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 殺人犯判了死刑,就沒有「罪」了嗎?

2021-02-22 90式青春



「敢不敢踏進現實的世界」,這是賈靜雯飾演的宋喬安在劇裡對李大芝說的一句話。

現實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呢?

現實中的「善」與「惡」到底是如何區分的?

一次次惡性事件發生後,我們到底該如何去評判呢?

「死刑」真的可以徹底解決犯罪帶來的所有後果嗎?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李曉明在一家電影院進行了無差別犯罪,他拿著槍隨意掃射,最終造成了9死21傷的悲劇。

這樣的惡性事件瞬間引起了社會中廣泛的討論,在各種社交媒體上對李曉明的謾罵在無限蔓延,民眾紛紛要求判李曉明死刑。

而法院的最終判決也確實是死刑

但是他的行為卻影響了幾個家庭的一輩子,這些陰影無法隨著他的死刑而散去。

賈靜雯飾演的宋喬安是這個事件的受害者之一。

她的兒子天彥在這次的事件中去世了。

宋喬安無法接受兒子去世的事實,試圖用工作麻痺自己,成了公司裡人人畏懼的「大魔頭」總裁。

她甚至忙到連女兒的生日都不記得了,與丈夫的理念不同導致家庭破碎,每天回家只能酗酒。

李大芝是李曉明的妹妹。

在事件發生後,她和父母走到哪裡都是被人譴責的對象。

家裡的店鋪也被人砸,一家人去什麼地方都要帶著口罩。

後來父母為了讓她不被影響,把她的名字從李曉文改成了李大芝,並跟她斷絕了所有的聯繫。

「家裡要死,死三個人就好了,不能連你也葬在這裡。

後來,對外都說自己的父親和母親都去世了,竟意外的到了宋喬安的公司工作。

在工作上,李大芝受到了宋喬安的賞識,可是下了班,她卻要處處謹慎小心,對陌生人總會有很強的防備心。

王赦是李曉明的辯護律師,也是眾人的譴責對象。

對於受害者和大眾來說,給這樣的惡人做辯護就是縱容犯罪。

王赦在接受採訪的時候,還被受害人的家屬潑了糞。大家都說這樣的律師也不是什麼好人,一定是為了利益。

但是王赦卻只是一個普通的律師,他為李曉明辯護,不是為了利益,只是為了知道他的犯罪動機。

因為他想知道,李曉明為什麼會有犯罪的想法,是什麼樣的成長環境讓他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我們要如何預防這樣的犯罪再次發生?

這部劇是由真實案例改編的,2014年5月21日臺灣地鐵發生了隨機砍人事件,事件造成了4人死亡,21人受傷。

最後,被告人被判處了死刑

可是這樣的案件卻沒有消失,2016年3月28日,「小燈泡事件」發生,一個孩子就這樣消失在這個世界上。

對於被告人的判決,「小燈泡」的母親則表示希望從根本、從家庭、從教育,「讓這樣子的人消失在社會上」

這是這部劇的議題。

根據一個聳人聽聞的社會事件,從受害人、被告人、律師、社會民眾等多個角度出發,來探討這樣的事情對於社會和這些家庭的影響。

惡是什麼?

可能李曉明是這個電視劇中最大的惡,他沒有緣由的傷害了與自己毫無瓜葛的陌生人,讓多個家庭破碎,他是所有人指責的對象,這是一種絕對的惡

對於李曉明的家人來說,他們只知道自己的兒子平常很乖巧,從來不知道在他的心中,還會滋生這樣的惡意。

可是他們卻必須要承擔自己兒子行為帶來的所有結果。

不管是民眾的謾罵也好,還是失去兒子的痛苦也罷,亦或是不得不與自己的女兒斷絕聯繫的決定。

他們在別人看來是「幫兇」,也是「惡人」,可是在某些方面看來,他們也是受害者之一。

對於宋喬安來說,失去兒子就像失去了所有生活的動力,但是家人又讓她不得不努力的活著。

這樣的她就只能將所有的精力放在工作上,甚至對自己的女兒也失去了該有的關心。

在她知道李大芝就是李曉明的妹妹的那一刻,她忘記了自己作為一個媒體的良知。

她私自要求拍攝李大芝父母的住處,導致李大芝父母家被丟滿了垃圾,導致李大芝失去了聯繫,父母為了找到女兒不得不來求宋喬安。

而對於李曉明案件的肆意報導,又導致了模仿犯的出現,那些高呼著「李曉明萬歲」的模仿犯,到底是誰在呼喚他們內心的惡意?

