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千古謎案「斧聲燭影」 (七)——放手一搏

2021-02-23 詩意地棲居

以上都是推測,歷史已經過去了,一切人證、物證都已不存在了,所以只能是推測。但這種推測是很審慎的。

首先為啥偏偏在和趙光義單獨會面之後死了,太祖以前也常喝酒,以前喝酒都沒事,為啥這次喝了點老酒就去世了,他死的時候實足才49歲,正當盛年,皇帝的醫療保健條件很好,這樣的突然死亡是否太不正常了,很多史料說太祖之前身體一直很好。如果大家要說就那麼巧,他就那天碰巧自己死了,那就巧的太離譜了,至少病死是個小概率事件。如果說是謀殺,那具備充分的動機、條件和導火索。同時,趙光義如沒到確有必要或萬不得已,是不會動手的。趙光義也是很有智慧和謀略的,輕易地弒君殺兄,一般人都不會幹,何況他呢?但怎樣的情況,趙光義才會出手一搏呢,就是皇帝向他攤牌,不搏則實權盡失,且以後可能終生在猜忌中度過,除非他一輩子裝孫子徹底到位才可能善終。因為歷來皇儲一旦被廢,絕大多數的命運都不好,很多還很悲慘,即使哥哥心地仁慈,但他得罪過的人進上幾句讒言,那就有可能處境不妙。即使哥哥高官厚祿把他養起來,但新繼任的皇帝還能繼續這樣嘛,能容忍一個勢力很強大的原來的皇儲嘛?即使新皇帝也網開一面,他手下的大臣能不做文章嗎?而且他龐大的既得利益集團能允許他放棄嗎?所以他的反應也是必然的,他要搏,要搶先動手。

那動手具備條件嗎?有的。史載,太宗從小聰穎和不群,別的孩子與他遊戲時,都畏服於他。他參與陳橋兵變,擁立其兄趙匡胤為帝後,一起參與太祖統一四方的大業,深得太祖的信任、認可和欣賞,這些前面已經交待了。這樣一位有能力的內定皇儲,被賦予種種實權,比如都點檢、開封府尹等要職,特別是親王的崇高地位併兼任開封府尹15年之久的時間,這和太祖當皇帝幾乎是相伴始終的,太祖在位也就16年,而且在皇帝願意看到內定皇儲強有力的特定時代背景下,皇帝默許這位內定繼承人發展勢力,這前面也已經說了。

於是乎,晉王府人才濟濟,與晉王關係密切的親信就有60餘人。而且那時候的整個大背景是人們也都願意看到有能力的,年長的人接班,這是趙光義能被廣泛接受的,當時特定的民意基礎,也就是群眾基礎。民意+實權+自身的能力+年齡優勢+皇帝的默許+本身已被內定,趙光義想要羽翼不豐滿都不可能。

反觀太祖的兩個兒子,特別是建國初期,以上光義的優勢全是他們的劣勢。即使兩位皇子在成年後,被授予的基本上是虛職,他們沒有經營個人勢力的條件,同時由於他們擔任的是虛職,他們的才能也不為人所知。對此,只有兩種可能,兩位皇子要麼就是才能一般,要麼是有才能,但時代沒有給他們這個舞臺,他們的才能無法體現。但不管怎麼說,他們的才能沒有體現出來,歷史上只有他們的生平,兩人的政績和事跡都沒有提到。

