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嚴中國畫複製品,竟然都在這裡

2021-02-18 千竹書院


學習傳統書畫的人都知道,對經典作品的學習是必經之路。選擇什麼樣的學習範本也是一個講究的事兒。最好的範本當然是真跡,但不是誰的老爹都是王羲之,留張便箋:兒子,我今晚不回家吃飯,都可供玩味一番。也不是誰家的熊孩子都能在名家真跡上戳滿「xx御覽之寶」的大印。

真跡只有一樣,要防蟲防火防盜,還要防死了都要愛的帝王拉去陪葬。何況古人的傳世之作可不是普通老百姓有眼福的,達官顯貴都未必能親見一二,它們往往深藏在皇室內府,為了交流保存和學習,一條漫漫的複製之路,便由此開啟了。


古代的複製技術,先自書法始,方法也很多樣:摹本、臨寫、拓本、刻本等等。摹本是把絹或紙覆於真跡之上,照明,雙鉤填墨而成,是一項極精緻入微的技術活,好的摹本絕類真跡。著名的馮摹本蘭亭便是典型代表,字中破鋒和剝落的痕跡都還原得自然生動。臨本作為複製品而言,還原度上無法和摹本相抗,畢竟任何臨本都不可避免地帶有書寫者的個人習慣與理解。

至於拓本和刻本,方法本身的局限,決定了複製效果去原作面貌較遠,有時甚至千裡之外。米芾說「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講的就是這個理兒。即便像《淳化閣帖》、《大觀帖》、《絳帖》這類精工之作,去真跡神採已經不可以道裡計。但,好的摹本也不是尋常百姓能得到的,趙孟頫得到一個定武蘭亭拓本就已經欣喜若狂,先後跋十三通,若得到馮摹本,想必該風魔了。


⬆︎拓本複製

說起近現代的複製技術,木版水印是繞不開的,複製工序也是相當講究:選稿、勾描、刻版、印刷、裝裱等等,一個環節都不能落下。其中刻版和勾描又是技術核心,一幅作品的複製耗時很長,數月甚至數年都說不準。就拿《韓熙載夜宴圖》來說,1959年開始,1979年完成,朋友你一生幾個二十年來等它?好,就算你等到了,朋友,你買得起嗎?木版水印複製,雖精但貴,普通學者很難謀面。


⬆︎木版水印

另一個複製方式便是德國人發明的珂羅版,光緒年間傳入我國,技術依據的是照相平版印刷術,各大博物館都喜愛珂羅版複製,上海博物館便依託豐富的館藏資源,複製了諸如唐寅的《牡丹仕女圖》、《秋風紈扇圖》、趙佶的《柳雅蘆雁圖卷》、王蒙《青卞隱居圖》等等,但是親愛的朋友們,先摸摸自己的腰包吧。


⬆︎珂羅版複製

再往現代走,20世紀新出現了膠印技術,達到一個堪稱新紀元的高還原度,使用這項技術開啟了新世界的大門的,便是如雷貫耳的——二玄社。讓一些畫家驚呼,二玄社完成了中國畫的救贖。在粗糙濫造的複製品之外,在老先生時代壓之的視野之外,給學畫的人們重開天眼,一雙直面宋元的眼睛。

看看二玄社社長渡邊隆男的發言,就能明白「二玄社」三字的分量了:「敝社承國立藝術博物院之囑,致力故宮珍藏書畫的複製事業。從尺寸、色調、材料到量感、筆力,複製品分毫不差地表現原跡神韻,達到了劃時代的複製效果。在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展覽廳中,敝社複製的書畫作品曾與原跡同時展出,其逼真程度可謂亂真,令專家驚而觀止,屢屢試問,孰是真跡」。換言之,二玄社的複製品一出,如真跡活潑潑地近在目前,不需假前輩先生之眼,筆墨意趣皆可觀之而直尋。但是,價格也催人淚下,不如相忘於江湖。


