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持續地與人、與事物說再見|博爾赫斯

2020-11-18 騰訊網

《世界文學》雜誌

2020年04期

我們在持續地與人

與事物說再見

《美洲對話: 採訪拉美作家實錄》,2001

Conversaciones americanas

Páginas de Espuma,2001

收錄了1982年羅費在芝加哥、紐約

對博爾赫斯進行的兩次訪談

雷伊娜·羅費Reina Roffé:《戈萊姆》和《界限》是您最喜歡的詩嗎?

博爾赫斯比奧伊·卡薩雷斯曾對我說《戈萊姆》是我最好的詩,因為這首詩有幽默感,而其他的詩中沒有。

《界限》對應的是一種人人都曾有、也許有些詩人還未表述過的經驗——「人到了一定年紀許多事都是最後一次做了」這個事實。

我有過這種感覺。當時我已經是個老人了,望著圖書館想:這裡有多少我已經讀過再也不會重讀的書啊。還有一個想法就是遇到一個人就相當於一次可能的告別,因為你可能再也不會見到這個人。也就是說,我們在持續地與人、與事物說再見,而我們對此一無所知。

雷伊娜·羅費:也在和自己說再見?在這個意義上,《界限》的結尾極具感染力。

博爾赫斯我記得結尾是「......空間、時間和博爾赫斯已將我離棄」,對嗎?

我想到這個情節是差不多四十年前的事了,那時我把它記在一位我想像出來的蒙得維的亞詩人頭上,他叫胡裡奧·加特羅·阿埃多。

最初這首詩只有六行,之後我意識到它有更大的可能性,於是《界限》應運而生,它包含著同樣的概念:

你把某扇門永遠關上了

有一面鏡子徒勞地等待你;