然而到了太祖朝晚期,情況發生了變化,繼承人內定為趙光義的局面有可能改變,這前面也已經講了。以上談到趙光義的幾項優勢,有兩項將被逆轉,第一皇帝將不再默許,而是要架空或大大削弱;第二趙光義不會再被內定,皇帝要培養自己的兒子接班。但另外幾項優勢,趙光義仍然具備,這就是為啥太祖要改立皇太子而不得,又丟了性命的原因。而且這些不變的優勢,在太宗繼位後也充分地體現出來。太祖如此「駕崩」,儘管大家都很懷疑太祖的死因,但都認可了趙光義繼位,史稱宋太宗。太宗即位後,政局穩定,沒有出現過一起反叛和動亂事件,這裡面當然有太宗相關處理得當的因素,但若沒有整個大環境對他繼位的支持和認可,那也不可能這樣平穩。太宗在位21年,歷史評價是一代賢君,治政有為,他的執政能力進一步得到體現。歷史公認,宋太祖、宋太宗兄弟一起開創了北宋的事業,都為北宋的開創和穩定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宋太宗之後北宋就進入了守成期。

接下來,我們要說為啥趙光義是毒殺太祖,而不是用其他手段。首先,我要說毒殺是趙光義的一貫做法。比如公元975年他毒殺後蜀皇帝孟昶、978年毒殺南唐後主李煜、988年毒殺吳越國王錢俶,981年太祖幼子趙德芳,1個22周歲的大小夥子,相當於我們今天大學畢業生這個年齡,竟然睡著睡著就過去了,很蹊蹺,就像他父親不明不白地死去一樣,幾乎如出一轍,基本可以認為也是趙光義毒殺的。其次,毒殺比較隱蔽,不太引人注意,當時又沒有法醫屍體解剖,更不可能對皇帝屍體解剖,所以可行。第三,很重要,他具備毒殺太祖的條件。在《涑水紀聞》和《長編》中都清晰地記載了宦官王德恩和醫官程德玄的出現,前面已經介紹了,並很明顯地看出他們是趙光義的人。這裡不僅是兩個人的問題,這兩個人分別代表了他們身後的宦官宮女集團和御醫集團,這兩個人以及他們身後兩個集團中的至少一部分人,乃至相當多的人都已經被趙光義收買。這樣說,不僅在於以上兩處史料都清楚地記載王德恩和程德玄早已是趙光義的人了,而且我前面提到的趙光義的多項優勢即民意+實權+自身的能力+年齡優勢+皇帝的默許+本身已被內定,這些優勢貫穿於整個太祖一朝,早已深入人心,所以在趙光義決定反戈一擊時能夠迅速為我所用。

大家要問了,按照你前面的分析,趙光義具備毒殺太祖的動機、條件和可能,那具體怎樣實施的呢?我們知道記錄古代帝王日常言行活動的是《起居注》。由於年代較近,清代的起居注保存較為完整,清朝以前,唯一較完整保存的是唐朝初年,由溫大雅撰寫的《大唐創業起居注》。 除此之外,明神宗的《萬曆起居注》,由於有多種抄本傳世,故大部分的內容得以保存。 此外,在清朝,由於輯佚學的盛行,黃奭從類書中,輯錄有多種的晉朝起居注。而宋代的《起居注》已經很難找到,即使找到宋太祖期間的《起居注》,很多都被修改、隱瞞或無法記錄。比如,太祖在世時,尤其是在其晚年,與其弟趙光義的鬥爭十分激烈,怕有些內容洩露出去被居心不良的人利用,對宋朝的統治不利,於是議事常常迴避史官,史官也就不能記錄到什麼實際內容。比如「斧聲燭影」中太祖屏退所有人與光義談話就是證明。還有,到了太宗朝,就是趙光義執政期間,恢復了正常的起居注和時政記制,可宋太宗卻一反皇帝不能看起居注的規定,命令參知政事記下的時政必須先送太宗審閱,然後再送史館。當時起居注院編著的起居注也必須先送太宗審閱後再交史館。如此一來,在太宗與大臣的對話中,凡不利於太宗的,宰相和史官都必須迴避和粉飾。太宗後,宋朝歷代所修的時政記、起居注都要先拿給皇帝再送交史館,這樣皇帝的言行就無法保證全部如實記錄。太宗還親自挑選了一批官員,他本人親自主持來修《太祖實錄》和《太祖起居注》,所以即使能留存到今天,「斧聲燭影」當晚的宮廷值班記錄等等相關信息在太宗主政後就早已被銷毀或篡改了,所以這也使得原來事實清楚的「斧聲燭影」撲朔迷離。