⬆︎二玄社 複製品

說來說去,不光真跡普通人很難得見,連好的藝術品的複製品,都幾乎和普通百姓無緣。

如之奈何,如之奈何,如之奈何。

隨著科技的成熟,微噴技術也應運而生,這一技術堪稱吃瓜群眾之福音,利用高清的圖片資源,高解析噴墨印表機複製高還原度的藝術品,1:1原大複製也可輕鬆搞定,好的微噴,可以做到細節毫釐不爽,耗時短,發行量大,價格也美麗動人,輕鬆帶它們回家,不用整天惦記著自己的腎。


⬆︎方嚴中國畫複製品製作數據之一

一個好的複製品,可能是古人念念不忘,卻遙不可及的寶貝,「時代壓之,不能高古」的感慨隨之而來。精良的高清複製品俯拾皆是的今天,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就只能怪自己無所用心了。

對於千竹書院的同學而言,方嚴老師的課稿是一個學習的極好範本。但課稿和作品畢竟有限,為此我們推出了方嚴老師畫作複製品系列,這一套複製品主要來於人民美術出版社的《方嚴中國畫》,我們按照編號分了8組,本次即將亮相的便是A組8套共30幅作品。


⬆︎方嚴中國畫複製品設備之一

收藏路徑:淘寶 ➤ 千竹書院 ➤ 進店即可看到







⬆︎

按組賣 · 不拆零

先預訂 · 後複製

無庫存 · 耐心等

包順豐快遞

⬆︎



⬆︎編號: A01   頁碼: 23 頁 

  名稱: 白菜紡織    尺寸: 45cmx60cm


⬆︎編號: A01   頁碼: 25 頁

 名稱: 稻穗秋蝗    尺寸: 45cmx60cm


⬆︎編號: A01   頁碼: 27 頁

 名稱: 豆花紅蜓    尺寸: 45cmx60cm


⬆︎編號: A01   頁碼: 29 頁 

  名稱: 荷花蜻蜓    尺寸: 45cmx60cm


⬆︎編號: A01   頁碼: 31頁 

  名稱: 雞冠螳螂    尺寸:45cmx60cm


⬆︎編號: A01   頁碼: 33 頁

 名稱: 蘿蔔螽斯    尺寸: 45cmx60cm


⬆︎編號: A01   頁碼: 35 頁

 名稱: 鳶尾蝴蝶    尺寸: 45cmx60cm


⬆︎編號: A01   頁碼: 37 頁

 名稱: 柳露鳴蟬     尺寸: 45cmx60cm




⬆︎編號: A02   頁碼: 9 頁

 名稱: 三友圖     尺寸: 60cmx90cm


⬆︎編號: A02   頁碼: 11 頁

 名稱: 幽蘭竹石     尺寸: 85.5cmx44.5cm


⬆︎編號: A02   頁碼: 21 頁

 名稱: 甘香得自淡之餘     尺寸: 57cmx82cm


⬆︎編號: A02   頁碼: 39 頁

 名稱: 竹枝棲雀     尺寸: 65.5cmx54.5cm




⬆︎編號: A03   頁碼: 43 頁

 名稱: 橫漲橋東宿雨殘 圖    尺寸: 67cmx152.5cm


⬆︎編號: A03   頁碼: 47 頁

 名稱: 梅鶴雙清    尺寸: 55cmx165cm




⬆︎編號: A04   頁碼: 51 頁

 名稱: 何處蒼鷹掣錦條    尺寸: 89cmx165.5cm


⬆︎編號: A04   頁碼: 55 頁

 名稱: 雪爪星眸世所稀    尺寸: 89cmx165cm




⬆︎編號: A05   頁碼: 63 頁

 名稱: 柳蔭消夏    尺寸: 30cmx52cm


⬆︎編號: A05   頁碼: 71 頁

 名稱: 松濤讀書【指墨】    尺寸: 37cmx50.5cm


⬆︎編號: A05   頁碼: 73 頁

 名稱: 觀瀑聽松【指墨】    尺寸: 37cmx51cm


⬆︎編號: A05   頁碼: 75 頁

 名稱: 補衲【指墨】    尺寸: 44.5cmx59.5cm




