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傷害不了我們,除了我們所愛的人|博爾赫斯

2021-02-28 博爾赫斯


《陰影頌》,1969
Elogio de la sombra

序言

在不經意中,我將我已經太長的生命獻給了文字,給了教席,給了閒暇,給了談話的安靜冒險,給了我並不懂得的語文學,給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神秘習慣,也給了人們不無自大地命名為形上學的迷團。同樣在我的生命中不曾缺少的是幾個人的友誼,彌足珍貴。

我相信我沒有一個敵人,或者如果有的話,他們從來沒有讓我知道。實際上誰也傷害不了我們,除了我們所愛的人。此刻,在我的第七十個年頭(這個短語屬於惠特曼),我將這第五本詩集付印。

Elogio De La Sombra
Emece Editores, Buenos Aires, 1969
卡洛斯·弗裡亞斯[1]曾向我提出收入他的序作為我的美學的一個宣言。我的貧乏,我的意願,反對這一建議。我不是一種美學的所有者。

時間教給了我某些機巧:避免同義詞,它們的壞處在於暗示想像的差別;避免西班牙習語,阿根廷習語,古語和新造詞語;偏愛常見的詞語勝於驚怪的詞語;在一段敘述中插入環境特徵,如今對於讀者已屬必須;模擬微小的不確定,因為即使現實是精確的記憶也並非如此;記敘事件(這個我是在吉卜林[2]和冰島的薩加[3]裡學到的)仿佛我並不完全理解的樣子;記住先前的規則並非強制而時間將會接管廢則。這樣的機巧或習慣肯定形不成一種美學。

其餘的就是,我不相信美學。在總體上它們不過是無用的抽象而已;它們隨每個作者甚至每段文本而變,它們不可能是偶然的刺激或手段以外的東西。

這一本,我已寫過,是我的第五部詩集。假設它不比其他的更好或更壞是有道理的。在我寬容的讀者早已預想到的鏡子、迷宮和刀劍之外,我又加上了兩個新的主題:老年和倫理。後者,眾所周知,從未停止困擾文學帶給我的某一位珍貴朋友,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我偏愛清教國家勝於天主教傳統國家的美德之一就是它對倫理的關注。

彌爾頓願意教授他學院裡的孩子們物理的、數學的、天文學的和自然科學的知識;詹森博士[4]在十八世紀初主張:「審慎與公正是屬於所有時代與所有地域的卓越與美德;我們永遠是倫理學者而僅在一些時候是幾何學者。」

在這些書頁裡共存著,我相信並無混亂,散文與詩歌的形式。可能喚起著名的先例——博埃修斯[5]的《慰藉》[6],喬叟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之書》——;我更願意宣稱那些差異在我看來是偶然的,我寧願這本書被讀成一本詩集。

一冊書,本質上,不是一件美學的事物,而是一件物理的客體在其他客體之間;美學的事物僅能在人們寫下或讀到它時產生。人們時常斷言自由詩無非是一種排版的騙局而已;我認為這種斷言裡隱藏著一個錯誤。比它的韻律走得更遠,詩篇的排版形式的作用是向讀者宣布詩意的情感,而非信息或理念,才是他正在期待的東西。我曾經渴望過讚美詩*或華爾特·惠特曼的盪氣迴腸;在多年之後我證明,不無某種悲哀,我始終局限於改寫某些古典的格律:亞歷山大體,十一音節詩,七音節詩。

在某一支米隆加裡我曾試圖模仿,畢恭畢敬地,阿斯卡蘇比與市井民謠的華麗勇氣。[7]

詩歌的神秘不遜於宇宙間的其他元素。這一行或那一行幸運的詩句不會令我們自負,因為它是機遇或神靈的饋贈;唯有錯誤是我們的。我希望讀者在這些書頁裡發現某樣配得上他的記憶的東西;在這個世界上美是共通的。
 

J. L.B.
布宜諾斯艾利斯,1969年6月24日


 
*我寫讚美詩是有意的。西班牙皇家學院的人們希望把它語言上的無能強加給這個大陸;他們提議採用鄉氣的形式:neuma[精神],sicología[心理學],síquico[心靈的][8]。近來就出現了把維京人寫成維京戈[9]。我懷疑很快我們就會聽說吉卜林戈[10]的作品。


