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不敢踏進現實的世界」,這是賈靜雯飾演的宋喬安在劇裡對李大芝說的一句話。
現實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呢?
現實中的「善」與「惡」到底是如何區分的?
一次次惡性事件發生後,我們到底該如何去評判呢?
「死刑」真的可以徹底解決犯罪帶來的所有後果嗎?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李曉明在一家電影院進行了無差別犯罪,他拿著槍隨意掃射,最終造成了9死21傷的悲劇。
這樣的惡性事件瞬間引起了社會中廣泛的討論,在各種社交媒體上對李曉明的謾罵在無限蔓延,民眾紛紛要求判李曉明死刑。
而法院的最終判決也確實是死刑。
但是他的行為卻影響了幾個家庭的一輩子,這些陰影無法隨著他的死刑而散去。
賈靜雯飾演的宋喬安是這個事件的受害者之一。
她的兒子天彥在這次的事件中去世了。
宋喬安無法接受兒子去世的事實,試圖用工作麻痺自己,成了公司裡人人畏懼的「大魔頭」總裁。
她甚至忙到連女兒的生日都不記得了,與丈夫的理念不同導致家庭破碎,每天回家只能酗酒。
李大芝是李曉明的妹妹。
在事件發生後,她和父母走到哪裡都是被人譴責的對象。
家裡的店鋪也被人砸,一家人去什麼地方都要帶著口罩。
後來父母為了讓她不被影響,把她的名字從李曉文改成了李大芝,並跟她斷絕了所有的聯繫。
「家裡要死,死三個人就好了,不能連你也葬在這裡。」
後來,對外都說自己的父親和母親都去世了,竟意外的到了宋喬安的公司工作。
在工作上,李大芝受到了宋喬安的賞識,可是下了班,她卻要處處謹慎小心,對陌生人總會有很強的防備心。
王赦是李曉明的辯護律師,也是眾人的譴責對象。
對於受害者和大眾來說,給這樣的惡人做辯護就是縱容犯罪。
王赦在接受採訪的時候,還被受害人的家屬潑了糞。大家都說這樣的律師也不是什麼好人,一定是為了利益。
但是王赦卻只是一個普通的律師,他為李曉明辯護,不是為了利益,只是為了知道他的犯罪動機。
因為他想知道,李曉明為什麼會有犯罪的想法,是什麼樣的成長環境讓他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我們要如何預防這樣的犯罪再次發生?
這部劇是由真實案例改編的,2014年5月21日臺灣地鐵發生了隨機砍人事件,事件造成了4人死亡,21人受傷。
最後,被告人被判處了死刑。
可是這樣的案件卻沒有消失,2016年3月28日,「小燈泡事件」發生,一個孩子就這樣消失在這個世界上。
對於被告人的判決,「小燈泡」的母親則表示希望從根本、從家庭、從教育,「讓這樣子的人消失在社會上」。
這是這部劇的議題。
根據一個聳人聽聞的社會事件,從受害人、被告人、律師、社會民眾等多個角度出發,來探討這樣的事情對於社會和這些家庭的影響。
惡是什麼?
可能李曉明是這個電視劇中最大的惡,他沒有緣由的傷害了與自己毫無瓜葛的陌生人,讓多個家庭破碎,他是所有人指責的對象,這是一種絕對的惡。
對於李曉明的家人來說,他們只知道自己的兒子平常很乖巧,從來不知道在他的心中,還會滋生這樣的惡意。
可是他們卻必須要承擔自己兒子行為帶來的所有結果。
不管是民眾的謾罵也好,還是失去兒子的痛苦也罷,亦或是不得不與自己的女兒斷絕聯繫的決定。
他們在別人看來是「幫兇」,也是「惡人」,可是在某些方面看來,他們也是受害者之一。
對於宋喬安來說,失去兒子就像失去了所有生活的動力,但是家人又讓她不得不努力的活著。
這樣的她就只能將所有的精力放在工作上,甚至對自己的女兒也失去了該有的關心。
在她知道李大芝就是李曉明的妹妹的那一刻,她忘記了自己作為一個媒體的良知。
她私自要求拍攝李大芝父母的住處,導致李大芝父母家被丟滿了垃圾,導致李大芝失去了聯繫,父母為了找到女兒不得不來求宋喬安。
而對於李曉明案件的肆意報導,又導致了模仿犯的出現,那些高呼著「李曉明萬歲」的模仿犯,到底是誰在呼喚他們內心的惡意?