你感到十字路口像是敞開的

值守路口的是四張臉的雅努斯。

遇到一個人就相當於一次可能的告別,因為你可能再也不會見到這個人。也就是說,我們在持續地與人、與事物說再見,而我們對此一無所知。

——博爾赫斯|韓燁 譯

—Reading and Rereading—

《世界文學》雜誌

圖片:可能是1980年代

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博爾赫斯

Via ebay.com/usr/apartirdecero

相關焦點

  • 誰也傷害不了我們,除了我們所愛的人|博爾赫斯
    實際上誰也傷害不了我們,除了我們所愛的人。此刻,在我的第七十個年頭(這個短語屬於惠特曼),我將這第五本詩集付印。一冊書,本質上,不是一件美學的事物,而是一件物理的客體在其他客體之間;美學的事物僅能在人們寫下或讀到它時產生。人們時常斷言自由詩無非是一種排版的騙局而已;我認為這種斷言裡隱藏著一個錯誤。比它的韻律走得更遠,詩篇的排版形式的作用是向讀者宣布詩意的情感,而非信息或理念,才是他正在期待的東西。
  • 卡爾維諾:博爾赫斯是一位簡潔大師
    我想起哪怕其詩學與博爾赫斯大相逕庭的義大利作家也對他表示讚賞;想起為了達到在批評上定義他的世界而作的深入分析;尤其想起他對義大利文學創作、文學品味以至文學這一理念的影響: 我們可以說,從我這一代人開始,過去二十年來從事創作的人都深受他的潤澤。
  • 博爾赫斯:這是我們美洲永遠不能遺忘之書
    他還說,邦巴爾的作品用不著別人改動,她是一個完美主義者……      拉丁美洲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親切地稱邦巴爾為「小女孩兒」。當邦巴爾的代表作《最後的霧》與《穿裹屍衣的女人》出版時,米斯特拉爾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說她的作品是智利,乃至全拉丁美洲優秀小說中最優秀的。
  • 博爾赫斯的地圖冊: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和瑪麗亞·兒玉旅行攝影巡迴展開幕
    2019 年也是博爾赫斯誕辰 120 周年。展覽照片擁有博爾赫斯作品獨家版權的上海譯文出版社,曾於2015年和2016年兩年,相繼推出了《博爾赫斯全集》的第一輯和第二輯共29部作品,其中包括博爾赫斯創作的小說、散文、詩歌和文學評論等。
  • 抵達了詩學高度的博爾赫斯|四方田犬彥
    博爾赫斯,這位年輕時熟讀巴洛克文學巨匠貢戈拉的詩學並試圖以置換比喻來撩撥奇思的炫技詩人,經歷漫長歲月後終於抵達了詩學的高度。也許有人會說,用星星比喻眼睛,用睡眠比喻死亡,實在太樸素了,甚至是用濫了的俗套。但這個比喻從作為活證人參與實踐過二十世紀所有文學實驗的阿根廷文學家的口中說出,事態就不一樣了。摩滅的隱喻即真實——容我暫且這麼概括博爾赫斯的話吧。
  • 博爾赫斯:我們生命中的每位過客都是獨一無二的
    我給你一個久久地望著孤月的人的悲哀。 10/15《博爾赫斯口述》 創作就是把我們讀過東西的遺忘和回憶融為一體。
  • 博爾赫斯和他的迷宮
    博爾赫斯取得的文學成就是如此輝煌,以至文學青年們所熟悉的文學大牌幾乎都對博爾赫斯讚譽有加,這其中就有卡爾維諾、馬爾克斯、薩略、帕斯,埃科、桑塔格等,我認為卡爾維諾對博爾赫斯的評價最為準確:「在小說創作中,如果要我指出誰是最完美地體現了瓦萊裡關於幻想與語言的精確性這一美學理想並寫出符合結晶體的幾何結構與演繹推理的抽象性這類作品的人,那麼我會毫不猶豫地說出博爾赫斯的名字……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個宇宙模式或宇宙的某一特性的模式
  • 重溫經典詩歌|博爾赫斯:雨
    清明時節雨紛紛,我們的世界下起了一場又一場的雨,像是述說著什麼刻骨銘心的故事,夾雜著淡淡憂傷,絲絲微涼,頓時思緒萬千。不自覺地憶起過去,那些物是人非,仍歷歷在目,久久揮之不去,像細雨那般傷感,又像大雨那般無力。今天給大家帶來一首來自阿根廷詩人博爾赫斯的《雨》。
  • 博爾赫斯的影子|何塞·多諾索
    但是博爾赫斯的作品不然。在智利,二位姨媽和一個表兄喜歡文學,他們對我說博爾赫斯在馬列亞之上。但是我瀏覽了一下,讀了一點博氏的書,覺得不怎麼樣,也許因為我太偏愛馬列亞了,也許因為我聽不進來自身邊的親戚的意見。而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恩裡克·埃斯庫拉和阿利內·博斯卡很起勁地對我談到博爾赫斯。那些不屬於《南方》雜誌的作家群但跟他們有聯繫的作家,也同樣熱烈地談論博爾赫斯。