就像李大芝說的那樣:「你們殺的人,並沒有比我哥哥少。

有的人宣揚這正義,卻在做著傷害別人的事情。

宋喬安失去了自己的兒子,可是卻對女兒置之不理,導致女兒小學就開始談戀愛,因為父母吵架不願意回家。

看似她有一個完整的家,但是卻是一個沒有了靈魂和愛的家

人性是什麼?

當看到罪惡發生的時候只能無止境的謾罵,當與自己無關的事情發生的時候,只有指責。

應思悅當初應該也謾罵過李曉明吧,但是當她的弟弟因為精神問題被別人誤解成綁架犯的時候,她才知道了身為被告人家屬的無奈與悲痛。

王赦是這個劇裡「善」的代表嗎?

他追求人人平等,他希望被告人也可以有人權,他為陳昌辯護,為李曉明辯護,他被眾人謾罵,被妻子不理解,他為了這些被告人,甚至和妻子鬧到離婚的地步,這樣是真的「善」嗎?

我看不是這樣,他的這些行為,又可能會導致自己的兩個孩子生活在一個破碎的家庭裡,得不到應有的父母的愛,那麼這兩個孩子怎麼可能會健康的成長。

每個人都是自私的,當我們追逐自己所認為的「善」的同時,可能也在傷害著很多無辜的人。

我們以為的「惡」只是法律上的評判,那只是一種「罪」

而我們與惡的距離,或許只是在一念之間而已。

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誰都沒有標準答案。

我們可以做的,不是將已經發生的「罪」消滅掉,也不是將每一個犯罪的人判死刑。

而是撫慰那些受傷害的相關家庭,是了解犯罪背後的動機 ,是將這些罪惡的根源扼殺在搖籃裡,是減少模仿犯的出現。

這部劇探討了人的多面性,探討了社會事件造成的多方面的傷害,也探討了媒體、網絡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心酸和無奈,而唯一可以挽救我們的,只有愛與希望,學會理解,學會和解,學會向前看。

這部劇的編劇呂蒔媛多次在金鐘獎大放異彩。

她的《牽紙鶴的手》、《出境事務所》讓她兩次獲得金鐘最佳編劇。

《誰先愛上他的》也入圍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

她擅長用大家熟悉的事情來講述愛,講述惡,講述人性,從小及大,一層層的剝開,直至核心。

飾演王赦的吳慷仁則是近幾年在臺灣非常受歡迎的男演員,曾經獲得兩次金鐘獎最佳男主角,外加兩次最佳男主角提名,實力不容小覷。

他不是一眼就能被觀眾關注到的高顏值演員,但是卻在《一把青》中將郭軫的張揚不羈,以及對愛情對家庭的渴望,還有面對戰爭時義無反顧的無奈表現的淋漓盡致。

如今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他飾演的王赦,可能不是劇中最吸引人的角色,但是卻是最不可或缺的一個角色。