就像李大芝說的那樣:「你們殺的人,並沒有比我哥哥少。」
有的人宣揚這正義,卻在做著傷害別人的事情。
宋喬安失去了自己的兒子,可是卻對女兒置之不理,導致女兒小學就開始談戀愛,因為父母吵架不願意回家。
看似她有一個完整的家,但是卻是一個沒有了靈魂和愛的家。
人性是什麼?
當看到罪惡發生的時候只能無止境的謾罵,當與自己無關的事情發生的時候,只有指責。
應思悅當初應該也謾罵過李曉明吧,但是當她的弟弟因為精神問題被別人誤解成綁架犯的時候,她才知道了身為被告人家屬的無奈與悲痛。
王赦是這個劇裡「善」的代表嗎?
他追求人人平等,他希望被告人也可以有人權,他為陳昌辯護,為李曉明辯護,他被眾人謾罵,被妻子不理解,他為了這些被告人,甚至和妻子鬧到離婚的地步,這樣是真的「善」嗎?
我看不是這樣,他的這些行為,又可能會導致自己的兩個孩子生活在一個破碎的家庭裡,得不到應有的父母的愛,那麼這兩個孩子怎麼可能會健康的成長。
每個人都是自私的,當我們追逐自己所認為的「善」的同時,可能也在傷害著很多無辜的人。
我們以為的「惡」只是法律上的評判,那只是一種「罪」。
而我們與惡的距離,或許只是在一念之間而已。
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誰都沒有標準答案。
我們可以做的,不是將已經發生的「罪」消滅掉,也不是將每一個犯罪的人判死刑。
而是撫慰那些受傷害的相關家庭,是了解犯罪背後的動機 ,是將這些罪惡的根源扼殺在搖籃裡,是減少模仿犯的出現。
這部劇探討了人的多面性,探討了社會事件造成的多方面的傷害,也探討了媒體、網絡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心酸和無奈,而唯一可以挽救我們的,只有愛與希望,學會理解,學會和解,學會向前看。
這部劇的編劇呂蒔媛多次在金鐘獎大放異彩。
她的《牽紙鶴的手》、《出境事務所》讓她兩次獲得金鐘最佳編劇。
《誰先愛上他的》也入圍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
她擅長用大家熟悉的事情來講述愛,講述惡,講述人性,從小及大,一層層的剝開,直至核心。
飾演王赦的吳慷仁則是近幾年在臺灣非常受歡迎的男演員,曾經獲得兩次金鐘獎最佳男主角,外加兩次最佳男主角提名,實力不容小覷。
他不是一眼就能被觀眾關注到的高顏值演員,但是卻在《一把青》中將郭軫的張揚不羈,以及對愛情對家庭的渴望,還有面對戰爭時義無反顧的無奈表現的淋漓盡致。
如今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他飾演的王赦,可能不是劇中最吸引人的角色,但是卻是最不可或缺的一個角色。
這部劇一上映就被稱為「評分最高的華語劇」,9.3的豆瓣評分讓這部「神劇」已經提前預定了年度最佳華語劇。
當偶像劇的風潮從臺灣席捲過後,當我們在疑惑臺劇是否已經落沒的時候,沒想到臺劇竟然以美劇般的質感,英劇般的內容,重新回到我們的視線。
不管是對人性的探討,還是對善與惡的詮釋,或是對社會問題的揭露,這部劇都值得放下手中的鍵盤,仔細看一下。