  • 羞澀的博爾赫斯
    ◎ 魏天無 (武漢 大學教授) 阿根廷詩人、作家博爾赫斯很喜歡旅行。有一次蘇珊·桑塔格好奇地問他:「你從旅行中得到什麼呀?」他回答:「我去的每一個地方,人們對我都那麼好。」在桑塔格印象中,博爾赫斯很可愛,而且相當的孩子氣,完全一副無助的樣子,「他從未真正有過成年人的生活。我覺得,他並未真正有過性生活」(《蘇珊·桑塔格談話錄》,姚君偉譯)。
  • 當博爾赫斯遇見佛陀|銀正雄
    可以說,上世紀中葉發生在拉丁美洲,引領世界文壇的爆炸文學風潮,波赫士才是當之無愧的先驅者。從上述的表白來看,我們不難發現波赫士是詩的、西方的、中國的,甚至是古印度文明的。尤其以一個自認歸屬中華文化的讀者而言,能在文章中發現波赫士引用莊子,已經足夠驚奇,卻不意對於有關佛教的豐富學養,在他妙手一揮下,更如一彎清澈的溪流,讓人格外感到驚喜。
  • 博爾赫斯:現實是文學、藝術 以及我們孤寂童年回憶的羊皮紙
    下雨無疑是在過去發生的一件事by 博爾赫斯博爾赫斯:現實是文學、藝術以及我們孤寂童年回憶的羊皮紙「時間永遠分叉,通向無數未來」對於雙目失明的老年博爾赫斯而言,他不是什麼大師,只是一個亟待女人照顧的老翁。讀博爾赫斯最大的桎梏是,如何在現實和想像中,苟合那些看起來平淡無奇的文字泛起的波瀾。
  • 博爾赫斯的妻子儘管吝嗇、偷盜小物品但是……|蒂·喬凡尼
    ,2017一場僅僅持續了幾年的婚姻真的能揭示一個人的一生嗎?1986年6月14日,博爾赫斯於日內瓦去世,葬於普蘭帕萊墓地,墓碑上刻著幾行古諾爾斯語。女傭範妮在2006年接受採訪時說,艾爾莎已經九十多歲了,生活在一家養老院裡。與此同時,範妮講述了喬治與艾爾莎結婚那晚的場景。在舉行婚禮儀式之前,莉奧諾夫人就直率地提醒過艾爾莎,博爾赫斯不會和她睡在一起。婚禮結束後,賓客們都已離開,博爾赫斯也打算去休息了。
  • 我曾被愛,被領悟,被崇拜並懸於一個十字架上|博爾赫斯
    誰與一個孩童嬉戲誰就是在與某樣鄰近而又神秘的事物嬉戲;我曾經希望與我的子民嬉戲。我曾懷著驚奇與溫柔在他們之間。憑著一份魔法之力我不可思議地出生於一個母腹。我一生囿於魔障,被囚禁於一具肉身和一個靈魂的卑微之中。我曾經認識記憶,那枚永不相同的錢幣。我曾經認識希望和恐懼,那兩張無常未來的臉。
  • 博爾赫斯:我用什麼才能留住你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是阿根廷傑出的詩人、小說家、散文家兼翻譯家,被譽為作家中的考古學家。《我用什麼才能留住你》這首詩是博爾赫斯的作品中著名的一首。無論是英文版還是中文版,讀來都十分驚豔,字句間情感深刻,動人心弦。
  • 《博爾赫斯詩歌總集》035 / 「陰影頌」之一
    實際上誰也傷害不了我們,除了我們所愛的人。此刻,在我的第七十個年頭(這個短語屬於惠特曼),我將這第五本詩集付印。卡洛斯·弗裡亞斯[1]曾向我提出收入他的序作為我的美學的一個宣言。我的貧乏,我的意願,反對這一建議。我不是一種美學的所有者。
  • 不接受新事物的人,時代拋棄你時,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跟你說
    然而,請記住:科技發展的大潮是不可阻擋的,因為它終將提高我們的生產力。與其擔憂「鐵飯碗」破碎,不如提前變革自己! 千萬別像唐山撤銷周邊所有路橋收費站時,那個收費站工作人員說的那樣:我今年36歲了,除了收費啥也不會!
  • 張治︱博爾赫斯研究翻譯之名文的漢譯指謬
    可我們去查伯頓原書,在第694夜出現過,伯頓說,這是義大利俚語,指的就是性高潮。另一個langue fourreé,同樣附有非常老實的譯法:語綴。假如這麼簡單,博爾赫斯又如何能算是博爾赫斯呢?我們還是去找伯頓譯本是怎麼說的吧。
  • 解析《小徑分岔的花園》,與博爾赫斯一起探尋迷宮裡的世界
    在大部分時間裡,我們並不存在;在某些時間,有你而沒有我;在另一些時間,有我而沒有你;再有一些時間,你我都存在。目前這個時刻,偶然的機會使您光臨舍間;在另一個時刻,您穿過花園,發現我已死去;再在另一個時刻,我說著目前所說的話,不過我是個錯誤,是個幽靈。
  • 乏味的「天才之作」:電影《公民凱恩》|博爾赫斯
    臨了我們意識到這些片段並非由任何一種隱秘的一致性所調配:這位令人生厭的查爾斯·福斯特·凱恩是個幻影,各種亂象的表徵。(一種可能的推論,已為戴維·休謨(David Hume)、恩斯特·馬赫(Ernst Mach)和我們的國人馬賽多尼奧·費爾南德茲(Macedonio Fernandez)所預見:無人知曉其人是誰,無人即為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