但即使如此,我們也可以通過《續湘山野錄》、《涑水紀聞》和《長編》等相關史料,進行縝密分析,合理的邏輯推理而得出結論。現在只能分析和推理,因為一切證據早在1000多年前就早已被刻意銷毀和抹去了,以後的宋朝皇帝對此也基本上持迴避和粉飾態度,也無法對此平反。所以,我們現在必須而且也只能分析推理。

我們再從趙光義登基之後的種種作為,來進一步論證光義確實毒殺了太祖。元朝官修正史《宋史》脫脫等對宋太宗的評價是:「故帝之功德,炳煥史牒,號稱賢君。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縣公之貶死,武功王之自殺,宋後之不成喪,則後世不能無議論焉。」這段話首先對宋太宗的功績給予了充分肯定,說他是一位值得肯定的、有為的皇帝,照耀史冊。但同時指出,他有四件事做得不妥當。(待續)



作者簡介:吳佩松,詩意地棲居平臺籤約作家,70後,上海人,祖籍江蘇,211本科經濟學學士(國際金融), 985高校研究生,中國首屆MPA(公共管理碩士),國家單位工作,曾獲全國詩歌比賽第二名。

相關焦點

  • 燭影斧聲,這一千古謎案的真相是什麼
    「燭影斧聲」這一千古謎案。01不只是喝酒最早對「燭影斧聲」有詳細敘述的,是文瑩所寫的《續湘山野錄》,其間描寫大致如下:入夜,太祖登上太清閣四望,開始天氣晴朗,星光燦爛,忽然間陰雲四起,天地陡變,猛然降下雪雹,太祖便移杖下閣,急傳宮鑰開端門,召來開封尹趙光義,延入寢宮,酌酒對飲。
  • 斧聲燭影
    大宋風雲:第一集:歷史上的一場發生在春節期間的政變第二集:陳橋驛之十年磨一劍第三集:陳橋驛之歷史的意外第四集:杯酒釋兵權第五集:雪夜定策第六集:兵發兩川第七集:趁虛而入第八集:嶺南煙雨第九集:橫掃江南第十集:斧聲燭影
  • 斧聲燭影:趙光義謀殺了趙匡胤?
    斧聲燭影
  • 趙匡胤之死與「燭影斧聲」
    第一,宋代有個叫文瑩的僧人,寫了一本《湘山野錄》,他在書中提到了趙匡胤之死與「燭影斧聲」的一幕。根據他的記載,當時目趙匡胤自知自己氣數將盡,就連夜召見趙光義人宮安排後事。二人把太監、宮女們都支走,喝酒聊天至深夜,趙匡胤還用一把玉斧在雪地上刺。當夜,趙光義留宿宮中,天亮之際,趙匡胤猝死,趙光義接受遺詔,在靈前繼位。
  • 千古懸案斧聲燭影解密
    01趙匡胤一生留給世人諸多謎案,黃袍加身和斧聲燭影更是撲朔迷離。黃袍加身是趙匡胤輝煌人生的開始,斧聲燭影是趙匡胤璀璨人生的謝幕。黃袍加身可基本斷定是他的傑作,而他謝幕的斧聲燭影則至今無人參透。他在杯酒釋兵權的宴會上說,自己無法安然入眠,因此,所有的威脅都退居二線。而在斧聲燭影的落幕中,他酒酣而眠安心的睡下後卻再也沒有醒來。難道真的是一言成讖,還是久久不能放下多年前的心結?
  • 斧聲燭影閒談
    於是嘛,就有傳言,說趙光義得位不正,甚至有人編出了斧聲燭影的段子,說趙光義謀殺了趙匡胤,才得到了皇位。這個說法的原始出處在哪呢?在下面:文瑩《續湘山野錄》記載,「上御太清閣四望氣……俄而陰霾四起,天氣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寢,酌酒對飲。
  • 燭影斧聲,宋太祖趙匡胤之死