⬆︎編號: A06   頁碼: 103 頁

 名稱: 水月觀音    尺寸: 88.5cmx163cm


⬆︎編號: A06   頁碼: 101 頁

 名稱: 慈航觀音    尺寸: 77.5cmx166cm




⬆︎編號: A07   頁碼: 85 頁

 名稱: 從來是拾得     尺寸: 50.5cmx108.5cm


⬆︎編號: A07   頁碼: 95 頁

 名稱: 松澗羅漢     尺寸: 43cmx90cm


⬆︎編號: A07   頁碼: 113 頁

 名稱: 弦斷有誰聽     尺寸: 47.5cmx90cm


⬆︎編號: A07   頁碼: 119 頁

 名稱: 煙波撫琴     尺寸: 54cmx67.5cm




⬆︎編號: A08   頁碼: 117 頁

 名稱: 青山捲白雲    尺寸: 48cmx58cm


⬆︎編號: A08   頁碼: 125 頁

 名稱: 秋雲易簇日常陰    尺寸: 30cmx50cm


⬆︎編號: A08   頁碼: 127 頁

 名稱: 米家雲山    尺寸: 45.5cmx90cm


⬆︎編號: A08   頁碼: 129 頁

 名稱: 石邊古木伴幽杆    尺寸: 45cmx89cm




⬆︎

每一幅複製品都加蓋【方嚴書畫複製品監製印】。 

篆刻:葉璐

市場上的微噴複印良莠不齊,壞的複製品毀人不倦,精良的複製品自然功德無量。我們不追發行量淘寶爆款,只求質量無愧於心。

因此從預定到收貨,您可能需要半個月的時間來等待。但請相信,開卷,便能聽到筆墨的呼吸。

收藏路徑:淘寶 ➤ 千竹書院 ➤ 進店即可看到

⬆︎

按組賣 · 不拆零

先預訂 · 後複製

無庫存 · 耐心等

包順豐快遞

⬆︎



本期編輯   |  千竹書院學術委員會

學術顧問   |  方嚴

藝術指導   |  甕廬

本期文案   |  罔兩見笑

本期設計   |  慧業文人

更多精彩往期內容,

請加「千竹書院」公眾號閱讀

相關焦點

  • 限量贈 · 方嚴作品集,千竹微拍三周年的福利
    每次最大的驚喜莫過於看到方嚴先生的創作,你永遠無法因循舊例,猜想他的下一幅作品。如果說,一個畫家自我挑戰,數年能夠有一次超越就很不錯了。方嚴先生幾乎是每一場微拍都在超越自我,這聽起來簡直匪夷所思。 借這次千竹微拍三周年的周年慶為契機,我們集結方嚴先生的22幅作品,策劃做一期微拍作品集來分享這份喜悅。於是,便有了本期專輯。
  • 當代中國畫教育為什麼出不來大師,請聽一代宗師黃賓虹先生說什麼
    怎樣學中國畫,似乎是一個不成問題的問題。近百年來,學校教育取代了師徒相授的傳承方式,走了一條以西畫改造中國畫的路。學中國畫,就要學素描,畫寫生。但在傳統畫家黃賓虹先生看來,這並非正路。那麼,他走的是什麼路,他的主張是否符合當今的中國畫教育?對今天的中國畫教育,還有沒有意義呢?
  • 中國唐三彩特色小鎮,孟津南石山村,這裡的複製品可以亂真
    洛陽九朝文物複製品有限公司,位於河南省洛陽以北邙山腹地的南石山村,是唐三彩的發源地。該公司是中國文物學會認可的首家具有權威性的特種文物復仿製品公司,被河南省文物管理局任命為"文物復仿製品研究開發基地";被河南省旅遊局審定為"全省旅遊商品定點生產企業";被河南省文化廳批准為"知名文化品牌"企業。
  • 展出複製品,尺度在哪裡?博物館還需要「物」嗎?
    如何看待藝術複製品越來越多登上博物館的「大雅之堂」?記者展開了採訪。陳列複製品通常是「無奈之舉」  「觀展氛圍好,能學到不少知識,但美中不足的是這裡的展品不少是複製品,還是覺得有些遺憾。」參觀完北京市某家博物館,外地遊客周華(化名)向記者表示。  不僅如此,甚至有的展覽乾脆全部是複製品的陳列,還成了引發關注的文化現象。