[1] Carlos Frías,博爾赫斯的友人,阿根廷埃梅塞出版社(Emecé Editores)的編輯。
[2] Joseph Rudyard Kipling(1865-1936),英國詩人,小說家。
[3] Saga,12-15世紀冰島敘事散文,講述古代北歐與日耳曼歷史與傳說。
[4] Samuel Johnson(1709-1784),英國詩人,散文家,文學批評家,傳記作家,詞典學家。
[5] Anicio Boecio(480-524/5),古羅馬哲學家。
[6] 指博埃修斯的著作《哲學的慰藉》(Consolación de la filosofía)。
[7] 本段在2012年版《博爾赫斯詩歌總集》中被刪除。
[8] 這三字均為簡化寫法,其正規形式為pneuma, psicología, psíquico。
[9] viking詞尾加o成為西班牙語化的vikingo。
[10] 同上,吉卜林(Kipling)成了Kiplingo。

詩歌的神秘不遜於宇宙間的其他元素。這一行或那一行幸運的詩句不會令我們自負,因為它是機遇或神靈的饋贈;唯有錯誤是我們的。




——博爾赫斯|陳東飈 譯

— Reading and Rereading —

🌎

Prólogo


Sin proponérmelo al principio, he consagrado mi ya larga vida a las letras, a la cátedra, al ocio, a las tranquilas aventuras del diálogo, a la filología, que ignoro, al misterioso hábito de Buenos Aires y a los perplejidades que no sin alguna soberbia se llaman metafísica. Tampoco le ha faltado a mi vida la amistad de unos pocos, que es lo que importa. Creo no tener un solo enemigo o, si los hubo, nunca me lo hicieron saber. La verdad es que nadie puede herirnos salvo la gente que queremos. Ahora, a los setenta años de mi edad (la frase es de Whitman), doy a la prensa este quinto libro de versos.

Carlos Frías me ha sugerido que aproveche su prólogo para una declaración de mi estética. Mi pobreza, mi voluntad, se oponen a ese consejo. No soy poseedor de una estética. El tiempo me ha enseñado algunas astucias: eludir los sinónimos, que tienen la desventaja de sugerir diferencias imaginarias; eludir hispanismos, argentinismos, arcaísmos y neologismos; preferir las palabras habituales a las palabras asombrosas; intercalar en un relato rasgos circunstanciales, exigidos ahora por el lector; simular pequeñas incertidumbres, ya que si la realidad es precisa la memoria no lo es; narrar los hechos (esto lo aprendí en Kipling y en las sagas de Islandia) como si no los entendiera del todo; recordar que las normas anteriores no son obligaciones y que el tiempo se encargará de abolirías. Tales astucias o hábitos no configuran ciertamente una estética. Por lo demás, descreo de las estéticas. En general no pasan de ser abstracciones inútiles; varían para cada escritor y aun para cada texto y no pueden ser otra cosa que estímulos o instrumentos ocasionales.

Éste, escribí, es mi quinto libro de versos. Es razonable presumir que no será mejor o peor que los otros. A los espejos, laberintos y espadas que ya prevé mi resignado lector se han agregado dos temas nuevos: la vejez y la ética. Ésta, según se sabe, nunca dejó de preocupar a cierto amigo muy querido que la literatura me ha dado, a Robert Louis Stevenson. Una de las virtudes por las cuales prefiero las naciones protestantes a las de tradición católica es su cuidado de la ética. Milton quería educar a los niños de su academia en el conocimiento de la física, de las mar temáticas, de la astronomía y de las ciencias naturales; el doctor Johnson observaría al promediar el siglo XVIII: "La prudencia y la justicia son preeminencias y virtudes que corresponden a todas las épocas y a todos los lugares; somos perpetuamente moralistas y sólo a veces geómetras."