    接著燭影搖晃,似乎趙光義離席而避,隨後聽到鐵斧戳地之聲,趙匡胤高聲說:好為之,好為之。當夜,趙光義留宿寢宮,第二天天剛剛亮,趙匡胤不明不白的死了。趙光義受遺詔,於靈前繼位。歷史上所謂的「燭光斧聲」的疑案就是指此事。有人認為「燭光斧聲」也許不是疑案,只是晉王趙光義戕兄奪位的藉口。
  • 揭宋太祖趙匡胤之死:燭影斧聲千古之謎
    宋太祖趙匡胤之死,為歷史留下了 燭影斧聲 千古之謎。司馬光 的《涑水紀聞》則乾脆諱言太祖死因。而關於皇位繼承問題,卻又自持一見。他說,太祖駕崩的那天夜裡,皇后守在身邊。太祖一死,她急忙派遣太祖生前得寵的宦官王繼恩傳呼太祖四子德芳。王繼恩陽奉陰違,逕自馳入開封府傳召晉王光義。光義於是隨王繼恩雪地步行入宮。宋皇后聽到繼恩腳步聲,忙問:「德芳來了嗎?」繼恩答道:「晉王到了。」
  • 「燭影斧聲」與「金匱之盟」:宋太祖趙匡胤之死的歷史疑案
    有大宋一期,全匱盟約,燭影斧聲,疑信參半在街巷市井。一、「燭影斧聲」的始末公元976年農曆十月的一天晚上,一場大雪給北宋的汴京城披上了銀裝。位於皇城內部的萬歲殿,和往常一樣燈火通明,只是格外寂靜。太祖臨終之際,只有太宗一人在場,那神秘的燭影斧聲,太祖臨死那一聲慘烈的叫聲,不能不使人對太祖的死因、太宗繼位的合法性產生懷疑。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燭影斧聲」之謎。二、「金匱之盟」的真偽據說,太宗以皇弟的身份取得皇位繼承資格,是出於母親杜太后的意思。
  • 燭影斧聲是什麼
    史說燭影斧聲這件事情更奇怪的地方在於正史中關於宋太祖的死其實沒什麼詳細記載,這樣一件大事,史官不會不知道這件事情的真相,除非他們在忌憚一些東西,而能夠左右使關撰寫史書的只有皇帝,新的皇帝就是趙光義。《續湘山野錄》雖然在正史當中,關於趙匡胤之死我們能夠得到的消息很少,並且很模糊,但是在一本叫做《續湘山野錄》的野史當中可以得到一個很奇怪的情報叫做燭影斧聲。趙匡胤死的那一天,跟弟弟趙光義在同一個屋子裡喝酒,然後這兩兄弟就越喝越樂,後來更是屏退了宮女侍從,可能是要說一些跟國家有關的大事,所以宮女們都不能聽。
  • 宋太祖死亡之謎:斧聲燭影故事是真的嗎?其中蹊蹺甚多
    引言 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黃袍加身後,可以算是風光無限,可就是這樣,自己平定天下的願望還沒有完成就莫名去世了,斧聲燭影成為歷史研究中的一大懸案
  • 燭影斧聲-宋太祖趙匡胤死因之謎
    趙光義則滿口答應,史書記載,趙光義進入太祖寢殿後,但遙見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以及柱斧擢地之聲,趙匡胤隨後去世,二十日晨,趙光義就在靈堂即位,該元太平信興國。趙匡胤由於整個事件沒有第三人在場,因此一直以來都有趙光義殺兄登記的傳說,但是無法證實,燭影斧聲也成了千古謎團!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即使趙光義不是直接謀殺趙匡胤的兇手,也絕逃不了干係。
  • 斧聲燭影的背後,宋太祖趙匡胤死亡真相
