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苣菜,又名苦菜、苦蕒菜,菊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生于田野、山坡林下、路旁、村舍附近,廣泛分布於溫帶、亞熱帶地區。
多年以前,看過一部叫《苦菜花》的電視連續劇,特意查了相關資料,知道苦菜是蒲公英的別稱,後來又知道叫苦菜的還有苦苣菜。其實,同為菊科植物,初生的蒲公英和苦苣菜,是非常相像的,初次接觸它們,是很容易搞混的。而且,苦苣菜與蒲公英,兩者都開黃色花朵,似菊花,這是菊科植物的共同特徵。
長大的苦苣菜,就與蒲公英明顯不同。蒲公英沒有地上莖,所以不管大小,總是塌地生長,苦苣菜莖杆直立、高大,可以長到一米多高。苦苣菜開花,一枝花莖上有多個花朵,蒲公英一莖一花,極好區分。
苣蕒菜,是菊科苦苣菜屬的一種,與苦苣菜葉形非常相似,在雲貴川地區廣泛分布,也是一種可食用野菜,民間食用有兩千多年歷史。
苦苣菜,雲南人稱作「奶漿草」,可能本地鄉民也有這種叫法,因折斷其莖葉,會有乳白色的漿汁流出,這是區分苦苣菜與苣蕒菜的重要特徵。
吳其浚在《植物名實圖考》一書中,引用《救荒本草》說苦苣菜有花葉、光葉兩種。該書還介紹了光葉苦蕒、滇苦蕒、苣蕒菜、野苦蕒的不同,都繪以實物圖片佐證。對苣蕒菜的介紹云:亦曰甜苣,長根肥白微紅,味苦回甘,野疏中佳品也。書中記載,苣蕒菜花開如蒲公英,南方都種以為蔬。可見,苣蕒菜人工栽培歷史悠久,今中西餐館用以做涼拌菜的甜苣,已沒有絲毫的苦味,應該屬於其不斷優化改良的品種。
如今的田原山野,蒲公英已很難尋覓,而苦苣菜隨處可見,路邊、花壇、房前屋後,都能見到苦苣菜隨風招展的高大身姿。前些年,我家露臺的花缸裡只有一兩株苦苣菜,不知是什麼風吹來的,今年已發展到十幾株。有道是:「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苦苣菜就是這樣,它喧賓奪主,比花缸的主人種植的那些小花木,長得更加茂盛,更要顯眼。因為它的野菜功能,我就懶得清除它,讓它野蠻生長吧,早晚是我的盤中餐。
苦苣菜,葉羽狀深裂,全形長橢圓形或倒披針形,葉質柔軟,邊緣呈不規則鋸齒,無毛,無刺。葉長二三十釐米,葉背面有點點白色粉斑,可以洗掉,應該其漿汁溢出葉面所致。莖紫紅色,葉脈正面綠色,背面也呈紫紅色。
要採食苦苣菜,不用太費力,老家屋後有成片的,一年生的嫩葉隨手可摘,二年生開花的棄之不要。小區的花壇裡也有,不過不敢採,因為常有勤快的花工打藥。今年自家花壇的十幾株,夠做一盤,而且完全可以放心吃。
為了品嘗苦苣菜的真味,還是清炒為上,入沸水汆,可以去掉一部分苦味,如果再在清水中浸泡幾小時,能去除更多苦味。我是等不及的,一貫現摘現炒,豬油蒜泥爆炒出鍋,苦是有點微苦,但沒有想像中的苦,比起白花敗醬草來,不知好吃多少倍,難怪吳其浚說,苦苣菜是野菜中的「佳品」。
苦苣菜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維生素B2和維生素C,以及蛋白質、糖類和銅鐵錳等微量元素,可謂營養豐富。其全草可供藥用,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祛溼降壓的功效。
真的要感謝古人的發現,綠色飲食,就應該多開發像苦苣菜這樣的天然野味。當然,野外採摘,注意不要採摘被除草劑等農藥汙染的植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