  • 中國畫的筆墨風骨——著名書畫家、指墨畫大師朱祖國談中國畫藝術
    想想都覺得全身發涼。  我們對於傳統中國畫來說,「筆」向來不成問題,可以說是基本常識。筆與墨不僅是中國畫的「雙翼」,是中國畫獨特的造型手段,更是中國畫的底線與靈魂。  在歷史上,中國畫大致經歷了先重用筆,後講用墨的歷史發展階段。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了中國畫的六法,其中一法即為「骨法用筆」。「骨法」與「用筆」的結合,奠定了中國畫的基礎。
  • 畫雖一藝,其中有道,畫道體現中國畫規律,是中國畫技法內在依據
    不了解道家哲學就無法了解中國畫的本質和深刻內涵。[關 鍵 詞] 道 畫道 道家哲學 本質 造型 中國畫 寫意 趣味 筆法 兩極思維世界上一切文明都離不開思維,思維是一切文明之所以產生的根本原因。這兩種觀點都是單極思維的。中國畫的藝術本質在於表現客觀自然與畫家主體精神二者的高度合一。東晉顧愷之提出的「以形寫神」,這個「神」是畫家的主體精神與所描繪對象高度融合的產物,是表現和再現的統一。玄學認為神與「道」既在主觀中又在客觀中,清代劉熙載提出「藝者道之形也」。
  • 中國畫的靜、慢、淡、雅
    中國畫之所以能為大眾接受,是因為它的人性指歸的「至善」。既然是養心修身之術,誰都不會排斥,是人性的需要。面對宋人山水,可遊可居、可靜心暢神,坐遊萬裡、精騖八極,進而進入一種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的狀態,也即「入靜」的狀態。老子說:「靜勝躁,寒勝熱,清淨以為天下正。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複。」
  • 中國巨匠潘天壽,用中國畫驚豔世人:鐵畫銀鉤、揮斥方遒!
    而這位中國畫巨匠,作品卻極具西方現代藝術之特性。吳冠中先生評價說:分析潘天壽的作品,他突破傳統最明顯的貢獻是經營畫面的平面分割,因充分利用了面積而強化了視覺衝擊,出身文人家園的中國畫闖入了造型領域。潘天壽的藝術探索突破傳統,除了中國畫中傳統的文學意境,其作品中的現代性,更是與西方藝術現代化更是不謀而合。因此潘天壽的作品不僅在中國有極高的評價,在西方更是受眾者廣、獲得更多共鳴。
  • 洪傑中國畫作品展開幕
    原創 綠色青浦 綠色青浦12月18日上午,丹青繪山川,水墨訴鄉情——洪傑中國畫作品展在朱家角人文藝術館開幕。
  • 劉進安:中國畫的技法是一種性格
    ,第五屆、第六屆北京國際雙年展策劃委員,北京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第三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中央美院中國畫學院特聘教授。 中國畫技法的內涵與運用 文/劉進安 在中國畫的範疇裡,技法作為一項主要的品評指標被歷代畫家所重視,他們關於技法的思考、研習和實踐不僅完善中國畫技法體系,更在推動技法作為主要審美因素方面起到了定位的作用。
  • 看不懂中國畫?什麼是五墨六彩?「馬路邊」的中國畫常識請收藏
    #中國畫難欣賞、看不懂?只是人家手握「中國畫的基本常識」和「專業名詞」,以此讓你小佩服了一把,感覺自己成了中國畫的門外漢。不要著急,這份中國畫基本常識,請收好。準保你評價時更專業。當然,剛開始我們欣賞的時候好像是在「套名詞」,不要緊。
  • 此人竟然評論《鬼滅之刃》是個劣化複製品!他到底是何許人也
    而這次,山本寬發文稱「鬼滅之刃是個劣化複製品」,引起了大量粉絲的吐槽。那麼山本寬到底是何許人也?今天就讓我們帶領你們好好認識一下這個人。註:這是我嘗試的一個人物介紹的新系列,可能有些地方做得不好,希望可以給我一些改進的建議。首先談談他發的這篇文章。他表示自己平時一直躲著那些十分火的作品。