    「斧聲燭影」的模糊暗示關於趙匡胤駕崩過程,正史沒有記載,但私人修撰的史書和筆記有大量記載就是所謂的「斧聲燭影」的故事。根據《續湘山野錄》的記載:趙匡胤在未做皇帝以前曾有一位道士說他將來能做皇帝,後來果然應驗了。
  • 燭影斧聲,趙匡胤究竟是死於趙光義之手?還是得病死的?
    歷史上有「燭影斧聲」之說,就是說,趙匡胤是被其弟趙光義殺死的,那麼,果真如此嗎?還是趙匡胤是病死的? 關於趙匡胤之死,燭影斧聲一說,在《湘山野錄》有這個說法,認為是趙光義意圖篡位,隨即謀殺了趙匡胤。
  • 趙光義奪皇位的「燭影斧聲」疑案最有可能的真相
    燭影斧聲疑案,是宋初趙光義從死去的兄長趙匡胤手中接過皇位以後,從宮中流傳出來的說法。
  • 宋太祖趙匡胤身死的千古之謎——斧聲燭影
    縱觀宋朝歷史,最大的未解懸案應該就是宋太祖趙匡胤的死了,即所謂「斧聲燭影 千古之謎」。關於宋太祖趙匡胤的死,《宋史·太祖本紀》上只說了兩句話:一句是「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一句是「受命於杜太后,傳位於太宗。」
  • 斧聲燭影疑雲重重:宋太祖趙匡胤英年暴斃之謎
    從「斧聲燭影」事件前後,就可以得到一些依據。首先說說趙光義,他在開封府擔任府尹,長達16年。在這之中他培養了自己的大批黨羽,在他的旗下,有精通吏術的宋琪、有能言善辯的程羽、有文武雙全的賈琰。可以說是人才濟濟。而且趙光義本人禮賢下士,善於交友,情商和智商都很高。所以他的勢力不僅大,而且在朝中是根深蒂固。到了開寶九年,公元976年3月的時候,朝中的群臣爆發了「遷都之爭」。
  • 兩宋風雲1——斧聲燭影背後的真相
    突然間太監就看到兩個人的影子就投在窗欞上來了,就看著裡頭的燭影也來回晃的就跟大風吹過一樣。突然間,趙光義的影子出現了,一步一步往後退,然後接著就看那邊,趙匡胤站起來就聽見裡面的拐杖拄在地上咔咔響,然後就聽見趙匡胤在那裡說,好為之,好為之。什麼叫好為之?
  • 千古懸案「燭影斧聲」背後隱藏的真相,竟如此詭異!
    這是宋仁宗時期,一個叫文瑩的和尚寫的筆記,燭影斧聲就是這麼來的。  文瑩何許人也?  文瑩,俗姓不詳,字道溫,錢塘人。約公元1060年(宋仁宗嘉佑中)前後在世,一個八卦和尚,他這一八卦不要緊,卻給後人留下了頭疼不已的千古謎題。這肯定不是文和尚親眼所見的,那麼他是聽誰說的呢?宋朝當年可能都死無對證了,現在就更加無從查考。
  • 燭影斧聲背後:神秘道士早有預言,風雪奪命夜是一樁陰謀
    宋太祖畫像宋太祖開基創業身處五代十國動亂時期的趙匡胤從小就愛好騎射和武藝。周世宗臨終前曾留下遺詔,讓年僅七歲的幼子柴宗訓繼位,並叮囑心腹大將趙匡胤等人全力輔佐幼主。殊不知,羽翼豐滿的趙匡胤正醞釀著改朝換代。公元960年,他奉命出徵,在到達陳橋驛時,一干部下突然將一件黃袍披在他身上,要擁戴他當新皇帝,這便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黃袍加身」和「陳橋兵變」。隨後,趙匡胤順勢取代後周,建立大宋,是為宋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