢和肛門溼疹。
2、長期便血易致貧血:
因痔瘡失血而導致缺鐵性貧血,早期常感疲勞。貧血較重時,則會出現面色蒼白、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心悸、心率加快和體力活動後浮腫等。
3、誘發癌變:
痔瘡本身不會癌變但可能誘發癌變,長期慢性炎症刺激,膿性分泌物對肛門的汙染,久而久之可能導致癌變。
4、引發肛腸疾病:
如果痔瘡引發了其他肛腸疾病,數病狀共存,這會給治療帶來非常大的難度,恢復時間也會加長,影響工作和學習。
5、引起脫垂、鉗頓甚至壞死:
痔核嵌頓於肛門外,由於一系列的病理改變,使局部代謝產物積聚,進一步加重肛門局部水腫,加重痔核嵌頓,這是一種惡性循環。內痔嵌頓日久,必然出現壞死症狀。
得了痔瘡要注意哪些事項?
一、養成良好的大便習慣,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秘或腹瀉
大便時間不宜過長,便後用溫鹽水清洗肛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此外為防痔病,提倡坐便,因蹲的排便姿勢容易誘發痔瘡以致脫肛。
二、適當運動,注意改變體位
加強局部的功能鍛鍊,如肛門收縮運動,又稱「提肛」,即自我調整括約肌,收縮、放鬆肛門,一收一放,每次50下,約3分鐘,每日1至兩次,隨時隨地都可做。
長期從事久坐、久站、久蹲工作的人,要適當改變體位,定時活動下肢和臀部肌肉,力求勞逸適度,動靜適宜。
三、注意肛門衛生
肛門不潔,容易引起局部發炎、水腫,導致病情加重,增加患者痛苦。
便後不要用不清潔或過於粗糙的手紙揩拭肛門;
注意勤洗下身,勤換內褲;清潔肛門,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四、飲食合理
凡辛辣刺激的食物,如榨菜、辣椒、辣醬、蒜頭、茴香等,痔瘡病人應少吃或儘量不吃。多吃些蔬菜水果,多喝開水或喝有通便作用的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