  • 中國畫名家——餘光清的都市抽象
    現為中國職業畫家協會副主席,文化部中國畫創作中心畫家,中國藝術創作院特聘畫家,現居北京。1996年參加九六全國中國畫大展獲「銀獎」2001年參加二十一世紀中國畫澳大利亞展獲「金獎」(雪梨)2002年參加紀念毛澤東《演講》發表60周年全國美術展覽獲「優秀獎」(最高獎)(北京)2004年參加首屆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精品展獲「銀獎」(山東)2005年參加第二屆國際美術雙年展美術特展(北京)2006年參加首屆中國畫寫意畫大展獲
  • 人物御龍圖|中國畫線條運用的鼻祖
    中國畫講究線的運用。用線條的輕重、緩急、粗細、波折、剛柔等特性去表現不同形態、質感的物體,發展出了周、曹、張、吳四家樣式,著名的十八描,以及各種線皴法,全方面地運用在各種題材和畫種中,可以說,線,是中國畫的基礎。
  • 淺淡中國畫技法
    一、用筆「用筆」練習——主要是勾線練習,被認為是中國畫的基本練習。而勾線技巧,即使每一有力的線條都直接顯示某種感情的技巧,也就被認為是中國畫的特有技巧。所以狀如「劍拔弩張」的線條且常被一些士大夫畫家所深惡痛絕,而外柔內勁所謂「純綿裹鐵」或「綿裡針」的圓線條,就從最初模仿刀畫起一直到現在都被認為是中國畫的主要線條了。「用筆」既熟,所以能夠「運轉變通」,「如飛如動」,不自覺地隨著情意在活動,而使所畫線既不專以渾樸勝,也不專以娟媚勝,到達所謂「神化」即通俗稱「一片神行」的境界。
  • 江山如畫——中國畫名家邀請展
    師從宋文治、孫其峰兩位大師學習中國畫。 出版有《郜宗遠中國畫作品選》、《郜宗遠畫集》等。其作品《瀑》入選「百年中國畫」大展,《瀑》、《峽江放舟》被中國美術館館藏,另有多幅作品被中國臺灣、日本、韓國等地的美術館收藏。
  • 林泉高致 沂蒙情深——中國畫全國名家學術交流展(沂南)
    1962年考取浙江美術學院 (今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花鳥科專業,師承潘天壽、吳茀之、諸樂三、陸抑非、陸維釗、沙孟海、劉葦諸位近現代中國畫名家。畢業後留校工作,1974年調入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孜孜不 倦從事中國畫教學和創作至今。郭志光現為山東工藝美術學院中國畫研究院院長、資深教授。
  • 中國畫鑑賞的四個層面
    中國畫論對風格的概括,更多是一種形容和體悟,要恰當地體悟風格,就必須真正看懂作品。這是當前難點。現在大家都在滿足一種風格化的東西,但風格與風格化不一樣,風格是一種生命,風格化是風格的僵化甚至死亡狀態,是沒有生殖力的自我重複。史論如果辨別不出風格與風格化的不同,就不能做出恰當的分析與判斷。一些畫家在找到一種風格並得到市場認可後,就不敢再改變它,不再進行新的探索,不再追求創造性和心靈的表現了。
  • 程大利:中國畫的本質、特性、境界和欣賞
    40年之前,我喜歡中國畫,從事中國畫創作,但對筆墨文化是一片迷茫混沌;40年後,直到60歲後我才恍然悟到原來中國畫應該是這樣的。這其中的契機就在於我通讀了六卷本的《黃賓虹文集》,並把黃賓虹上世紀20年代在上海與鄧實合編的《美術叢書》(千餘萬言)通讀完之後,才知道原來我一直徘徊在中國畫的大門之外。當代中國畫很多都是好看的畫,但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畫,鑑賞中國畫先要弄清什麼是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