這部劇一上映就被稱為「評分最高的華語劇」,9.3的豆瓣評分讓這部「神劇」已經提前預定了年度最佳華語劇。

當偶像劇的風潮從臺灣席捲過後,當我們在疑惑臺劇是否已經落沒的時候,沒想到臺劇竟然以美劇般的質感,英劇般的內容,重新回到我們的視線。

不管是對人性的探討,還是對善與惡的詮釋,或是對社會問題的揭露,這部劇都值得放下手中的鍵盤,仔細看一下。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很多人離罪很遠,離惡很近
    《我們與惡的距離》相比去尊重當事人去求證事實,公眾也更樂意成為正義的代言人和審判官,沉浸在「你殺人犯罪,就是做惡,就是該死」的情緒中,自覺正義感爆棚,用死刑平息憤怒,懲罰罪犯。為了平息民怨,用劇中王律師的話來說,「為了討好公眾與媒體」,簡單粗暴地執行死刑,以暴制惡,看似無罪,甚至看似伸張了正義,也失去了一個可供研究與了解的對象,失去了探尋潛在惡因的機會。死刑可以懲罰罪犯,卻無法消除惡。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惡其實沒有距離
    到底要不要繼續保留死刑?極端暴力事件能夠得到有效預防嗎?如何理解為殺人犯辯護律師所做的工作?殺人犯也有人權嗎?假如有,應該到哪兒?殺人犯的心理需不需要被大眾理解?殺人犯的家庭,要對他的罪行負責嗎?一個人患有精神疾病,是否一定就要被管制?如何做到既避免危害社會,又不損害病人自身權利?精神病院能不能開在鬧市區?如何幫助精神病人回歸社會?
  • 《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為什麼律師王赦一直在幫有精神病的殺人犯減...
    《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9.4,可以說是良心好劇。這部網劇的名字聽起來非常的深奧,其實通過觀看電視劇就可以得知,其實人的善與惡只是一念之差,我們與惡只差0.1秒的距離。    說起來這個律師王赦,他不僅僅接一般的官司,更多的是為一些精神有問題的殺人犯做辯護。他給出來的解釋是,阻止犯罪最好的方式是善後和預防。這才是最好的彌補方式。
  • 殺人事件之後,我們與惡的距離
    最近有一部反響熱烈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影途中我不斷感受著一種極為熟悉親近的情愫。一來由於文化語言的相近乃至一致性,劇中人物的舉止形態幾乎都能自然地引發情感共鳴;二來其取自現實題材的劇情設置,直直地投射著近幾年大陸的眾多社會熱議事件,如北大弒母案,重慶公交車墜江案等等。
  • 民眾被殺,兇手無罪,又一出《我們與惡的距離》嗎?
    去年,臺灣地區出品了一部以隨機殺人為題材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劇中通過兩起有原型的隨機殺人事件,來探討殺人案發生之後,給受害者家屬、兇手家屬、辯護律師、媒體、社會民眾帶來的方方面面的影響。審判過程:2015年3月6日,臺灣地區新北地院就臺北捷運殺人案一審判決鄭捷四個死刑,並就傷勢輕重依殺人未遂罪分別判處有期徒刑5年2個月到8年不等刑。2015年10月30日,臺灣地區高等法院二審宣判,判決鄭捷四個死刑,褫奪公權終身。
  • 我們與惡的距離 一念之差
    這個社會就是會有很多突如其來的惡,沒有原因無法預知也無從預防。我們會歸根於社會體制的問題,歸根於教育的問題,歸根於家庭的原因,然後呢,好像卻沒辦法真正的去解決這類問題。王律師不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而是有著崇高追求的律師。在他眼裡,李曉明雖然罪不可赦,罪該萬死,可是他希望找出其殺人背後的原因,從而找到阻止此類事件發生的方法。
  • 《我們與惡的距離》告訴我們,看清生活的真相後要依然熱愛生活
    文|吳清淺《我們與惡的距離》吳慷仁飾演的王赦是個律師,該劇一開始就是王赦積極為無差別殺人犯李曉明辯護。對於他的做法很多人難以理解,為此有人在網上罵他,有人衝到他面前罵他,甚至還有人扔他雞蛋、潑他糞便……大眾的這些舉動也屬正常。
  • 《我們與惡的距離》| 賈靜雯的另一面
    默默感嘆,好久沒有看過這麼過癮、又直抵人內心深處的劇了。《我們與惡的距離》上一次看臺劇,應該都是10年前的事情了。10年之後,臺劇的質量依舊沒有讓人失望。無論是從演員的演技,劇本的製作,題材的把控,臺灣的導演,比內地許多「著名導演」好太多。
  • 《我們與惡的距離》人性真正的惡,你永遠想像不到
    前段時間,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下面簡稱「與惡」)大火,最終在豆瓣以9.5的高分落下了帷幕:《與惡》是一個我們比較陌生的題材:隨機殺人。「隨機殺人」,也叫「無差別殺人」,是指沒有特定的下手目標,隨機挑選被害人的殺人事件。但在現實生活中,它離我們並不遙遠。這些故事的原型就是熱搜上常常會看到的事。
  • 賈靜雯新作封神: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最近,有很多人都在推薦一部豆瓣評分9.4分的「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這是賈靜雯時隔十五年再接臺灣戲劇,在接受採訪時她曾稱很喜歡劇本。事實證明,這部劇她挑對了。如同過街老鼠,一直逃避大眾的犯人的家人也十分痛苦,他們不知道家裡為什麼出了一個殺人犯,也不知道自己還有沒有活下去的權利。