En estas páginas conviven, creo que sin discordia, las formas de la prosa y del verso. Podría invocar antecedentes ilustres —el De Consolatione de Boecio, los cuentos de Chaucer, el Libro de las Mil y Una Noches—; prefiero declarar que esas divergencias me parecen accidentales y que desearía que este libro fuera leído como un libro de versos. Un volumen, en si, no es un hecho estético, es un objeto físico entre otros; el hecho estético sólo puede ocurrir cuando lo escriben o lo leen. Es común afirmar que el verso libre no es otra cosa que un simulacro tipográfico; pienso que en esa afirmación acecha un error. Más allá de su ritmo, la forma tipográfica del versículo sirve para anunciar al lector que la emoción poética, no la información o el razonamiento, es lo que está esperándolo. Yo anhelé alguna vez la vasta respiración de los psalmos * o de Walt Whitman; al cabo de los años compruebo, no sin melancolía, que me he limitado a alternar algunos metros clásicos: el alejandrino, el endecasílabo, el heptasílabo.

En alguna milonga he intentado imitar, respetuosamente, el florido coraje de Ascasubi y de las coplas de los barrios.

La poesía no es menos misteriosa que los otros elementos del orbe. Tal o cual verso afortunado no puede envanecernos, porque es don del Azar o del Espíritu; sólo los errores son nuestros. Espero que el lector descubra en mis páginas algo que pueda merecer su memoria; en este mundo la belleza es común.


J. L. B.
Buenos Aires, 24 de junio de 1969

*Deliberadamente escribo psalmos. Los individuos de la Real Academia Española quieren imponer a este continente sus incapacidades fonéticas; nos aconsejan el empleo de formas rústicas: neuma, sicología, síquico. Últimamente se les ha ocurrido escribir vikingo por viking. Sospecho que muy pronto oiremos hablar de la obra de Kiplingo.
borgestodoelanio.blogspot.com

陳東飈 翻譯及其他

borgestodoelanio.blogspot.com


關於博爾赫斯的一切

歡迎關注、投稿

borges824博爾赫斯找到我們

閱讀原文看🐅你的毛髮 被這一雙手所渴望|博爾赫斯|博爾赫斯(陳東飈 譯)

