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的波斯文學興盛幾百年,其中充斥著濃重的悲劇色彩。從《列王紀》、《蕾莉與馬傑農》等極具中世紀波斯悲劇文學代表作中不難看出,故事裡的悲愴與與蒼涼並不是簡單的作者獨立個體的情感宣洩,那是衍生于波斯薩珊王朝榮耀消失的民族悲痛中的強烈情感。
中世紀的波斯文學裡無不訴說著對現世黑暗的控訴與對古典英雄的崇拜與嚮往。波斯人堅守著自己的語言,將慘痛的歷史與悲涼的人生際遇交織在一起,編織出一個又一個令波斯人熱淚盈眶的故事。用這能喚醒世人最強共鳴的悲劇故事讓波斯人時刻保持警醒不要忘記自身的榮耀與驕傲,去學習那些偉大的古典英雄們去戰鬥去守護自己的家園樂土。
一、波斯文學隨著帝國失去往日榮耀而陷入抑鬱
1.波斯被入侵的挫敗感透過文學宣洩
波斯的薩珊王朝是古代波斯最後的王朝。薩珊王朝統領下的波斯也曾極致輝煌,享受著古老兩河流域的資源與文明灌溉,也曾擁有與羅馬、拜佔庭等強大帝國爭鋒的資格與能力。薩珊王朝給予過波斯人無與倫比的驕傲自豪以及文明。
可這些璀璨耀眼的繁華在無休止的戰火裡逐漸土崩瓦解,最終阿拉伯人的鐵騎將它徹底踏碎。這些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踩碎的不止波斯這個帝國,更踩碎了整個帝國用幾百年經營換來的驕傲與自信。被他族入侵折辱的痛楚不僅在身體髮膚上更流淌在血脈胸腔中。
這種痛楚無處宣洩,最終將這股挫敗感放逐到波斯的文學故事裡。悲劇性的故事紛沓而來,那裡藏著波斯人的悲痛與掙扎。波斯人希望通過故事來宣洩心中的鬱悶與挫折,仿佛抑鬱症患者的一個心理治療過程,將鬱悶傾述表達出來不藏在心裡,這是人們受傷後選擇自愈的一種方式。
2.為重回榮耀開始宣揚英雄犧牲主義
無論是波斯曾經的貴族統治者還是普通民眾在看到自己帝國覆滅受制他人後,都不免生出反抗的心思。這樣的心思需要鼓勵支持的力量,使其變得越來越強烈,強烈到無法控制連犧牲都覺得是最偉大的獻身。
這樣違背人類生存本願的強大精神控制力自然需要英雄犧牲主義的強烈渲染與宣傳才能達到效果。故此,在這場重新奪回榮耀的歷程裡,各類英雄犧牲主義的悲劇文學層出不窮地出現。
它們被創作者有意識或下意識地創作出來,完全符合當時的社會氛圍與需求。伴隨著反抗的不斷流血,那些悲劇變得更加神聖,讓需要英雄夢的人都得到了滿足。
二、波斯文學者拋卻權勢宗教著眼殘酷的現實百態
1.雙重壓迫下的黑暗統治令創作者灰心
文學作品的取材必然都是來自現實生活以及人們內心的心靈追求。可當波斯的文學者們放眼周遭的環境時,到處是殘酷的壓迫與黑暗的統治,無論是曾經與後來的波斯貴族還是入侵者阿拉伯人都是耽於享樂,滿手血汙。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大概就是當時的波斯文學者的體悟。
無論是統治者的權勢還是阿拉伯人帶來的宗教都沒能讓這些文學者與普通的百姓尋找到不再痛苦的辦法。這些波斯文學者恰如落寞大唐裡走出的杜甫與白居易等寫實的詩人。
在看過繁華落地與滿目蒼夷後,他們是沒有辦法寫出諸如李白那般瀟灑不羈的作品的。那些聲色犬馬、物慾橫流的人間喜樂實在令他們無法共鳴,視線不自覺得就被世間殘酷的人生百態吸引。
2.著眼現實人生的文學註定悲劇橫流
當創作者以及世間都將目光投入到現實人生中時,那麼他們的眼中註定飽含淚水,心中自然會凝結出無法解脫的悲愴。何為現實人生,生老病死愛恨別離,歡愉稍縱即逝,身處黑暗統治中更是如此。即使是天命貴胄也逃脫不了命運的捉弄。
何況身來卑微的平民,在帝國繁華時他們付出最多汗水也未見享受多少歡愉,帝國衰落時那些苦難一分不差地落在他們身上。是以當文學創作選擇將鏡頭對準這些平凡的無名之輩時那註定是一場又一場悲天憫人的劇作。沉鬱頓挫是作品裡註定的底色,悲劇是那些故事註定的結局。