  • 我們與惡沒有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討論的也是一樁無差別殺人案件,犯罪嫌疑人李曉明在電影院隨機殺人,9死21人傷,證據確鑿,動機不明。 你能做到嗎?我自己能嗎?對待惡的事情,我們都好像掌握了真相,不吝惜自己的發言權,但是當我們說出口的那一霎卻也背離了真相。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最近,大熱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深入探討了人性。母親推著沉重的板車,語氣如死般平靜: 「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個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他難道是眾人口中的聖母「婊」嗎? 他難道是想要藉此名利雙收的小人嗎? 都不是。
  • 我們與惡的距離在哪裡看更新時間 我們與惡的距離結局是好是壞
    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我們與惡的距離》劉昭國提出要做專題,幫助王赦律師,暫緩李曉明的死刑,找出他殺人的真正原因,宋喬安不同意,提出了另一個觀點,字字珠璣:「真相永遠只會怪我們的社會體制除了問題」「我們的社會安全網,我們的教育制度,永遠控制不了那些加害者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近
    電視劇方面自從拿手的偶像劇消亡之後,就幾乎沒有再出過影響力較大的現象級作品了。 近年來,臺灣劇一直在往社會現實題材的方向轉型,比如去年被稱為「臺灣版《黑鏡》」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而本片《我們與惡的距離》同屬社會現實題材,但比前者口碑更佳,可以算是近年來最好的一部臺劇。
  • 我們與惡的的距離有多遠?沒有想像的遠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沒有我們想像你的遠。每個人心底都有一粒惡魔的種子,有了適合生長的土壤和養分,在某種契機的觸發下,就會滋生成長。豆瓣評分9.5的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剛剛追求了幾集,看得人細思極恐。因為,你永遠都不知道你會不會成為那片雪花。《我們與惡的距離》由一個揪心的「無差別殺人案」開始。一個名叫李曉明的學生,在電影院槍殺了9人,並造成21人受傷。最高法院對李曉明的判決是死刑,二審依舊維持原判。
  • 我們與惡的距離,答案是什麼?
    這部名叫《我們與惡的距離》電視劇,時至今日,應該大部分人都已經看過了,說實話,剛開始,我並不看好,因為這類型的劇很難拍好:一是很容易流於表面,著重放大所某一涉及群體的行為苦衷,失去社會觀看意義。二是劇情離題,直接跑偏,狗血至極。但是這部劇做到了,圍繞一起「無差別殺人案」,劇中所涉及到的群體,不偏不倚,都得到了恰到好處的描述。
  • 眾生皆有病,「我們與惡的距離」真的遠嗎?
    對比同樣大火的現實主義題材《都挺好》,也讓我們看到了在處理現實主義題材上,主創們在環境限制、受眾考慮、挖掘功力等方面的差異。從社會爭議點大膽切入《我們與惡的距離》探討的問題近在眼前,但很少被看到,當然,大多人不願意去看。
  • 豆瓣9.5分熱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最近,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火爆朋友圈。 它在豆瓣上拿下了今年華語電視劇最高的9.5分,遠遠超過《都挺好》的7.8分。劇裡展開了一場人性的博弈。人性的善與惡在糾纏,制度與情感在搏鬥。 所以王赦認為,既沒有查出真相,犯人又完全沒有反省之心,急著判死刑對被害者家屬和社會又有什麼意義?
  • 《我們與惡的距離》影評:殺人犯也是人!避免盲目呼喚正義
    《我們與惡的距離》影評:殺人犯也是人!避免盲目呼喚正義你會為一個殺人犯辯護嗎?你會為自己親人犯下的錯贖罪嗎?如果你是受害者或受害者的家人,你希望法律予以施害者同樣的懲罰嗎?這些都無從回答,這不是所謂原諒與否、寬恕與否能解答的問題。我們無法用上帝視角來判斷他人仇恨的深淺與生命的輕重。如果命運裡真的有這麼一場戲,只能說,我們果然是一顆棋子。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我們
    近日《我們與惡的距離》完結,豆瓣9.5的高分足以體現其口碑。這部HBO亞洲與臺灣公視合作的臺劇打破了我們之前「臺灣只會拍偶像劇」的刻板印象,不禁讓人驚呼:「現在臺劇也這麼深刻了嗎?」《我們與惡的距離》從一場無差別殺人案講起,刻畫了與這場殺人案相關的殺人者家屬、被害者家屬、律師、媒體等各方的反應,試圖探討好人和壞人之間有沒有明確的界限,社會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對待殺人者及其家屬,那些對社會有潛在威脅的人是否從此失去了生存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