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都是推測,歷史已經過去了,一切人證、物證都已不存在了,所以只能是推測。但這種推測是很審慎的。
首先為啥偏偏在和趙光義單獨會面之後死了,太祖以前也常喝酒,以前喝酒都沒事,為啥這次喝了點老酒就去世了,他死的時候實足才49歲,正當盛年,皇帝的醫療保健條件很好,這樣的突然死亡是否太不正常了,很多史料說太祖之前身體一直很好。如果大家要說就那麼巧,他就那天碰巧自己死了,那就巧的太離譜了,至少病死是個小概率事件。如果說是謀殺,那具備充分的動機、條件和導火索。同時,趙光義如沒到確有必要或萬不得已,是不會動手的。趙光義也是很有智慧和謀略的,輕易地弒君殺兄,一般人都不會幹,何況他呢?但怎樣的情況,趙光義才會出手一搏呢,就是皇帝向他攤牌,不搏則實權盡失,且以後可能終生在猜忌中度過,除非他一輩子裝孫子徹底到位才可能善終。因為歷來皇儲一旦被廢,絕大多數的命運都不好,很多還很悲慘,即使哥哥心地仁慈,但他得罪過的人進上幾句讒言,那就有可能處境不妙。即使哥哥高官厚祿把他養起來,但新繼任的皇帝還能繼續這樣嘛,能容忍一個勢力很強大的原來的皇儲嘛?即使新皇帝也網開一面,他手下的大臣能不做文章嗎?而且他龐大的既得利益集團能允許他放棄嗎?所以他的反應也是必然的,他要搏,要搶先動手。
那動手具備條件嗎?有的。史載,太宗從小聰穎和不群,別的孩子與他遊戲時,都畏服於他。他參與陳橋兵變,擁立其兄趙匡胤為帝後,一起參與太祖統一四方的大業,深得太祖的信任、認可和欣賞,這些前面已經交待了。這樣一位有能力的內定皇儲,被賦予種種實權,比如都點檢、開封府尹等要職,特別是親王的崇高地位併兼任開封府尹15年之久的時間,這和太祖當皇帝幾乎是相伴始終的,太祖在位也就16年,而且在皇帝願意看到內定皇儲強有力的特定時代背景下,皇帝默許這位內定繼承人發展勢力,這前面也已經說了。
於是乎,晉王府人才濟濟,與晉王關係密切的親信就有60餘人。而且那時候的整個大背景是人們也都願意看到有能力的,年長的人接班,這是趙光義能被廣泛接受的,當時特定的民意基礎,也就是群眾基礎。民意+實權+自身的能力+年齡優勢+皇帝的默許+本身已被內定,趙光義想要羽翼不豐滿都不可能。
反觀太祖的兩個兒子,特別是建國初期,以上光義的優勢全是他們的劣勢。即使兩位皇子在成年後,被授予的基本上是虛職,他們沒有經營個人勢力的條件,同時由於他們擔任的是虛職,他們的才能也不為人所知。對此,只有兩種可能,兩位皇子要麼就是才能一般,要麼是有才能,但時代沒有給他們這個舞臺,他們的才能無法體現。但不管怎麼說,他們的才能沒有體現出來,歷史上只有他們的生平,兩人的政績和事跡都沒有提到。
然而到了太祖朝晚期,情況發生了變化,繼承人內定為趙光義的局面有可能改變,這前面也已經講了。以上談到趙光義的幾項優勢,有兩項將被逆轉,第一皇帝將不再默許,而是要架空或大大削弱;第二趙光義不會再被內定,皇帝要培養自己的兒子接班。但另外幾項優勢,趙光義仍然具備,這就是為啥太祖要改立皇太子而不得,又丟了性命的原因。而且這些不變的優勢,在太宗繼位後也充分地體現出來。太祖如此「駕崩」,儘管大家都很懷疑太祖的死因,但都認可了趙光義繼位,史稱宋太宗。太宗即位後,政局穩定,沒有出現過一起反叛和動亂事件,這裡面當然有太宗相關處理得當的因素,但若沒有整個大環境對他繼位的支持和認可,那也不可能這樣平穩。太宗在位21年,歷史評價是一代賢君,治政有為,他的執政能力進一步得到體現。歷史公認,宋太祖、宋太宗兄弟一起開創了北宋的事業,都為北宋的開創和穩定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宋太宗之後北宋就進入了守成期。