相關焦點

  • 我們在持續地與人、與事物說再見|博爾赫斯
    ∞《世界文學》雜誌 2020年04期 我們在持續地與人 博爾赫斯:比奧伊·卡薩雷斯曾對我說《戈萊姆》是我最好的詩,因為這首詩有幽默感,而其他的詩中沒有。 《界限》對應的是一種人人都曾有、也許有些詩人還未表述過的經驗——「人到了一定年紀許多事都是最後一次做了」這個事實。
  • 博爾赫斯:現實是文學、藝術 以及我們孤寂童年回憶的羊皮紙
    下雨無疑是在過去發生的一件事by 博爾赫斯博爾赫斯:現實是文學、藝術以及我們孤寂童年回憶的羊皮紙「時間永遠分叉,通向無數未來」對於雙目失明的老年博爾赫斯而言,他不是什麼大師,只是一個亟待女人照顧的老翁。讀博爾赫斯最大的桎梏是,如何在現實和想像中,苟合那些看起來平淡無奇的文字泛起的波瀾。
  • 我曾被愛,被領悟,被崇拜並懸於一個十字架上|博爾赫斯
    誰與一個孩童嬉戲誰就是在與某樣鄰近而又神秘的事物嬉戲;我曾經希望與我的子民嬉戲。我曾懷著驚奇與溫柔在他們之間。憑著一份魔法之力我不可思議地出生於一個母腹。我一生囿於魔障,被囚禁於一具肉身和一個靈魂的卑微之中。我曾經認識記憶,那枚永不相同的錢幣。我曾經認識希望和恐懼,那兩張無常未來的臉。
  • 博爾赫斯:這是我們美洲永遠不能遺忘之書
    西班牙有一句諺語:「知道你和誰在一起, 就知道你是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博爾赫斯:我們生命中的每位過客都是獨一無二的
    07/15《翁德爾》 所有的人都從生活中得到了一切,但是大多數人自己卻不知道。 我需要你,我生命之樹的葉子,就像需要和平、愛與健康一樣,無論現在還是永遠。有人會帶走很多,也有人什麼也不留下。這恰好證明,兩個靈魂不會偶然相遇。
  • 愛你所愛,不愛別傷害
    我們不應指責一個貧窮的青年去仰慕一個風華絕代的富家小姐,不應鄙視一個讀書很少的人去崇拜一個才華橫溢的人,不應嘲笑一個長相難看但心靈美好的人去愛一個花容月貌的美人,正如我們沒有資格去嘲笑長相醜陋但心靈高貴的卡西莫多去愛戀美麗的吉ト賽女郎埃斯梅拉達一樣。愛,是人的權利;不接受愛,也是人的權利。
  • 羞澀的博爾赫斯
    或許「羞澀」這個詞能補充我們對博爾赫斯形象的感受,尤其考慮到我們這個時代和國度更多的是一種廣場文化,一種「出鏡」的秀的文化。1967年秋天,博爾赫斯在哈佛開授諾頓講座,六場講座的錄音帶在沉睡三十多年後,被整理、結集為《詩藝》。
  • 博爾赫斯夫人瑪麗亞·兒玉女士訪問拉美所並發表演講
    袁東振副所長首先向兒玉女士一行蒞臨拉美所表示熱烈歡迎,並向她介紹了拉美所的概況和研究成果。他指出,阿根廷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博爾赫斯是擁有漢譯作品最多的拉美作家,同時也是在中國研究熱度最高的拉美作家。拉美所致力於中拉學術和人文交流,兒玉女士此次到訪,必將有力推動中阿人文交流,增進中阿彼此認知。
  • 博爾赫斯和他的迷宮
    -- 博爾赫斯博爾赫斯和他的迷宮文|瘦竹原發於|《書都》2015年9月總第2期- 聲明:感謝作者授權刊發,轉載先請私信聯繫 -在博迷們的翹首以盼中,上海譯文版《博爾赫斯全集》終于于2015年8月橫空出世,除了對以前出版的博爾赫斯作品的修訂
  • 在我們面前搬弄是非的人才是傷害我們最深的人
    前段時間,我們畢業二十多年的老同學聚會。好多同學多年不見,一起聊得非常開心!回來後,有個同學用微信和我聊天。他對我說:同學中有人說我的壞話,拿我當年在學校裡和誰誰鬧矛盾的事說事!還不告訴我是誰!這個同學的話讓我非常不開心!
  • 康拉德《黑暗的心》或許是人所能想像的最動人心魄的故事|博爾赫斯
    比那個地獄可怕萬分的是《黑暗的心》所描繪的那條非洲的河流,馬洛船長沿那條河航行,河兩岸均是廢墟與森林。那很可能是他要尋找的那個可憎的庫茨的延伸。1889年,西奧多·約瑟夫·康拉德·科爾尼奧夫斯基沿剛果河航行至斯坦利瀑布;1902年,用如今已是非常響亮的約瑟夫·康拉德這個名字出版《黑暗的心》,這或許是人所能想像的最動人心魄的故事。這是本書的第一篇故事。
  • 博爾赫斯:5句話感悟人之生死,「人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中」