因為無論是故事中的平凡者還是所謂的英雄,他們都註定要在黑暗的泥潭裡不斷掙扎。因為人生本就是不斷失去衰落的過程,無論幾次掙扎與反抗都逃脫不了宿命的結局。何況身處黑暗統治中的那些默默無名者們,他們的故事只會充滿無法名狀的悲傷。
三、為何中世紀的波斯文學如此悲傷而強大
1.波斯語言得以保存
波斯語言得以保存使用,是波斯文學的一大幸事。雖然波斯帝國曾被阿拉伯人佔領,但野心勃勃的阿拉伯人並沒有採取有效的同化管理措施。阿拉伯人只是採取了簡單粗暴的軍事管理,殘酷的鎮壓造成波斯人的絕地反擊變得更加團結。
同時,這些阿拉伯軍事管控之下,波斯人依舊按照從前的規制生活當然波斯語言也被完好保存下來。雖然一些官方軍事上會要求用阿拉伯語,其他方面並沒有語言限制。語言不僅是交流溝通的方式,它更是一種歷史見證以及文化傳播媒介。
試想如果當時阿拉伯語言徹底取代波斯語言,那麼經年累月下來,凝結在波斯語言中的波斯文化也會在潛移默化中被阿拉伯文化取代。當自身的歷史與文化意識變得淡薄時,又如何再有心思與能力創作屬於自己民族的文學作品。
只會在不斷消失的記憶裡不斷將過往埋葬,那麼就不會有波斯文學的繁榮,更不會有波斯文學中悲劇與英雄主義的創作誕生。波斯語言令波斯文學有了最好的宣洩方式和創作空間。
2.逼仄的生存境遇催生悲劇
在黑暗的中世紀,無邊的戰火與屠殺使得整個歐洲都陷入了巨大的悲傷與鬱悶中。不僅是波斯,整個歐洲大陸有哪一個地方能倖免於難,到處都是哀鴻遍野。
這樣逼仄悲痛的生存環境像一個不斷縮小的枷鎖,從歐洲大陸縮小到波斯帝國,將它無情地碾碎,之後繼續不可控制地困住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生靈。在戰火面前渺小而脆弱的波斯人只能被逼仄的悲情枷鎖徹底踏碎。
他們難道不想逃脫這場悲劇的宿命?當然想,可是他們無處可逃,這些人是這片土地繼續運轉下去的有生力量,被不斷地壓榨與逼迫是他們的結局。這樣逼仄而困苦的局面不僅發生在平民身上,即使出生顯貴也難逃逼仄環境的打壓。
或許,他們中的一些人能夠擁有還不錯的物資享受,但精神心靈無不陷入黑暗中備受煎熬。那是最壞的時代,幾乎無人生還於那個時代,黑暗的枷鎖下到處都是行屍走肉。那不是人世間,那仿佛是悲劇輪番上演的煉獄。
3.悲劇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悲劇便是將所有的美好打碎了給人看。那麼它正好是那個時代的寫照。文學創作從來都是需要人們的共鳴才能算最終完成。而悲劇無疑更能激發人們的共鳴與情緒。
首先在那樣的時代,人人都需要一個宣洩情緒的窗口,悲劇無疑是最合適的選擇,人們可以通過悲劇故事裡的人物身上與自己的共通處獲得安慰。這個時候悲劇於人便是最好的止疼片。
壓抑太久的人很難對著喜劇喜笑顏開,因為喜劇難免有滑稽逗樂的存在,而身處抑鬱久的人很容易將那些嘲笑滑稽的行為歸結到自身,從而陷入更深的懷疑與糾結中。這些都可以從現如今的喜劇創作者身上發現,隨著自身的歷經滄桑,他們越來越覺得世間並沒有什麼值得歡笑的。
可見身處黑暗中,人真的更容易與悲劇交融。而那些悲劇的英雄主義故事不僅能滿足觀賞者對成為英雄的渴望,更能催生他們的犧牲與勇敢精神使得他們獲得在困苦逼仄的環境裡繼續戰鬥的力量。
四、總結
中世紀的波斯,曾經的帝國榮耀逐漸消亡。波斯人被籠罩在中世紀的黑暗裡難以掙脫,人生本來就多艱難又身處這樣的亂局之中,每個人的心裡都註定有一道甚至更多的終生不愈的傷痕。他們註定纏綿悲劇的床榻無法擺脫這場動蕩時局帶來的抑鬱頑疾。
所幸,他們還有自己美妙而歷史悠久的波斯語言。他們可以借著波斯語重新回到那個充滿英雄主義的古典時代,雖然依舊擺脫不了宿命安排的戰鬥,畢竟戰鬥是英雄存在的全部意義。
他們在一幕幕悲劇場景裡尋找自己的共鳴者,以此來擺脫無法掙脫的現實命運的孤獨。那些悲劇裡有他們再也回不去的往日榮耀,那是他們最好的避風港。
參考文獻:
《歐洲簡史》
《阿拉伯帝國》
《波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