接下來,我們要說為啥趙光義是毒殺太祖,而不是用其他手段。首先,我要說毒殺是趙光義的一貫做法。比如公元975年他毒殺後蜀皇帝孟昶、978年毒殺南唐後主李煜、988年毒殺吳越國王錢俶,981年太祖幼子趙德芳,1個22周歲的大小夥子,相當於我們今天大學畢業生這個年齡,竟然睡著睡著就過去了,很蹊蹺,就像他父親不明不白地死去一樣,幾乎如出一轍,基本可以認為也是趙光義毒殺的。其次,毒殺比較隱蔽,不太引人注意,當時又沒有法醫屍體解剖,更不可能對皇帝屍體解剖,所以可行。第三,很重要,他具備毒殺太祖的條件。在《涑水紀聞》和《長編》中都清晰地記載了宦官王德恩和醫官程德玄的出現,前面已經介紹了,並很明顯地看出他們是趙光義的人。這裡不僅是兩個人的問題,這兩個人分別代表了他們身後的宦官宮女集團和御醫集團,這兩個人以及他們身後兩個集團中的至少一部分人,乃至相當多的人都已經被趙光義收買。這樣說,不僅在於以上兩處史料都清楚地記載王德恩和程德玄早已是趙光義的人了,而且我前面提到的趙光義的多項優勢即民意+實權+自身的能力+年齡優勢+皇帝的默許+本身已被內定,這些優勢貫穿於整個太祖一朝,早已深入人心,所以在趙光義決定反戈一擊時能夠迅速為我所用。
大家要問了,按照你前面的分析,趙光義具備毒殺太祖的動機、條件和可能,那具體怎樣實施的呢?我們知道記錄古代帝王日常言行活動的是《起居注》。由於年代較近,清代的起居注保存較為完整,清朝以前,唯一較完整保存的是唐朝初年,由溫大雅撰寫的《大唐創業起居注》。 除此之外,明神宗的《萬曆起居注》,由於有多種抄本傳世,故大部分的內容得以保存。 此外,在清朝,由於輯佚學的盛行,黃奭從類書中,輯錄有多種的晉朝起居注。而宋代的《起居注》已經很難找到,即使找到宋太祖期間的《起居注》,很多都被修改、隱瞞或無法記錄。比如,太祖在世時,尤其是在其晚年,與其弟趙光義的鬥爭十分激烈,怕有些內容洩露出去被居心不良的人利用,對宋朝的統治不利,於是議事常常迴避史官,史官也就不能記錄到什麼實際內容。比如「斧聲燭影」中太祖屏退所有人與光義談話就是證明。還有,到了太宗朝,就是趙光義執政期間,恢復了正常的起居注和時政記制,可宋太宗卻一反皇帝不能看起居注的規定,命令參知政事記下的時政必須先送太宗審閱,然後再送史館。當時起居注院編著的起居注也必須先送太宗審閱後再交史館。如此一來,在太宗與大臣的對話中,凡不利於太宗的,宰相和史官都必須迴避和粉飾。太宗後,宋朝歷代所修的時政記、起居注都要先拿給皇帝再送交史館,這樣皇帝的言行就無法保證全部如實記錄。太宗還親自挑選了一批官員,他本人親自主持來修《太祖實錄》和《太祖起居注》,所以即使能留存到今天,「斧聲燭影」當晚的宮廷值班記錄等等相關信息在太宗主政後就早已被銷毀或篡改了,所以這也使得原來事實清楚的「斧聲燭影」撲朔迷離。
但即使如此,我們也可以通過《續湘山野錄》、《涑水紀聞》和《長編》等相關史料,進行縝密分析,合理的邏輯推理而得出結論。現在只能分析和推理,因為一切證據早在1000多年前就早已被刻意銷毀和抹去了,以後的宋朝皇帝對此也基本上持迴避和粉飾態度,也無法對此平反。所以,我們現在必須而且也只能分析推理。
我們再從趙光義登基之後的種種作為,來進一步論證光義確實毒殺了太祖。元朝官修正史《宋史》脫脫等對宋太宗的評價是:「故帝之功德,炳煥史牒,號稱賢君。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縣公之貶死,武功王之自殺,宋後之不成喪,則後世不能無議論焉。」這段話首先對宋太宗的功績給予了充分肯定,說他是一位值得肯定的、有為的皇帝,照耀史冊。但同時指出,他有四件事做得不妥當。(待續)
作者簡介:吳佩松,詩意地棲居平臺籤約作家,70後,上海人,祖籍江蘇,211本科經濟學學士(國際金融), 985高校研究生,中國首屆MPA(公共管理碩士),國家單位工作,曾獲全國詩歌比賽第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