    這件事就暫且不提,今天我還是從這位文學巨匠的作品中挑選了五句話,希望這五句話讓我們懂得生活的真諦,從中找到讓自己成長的方法。一、我心裡一直都在暗暗設想,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我們自己也曾經這樣想過,天堂該是什麼樣子的?天堂應該是能夠滿足我們所有欲望的地方。而在博爾赫斯的眼中,他所有的欲望就是書籍本身。
  • 抵達了詩學高度的博爾赫斯|四方田犬彥
    博爾赫斯,這位年輕時熟讀巴洛克文學巨匠貢戈拉的詩學並試圖以置換比喻來撩撥奇思的炫技詩人,經歷漫長歲月後終於抵達了詩學的高度。也許有人會說,用星星比喻眼睛,用睡眠比喻死亡,實在太樸素了,甚至是用濫了的俗套。但這個比喻從作為活證人參與實踐過二十世紀所有文學實驗的阿根廷文學家的口中說出,事態就不一樣了。摩滅的隱喻即真實——容我暫且這麼概括博爾赫斯的話吧。
  • 博爾赫斯的影子|何塞·多諾索
    在那個時候,博爾赫斯的文學形象對我來說還是很模糊的。為了逃避當時智利小說考古式的克裡奧約主義,我讀起愛德華多·馬列亞的作品。他是阿根廷人。跟我一樣,也是美洲人。他不認為社會鬥爭、印第安人和農民是唯一的現實,他認為城市也是,甚至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藝術,都是小說應該反映的現實:《寂靜的海灣》,特別是其中描寫年輕知識分子的幾章,都把我迷住了。《九月的節日》也是如此。
  • 好好說話,莫以愛的名義傷害我們至親的人
    對於外人我們可以溫文爾雅,話語得體。而對於家人,我們卻是毫無顧忌,態度或冷漠或惡劣,因為我們有恃無恐,知道無論說什麼,做什麼,他們也不會離開。真的是這樣嗎?大家肯定會說:當然不是了,無論是父母與子女,愛人,朋友,或是同事之間都不可以說傷人心的話。覆水難收的道理誰都懂。可我們所有人都在或多或少地做著同樣的事情,打著都是為了你好的名義,言語、態度間傷害著我們至親的人。
  • 我們註定會失去我們所愛的人
    」 就有超級多人抄襲 如果以後大家看見有抄襲的 記得幫忙舉報哦當所愛之人得了晚期癌症、或一些預估生存期較短的進展或終末期疾病、預料到他(她)要走向死亡時,我們該如何應對自己作為照料者的悲痛?80歲高齡時,她還花12個小時在希臘人節日[2]中製作蜜制圈餅(loukoumades)和售賣糕點。80歲的後期,姥姥中風了。緊接著一年後出現的痴呆,使得她獨立自主的女強人印象,慢慢變得越來越遠。她曾是這樣的一個姥姥,慈愛、虔誠、愛著她塗畫的指甲;然而現在的姥姥,話越來越少,意識越來越模糊,不停被提醒我們是誰,生活不能自理。
  • 為博爾赫斯讀一首詩—保羅•瑟魯
    南方人勇敢,可是勇敢的人也許不會成為好戰士。你覺得呢?」單單勇敢不能讓你成為一個好戰士,我說,就跟單單有耐心不能讓你成為釣魚好手一樣。勇敢有可能讓一個人無視危險,而有勇無謀,則有可能讓人送命。「但是人們尊重戰士。」博爾赫斯說,「所以沒人真正覺得美國人有什麼了不起。如果美國是個軍事強國,而不是個商業帝國,人們會尊敬它。誰尊敬商人?
  • 卡爾維諾:博爾赫斯是一位簡潔大師
    我想起哪怕其詩學與博爾赫斯大相逕庭的義大利作家也對他表示讚賞;想起為了達到在批評上定義他的世界而作的深入分析;尤其想起他對義大利文學創作、文學品味以至文學這一理念的影響: 我們可以說,從我這一代人開始,過去二十年來從事創作的人都深受他的潤澤。
  • 佛說:今生傷害我們的人,其實是來渡我們的!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人這一生,我們都會遇到誰,其實都是有因緣的,不過是緣深緣淺、緣聚緣散罷了。無緣不聚、無債不來,人生就是一個不斷了緣的過程,彼此欠的多了,陪伴的時間就會久一點;欠的少的,還完了也就各自散了。緣分盡了,就不會再見面。朋友之間的因緣是這樣,父母與子女,以及夫妻之間的緣分也是如此。
  • 博爾赫斯:我款款而行,有如來自遠方而不存到達希望的人
    他的父親豪爾赫·吉列爾莫·博爾赫斯是一位律師,兼任現代語言師範學校心理學教師,精通英語,擁有大量藏書,而母親萊昂諾爾·阿塞維多(1876-1975)則出身望族,結婚後開始操持家務,但也博覽群書,通曉英語,博爾赫斯的祖母是一個英國人,因此,博爾赫斯從小就受到了濃重的英語環境的薰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